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诸侯将无敢隐朕文言文翻译(刘邦的文言文翻译)
1.刘邦的文言文翻译
1、韩信攻下了齐国,派人去说:“齐国靠近楚国,权力太轻,如果不封(我)为假王,恐怕不能安定齐国。”汉王想发兵攻打韩信,留候(张良)说:“不如就封给他吧,让他自己为自己守住齐国。”汉王于是派张良拿着信印去封韩信为齐王。
2、于是就从西边进入咸阳。想在皇宫里驻扎休息,樊哙和张良就劝止他。于是他就把秦国的宝库封了起来。把军队撤回霸上,召集各县的父老豪杰说:“民众被秦朝苛严刑峻法迫害很久了,说句不同的意见就会被灭族,发句牢骚就会被斩首。我和各位诸侯有约定,谁先进入关者,就当关中的王,我应该会成为关中的王的。现在我向大家宣布,全部废除秦朝的峻法,只规定三条法律,杀人的处死,伤人或者合偷东西的按情节轻重判罪。官吏人民各司其职,各安生计。我们之所以来这里,是为民众除害,不是想来推动危害大家,不用惊恐!而且我们之吾所以驻军霸上,是等待诸侯们到来而商定大事,实践承诺的。”于是刘邦派人和秦朝的故吏到各县乡邑告谕民众。秦地的民众大喜,争着牵牛羊挑酒食来献刘邦的军士。沛公谦让不接受,对大家说:“仓库中粮食很多,不想让百姓破费。”百姓更加高兴。生怕沛公不能够统治关中,有人劝说沛公:“秦国的财富十倍于其他国家,地形险要。现在传闻章邯已经投降了项羽,项羽封存他为雍王,土地在关中。他们马上就要到来,您不一定会能够如愿在关中称王。可以紧急派人拒守函谷关,阻止其他各诸侯的军队进入,然后少量征发关中的军队加强自己的实力,抵挡其他军事势力。”沛公按计行事。
2.《“交州都督遂安公寿以贪得罪”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19分)交州都督遂安公寿以贪得罪,上以瀛州刺史卢祖尚才兼文武,廉平公直,征入朝,谕以“交趾久不得人,须卿镇抚。”祖尚拜谢而出,既而悔之,辞以旧疾。
上遣杜如晦等谕旨曰:“匹夫犹敦然诺,奈何既许朕而复悔之!”祖尚固辞。 戊子,上复引见,谕之,祖尚固执不可。
上大怒曰:“我使人不行,何以为政!”命斩于朝堂,寻悔之。它日,与侍臣论“齐文宣帝何如人?”魏徵对曰:“文宣狂暴,然人与之争,事理屈则从之。
有前青州长史魏恺使于梁还,除光州长史,不肯行,杨遵彦奏之。文宣怒,召而责之。
恺曰:‘臣先任大州长史,使还,有劳无过,更得小州,此臣所以不行也。’文宣顾谓遵彦曰:‘其言有理,卿赦之。
’此其所长也。”上曰:“然。
向者卢祖尚虽失人臣之义,朕杀之亦为太暴,由此言之,不如文宣矣!”命复其官荫。徵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徵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
尝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徵来,匿怀中;徵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初,上令群臣议封建,魏徵议以为:“若封建诸侯,则卿大夫咸资俸禄,必致厚敛。 又,京畿赋税不多,所资畿外,若尽以封国邑,经费顿阙。
又,燕、秦、赵、代俱带外夷,若有警急,追兵内地,难以奔赴。”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运祚修短,定命自天,尧、舜大圣,守之而不能固;汉、魏微贱,拒之而不能却。
今使勋戚子孙皆有民有社,易世之后,将骄淫自恣,攻战相残,害民尤深,不若守令之迭居也。 ”中书侍郎颜师古以为:“不若分王宗子,勿令过大,间以州县,杂错而居,互相维持,使各守其境,协力同心,足扶京室;为置官寮,皆省司选用,法令之外,不得擅作威刑,朝贡礼仪,具为条式。
一定此制,万世无虞。”十一月,丙辰,诏:“皇家宗室及勋贤之臣宜令作镇藩部贻厥子孙非有大故无或黜免所司明为条列定等级以闻。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九》)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匹夫犹敦然诺 敦: 敦厚、淳厚B。
上亦为霁威 霁:止、收敛C。 运祚修短 祚:福分D。
不若守令之迭居也 迭:交替、轮换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若尽以封国邑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B。
文宣怒,召而责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C。 我使人不行,何以为政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D。
为置官寮,皆省司选用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卢祖尚居功自傲违背皇命,太宗下令立斩于朝堂;魏徵援引齐国文宣王纳谏的事例规劝,最终太宗幡然醒悟,下令让卢祖尚官复原职以荫庇其子孙。 B.在魏徵告假去祭扫祖墓期间,太宗曾有临幸南山的打算,后因怕受魏徵责备而取消了南山之行,可见直谏之臣对当国者的影响之大。
C.一次太宗正在把玩鹞鸟,望见魏徵前来,将鸟藏于怀中。魏徵上奏朝政大事,经久不停,结果鹞憋死怀中。
从中可见太宗对魏徵的敬畏。D.群臣对封建之事各抒己见,或忧经费短缺,或患子孙相残为害,或主张有序地分封亲王宗子,他们从不同层面为皇上的决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皇家宗室及勋贤之臣宜令作镇藩部贻厥子孙非有大故无或黜免所司明为条列定等级以闻。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徵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
(4分)(2)若封建诸侯,则卿大夫咸资俸禄,必致厚敛。(3分)。
3.《卧薪尝胆》文言文和翻译
原文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汝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译文
吴王已经赦免了越王,(让他回了越国,)越王勾践时时刻刻想着如何复国,于是就每天劳累地思索着,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仰起头尝尝苦胆的滋味,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他常常对自己说:“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么?”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织的布做成的衣服。他吃的每顿饭里几乎没有肉菜,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他降低身份对待下面有贤能的人,对宾客厚礼相赠,扶助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苦工作。
4.《“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
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至咸阳,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
长史欣恐,还走其军,不敢出故道。 赵高果使人追之,不及。
欣至军,报曰:“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死。
愿将军孰计之。”陈馀亦遗章邯书曰:“白起为秦将,南征鄢郢,北坑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
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 何者?攻多,秦不能尽封,因以法诛之。
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亡失以十万数,而诸侯并起滋益多。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
夫将军居外久,多内隙,有功亦诛,无功亦诛。且天之亡秦,无愚智皆知之。
今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孤特独立而欲常存,岂不哀哉!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此孰与身伏斧质,妻子为戮乎?”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使项羽,欲约。 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渡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
9.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 让:责怪。
B.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 竟:竟然。
C.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 从:同“纵”,合纵。D.无愚智皆知之。
无:不论。10.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①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
②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B.①因以法诛之。
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C.①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D.①分王其地,南面称孤。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1.与“而竟赐死”句式相同的一项( )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B.铸以为金人十二。
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12.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章邯的军队驻扎在棘原,和驻扎在漳河南的项羽的军队,相持未战。
由于秦军屡屡退却,秦二世派人来责问章邯。章邯害怕了,派长史司马欣回朝廷去请示公事。
B.长史司马欣到了咸阳,被滞留在宫外的司马门呆了三天,赵高竟不接见,心有不信任之意。他非常害怕,赶快奔回棘原军中,都没敢顺原路走,赵高果然派人追赶,没有追上。
C.司马欣回到军中,向章邯报告说,赵高在朝廷中独揽大权,下面的人不可能有什么作为。 劝他赶快反叛。
D.陈馀也给章邯写了封信,用白起和蒙恬有功却被杀的事劝告他与诸侯联合,订立和约一起攻秦,共分秦地,各自为王。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①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使项羽,欲约。 (3分)译文②。
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4分)译文:③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3分)译文:参考答案:9。
B。最终。
10。 D。
名词做动词,称王。(A。
连词,表转折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B。
连词,表承接关系/介词,表凭借。C。
连词,表目的关系/介词,表凭借)11 C。被动句。
例句中“赐死”隐藏被动关系。 。
12。 C。
司马欣并没有劝他反叛。13。
①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使项羽,欲约。(3分)译文:章邯犹疑不决,秘密派候始成到项羽那里去,想要订立和约。
②。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4分)译文:那赵高一向阿谀奉承,时日已久,现在情势紧急,他也害怕被二世杀掉,所以就想用秦法杀您,借此搪塞罪责。
③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分)译文:(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参考译文:章邯的军队驻扎在棘原,项羽的军队则屯驻漳水的南面,两军对垒相持,尚未交战。
秦军几次后撤,二世为此派人去责问章邯。章邯颇为恐惧,遣长史司马欣前去请示事务。
司马欣抵达咸阳后,在皇宫的外门司马门逗留了三天,赵高也不予接见,表示出不信任的意思。长史司马欣惊恐,奔回他的军中,不敢再走原路。
赵高果然派人来追赶他,但是没追上。司马欣回到章邯军中,报告说:“赵高在朝中专权,下面的人没有能有所作 为的。
现在作战如果能够获胜,赵高必定会嫉妒我们的功劳;不能取胜,便免不了一死。希望您对此仔细斟酌!”陈馀也写信给章邯说:“白起是秦国的大将,他率军南征楚国的都城鄢郢,北战活埋马服君赵括大军的降兵,攻城夺地,不可胜数,却终于被赐死。
蒙恬是秦国的大将,他北逐匈奴,开拓榆中之地几千里,最后在阳周被斩杀。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功绩太多,秦国不能全部给以封赏,就趁机按法诛杀了他们。
如今您任秦将已经三年了,所伤亡损失的兵力也以十万计,而诸侯国仍蜂拥而起,越来越多。那赵高一向阿谀奉承,时日已久,现在情势紧急,他也害怕被二世杀掉,所以就想用秦法杀您,借此搪塞罪责;派人替代您,借此逃脱他的灾祸。
您领兵驻在外的时间颇久,朝廷内多有仇怨,有功也要被杀,无功也要被杀。况且上天要灭亡秦朝,这是无论愚蠢还是聪慧的人都知道的事情。
而今。
5.《“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爱问知
原文: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
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
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日夜饮醇酒。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
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
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
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参子窋为中大夫。
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 乃谓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奋既洗沐归,闲侍,自从其所谏参。
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 乃者①我使谏君也。”
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
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惠帝曰:“善。君休矣!”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
卒,谥懿侯。子窋侯。
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顜②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太史公曰: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 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
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翻译:平阳侯曹参,沛县人。秦朝时曹参做沛县的狱掾,萧何做主吏,他们在县里已是有名望的官吏了。
曹参起初卑贱的时候,跟萧何关系很好;等到各自做了将军、相国,便有了隔阂。 到萧何临终时,萧何向孝惠皇帝刘盈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
曹参接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做事情没有任何变更,完全遵循萧何制定的法度。曹参从各郡和诸侯国中挑选一些质朴而不善文辞的厚道人,立即召来任命为丞相的属官。
对官吏中那些言语文字苛求细微束节,想一味追求声誉的人,就斥退撵走他们。 曹参自己整天痛饮美酒。
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们见曾参不理政事,上门来的人都想有话相劝。可是这些人一到,曾参就立即拿美酒蛤他们喝,过了一会儿,有的人想说些什么,曹参又让他们喝酒,直到喝醉后离去,始终没能够开口劝谏,如此习以为常。
相国住宅的后园靠近官吏的房舍,官吏的房舍里整天饮酒歌唱,大呼小叫。 曹参的随从官员们很厌恶这件事,但对此也无可奈何,于是就请曾参到后园中游玩,一起听到了那些官吏们醉酒高歌、狂呼乱叫的声音,随从官员们希望相国把他们召来加以制止。
曹参反而叫人取酒布设座席痛饮起来,并且也高歌呼叫,与那些官吏们相应和。曹参见别人有细小的过失,总是隐瞒遮盖,因此相府中平安无事。
曹参的儿于曹奋做中大夫。汉惠帝埋怨曹相国不理政事,觉得相国是否看不起由己,于是对曹窋说:“你回家后,试看私下随便问问你父亲悦:‘高帝刚刚永别了群臣,皇上又很年轻,您身为相国,整天喝酒,遇事也不向皇上请示报告,根据什么考虑国家大事呢?’但这些话不要说是我告诉你的。
”曾 假日休息时回家,闲暇时陪着父亲,把惠帝的意思变成自己的话规劝曹参。曹参听了大怒,打了曹 二百板子,说:“快点儿进宫侍奉皇上去,国家大事不是你应该谈论的。”
到上朝的时候,惠帝责备曹参说:“对曹为什么要惩罚呢?上次是我让他规劝您的。”曹参脱帽谢罪说:“请陛下自己仔细考虑一下,在圣明英武上您和高帝谁强?”惠帝说:“我怎么敢跟先帝相比呢!”曹参说:“陛下看我和萧何谁更贤能?”惠帝说:“您好像不如萧何。
”曹参说:“陛下说的这番话很对。况且高帝与萧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经明确,如今陛下垂衣拱手,我等谨守各自的职责,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随意更改,不就行了 吗?”惠帝说:“好。
您休息去吧!”曹参做汉朝相国,前后有三年时间。他死了以后,被谥为懿侯。
曹参之子曹 接替了他父亲的候位。 百姓们歌颂曹参的事迹说;“萧何制定法令,明确划一;曹参接替萧何为相,遵守萧何制定的法度而不改变。
曹参施行他那清净无为的政策,百姓因而安宁不乱。” 太史公说:曹相国曹参的战功之所以如此之多,是因为他跟淮阴侯韩信一起共事的缘故。
等到韩信被消灭,列侯成就的战功,惟独曹参据有其名。 曹参作为汉朝相国,极力主张清净无为,这完全合于道家的学说。
百姓遭受秦朝的酷政统治以后,曹参给予他们休养生息的时机,所以天下的人都称颂他的美德。
6.求史记蒙恬列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卷八十八·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
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秦庄襄王元 年,蒙骜为秦将,伐韩,取成皋、荥阳,作置三川郡。
二年,蒙骜攻赵,取三十 七城。始皇三年,蒙骜攻韩,取十三城。
五年,蒙骜攻魏,取二十城,作置东郡。 始皇七年,蒙骜卒。
骜子曰武,武子曰恬。恬尝书狱典文学。
始皇二十三年,蒙 武为秦裨将军,与王翦攻楚,大破之,杀项燕。二十四年,蒙武攻楚,虏楚王。
蒙恬弟毅。 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
秦已并天 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 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
於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於外十馀年,居 上郡。
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
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 出则参乘,入则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 争焉。
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世世卑贱。
秦王闻高︹力,通於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高既私事公子胡亥,喻之决狱。
高 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
帝以高之敦於 事也,赦之,复其官爵。 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 谷,千八百里。
道未就。 始皇三十七年冬,行出游会稽,并海上,北走琅邪。
道病,使蒙毅还祷山川, 未反。 始皇至沙丘崩,礻必之,群臣莫知。
是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 高常从。高雅得幸於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己也。
因有贼心,乃 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立胡亥为太子。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
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使者以蒙恬属吏,更置。
胡亥以李斯舍人 为护军。使者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
赵高恐蒙氏复贵而用事,怨 之。 毅还至,赵高因为胡亥忠计,欲以灭蒙氏,乃言曰:“臣闻先帝欲举贤立太 子久矣,而毅谏曰‘不可’。
若知贤而俞弗立,则是不忠而惑主也。以臣愚意, 不若诛之。”
胡亥听而系蒙毅於代。前已囚蒙恬於阳周。
丧至咸阳,已葬,太子 立为二世皇帝,而赵高亲近,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 子婴进谏曰:“臣闻故赵王迁杀其良臣李牧而用颜聚,燕王喜阴用荆轲之谋 而倍秦之约,齐王建杀其故世忠臣而用后胜之议。
此三君者,皆各以变古者失其 国而殃及其身。今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主欲一旦弃去之,臣窃以为不可。
臣闻轻虑者不可以治国,独智者不可以存君。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 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臣窃以为不可。”
胡亥不听。而遣御史曲宫乘传之代,令蒙毅曰:“先主欲立太子而卿难之。
今丞相以卿为不忠,罪及其宗。朕不忍,乃赐卿死,亦甚幸矣。
卿其图之!”毅 对曰:“以臣不能得先主之意,则臣少宦,顺幸没世。可谓知意矣。
以臣不知太 子之能,则太子独从,周旋天下,去诸公子绝远,臣无所疑矣。夫先主之举用太 子,数年之积也,臣乃何言之敢谏,何虑之敢谋!非敢饰辞以避死也,为羞累先 主之名,愿大夫为虑焉,使臣得死情实。
且夫顺成全者,道之所贵也;刑杀者, 道之所卒也。昔者秦穆公杀三良而死,罪百里奚而非其罪也,故立号曰‘缪’。
昭襄王杀武安君白起。楚平王杀伍奢。
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四君者,皆为大失, 而天下非之,以其君为不明,以是籍於诸侯。
故曰‘用道治者不杀无罪,而罚不 加於无辜’。唯大夫留心!”使者知胡亥之意,不听蒙毅之言,遂杀之。
二世又遣使者之阳周,令蒙恬曰:“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 史。”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於秦三世矣。
今臣将兵三十馀万, 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 也。昔周成王初立,未离襁褓,周公旦负王以朝,卒定天下。
及成王有病甚殆, 公旦自扌前其爪以沈於河,曰:‘王未有识,是旦执事。有罪殃,旦受其不祥。
’ 乃书而藏之记府,可谓信矣。及王能治国,有贼臣言:‘周公旦欲为乱久矣,王 若不备,必有大事。
’王乃大怒,周公旦走而奔於楚。成王观於记府,得周公旦 沈书,乃流涕曰:‘孰谓周公旦欲为乱乎!’杀言之者而反周公旦。
故周书曰 ‘必参而伍之’。今恬之宗,世无二心,而事卒如此,是必孽臣逆乱,内陵之道 也。
夫成王失而复振则卒昌;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而不悔,身死则国亡。 臣故曰过可振而谏可觉也。
察於参伍,上圣之法也。凡臣之言,非以求免於咎也, 将以谏而死,愿陛下为万民思从道也。”
使者曰:“臣受诏行法於将军,不敢以 将军言闻於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於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 曰:“恬罪固当死矣。
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 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太史公曰:吾 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 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 名将,不以此时︹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
7.高祖本纪全文翻译
全文翻译 高祖是沛郡丰邑县中阳里人,姓刘,字季。
他的父亲是太公,母亲是刘媪(ǎo,袄)。高祖未出生之前,刘媪曾经在大泽的岸边休息,梦中与神交合。
当时雷鸣电闪,天昏地暗,太公正好前去看她,见到有蛟龙在她身上。不久,刘媪有了身孕,生下了高祖。
高祖这个人,高鼻子,一副龙的容貌,一脸漂亮的胡须,左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他仁厚爱人,喜欢施舍,心胸豁达。
他平素具有干大事业的气度,不干平常人家生产劳作的事。到了成年以后,他试着去做官,当了泗水亭这个地方的亭长,对官署中的官吏,没有不加捉弄的。
他喜欢喝酒,好女色。常常到王媪、武负那里去赊酒喝,喝醉了躺倒就睡,武负、王媪看到他身上常有龙出现,觉得这个人很奇怪。
高祖每次去买酒,留在店中畅饮,买酒的人就会增加,售出去的酒达到平常的几倍。等到看见了有龙出现的怪现象,到了年终,这两家就把记帐的简札折断,不再向高祖讨帐。
高祖曾经到咸阳去服徭役,有一次秦始皇出巡,充许人们随意观看,他看到了秦始皇,长叹一声说:“唉,大丈夫就应该象这样!” 单父(shàn fǔ,善甫)人吕公与沛县县令要好,为躲避仇人投奔到县令这里来作客,于是就在沛县安了家。沛中的豪杰、官吏们听说县令有贵客,都前往祝贺。
萧何当时是县令的属官,掌管收贺礼事宜,他对那些送礼的宾客们说:“送礼不满千金的,让他坐到堂下。”高祖做亭长,平素就看不起这帮官吏,于是在进见的名帖上谎称“贺钱一万”,其实他一个钱也没带。
名帖递进去了,吕公见了高祖大为吃惊,赶快起身,到门口去迎接他。吕公这个人,喜欢给人相面,看见高祖的相貌,就非常敬重他,把他领到堂上坐下。
萧何说:“刘季一向满口说大话,很少做成什么事。”高祖就趁机戏弄那些宾客,干脆就坐到上座去,一点儿也不谦让。
酒喝得尽兴了,吕公于是向高祖递眼色,让他一定留下来,高祖喝完了酒,就留在后面。吕公说:“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给人相面,经我给相面的人多了,没有谁能比得上你刘季的面相,希望你好自珍爱。
我有一个亲生女儿,愿意许给你做你的洒扫妻妾。”酒宴散了,吕媪对吕公大为恼火,说:“你起初总是想让这个女儿出人头地,把他许配给个贵人。
沛县县令跟你要好,想娶这个女儿你不同意,今天你为什么随随便便地就把她许给刘季了呢?”吕公说:“这不是女人家所懂得的。”终于把女儿嫁给刘季了。
吕公的女儿就是吕后,生了孝惠帝和鲁元公主。 沛公率兵西进,在昌邑与彭越相遇。
于是和他一起攻打秦军,战事不利。撤兵到栗县,正好遇到刚武侯,就把他的军队夺了过来,大约有四千人,并入了自己的军队。
又与魏将皇欣、魏申徒武蒲的军队合力攻打昌邑,没有攻下。沛公继续西进,经过高阳。
郦食其(yì jī,义基)负责看管城门,他说:“各路经过此地的多了,我看只有沛公才是个德行高尚忠厚老实的人。”于是前去求见,游说沛公。
沛公当时正叉开两腿坐在床上,让两个女子给他洗脚。郦食其见了并叩不拜,只是略微俯身作了个长揖,说:“如果您一定要诛灭没有德政的暴秦,就不应该坐着接见长者。”
于是沛公站起身来,整理衣服,向他道歉,把他请到上坐 。郦食其劝说沛公袭击陈留,得到了秦军储存的粮食。
沛公就封郦食其为广野君,任命他的弟弟郦商为将军,统率陈留的军队,与沛公一起攻打开封,没有攻下。继续向西,与秦将杨熊在白马打了一仗,又在曲遇东面打了一仗,大破秦军。
杨熊逃到荥阳去了,秦二世派使者将他斩首示众。沛公又向南攻打颖阳,屠戮了颖阳。
通过张良的关系,占领了韩国的轘(huán,环)辕险道。 当初,项羽和宋义向北去救赵,等到项羽杀了宋义,代替他做了上将军,各路将领如黥布等都归属了项羽;打败了秦将王离的军队,降服了章邯,诸侯都归附了项羽。
赵高杀了秦二世之后,派人来求见,想和沛公定约在关中分地称王,沛公以为其中有诈,就用了张良的计策,派郦生,陆贾去游说秦将,并用财利进行引诱,乘此机会前去偷袭武关,攻了下来。又在蓝田南面与秦军交战。
增设疑兵旗帜,命令全军,所过之处,不得掳掠,秦地的人都很高兴,秦军瓦解,因此大败秦军。接着在蓝田的北面与秦军交战,又大败秦军。
于是乘胜勇战,终于彻底打败了秦军。 汉元年(前206)十月,沛公的军队在各路诸侯中最先到达霸上。
秦王子婴驾着白车白马,用丝绳系着脖子,封好皇帝的御玺和符节,在枳(zhǐ,纸)道旁投降。将领们有的说应该杀掉秦王。
沛公说:“当初怀王派我攻关中,就是认为我能宽厚容人;再说人家已经投降了,又杀掉人家,这么做不吉利。”于是把秦王交给主管官吏,就向西进入城阳。
沛公想留在秦宫中休息,樊哙、张良劝阻,这才下令把秦宫中的贵重宝器财物和库府都封好,然后退回来驻扎在霸上。沛公召来各县的父老和有才德有名望的人,对他们说:“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 ,相聚谈话的要处以死刑,我和诸侯们约定,谁首先进入关中就在这里做王,所以我应当当关中王。
现在我和父老们约定,法律只有三条:杀人者处死刑,伤人者和抢劫者依法治。
8.文言文《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司马迁《史记》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目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
相如因持譬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据,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译文】: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
于是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 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
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
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
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
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换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
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蔺相如回答说:"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
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
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
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群臣都欢呼"万岁"。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酬报给赵国的意思,就上前说:"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怒发竖立,像要把帽子顶起来。
他对秦王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婪,依仗它强大,想用空话来求和氏璧,补偿给赵国的城恐怕得不到。'打算不给秦国和氏璧。
但是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而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不应该。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亲自拜送了国书。
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