文言文实词遗(苏教版文言实词:遗,已的意思及解释)

1.苏教版文言实词:遗,已的意思及解释

遗 wèi 〔动〕 (1) 给予;馈赠 [make a present;offer as a gift] 相遗以水。

——《韩非子·五蠹》 欲厚遗之。——《史记·魏公子列传》 置币遗单于。

——《汉书·李广苏建传》 裘葛之遗。——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2) 又如:遗贼(给予戕害;遭害);遗赂(赠送财物);遗劳(馈赠;犒劳);遗酌(济助);遗送(赠送);遗金(赠送金钱) (3) 送交;交付 [turn over;hand over;pay] 遗赵王书。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遗魏王及公子书。——《史记·魏公子列传》 遗权书曰。

——《资治通鉴》 以书遗操。 (4) 又如:遗书(投书;寄信);遗使(遣使);遗秉(发放粮食);遗大(赋予重大任务) (5) 输送 [carry] 强国之民,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无返!”——《商召书》 (6) 加给 [add] 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遗我。

——《诗·邶风》 (7) 另见yí 基本词义 -------------------------------------------------------------------------------- 遗 遗 yí 〔动〕 (1) (形声。从辵(chuò),贵声。

本义:遗失) (2) 同本义 [lose] 遗,亡也。——《说文》 遗,离也。

——《释言》 不遐遗。——《易·泰》 君惟不遗德刑。

——《左伟·成公十六年》。注:“失也。”

得人遗契者。——《列子·说符》。

注:“弃也。” 郢人有遗燕相过书者——郢书燕悦 亡矢遗镞。

——汉·贾谊《过秦论》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后汉书·列女传》 小学而大遗。

——唐·韩愈《师说》 行若遗。——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3) 又如:遗簪坠屡(失落的簪和鞋。

比喻旧有的东西);遗佚(散失亡佚);遗逸(指散失之物);遗宝(遗落的宝物);遗简(失散的书籍) (4) 遗漏,因疏忽而漏掉 [omit;leave out]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 (5) 又如:遗珠弃璧(喻遗弃俊才);遗才(有才能而未被发现或重用的人);遗贤(受埋没而不为世所知的贤人) (6) 遗弃;舍弃 [abandon] 故旧不遗。

——《论语·泰伯》 必遗乎今。——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7) 又如:遗世(抛弃世事,避世);遗荣(放弃荣华富贵,辞官归隐) (8) 不自主地排泄 [involuntary discharge of urine,etc.] 朔尝醉入殿中,小遗殿上。

——《汉书》 (9) 又如:遗溺(遗尿。不自由的排尿);遗精;遗溲(小便失禁) (10) 残存。

留下 [hand down;leave behind at one's death] 地有遗利,民有余力。——汉·晁错《论贵粟疏》 (11) 又如:遗孽(残留下来的坏人);遗噍(残存未死的人);遗黎(亡国或改朝换代后不事新朝的人民) (12) 缺失 [lack;be short of]。

如:遗火(失火);遗计(失计,失策);遗策(失策,失算)遗逸(缺失);遗算(失算,失策);遗筹(失策,失算);遗兆(失算);遗帙(残缺的书套);遗计(失策);遗紊(失误而紊乱) (13) 遗忘 [forget] 三日遗忘。——《汉书·刑法志》。

注:“忽忘也。” 审毫厘之小计,遗天下之大数。

——《史记》 (14) 又如:遗失(遗忘;忘记);遗倦(忘记疲倦) (15) 遗留 [leave over;hand down] 因遗策。——汉·贾谊《过秦论》 访其遗踪。

——宋· 苏轼《石钟山记》 忠烈遗骸。——清·全祖望《梅花岭记》 (16) 又如:遗安(指隐居田园,淡泊自守,不以官禄遗留子孙,而遗之以德行);遗下(留下);遗讥(让后人讥笑) (17) 专指死人留下的 [left by the deceased]。

如:遗光(遗留的德泽);遗表(大臣临死前写给皇帝的奏章);遗芳(死后留传的美好名声) (18) 离开,脱离 [leave]。如:遗体(身体为父母所生,故称自己身体为父母的“遗体”);遗世(脱超尘世;避世隐居) (19) 堕,落下;下垂 [fall] 目眇眇而遗泣。

——《楚辞》 (20) 又如:遗英(落花);遗粒(遗落的谷粒);遗坠(掉落) (21) 废止 [abolish;annul]。如:遗寺(废旧的佛寺);遗块(废弃的土块);遗壤(荒废的土地) 〈动〉 1. (象形。

象蛇形。一说原与“子”同字。

本义:停止) 2. 同本义 [cease;stop] 鸡鸣不已。——《诗·郑风·风雨》。

传:“已,止也。” 德音不已。

——《诗·小雅·南山有台》。传:“已,止也。”

以故事得已。——《史记·项羽本纪》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列子·汤问》 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告子上》 累寸不已,遂成丈匹。——《后汉书·列女传》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3. 又如:不已 4. 完成,完毕 [finish] 已,成也。——《广雅》 已事遄往。

——《易·损》。注:“竟也。”

且曰吾已。——《左传·昭公十三年》。

注:'犹决竟也。” 有司已于事而竣。

——《国语·齐语》。注:“毕也。”

5. 又如:已矣(完了,逝去) 6. 治愈 [cure] 已大风、挛踠、瘘疠治愈大风、挛踠、瘘、疠(等重病)。大风,麻风病。

挛踠,手脚弯曲不能伸展。瘘,脖子肿。

疠,恶疮]。——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副〉 1. 已经 [already]——表示动作变化达到的程度 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如:已装不卸(喻已成定局,无法改变。

文言文实词遗的用法,文言文实词遗的意思,文言文实词遗的全部意思

2.文言文中的“遗”有哪几种意思

1) 给予;馈赠 相遗以水。

——《韩非子·五蠹》 欲厚遗之。——《史记·魏公子列传》 置币遗单于。

——《汉书·李广苏建传》 裘葛之遗。——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2) 又如:遗贼(给予戕害;遭害);遗赂(赠送财物);遗劳(馈赠;犒劳);遗酌(济助);遗送(赠送);遗金(赠送金钱) (3) 送交;交付 [turn over;hand over;pay] 遗赵王书。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遗魏王及公子书。——《史记·魏公子列传》 遗权书曰。

——《资治通鉴》 以书遗操。 (4) 又如:遗书(投书;寄信);遗使(遣使);遗秉(发放粮食);遗大(赋予重大任务) (5) 输送 [carry] 强国之民,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无返!”——《商召书》 (6) 加给 [add] 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遗我。

——《诗·邶风》。

实词,文言文

3.谁能提供一份文言文中所有文言虚词和实词名单啊

文言实词:族 治 遗 许 亡 涕 书 适 使 少 怜 患 恨 疾 多 复 城 堪 坐 图 国 固 善 名 右 发 去 及 即 却 卒 再 兵 兴 内 克 假 倍 修 信 诚 伯 爱 奇 从 劝 传 迨 临 乘 举 池 病 如 弥 归当 徒 徐 得 孰 安 宜 察 尽 就 属 左 幸 度 引 微 故 汤 求 悉 恶 或 数 方 既 是 殆 期 朝 望 本 曾 末 易 涉 狱 率 王 行 被 见 要 造 通 盖 相 短 知 私 稍 穷 类 素 绝 置 胜 阳 闻 间 长 鄙 道 逾 进 迁 达 过 辞 走 贼 质 贻 负 谢 诸 请 说 识 解 莫 致 胡 阴 除 非 顾

文言文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4.文言文的150个实词是哪些

大纲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

[1]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2]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5.文言文虚词和实词有哪些

文言虚词/wenyanxuci/

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的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在句子中起辅助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只是帮助把意思表达得更准确、具体、完整。

在文言文中,推敲常见的文言虚词的含义有以下几种方法。

(1)文本迁移法

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能在适合的时候迁移。

(2)事理检验法

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

(3)语境推断法

看虚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常见的是虚词的褒贬异议。

(4)语法推断法

借助语法知识分析特殊虚词的含义。

(5)互文见义法

同义对应和反义对应结构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对照来推断。

(6)成语推断法

我们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语中推断出文言文中虚词的含义,看迁入是否顺畅 。

18个高考文言虚词、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高中文言虚词、初中文言虚词、文言文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文言实词/wenyanshici/

定义:实词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语。不能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叫虚词。现在 把功能作为主要依据,认为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是实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就是虚词 。

实词再细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及特殊实词拟声词、叹词;虚词再细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 词和拟声词六类。(副词是一种半虚半实的词。)

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四个主要特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常见的文言实词有以下120个: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次、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在学习中多积累,会对学习多多帮助的。

6.文言文的实词有哪些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附录了重点掌握的常见文言词,其中实词150个,为便于学生能够有系统的进行学习, 特将此150个实词的一词多义进行系统的整理,每个词的义项基本上以《辞海》的解释为依据,尽量以本义、引申义的顺序排列,同时也收入课本中出现的解释。

对于个别不常用的解释,为减轻学生的负担,就不予收入。 1、爱 2、安 3、伯 4、被 5、倍 6、本 7、鄙 8、兵 9、病 10、察 11、长 12、朝 13、池 14、曾 15、乘 16、城 17、诚 18、除 19、传 20、辞 21、从 22、达 23、殆 24、迨 25、当 26、道 27、得 28、度 29、短 30、多 31、发 32、方 33、非 34、复 35、负 36、盖 37、鼓 38、故 39、顾 40、固 41、归 42、国 43、过 44、何 45、恨 46、后 47、胡 48、患 49、或 50、疾 51、及 52、即 53、既 54、假 55、间 56、见 57、解 58、进 59、尽 60、就 61、举 62、绝 63、堪 64、克 65、类 66、怜 67、临 68、弥 69、名 70、末 71、莫 72、乃 73、内 74、判 75、期 76、奇 77、迁 78、请 79、穷 80、求 81、去 82、劝 83、却 84、如 85、若 86、善 87、稍 88、少 89、涉 90、胜 91、识 92、使 93、是 94、适 95、书 96、孰 97、属 98、数 99、遂 100、率 101、说 102、私 103、素 104、汤 105、涕 106、通 107、徒 108、图 109、退 110、亡 111、王 112、望 113、恶 114、微 115、闻 116、相 117、谢 118、悉 119、信 120、兴 121、行 122、幸 123、修 124、徐 125、许 126、阳 127、要 128、宜 129、遗 130、贻 131、易 132、阴 133、引 134、右 135、逾 136、狱 137、再 138、造 139、知 140、置 141、致 142、质 143、治 144、诸 145、贼 146、族 147、卒 148、走 149、左 150、坐 1、爱 (1)名词。

恩惠。(古之遗爱也《左传》) (2)动词 ①加惠于人。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过秦论》) ②喜爱,爱护。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触龙说赵太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③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过秦论》) ④怜惜。 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

(《左传》)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指南录〉后序》) ⑤通"",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躇。(《静女》) (3)形容词。

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 2、安 (1)形容词。 ①舒适,安适。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述而》) 予出官二年,怡然自安。

(《琵琶行》) 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安全。 谢庄遂安。

(《冯婉贞》) ④安定。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 (2)动词。 ①养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②安置,安放。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失街亭》) ③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3)代词。

哪里,怎麽。 沛公安在。

(《鸿门宴》)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3、被 (1)名词。被子。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杨修之死》) (2)动词。

①覆盖。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②遭受,遇到。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论积贮疏》) ③施加,施及。 去乱而被之以治。

(《荀子•不苟》) (3)介词。表示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4)pi ,通"披",动词。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将军身披坚执锐。

(《陈涉世家》) ②披散,披着。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 4、倍 (1)动词。 ①加倍。

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五蠹》) 一人予二十金,骨微伤……一人倍之,伤肤。

(《狱中杂记》) ②增加。 焉用亡邻以倍郑。

(《烛之武退秦师》) ③通"背",背向。 管仲反,入,倍屏而立,公不与言。

(《管子•中匡》) 右背山陵。(《淮阴侯列传》) ④通"背",违背。

倍道而行,则天下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 ⑤背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2)量词。

照原数加一次。 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

(《治平篇》)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唐雎不辱使命》) (3)副词。

越发,更加,倍加。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本 (1)名词。 ①草木的根。

芙蕖与草木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芙蕖》) ②草木的干茎。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种树郭橐驼传》) ③根本。

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列传》) 然墨之道,兼爱为本。

(《中山狼传》) ④本业,指农桑。 强本而节用。

(《天论》)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论积贮疏》) ⑤稿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 ⑥版本。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活板》) ⑦奏本。

别具本章。(《狱中杂记》) (2)量词。

①草木花卉一株称一本。

7.156个文言实词

《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考试手册》中规定的150个文言实词

比鄙兵病察 彻乘从当道 得定伐犯方 负赋更故顾 观归好号还

会惠及极计 济加假间简 见竭尽进居 举具俱聚遽 决类临虑论

漫灭明名命 谋难平戚启 强窃请穷求 取去全任入 善少舍涉生

胜师施实食 使释恃属说 素汤痛亡为 务徙狭鲜向 效信行形兴

修徐许寻业 遗贻夷异易 诣益阴引盈 余狱御缘远 云责章知止

致质众专周 走足卒作坐 布衣 菲薄 间隔 交通 节目绝境

其实 阡陌 亲戚 驱驰 问津 无论 牺牲 鸿儒 白丁

文言文实词遗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