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摔琴的文言文(文言文宋)

1.文言文宋

陈子昂刚到京城时,不为人所知。

这天,有一个人卖胡琴,索价百万。有钱人相互传看,但没识货的。

陈子昂就挺身而出,对手下人说:拿千缗买下来。大家惊讶不已,就问他。

他答道:我善于玩这种乐器。大家都问,能不能弹给大伙欣赏一下?陈子昂说:明天你们到宣阳里集合。

到了第二天,大家结伴而往,只见陈子昂已经准备好了酒肴,在酒席最前面摆好了胡琴。大家吃饱喝足了,准备听陈子昂弹琴了。

陈子昂捧着琴,说:我陈子昂是四川人,写有文章百卷。今天到京城奔走,碌碌无为,不为人知,如同尘土。

这乐器是低等人谋生用的,哪里值得大家来关注。“说完,他就举起胡琴往地上摔碎了,接着又拿出文章赠给参会的人。

当天之内,他的名声传遍了京都。

2.伯牙摔琴谢知音整首小古文的意思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俞伯牙,是楚国郢都人,在晋国任上大夫。

晋侯想与楚国通好,就派俞伯牙访问楚国。俞伯牙到楚国办完公事,拜辞楚王,楚王赠给黄金彩缎,高车驷马。

俞伯牙离楚国一十二年,想走水路绕大圈而回,饱览楚国江山胜景。就假奏楚王说:“臣身患小恙,不能骑马乘车,想坐船回去,以便医药。”

楚王答应了他的要求,命令水师拨一只大船送俞伯牙回晋国。俞伯牙乘着官船,不一日,到了汉阳江口。

正当八月十五,中秋之偶然风狂浪涌,大雨倾盆,官船不能前进,停靠山脚下。不一会儿,风平浪静,云散月现。

那雨后之月,更加光亮。俞伯牙坐在舱中闷得慌,就走到船头上,一边观赏月色,一边捧起瑶琴,轻轻弹奏。

忽然,俞伯牙发现有人在偷偷地赞赏他的琴音,立刻叫人去找,当场找来了一个樵夫。俞伯牙见是个砍柴的人,就笑着说:“山中砍柴之人,也能听琴?叫他走吧。”

那个樵夫不仅不走,还高声说:“大人错了!岂不知‘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大人若欺负山野中无听琴之人,这夜静更深,荒山脚下也不应该有弹琴之客了。”伯牙见他出言不凡,就问他:“他既是听琴的,我刚才所弹何曲?”樵夫答:“刚才大人所弹的是孔子叹颜回。

对不对?”伯牙一听回答,非常高兴地说:“先生果然是听琴者。”就吩咐手下的人把那位先生请上船细谈。

那樵夫上得船来,伯牙手下的人见他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脚穿草鞋,手拿尖担,腰插板斧。就嘱咐他说:“喂,你见了我老爷要下跪叩头。

问你什么,要小心答应。”那樵夫说:“诸位不用粗鲁,待我解衣相见。”

说完脱下蓑衣斗笠,解下板斧、放下尖担,下船舱向伯牙作了个长揖而不下跪叩头,说:“小人施礼了。”俞伯牙是晋国大臣,眼中哪里有这樵夫?慢慢举手说:“贤友免礼罢。”

叫书童搬一个凳子放在下席让他坐。那樵夫见伯牙全无客礼,也不谦让,俨然坐下。

伯牙既不叫人奉茶,也不问姓名,劈头就问:“刚才岸上听琴的就是你么?”樵夫答:“正是。”伯牙说:“既来听琴,必知琴之出处。

此琴何人所造?弹它有甚好处?”樵夫答:“此琴是伏羲氏所琢,是瑶池之乐,故名瑶琴……”伯牙听见他对答如流,熟知乐理,非常高兴,但又怀疑他是死记的这些话,想再试他一试。就对他说:“有一次,孔子正在室内弹琴,他的学生颜回从外面进来,忽听琴音中有凶杀之意,不免一惊,问明之后,才知刚才有一只猫,想捕捉一只老鼠,孔子见了,不由得在感情上受到一点影响,并在琴音中不知不觉地表现了出来。

象颜回这样,真可算得是知音了!假如下官弹琴,心中有所思念,足下能闻而知之否?”樵夫说:“大人试弹一下,小子尽心猜度。若猜不着,大人休得见罪。”

伯牙望望高山弹琴,在琴音中表现山的高耸之状。樵夫听了,称赞说:“美哉!巍巍乎,意在高山!”伯牙又对着江水弹琴,在琴音中表现水的奔流之势。

樵夫听了,又称赞说:“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俞伯牙听见樵夫说出了自己的心事,大吃一惊,赶忙放下瑶琴与樵夫施宾主之礼。连声说:“失敬,失敬!真是石中有美玉之藏,若衣貌取人,岂不误了天下贤士!先生高名雅姓?”樵夫躬身而答:“小子姓钟,名徽,字子期。”

说完,又转问:“大人高姓?在何处为官?”伯牙拱手说:“下官俞瑞,在晋国做官,是访问楚国而来。”伯牙推子期坐到客位上,自己坐主席相陪,叫书童奉茶。

喝完茶,二人上席饮酒。伯牙又问:“听先生口音,是楚国人了,但不知尊居何处?”子期说:“小人寒舍就在离此不远的钟家村。”

又说:“实不相瞒,小子上有双亲在堂。为赡养父母,在此砍柴度日。

虽三公之尊也不能使我离开父母。”伯牙见他这样有孝心,愈加敬重。

又问:“青春多少?”子期说:“虚度二十有七。”伯牙说:“下官年长一岁。

子期若不嫌弃,愿与先生为知音之交,以兄弟相称。”子期笑着说:“大人是上国名公,我钟徽是穷乡贱子,怎敢高攀!”伯牙年长为兄,子期为弟。

拜罢,二人继续饮酒,彼此谈心。钟子期同俞伯牙谈得兴趣正浓,不觉月淡星稀,东方发白。

船上水手都起身准备开船。子期起身告辞。

伯牙紧握子期的手说:“贤弟,我与你相见何太迟,相别何太早!想请贤弟与愚兄同行数日,未知可否?”子期说:“只因双亲在堂,不敢远游,小弟只好失陪。”伯牙沉默了一会儿,说:“也罢,明年中秋节还是我来看贤弟。”

子期说:“既如此,小弟来年中秋节准在江边恭候贤兄,不敢有误。”伯牙叫书童拿来一些银子赠给子期,二人洒泪而别。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第二年的中秋节晚上,俞伯牙乘船来到汉阳江口,将船靠在去年中秋节与子期相会的地方。

伯牙走上船头,见月光明高,照得如同白昼,却不见子期。等候到天高,仍不见子期的踪影。

伯牙梳洗后,带着随从,上岸到钟家村去探望。走了不远,来到三叉路口,不知哪条路往钟家村去。

正好迎面来了一个老翁。伯牙向前施礼之后,问:“请问往钟家村去,应走哪条路?”原来,这两条路都是到钟家村去的,一条往村南,一条往村北。

老翁便问:“先生要。

文言文

3.【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开头的诗句译文~~~~~~~~求古文帝~

出自警世通言 明·冯梦龙

前两句用的是典故,一个说的是管仲和鲍叔牙,一个说的是俞伯牙和钟子期

妄说(管仲)曾经(多)分了鲍叔牙的钱(但鲍叔牙不以为意,形容他们间的交情至厚),(除了钟子期)有谁能够懂到俞伯牙的琴音呢(意即知音悦知音之意)。如今这世道奸诈如鬼,(像古人那样的)诚心(只好)悬置于荡荡湖海上(供人评说了)。

深入阅读:/view/3067609.htm

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即:批判世风日下,感叹古人之心之德。

4.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整篇文章

原文: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简单翻译: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

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

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

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

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伯牙绝弦 《吕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关于伯牙鼓琴,钟期知音的故事,史书多有记载,如《列子·汤问》、《说苑·尊贤》等,文字略有不同。

《荀子·劝学》和《淮南子·说山训》还记有“伯牙鼓琴,驷马仰秣”的事。 俞伯牙,中国古代著名的音乐家,相传生于春秋时代。

他善于弹琴,荀子认为他高超的琴艺乃“积学而成”。据《乐府解题》: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

后随成连至东海蓬莱山,闻海水澎湃,群鸟悲号之声,心有所感,乃援琴而歌。从此琴艺大进。

琴曲《水仙操》即为伯牙当时所作。古曲《高山流水》相传也是他的作品。

伯牙和钟子期是一对好朋友。伯牙喜欢弹琴,而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两人经常在一起研究音乐,切磋琴艺。

伯牙听说成连先生的琴艺十分高明,便想去拜师学艺;钟子期全力支持他。于是伯牙背起行囊,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找到成连先生隐居的山中,虚心求教。

三年过去了,伯牙的演奏技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还未能得心应手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达到创作新乐曲的高度境界。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他说:“伯牙,我的琴艺你已学得差不多了,我再也无法教你什么了。

我有一位老师,住在东海。我就带你去向他请教,帮助你完成学业吧!”于是,师徒两人驾着一叶扁舟,乘风破浪来到东海蓬莱山。

成连先生让伯牙上了岸,要他自己去拜老师,便驾舟径自回去了。岛上荒无人烟,伯牙一个人登上了岸,面对着四顾茫茫的浩瀚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啁啾的鸟语,不由心潮起伏,涌起了创作激情。

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就在这时,成连先生又撑船回来,出现在伯牙面前,向他表示祝贺。

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成连先生听了伯牙的弹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拜别成连先生,回到家乡,钟子期前来为他接风。

伯牙弹起了《高山流水》。弹到“高山”章节时,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太山屹立在我的面前!”弹到“流水”的乐章时,钟子期如痴如醉,击节称快:“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不久,钟子期因病不幸去世。

伯牙抱着琴来到他的灵前,《高山流水》一曲送别朋友,伯牙悲痛欲绝,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便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王安石《伯牙》诗) 2000年来,以“伯牙教琴、伯牙琴、伯牙弦、牙弦、伯牙曲、流水琴、高山流水、流水高山、高山深水、水深山峨、流水、钟期听、钟期耳、钟期、子期、赏音、知音”等化典的诗文不可胜数,皆写琴或琴曲的高妙,以及听尽其趣;亦比喻高妙的作品或知音、知己、心心相印。

“伯牙绝弦”则喻指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以示悼念,泛指悼亡。而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则成为我礼仪之邦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

5.描写《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诗文

浪说曾分鲍叔金,谁人辨得伯牙琴!

干今交道好如鬼,湖海空悬一片心。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

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

6.摔琴扬名原文及翻译

陈子昂初入京,不为人知。有卖胡琴者,价百万;豪贵传视,无辨者。子昂突出,顾左右曰:‘辇千缗市之’。众惊问,答曰:‘余善此乐。’皆曰:‘可得闻乎?’曰:‘明日可集宣阳里。’如期,偕往。则酒肴毕具,置胡琴于前,食毕,捧琴语曰:‘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驰走京毂,碌碌尘土,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役,岂宜留心。’举而碎之,以其文轴遍赠会者。一日之内,声华溢都。

陈子昂刚到京城时,不为人所知。这天,有一个人卖胡琴,索价百万。有钱人相互传看,但没识货的。陈子昂就挺身而出,对手下人说:拿千缗买下来。大家惊讶不已,就问他。他答道:我善于玩这种乐器。大家都问,能不能弹给大伙欣赏一下?陈子昂说:明天你们到宣阳里集合。到了第二天,大家结伴而往,只见陈子昂已经准备好了酒肴,在酒席最前面摆好了胡琴。大家吃饱喝足了,准备听陈子昂弹琴了。陈子昂捧着琴,说:我陈子昂是四川人,写有文章百卷。今天到京城奔走,碌碌无为,不为人知,如同尘土。这乐器是低等人谋生用的,哪里值得大家来关注。“说完,他就举起胡琴往地上摔碎了,接着又拿出文章赠给参会的人。当天之内,他的名声传遍了京都。

176

关于摔琴的文言文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