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文言文实词(《语文必修3》一些文言文实词虚词翻译)

1.《语文必修3》一些文言文实词虚词翻译

一. 1. 助词,无实意 2. 表顺承

二. 1. 连词,来 2. 表修饰 3. 表顺承或因果,不肯定 4. 这不是虚词吧! 陈本意应是陈列,这里解拿着,意思是拿着锋利的兵器。 这句话中的而字就是表修饰。 5. 表顺承 6. 表顺承

看你好像对“而”字的用法不是很熟悉。其实如果要判断“而”字的用法,也不难。“而”字虚词中一般就这几个用法:并列,顺承,修饰,转折,因果。表并列时,在“而”字前后的两个词组是可以互换位置而不影响意思的;表顺承时,“而”字前后的句子或词语,是有时间关系的,不能互换。也就是说,是前者发生后后者才发生的;表修饰,其实很简单,因为表修饰的话“而”字就完全没有意义,就是说你把它在句子中去掉也不会对句意造成多大的影响;表转折就更简单,只要觉得前后分句的意思有很大的不同,一般就是转折了;表因果的话,主要是看两个分句有否因果关系。这个注意要与表顺承区别开来。顺承只是仅仅的表示两件事情或事物的发生有时间顺序而已,而因果的话,不仅要有时间的前后顺序,还要有因果关系,即观察一下后者的发生是否源于前者。

这是我自己总结出来的。我高三毕业也有一段时间了,可能这些答案不是很权威,但希望能给你点帮助。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实词归纳,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实词,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实词整理

2.可以给我高中语文必修3的文言文注解吗?要详细的,有实词虚词,还

4.烛之武退秦师晋伯、秦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泛南。(1)晋侯:晋文公。

秦伯:秦穆公。(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为公子时在外逃亡,经过郑国,郑文公没有按礼节接待他。

以,因为。(3)贰:有二心,郑自庄公以后,国势日趋衰落,它介于齐、晋、楚三大国之间,看谁势力强就依附谁,有时依附一边,又暗中讨好另一边。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驻扎。

郑地,在今河南新郑县北。(5)泛(fán)南:泛水的南面,郑地,在今河南中牟县南。

译文:(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晋文公出亡过郑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并且亲近楚国对晋国有二心。(郑伯有晋盟在先,又不肯专一事晋,犹生结楚之心。)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泛水的南面。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6)佚之狐:郑国大夫。(7)若:假如。

(8)辞:推辞。(9)已:通“矣”。

译文:(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0)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11)陪:增加 。(12)行李:出使的人。

原写作“行吏”,后习惯写作“行李”。(13)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

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这句话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的事。

(14)朝济而设版焉:指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济,渡河。

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15)厌:满足。(16)东封郑:在东边使郑成为它的边境。

封,疆界。这里作用动词。

(17)肆欲西封:往西扩大边界。意思是晋国灭了郑国以后,必将灭秦。

(18)阙:侵损,削减译文: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的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手下的人。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

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心悦诚服,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亦去之。 (19)因:依靠。

(20)敝:损害。(21)知:通“智”,明智、聪明。

(22)以乱易整,不武: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23)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

其,表商量语气,还是。 译文:子犯请求袭击秦军。

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文字读音 1.秦军泛南:泛,fán; 2.佚之狐:佚,yì,音同“易”; 3.夜缒而出:缒,zhuì,音同“缀”; 4.君之薄也:薄,薄(báo,音同“雹”);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为,wéi,音同“围”; 6.共其乏困:共,gōng,音同“公”; 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为,wéi,音同“围”; 8.夫晋:夫,fú,音同“服”(也有译为“发语词”); 9.阙秦: quē ;(也有标注 jué); 10.秦伯说:说,yuè,音同“悦”,高兴。

; 11.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杞,qǐ,音同“起”;逢,páng,音同“旁”; 1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fú,音同“服”;微,没有。; 13.失其所与,不知:知,zhì,音同“智”。

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 (例。

实词,文言文,必修

3.《语文必修3》一些文言文实词虚词翻译

一. 1. 助词,无实意 2. 表顺承二. 1. 连词,来 2. 表修饰 3. 表顺承或因果,不肯定 4. 这不是虚词吧! 陈本意应是陈列,这里解拿着,意思是拿着锋利的兵器。

这句话中的而字就是表修饰。 5. 表顺承 6. 表顺承 看你好像对“而”字的用法不是很熟悉。

其实如果要判断“而”字的用法,也不难。“而”字虚词中一般就这几个用法:并列,顺承,修饰,转折,因果。

表并列时,在“而”字前后的两个词组是可以互换位置而不影响意思的;表顺承时,“而”字前后的句子或词语,是有时间关系的,不能互换。也就是说,是前者发生后后者才发生的;表修饰,其实很简单,因为表修饰的话“而”字就完全没有意义,就是说你把它在句子中去掉也不会对句意造成多大的影响;表转折就更简单,只要觉得前后分句的意思有很大的不同,一般就是转折了;表因果的话,主要是看两个分句有否因果关系。

这个注意要与表顺承区别开来。顺承只是仅仅的表示两件事情或事物的发生有时间顺序而已,而因果的话,不仅要有时间的前后顺序,还要有因果关系,即观察一下后者的发生是否源于前者。

这是我自己总结出来的。我高三毕业也有一段时间了,可能这些答案不是很权威,但希望能给你点帮助。

4.急求: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称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编辑本段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比喻。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 惠王说:“不可以。

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这句指在农忙季节不应让人民为公家服役)。

密网不进池塘捕鱼,鱼鳖就不会吃完(古时曾经规定,网眼在四寸[合现在二寸七分多]以下的为密网,禁止下池沼内捕鱼)。按照季节砍伐树木(指在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生长时节已过),那木材便用不完。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没有什么不满。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都没有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在五亩(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凭此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畜养鸡、猪、狗等家禽、家畜(豚:小猪。

彘:大猪),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吃到肉了。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人的家庭就不会有挨饿的情况了(数:几)。

认认真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庠序: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奔走在道路上了。七十岁的时候都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

“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贵族们)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区别?王不要怪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指别的诸侯国的人)都会前来归顺了。”

编辑本段段解 ·第一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四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五~七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鸡豚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

【无】通“勿”或“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 4:【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只是、不过。

古今异义 1.【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义: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词。

今义:指形单影只之人) 2.【河】内【凶】。【河内】:黄河北岸的魏地,今河南济源一带 【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今义:1.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 2.不行的,不吉祥的。) 3.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古义:副词,更。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 起:增加 4.弃甲曳兵而【走】。

【走】:(古义:逃跑。今义:行走) 5.【或】百步而后止。

【或】:(古义:有的人。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许、也许) 6.是亦【走】也。

【走】:(古义:跑,逃跑。今义:行走) 7.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谷】:(古义:粮食的统称。今义:谷子) 8.斧【斤】以时入山林。

【斤】:(古义:斧头。今义:重量单位。)

9.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

今义:保养身体。) 10.非我也,【兵】也。

【兵】:(古义:兵器。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 11.王无罪【岁】。

5.求语文高中必修三人教版 氓的实词虚词总结

《氓》知识点

1、古今异义

【氓之蚩蚩】古义:民众,百姓,读“méng” 今义:流氓,读音:“máng”

【泣涕涟涟】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总角之宴】古义:欢聚 今义:宴会

2、词类活用

【夙兴夜寐】 夙:在早晨,夜:在夜里 名词作状语

【士贰其行】 贰:使……不专一 使动用法

【二三其德】 二三:使……三心二意 使动用法

【三岁食贫】 贫:贫苦的生活 形容词作名词

3、一词多义

【将】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请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苏轼《赤壁赋》):并且

曾不知老之将至(王羲之《兰亭集序》):将要

【故】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的原因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所以

【以】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把,用,用来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把,用,用来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目的连词,不译,或可译为“来”

4、通假字

【匪来贸丝】 匪,通“非”,不是

【于嗟鸠兮】 于,通“吁”,感叹词

【犹可说也】 说,通“脱”,解脱,脱身

【隰则有泮】 泮,通“畔”,边岸,边际

5、重点词语积累

【蚩蚩】忠厚的样子。

【贸】 交换,交易。

【谋】 商量婚事。

【涉】 渡过。

【愆】 拖延。

【将】 愿,请。

【乘】 登上。

【垝垣】 倒塌的墙。垝,毁坏

【涟涟】 泪流不断的样子。

【卜】 用火烧龟板,看龟板上的裂纹,推断祸福。

【筮】 占卦。

【体】 卜筮的对象。

【咎】 灾祸。

【贿】 财物。

【沃若】 润泽的样子。

【耽】 沉溺。

【陨】 落。

【徂】 往。

【汤汤】 水势很大的样子。

【渐】 溅湿、浸湿。

【爽】 差错。

【罔极】 没有定准。罔,无。极,标准。

【二三】 三心二意,不专一。

【靡】 无,没有。

【夙兴夜寐】 早起晚睡。夙兴,早起。夜寐,晚睡。

【靡有朝矣】 没有一天不是这样。朝,一朝,一日。

【遂】 顺心,满足。

【咥】 讥笑的样子。

【躬】 自身。

【悼】 伤心。

【及】 同。

【偕老】 白头到老。

【隰】 低湿的地方。

【晏晏】 欢乐的样子。

【信誓旦旦】 誓言真挚诚恳。旦旦,诚恳的样子。

6、文化常识

【总角】 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6.高一语文必修3 字词整理

必修三敕{chi}造阜{fu}盛绾{wan}着内帏{wei}盥{guan}沐两靥{ye}忖{cun}度宫绦[tao}瞋{chen}视放诞{dan}嫡{di}亲咳嗽{sou}【这个嗽是一声】漱{shu}口纨绔[wan ku]孽根[nie gen]钝【dun]响寒暄【han xuan]朱拓【ta】间或【jian huo]踌躇【chou chu]不更事【bu jing shi]谬种【miu]俨然【yan]尘芥【jie]周正【zhou]沸反盈天【fei]讪讪【shan]怔怔【zheng]蹙锁【cu]炮烙【pao luo]窈陷【yao]歆享【xin xiang]牲醴【li]镯子【zhuo]瘦削【xiao]悚然【song]形骸【hai]驯熟【xun]诡异【gui]荸荠【bi qi]攮【nang]鄂【e]啐【cui]鲭鲨【qing]脊鳍【ji qi]蚕噬【shi]舵柄【bing]船梢【shao]蹂躏【rou lin]拽掉【zhuai]榫头【sun]桅杆【wei]皮开肉绽【zhan]高耸【song]一簇【cu]褐色【he]攥住【zuan]嗜杀【shi]黏液【nian]撬开【qiao]祷告【dao]堤坡【di po】嬉闹【xi]聒噪【guo]默契【mo qi]汲取【ji]嚼烂【jiao]反馈【kui]缅甸【mian dian]倚仗【yi zhang]厮打【si]消耗【hao]自娱自乐【yu]朝气蓬勃【peng]夙愿【su]搁置【ge]泡沫漩涡【xuan]气势磅礴川流不息彗星[hui]碧波荡漾生机勃勃眩晕【xuan]战栗【i]尘埃踝节【huai]无垠【yin]纤细伴侣脆弱刨根问底【pao]撒手人寰【huan]湮没【yan]惊诧栅栏【zha]畏葸不前【xi]五彩斑斓目眩鄙视冷嘲热讽杜撰【zhuan]怪诞遐想困惑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字、词、句梳理一、通假字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寡人之于国也》2、涂有饿殍(涂通途,道路)《寡人之于国也》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寡人之于国也》4、輮使之然也(輮通煣) 《劝学》5、虽有槁暴 (有通又)《劝学》6、赢粮而景从(通“影”) 《过秦论》7、百有余年(通“又”) 《过秦论》8、孝公既没(通“殁”) 《过秦论》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通“敝”) 《过秦论》10、威振四海(通“震”) 《过秦论》11、合从缔交(通“纵”) 《过秦论》12、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过秦论》13、传道受业解惑 “受”通“授”,传授。

《师说》14、或不焉,或师焉 “不”通“否”。《师说》二、古今异义1、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再,副词/常指增加)《寡人之于国也》2、河内凶(黄河/ 泛指河流 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常指人或运动 暴躁,心肠狠。)

《寡人之于国也》3、或百步而后止(有人,有时/选择连词)《寡人之于国也》4、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兵器/战士,士兵;逃跑/行)《寡人之于国也》5、谷不可胜食也(尽/胜利)《寡人之于国也》6、数罟不入洿池(细、密/数字或者数数)《寡人之于国也》7、树之以桑(种植,动词/常指较高大的林木)《寡人之于国也》8、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凭借/表同意认可)《寡人之于国也》9、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供养活着的人/保养身体)《寡人之于国也》10、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两个词 ,这样却 /转折连词)《寡人之于国也》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广泛地学习 /学问渊博 检查/参加、加入)《劝学》2、声非加疾也(强、洪亮/疾病、快)《劝学》3、假舆马者(凭借、借助/不真)《劝学》4、用心一也(思想意识活动/读书用功)《劝学》5、蟹六跪而二螯(脚/跪下)《劝学》6、虽有槁暴(即使/虽然)《劝学》7、金就砺则利(金属/金子)《劝学》8、劝学(勉励/规劝、劝戒)《劝学》9、而绝江河(渡/断绝)《劝学》10、輮以为轮(把…做成/认为)《劝学》11、蚓无爪牙之利 (爪子和牙齿/坏人的党羽、帮凶)《劝学》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黄河/泛指河流)《过秦论》2、赢粮而景从 (担负/输赢的“赢”) 《过秦论》3、山东豪俊并起( 崤山以东 /指山东省)《过秦论》4、流血漂橹(盾牌/划船的工具)《过秦论》5、九国之师 (军队/军队的一个编制单位)《过秦论》6、宽厚而爱人 (爱惜人民 /指丈夫或妻子或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过秦论》7、分裂山河 (分割,并吞 /整体事物的分开 或 使整体的事物分开)《过秦论》8、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爱惜 / 爱护、喜欢 )《过秦论》1、古之学者必有师 (求学的人 /指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师说》2、今之众人……(一般人 /大家,很多人)《师说》3、小学而大遗 (小的方面学习 /指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师说》4、吾从而师之 (是动词“从”和连词“而”两个词 /一个词,表目的的或结果)《师说》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一定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师说》6、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无论,不论 /没有)《师说》7、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

的或 。的凭借。

/ 表因果连词)《师说》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 /道路、道德)《师说》三、词的特殊用法:①名词活用作动词1、填然鼓之(敲起鼓)《寡人之于国也》2、树之以桑(种植)《寡人之于国也》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寡人之于国也》4、然而不王者(称王,此处指一统天下)《寡人之于国也》5、王无罪岁(归罪,归咎)《寡人之于国也》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寡人之于国也》1、非能水也 《劝学》1、履至尊而制六合 (登上)《过秦论》2、序八州而朝同列 ( 排列座次)《过秦论》3、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用破瓮做,用草绳系)。

7.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句式,

一、寡人之于国也

(一)判断句

① 非我也,岁也(……也,表判断) 非我也,兵也。(……也,表判断)

是亦走也(……也,表判断)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也,表判断)

②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也,表判断)

(二)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①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应为“未有之也”)

②鸡豚狗彘之畜(宾语前置,应为“畜鸡豚狗彘”)

2.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句)

①移其粟于河内(“于河内”为介宾结构)

②树之以桑(“以桑”为介宾结构)

③顿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为介宾结构)

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于刺人而杀之……”为介宾结构)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以孝悌之义”为介宾结构)

(三)省略句

可以无饥矣(“以”后省略宾语“之”,句意是:可以凭借它不受饥饿之苦了)

二、《劝学》

(一)判断句

①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② 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③ 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二)倒装句

1.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②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三)被动句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被雕刻)

(四)省略句

①輮以(之,省代词,它)为轮

② 蟹(省谓语“有”)六跪而二螯

三、《过秦论》

(一)判断句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者,表判断)

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也,表判断)

3.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也,表判断)

(二)倒装句

1.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① 余威震于殊俗

②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

③ 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④ 锄榎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2.宾语前置句

①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

② 陈利兵而谁何

(三)被动句

①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②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四)省略句

① 商君佐之,(秦孝公)内立法度(省主语)

② 以(之)为桂林、象郡(省介词宾语)

③ 聚之(于)咸阳(省介词)

④ 委命(于)下吏(省介词)

四、《师说》

(一)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断)

(二)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三) 倒装句

1.介宾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

(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

(3)不拘于时,学于余(于余学,介宾短语后置)

2.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

4. 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

(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

(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语)

(4)(师)位卑(者)则足羞,(师)官盛(者)则近谀(省略谓语动词)

必修3文言文实词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