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三文言文训练(高考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翻译1)
1.高考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翻译1
文言文的考查分四类一是实词二虚词三句式四文意的理解〈又分为选择中的和翻译〉。其实这就把原来的家底给体现出来了,以前上课认真听了,课下认真记忆了,学的不错,那现在也不在话下,只要稍微注意一下细节就可以了。如果拉下了,的确让人觉得很苦恼,不知道如何下手。我的建议是要回归课本。高三对课本重视不够,尤其是语文英语表现更为突出。好象有一本资料万事大吉了,事实并非如此。不仅语文其他科目也一样,课本是最好的资料。我建议要有计划的把课本上的文言文分重点有主次的复习几遍。学习前四个要求有什么比课本更好的资料呢。所以课本学完基本上这些问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就是摸索考试中注意的问题了。当然不做题目我们心里可能不塌实,也可以随老师走的时候作些习题。注意我仍坚持会!会!!会!!!做的时候不仅改正错的题目,还要知道错在哪里,原因是什么,是不会还是粗心,下次会不会还错等等,然后放在次日清晨读读。不要嫌麻烦,这样做一篇比不求甚解的做使篇还管用。
我觉得要学习一门东西,首先是掌握他的学习方法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你,同时帮助你是我的幸运,谢谢
2.文言文训练专题
【甲】周公诫子译文:
周成王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助天子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可是,我还(常常)洗一次头发,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还惟恐(因怠慢)失去人才。我听说,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用节俭来保有广大的土地,必定会有安定;用卑谦来保有显赫的官职,这就是高贵;用警备之心来保有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就意味着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用浅陋来保有渊博,也是一种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是天子,之所以拥有天下,是因为遵从了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亡身,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你)能不谦虚谨慎吗?”
【乙】诸葛亮《诫子书》
译文
君子的品行,一安静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以节俭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淡寡欲就不能显现出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安稳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必须学习才能增长。不学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怠慢便不能振奋精神,冒险急噪便不能治理品性。年华随时间流逝,意志随岁月消磨,于是枝枯叶落,大多不能对社会有所作为。等到悲凉地守着贫穷的小屋时,后悔又怎么来的及呢?
3.文言文练习
人琴俱亡 练习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一、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1*10)子猷 病笃 索舆 奔丧 好琴 掷琴 恸绝 亦卒 不调 了不悲 二、解释加点字(1*25)俱病笃 而子敬先亡 何以都不闻消息 此已丧矣 便索舆来奔丧 便径入坐灵床上 弦既不调 掷地云 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 语时了不悲 子敬素好琴 三、填空(1*7)1、本文选自 ,是记载 的笔记小说。
作者 , 人, 的文学家。2、这则故事写了 ,表现了 。
四、画出下列句子的停顿(1*8)1、因恸绝良久 2、月余亦卒 3、子敬素好琴 4、便径入坐灵床上 5、便索舆来奔丧 6、此已丧矣7、何以都不闻消息 8、都不哭五、翻译下列句子(2*7)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2、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3、语时了不悲。4、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5、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6、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7、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六、你能结合下面句子补出省略的词语吗?(1*3)1、何以都不闻( )消息? 2、( )便径入坐灵床上。
3、( )月余亦卒。七、问答:1、说说成语“人琴俱亡”的含义。
(2)2、说出几个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2)3、你能默写出最能表现子猷哀悼弟弟与自己生死相隔的悲叹句吗?(2)4、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于子敬的兄弟之情?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说明了什么?(4)5、子猷死亡的原因是什么?(2)6、如何理解子猷的“了不悲”,“都不哭”?(3)7、找出文中子猷的语言并分析其表达作用?(2)8、文中表现子猷一心挂系弟弟的三个动词 、、。
(3)9、课文开头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3)10、课文写了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独特在哪里?(2)11、收集写手足之情的诗句和谚语(4)诗句: 谚语: 12、读了《人琴俱亡》这则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你能说出《世说新语》中的其他故事吗?(4)附:答案一、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1*10)子猷 yóu 病笃 dǔ 索舆 yù 奔丧 bēn 好琴 hào 掷琴 zhì 恸绝 tòng 亦卒 zǘ 不调 tióo 了不悲 liǒo 二、解释加点字(1*25)俱病笃 都 (病)重 而子敬先亡 表承接。不译 何以都不闻消息 即“以何”为什么 总,竟 此已丧矣 这 语气助词,“了” 便索舆来奔丧 于是。
就 要 轿子 便径入坐灵床上 直往 弦既不调 已经 协调 掷地云 投掷,扔 人琴俱亡 都 因恸绝良久 于是,就 痛苦,极度悲哀 气息中止,死亡 很 月余亦卒 也 死 语时了不悲 动词,说话 完全 子敬素好琴 向来,一向 喜欢 四、填空(1*7)1、本文选自 《世说新语》 ,是记载 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 的笔记小说。作者 刘义庆 , 彭城(今江苏徐州) 人, 南朝宋 的文学家。
2、这则故事写了 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 ,表现了 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 。四、画出下列句子的停顿(1*8)1、因/恸绝良久 2、月余/亦卒 3、子敬/素好琴 4、便/径入坐灵床上 5、便/索舆来奔丧 6、此/已丧矣7、何以/都不闻消息 8、都/不哭五、翻译下列句子(2*7)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2、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3、语时了不悲。
说话时完全不悲伤。4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5、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
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 6、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 7、因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六、你能结合下面句子补出省略的词语吗?(1*3)1、何以都不闻( 子敬 )消息? 2、( 子猷。
4.高中文言百段阅读训练
50. 田赞谏荆王田赞衣补衣而见荆王,荆王曰:“先生之衣,何其恶也?”赞对曰:“衣又有恶此者。”
荆王曰:“可得而闻邪?”对曰:“甲恶于此。”王曰:“何谓也?”对曰:“冬日则寒,夏日则热,衣无恶于甲矣。
赞贫,故衣恶也。今大王,万乘之主也,富厚无敌,而好衣人以甲,臣窃为大王不取也。
意者为其义耶?甲兵之事;析人之音,刳人之腹,堕人城郭,系人子女,其名尤甚不荣。意者为其贵邪?苟虑害人,人亦必虑害之;苟虑危人,人亦必虑危之,其实人甚不安,之二者,臣为大王无取焉。”
荆王无以应。说虽未大行,田赞可谓能立其方矣。
51.唇寒齿亡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
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 (肙力)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
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我书没带回家。..没法给你打出来。
.要不给你一点网上的资源【关于文章背景等】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1)。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2);虢亡,虞必从之。
晋不可启(3),寇不可翫(4);一 之谓甚,其可再乎(5)?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6),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7),岂害我哉?” 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8);大伯不从,是以不嗣(9)。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 也(10);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11)。将虢是灭(12),何爱于虞?且虞能亲 于桓、庄乎?其爱之也(13),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14)?亲以宠逼,犹 尚害之,况以国乎?”(15) 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16)。”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17)。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18)。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19)。'又曰:'民不易物,惟德馨物(20)。
'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21),将在德矣。
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 香,神其吐之乎?”(22) 弗听,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族行(23),曰:“虞不腊矣(24)!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25) 冬,晋灭虢。师还,馆于虞(26)。
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注释】 (1)晋:国名,在今山西省翼城县东。
晋侯:晋献公。复假道:又借路。
僖公二年晋曾向虞 借道伐虢,今又借道,故用“复”。虞:国名,姬姓。
周文王封予古公亶父之子虞仲后代的侯 国,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虢(guó):国名,姬姓。
周文王封其弟仲于今陕西宝鸡东,号 虢,后为秦所灭。本文所说的是北虢,北虢是虢仲的别支,在今山西平陆。
虞在晋南,虢在 虞南。 (2)表:外表,这里指屏障、藩篱。
(3)启:启发,这里指启发晋的贪心。 (4)寇:凡兵作乱于内为乱,于外为寇。
翫(wán):即“玩”,这里是轻视、玩忽的意思。 (5)其:反诘语气词,难道。
(6)辅:面颊。车:牙床骨。
(7)宗:同姓,同一宗族。晋、虞、虢都是姬姓的诸侯国,都同一祖先。
(8)大(tài)伯、虞仲:周始祖大王的长子和次子。昭:古代宗庙制度,始祖的神位居中, 其下则左昭右穆。
昭位之子在穆位,穆位之子在昭位。昭穆相承,所以又说昭生穆,穆生昭。
大伯、虞仲、王季俱为大王之子,都是大王之昭。 (9)不从:指不从父命。
嗣:继承(王位)。大伯知道大王要传位给他的小弟弟王季,便和 虞仲一起出走。
宫子奇认为大伯没继承王位是不从父命的结果。 (10)虢仲、虢叔:虢的开国祖,王季的次子和三子,文王的弟弟。
王季于周为昭,昭生穆, 故虢仲、虢叔为王季之穆。 (11)卿士:执掌国政的大臣。
盟府:主持盟誓、典策的宫府。 (12)将虢是灭:将灭虢。
将,意同“要”。是,复指提前的宾语“虢”。
(13)桓庄:桓叔与庄伯,这里指桓庄之族。庄伯是桓叔之子,桓叔是献公的曾祖,庄伯是献 公的祖父。
晋献公曾尽杀桓叔、庄伯的后代。其:岂能,哪里能。
之:指虞。 (14)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庄公25年晋献公尽诛同族群公子。
以为戮:把他们当作杀 戮的对象。唯:因为。
逼(bì):通“逼”,这里有威胁的意思。 (15)亲:指献公与桓庄之族的血统关系。
宠:在尊位,指桓、庄之族的高位。况以国乎:此 句承上文,因此省略了“以国”下的“逼”字。
(16)享祀:祭祀。絜(jié):同“洁”。
据我:依从我,即保佑我。 (17)实:同“是”复指提前的宾语。
(18)皇:大。辅:辅佐,这里指保佑。
所引《周书》已亡佚,这两句引见。
5.高考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
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
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文言文翻译 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
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
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最近两年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考察由选择正误改为笔译。这就增加了答题难度,而且所出试题均出于课外,仿佛无迹可求,无从下手。
其实,还是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1. 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
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2. 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
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3. 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
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
4. 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
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
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只要平时努力,并注意以上四点,加以灵活掌握,要翻译正确是不难的。 文言文翻译得分点把握技巧 2005年语文考试大纲将“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了高考考试范围,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最大的可能是在翻译题中体现,因此,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