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题(初中文言文试题)

1.初中文言文试题

2010年中考试题汇编之文言文说明:精选32份试卷。

1.山东泰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2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7、解释句中词语。

(4分)①二者不可得兼 得: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③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是故: ④ 蹴尔而与之 蹴尔: 8.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成语就源自文章第一段,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简要概括作者在第三段中阐述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7、[答案]A.得:能;B.得:同“德”,恩德,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C.是故:“因为这个缘故”或“因此”。D.蹴尔:踩踏食物的样子。

[评分]4分。每小题1分。

8、[答案](可我)喜欢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干苟且偷生的事。 优厚的物质待遇,如果不考虑是否合乎道义而去轻易接受,那么这种优厚的物质待遇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评分] 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舍生取义;人不能为了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或人在接受优厚的俸禄时也要讲“礼义”)[评分] 4分。

每问2分,意思对即可。2.天津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一文,回答9~11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9.下面选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步行 B.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质:询问C.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俟:等待 D.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 汤:热水10.下面选文中的句子是省略句的一项是A.余幼时即嗜学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C.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D.盖余之勤且艰若此11.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选文开篇即点出作者“家贫”和“嗜学”的矛盾处境,由此引出求学的艰难。B.选文将富家子弟的奢华和作者的贫寒加以对比,表现了作者求学意志的坚定。

C.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向人们展示自己成长之路的曲折与艰辛。D.作者通过现身说法表明: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

9.A 10.B 11.C阅读文言文,回答14~16题。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①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②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③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④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⑤,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①志:志趣、心意。

②峨峨:高耸的样子。③洋洋:宽广的样子。

④卒:通“猝”,突然。⑤操:琴曲。

1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1)伯牙善鼓琴 善: (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 15.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译文: 16.“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3分)14.(1)擅长 (2)。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题2021年6月28日,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总结,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篇目

2.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原文 1.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 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 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 2.术未尽也( ) 3.先则恐逮于臣( ) 4.夫诱道争远( )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2.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 :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注释:①管仲,隰(x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春往而冬反( ) 2.迷惑失道( ) 3.遂得水( ) 二,翻译 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________. 原文 3.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 ) 2.国人道之( ) 3.不若无闻也( )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1.吾穿井得一人 ( )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 三,翻译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 原文 4.南辕北辙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③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④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导读 : 成语"南辕北辙"可谓人人皆知,如果行动和目的相反的话,所得结果也只能是背道而驰. 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②之:动词,往,到.③ 用:资用,即路费.④御者:驾车的仆夫.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我欲之楚( )2.将奚为北面( )3.吾马良( )4.此数者愈善( ) 二,翻译 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成语______出自本文,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5.千里之马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① 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③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导读: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涓人的一句反问可谓直接点出其举动的真正用意.而最后"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可谓是在意料之中的事. 注释:①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 ②捐:白白费掉.③市:买.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君遣之( ) 2.而捐五百金( ) 3.于是不能期年( ) 二,辨析下列"以"字的意义 1.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 3.而吾以捕蛇独存( ) 4.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三,涓人为什么用五百金买下马的骨头 (用文中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翻译 1.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文言文,考题,中考,语文

3.初中课外文言文题要多一些(大概4

一、杨氏入山之大穴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枲(xǐ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 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1。区别下列语句中"之"的用法或含义。

入山之大穴 与众共之 杨谢而从之 2。 在括号中填写下列句子中省略的部分。

(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 )与老人同出。

3。杨氏答应了要定居穴中吗?由哪句话可看出来? 4。

穴中人为什么不让杨氏"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呢? (一)认真艾子 ①游于郊外,弟子通、执二子从焉,渴甚,使执子乞浆 ②于田舍。 有老父 ③映门观书,执子揖而请,老父指卷中“真”字问曰:“识此字,馈汝浆。”

执子曰:“‘真’字也”。父怒不与,执子返以告。

艾子曰:“执也未达④,通也当往。”通子见父,父如前示之。

通子曰:“此‘直八’两字也。”父喜,出家酿之美者与之,艾子饮而甘之,曰:“通也智哉!使复如执之认真,一勺水吾将不得吞矣。

” 「注释」①艾子:作者为褒贬或讽喻现实而假托的战国时代的人物。 ②浆:解渴的薄酒。

③老父:老年的男子。 ④达:通达事理。

1。 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使执子乞浆于田舍() ②艾子饮而甘之( ) 2。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与“执子返以告”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愿以闻于官B。吾赖是以食吾躯C。

执子揖而请D。而吾以捕蛇独存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通子见父,父如前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你是怎样理解作者对执子和通子的态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对于“认真”二字,你在平时是怎样理解的?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皇后智劝太宗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

‘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

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 (选自《贞观政要》)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①晏子请数其罪云( ) ②使公以马杀人( ) ③必轻吾国() 2。

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皇后谏言中讲到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中有几句话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4.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篇目16篇都有哪些

共16篇,可分为四层: (1)考试首选层:4篇《鱼我所欲也》、《记承天寺夜游.》、《送东阳马生序》、《论语》 ; (2)考试次选层:5篇《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桃花源记》、《出师表》; (3)考试三选层:2篇《陋室铭》、《爱莲说》; (4)考试不选层:5篇《马说》、《曹刿论战》、《小石潭记》、《三峡》、《邹忌讽齐王纳谏》 。

近六年河北省中考已经考过的文言文:2000年《出师表》、2001年《爱莲说》、2002年《陋室铭》、2003年《曹刿论战》、2004年《五柳先生传》和《马说》、2005年《三峡》。

5.初中语文文言文的习题

一、《赵襄主学御》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

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

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

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

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

④调:谐调。⑤诱:引导。

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一、解释加点的词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 2、术未尽也( )3、先则恐逮于臣( ) 4、夫诱道争远( )二、翻译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老马识途》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注释:①管仲、隰(xī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

③掘:挖。解释加点的词春往而冬反( )迷惑失道( )遂得水( )翻译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文中故事是成语 的来历,现比喻参考答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一)(一)、赵襄主学御全文译文:赵襄主向王子期学习驾车,学了不多久,就和王子期驾车比赛,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落在了后面。

襄主说:“你教我驾车,没把技术全教给我。”王子期回答说:“技术是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误。

凡是驾车赛马,最要紧的是马套在车上舒适安顺,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现在您落后时想赶上我,领先时又怕被我赶上。

实际上赶马上路,远途竞赛,不在先就在后,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1、.向 2、穷尽 3、被 4、发语词二、1、技术已经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

2、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才可以追上那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3、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三、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注意力在前方目的地,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王子期身上。

赞成。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同样的道理。

(二)、老马识途全文译文: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去征伐孤竹国,春天出发,冬天返回,迷了路找不到归途。管仲说:“老马的智慧能够利用。”

于是放开老马,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归途。走到山中,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居住在山的南面,夏天居住在山的北面,蚁窝上的土高一寸,下面七八尺的地方就会有水。”

于是按此挖掘,果然找到了水。一、1、通“返”,返回 2、道路 3、找到二、1、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

2、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三、老马识途 有经验, 能带领新手工作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二)浦口区桥林中学语文组一、《学者有四失》①学者有四失②,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③,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④。此四者,心之莫同也⑤。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注释:①选自《礼记·学记》。②失:过失,缺点。

③失则多:意思是,失之于学得过多。④止: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

⑤心之莫同也:心理各有不同。阅读训练: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或失则多(2)、然后能救其失也 _________(3)、或失则易 _______________(4)、长善而救其失者也2、下列句中的“之”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是( )A、教者必知之 B、虽与之俱学C、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D、学而时习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2)、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3)、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二、《杨布打狗》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①而反。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

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②也。向者使③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矣?”注释:①缁衣:黑色的衣服。

②犹是:像这样。③使:假使。

阅读训练1、下面加点的“之”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杨朱之弟曰布 B、迎而吠之C、莲,花之君子者也 D、中间力拉崩倒之声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衣素衣而出 _______________(2)、衣缁衣而反 _______________(3)、子亦犹是也3、翻译句子。

(1)、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2)、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

6.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篇目16篇都有哪些

共16篇,可分为四层:(1)考试首选层:4篇《鱼我所欲也》、《记承天寺夜游.》、《送东阳马生序》、《论语》 ;(2)考试次选层:5篇《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桃花源记》、《出师表》;(3)考试三选层:2篇《陋室铭》、《爱莲说》;(4)考试不选层:5篇《马说》、《曹刿论战》、《小石潭记》、《三峡》、《邹忌讽齐王纳谏》 。

近六年河北省中考已经考过的文言文:2000年《出师表》、2001年《爱莲说》、2002年《陋室铭》、2003年《曹刿论战》、2004年《五柳先生传》和《马说》、2005年《三峡》。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题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