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语文文言文复习(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
1.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
新课标的,
鸿门宴:
1.(句式)“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状语后置。
“孰与君少长?“疑问句,宾语疑问代词前置。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判断句,特殊指示代词“所”、“者”构成“所……者”式名词短语充当主语,作说明、解释的对象。
且为所虏(且:将;为所:为……所,“为”后省略行为主动者。)
客何为者(何为:为何,干什么;者,代词,”何为”前面省略了判断词。)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反问句式,“为”语气词,呢,表意“……呢?”
2.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接纳,准于入内。
“要项伯”。“要”通“邀”,约请。
“具以事告。”“具”通“俱”,全部。
“不敢倍德”,“倍”通“背”,违反。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词类活用现象。
沛公军霸上 (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沛公欲王关中(名词用作动词:统治)
籍吏民,封府库 (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在册)
范曾数目项王 (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示意)
道芷阳间行 (名词用作动词:取道)
刑人如恐不胜 (名词用作动词:处罚)
吾得兄事之 (名词作状语 像对待兄长一样)
项伯乃夜驰之公军 (名词作状语:连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 (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项伯杀人,臣活之 (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动词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素善留侯张良 (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
拔剑撞而破之 (形容词用作动词:击碎、击破)
此其志不在小 (形容词用作动词:小事)
不义也 (名词作动词用:合于义)
4.古今异义:
①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婚姻,古义: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③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④而听细说(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
5.名句积累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可以吗??
2.人教语文必修1文言文知识点?
我用南昌市城北学校语文年级第一的名义告诉你:
倒装句
为了强调、突出等语用目的而颠倒原有语序的句式叫做倒装句。在倒装句中,颠倒了的成分可以恢复原位而句意基本不变,句法成分不变。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 eg.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宾语前置。 eg.孔子云:“何陋之有?”
(3)定语后置。 eg.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4)介宾结构后置 。eg.苟全性命于乱世
倒装句是最难的,字词可以死背,这个还是要理解运用。
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练习
18个文言虚词用法专练
要求:仔细了解各虚词的基本用法,然后做题巩固。
第一课时而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⑵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⑹通“如”,好像,如同。⑺通“尔”,你,你的。(8)[而已]罢了。(9)「而后」才,方才。(10)「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乃⑴于是,就。⑵才,这才。⑶却。⑷是,就是,原来是。⑸竟然。⑹他的。⑺乃至,甚至。⑻可是。⑼而,又。⑽这样。[11]你,你的。
[巩固练习]
良乃入,具告沛公。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今君乃亡赵走燕。
诸葛亮真乃神人。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作计乃尔立。
何⑴什么。⑵怎么样。⑶哪里。⑷多么。⑸为什么。⑹怎么。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注意一些复合词。
与
⑴解释为:和、跟、同。⑵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⑶作实词用,可解释为“给予” “结交、交好”。
其⑴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⑵其中,其中的。⑶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⑷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⑸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⑺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⑻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⑼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⑽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且⑴暂且,姑且。⑵将,将要。⑶而且,并且。⑷况且,再说。⑸尚且,还。⑹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又。。。⑺同“夫”,句首助词。⑻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一面。。;一边。。,一边。。。⑼如果。
若⑴如果,假如。⑵像,好像。⑶你(的),你们(的)。⑷此,如此,这样。⑸至于。「若此」如此,这样。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所⑴处所,地方。⑵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的地方”、“。。的人”等。「所以」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⑵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所谓」所说的。「所在」⑴到处。⑵所在之处,处所。
则⑴却,可是。⑵那么,就。⑶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⑷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⑸就是。⑹原来是。⑺只。⑻同“辄”,总是,常常。⑼原来已经。(则是)只当是。(则则)赞叹的声音。
为⑴成为,变成。⑵做。⑶作为,当作。⑷是。⑸以为,认为。⑹被。⑺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⑻指心理活动。⑼有。(11)治理。(12)装作。(13)为了。(14)给,替。(15)对,向。(16)因为。(17)则“于”,在,当
以1、为,由于。2、而。3、把,拿,用。4、以为,认为。5、凭,靠。6、按照,依照。7、根据。8、通“已”,已经。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10、在。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12、任用。「以为」1、把。。当作或作为。2、认为。3、把。。制成。
也⑴同现代汉语“也”。⑵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⑶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⑷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⑸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⑹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⑺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⑻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也者)⑴语气助连用,起说明或解释作用。⑵用在句末,表示反问。(也与)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带有反诘之意。(也么哥)句尾助词连用,无实义 (也已矣)罢了。
于⑴对
4.高一的文言文怎么复习
文言文的翻译规律 文言文的翻译规律中学生翻译古文,主要有两个要求:正确、通顺(即:信、达、雅)。
正确是指内容而言,要如实表达本意,不曲解、不缺漏、不滥增;通顺,是指表达而言,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具体翻译古文时,我们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掌握六种操作方法。
原则之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文章的词、句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的。
翻译古词、句,必须了解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然后才能正确翻译。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光看这一句,似乎可译成“其中的一条狗坐在前面”,但联系上文“途中两狼”,“少时,一狼径去……”可知“坐于前”者不是“狗”而应是另一条“狼”。
“犬”即“像狗似的”,用来修饰“坐”的姿式的。这个例子说明,译古文先应通全文,了解大意,然后紧扣“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要求作详译。
原则之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是依据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翻译,还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等。
如“其真不知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句中的“其”,应译为“难道”,表反问语气,后句中的“其”要译为“恐怕”,表推测语气。
在翻译时,某些词句直译以后语意仍不明朗,甚至十分拗口,那就要用意译来辅助。如“居庙堂之高……”(《岳阳楼记》),直译为“处在宗庙、殿堂的高处”,含义仍嫌不明确,可采用“在朝廷做官”这种意译,则使人容易理解了。
意译灵活性大,译者可在理解原文实际含义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使较深的词句译得通俗明白,但仅译大意,不及直译平密,对正在培养古文逐步阅读能力的中学生来说不宜大力提倡。编辑本段古文翻译的六种手段 录: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
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
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
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
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三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总之,我们要做好文言文的翻译题,除了要扎扎实实地掌握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外,还要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识,我们才能更准确、更明白、更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地译出古文,做到“信”“达”“雅”。编辑本段文言文词类与句式实词 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实词,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读懂了文言文。
在文言文中,文言实词是主要的语言材料,也是我们阅读时遇到的较大障碍,而学习实词的难度比起学习虚词来又小得多。所以,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对学习文言文时很有帮助的。
那么,如何积累和掌握文言文中的常用实词呢?基本步骤应该是:逐步积累,反复巩固,扩展延伸。同一个常用实词,在这篇课文复习到时,可以想一想其它课文中是否见过,如果其它课文中见过,再想一想,这篇课文和其它课文中出现的这同一个词用法是否相同。
若用法相同,则巩固旧知识;若用法不同,看一看不同在哪里,有什么规律可循。用这种方法,既省时间,又见效果。
虚词 所谓虚词,就是指那些不能够单独成句,词汇意义又比较抽象,但能通过它把实词组织在一起,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频率很高,用法灵活,因此要想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要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学习文言虚词要注意以下几点: (1)掌握常见虚词的基本用法,牢记其特殊用法。 (2)根据语言具体环境联系现代汉语准确翻译出虚词的意义。
(3)注意对文言虚词的积累。通假字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通假。
“通”是通用,“假”是假借。古汉语中的通假字有三种情况:同音通假、近音通假和变音通假。
通假字的读音应读被通假字的读音,解释也应按被通假字的字义解释,表。
5.高一必修1语文古诗词复习
诗经——《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6.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
高一语文必修1文言文基础知识题烛之武退秦师一、《左传》简介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相传它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左传》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468),充分反映了这250多年里,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状况。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领,善于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和对战争的描摹,因此,《左传》既是宝贵的先秦历史文献,也是著名的散文作品。 二、正字音 泛( )南 佚( )之狐 夜缒( )而出 若不阙( )秦逢( )孙 夫( )晋,何厌之有 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三、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通“ ”, 。
2.秦伯说 —“ ”通“ ”, 。3.失其所与,不知—“ ”通“ ”, 。
4.共其乏困—“ ”通“ ”, 。四、古今异义词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 ,今义: 。“东道主”, 古义: ,今义: 。
2.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 ,今义: 。
3.共其乏困。 “乏困” 古义: ,今义: 。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 古义: ,今义: 。
5.亦去之。 “去” 古义: ,今义: 。
五、特殊文言句式 (一)省略句 1.晋军(于)函陵 省略介词——于 2.(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烛之武 3.(烛之武)许之。
省略主语——烛之武 4.(烛之武)夜缒而出。 省略宾语——烛之武 5.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宾语—这件事情 6.(晋惠公)许君焦、瑕。省略主语—晋惠公 (二)倒装句宾语前置句1.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状语后置句1.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2.且贰于楚也——且于楚贰也3.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六、重要虚词总结归纳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 ( ) ②敢以烦执事( ) ③越国以鄙远( )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2.而①今急而求子( ) ②夜缒而出( )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 )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④且焉置土石( ) 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③失其所与,不知( ) ④吾其还也( ) )5.之①公从之( ) ②是寡人之过也( ) ③行李之往来( ) ④何厌之有( ) 七、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 。
2.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动,使…成为疆界;东,名作状,在东边)3. 若不阙秦( ), 。
4.越国以鄙远(鄙—名词边邑,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5.且贰于楚也( ),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7.烛之武退秦师( ), 。
8.不仁,不知(智),不武(仁—不符合仁道;智—不算明智;武—不是英武)9.臣之壮也( ), 。10.今老矣(老—老年人)11.邻之厚,君之薄也( ), 。
12.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13.君亦无所害( ), 。1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好处)15.与郑人盟( ), 。
16.唯君图之(图—计划、考虑)1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荆轲刺秦王《战国策》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刘向编定,有三十三篇。约12万字。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1.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 “ ”通“ ”, 。
2.使工以药淬火 “ ”通“ ”, 。3.日以尽矣 “ ”通“ ”, 。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通“ ”, 。5.今日往而不反者 “ ”通“ ”, 。
6.请辞决矣 “ ”通“ ”,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通“ ”, 。
8.故振慑 “ ”通“ ”, 。9.设九宾 宾,“ ”通“ ”, 。
10.图穷而匕首见 “ ”通“ ”, 。1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 ”通“ ”, 。
12.秦武阳奉地图匣 “ ”通“ ”, 。13.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 ”通“ ”, 。
14.卒起不意 “ ”通“ ”, 。卒惶急无以击轲 “ ”通“ ”, 。
15.秦王还柱而走, “ ”通“ ”, 。2.重点文言实词释义(12个)亲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 ) 深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 ) 解 可以解燕国之患 ( ) 教 乃今得闻教 ( ) 敢 人不敢与忤视 ( ) 还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 秦王还柱而走 ( ) 资 持千金之资币物 ( ) 振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图 图穷匕首见 ( ) 室 拔剑,剑长,操其室 ( ) 诏 非有诏得不上 ( ) 被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 ) 3.词类活用1.进兵北略地 ( ), 。
2.函封之 ( ), 。3.前为谢曰 ( ), 。
4.樊於期乃前曰 ( ), 。5.左右既前 ( ), 。
6.其人居远 ( ), 。7.使使以闻大王 ( ), 。
8.太子迟之 ( ), 。9.发尽上指冠 ( ), 。
10.群臣怪之 ( ), 。11.箕踞以骂曰 ( ), 。
12.秦兵旦暮渡易水 ( ), 。13.乃欲以生劫之 ( ), 。
4.古今异义词1.仰天太息流涕 涕,古义: ,今义: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古义: ,今义: 。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长者,古义: ,今义: 。4.将军岂有意乎 意,古义: ,今义: 。
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古义: ,今义: 。深,古义: ,今义: 。
6.于是太子。
7.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重点
我是从以前的笔记中总结的,《氓》、《采薇》、《离骚》两段、《诗三首》我没有你要的那些重点,《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等学了,我会再帮你总结的!希望对你有帮助!烛之武退秦师1.实词:1) 且贰于楚也。
贰: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2) 晋军函陵。
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军)。3) 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意动,以……为边邑4) 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动词,增加。
5) 敢以烦执事。敢:怎敢。
6) 又欲肆其西封。肆:动词,扩展。
7) 若不阙秦。阙:使动用法,使……亏损,缺损。
8) 失其所与。与:动词,结交。
9) 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使……撤退10)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动,使……灭亡。11) 阙秦以利晋。
利:使动,使……获利2.虚词:1) 之:a) 子犯请击之。②代词,代秦军。
b) 许之。②代词,(退秦)这件事。
(事)c) 公从之。②代词,代佚之狐。
(人)d) 是寡人之过也。③结构助词,的。
e)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2)以:a) 以其无礼于晋:①连词,因为 b) 焉用亡郑以陪邻:②连词,表目的,来c) 越国以鄙远:②连词,表目的,来d) 敢以烦执事:③介词,拿,用3)而:a) 今急而求子:连词,表顺承,就,才。b) 夜缒而出:连词,表修饰,指动作的方式。
c)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连词,起连接作用,无意义d) 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表转折,竟然,却。e) 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4)其:a) 以其无礼于晋:(代词,指郑国 )b) 君知其难也:(代词,它,这件事 )c) 共其乏困:(代词,他们,指使者)d) 失其所与:(代词,自己)e) 吾其还也:(语气词,表示希望或商量语气,还是)5)焉:a)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无意义。
b) 朝济而夕设版焉:语气词,无意义c)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为什么d) 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3.句式:A. 宾语前置句:1. 何厌之有?——有何厌?B. 状语后置句1. 以其无礼于晋——以其于晋无礼2.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佚之狐于郑伯言曰3.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若亡郑而于君有益C. 判断句:1. 是寡人之过也。
标志:是……也2.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无标志3. 失其所与,不知。
无标志4. 以乱易整,不武。无标志D. 省略句1.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2. 敢以( 之 )烦执事3. 若舍郑以( 之 )为东道主。
4. 晋军( 于 )函陵《荆轲刺秦王》1. 闻、引、见、迟、诚1) 闻:乃今得闻教!闻:听到。使使以闻大王闻:使…听到。
(报告)2)引:秦王惊,自引而起:挺起身。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举起。
3)见:秦王必说见臣:召见。乃遂私见樊於期:会见。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表被动。图穷而匕首见:出现。
通“现”未尝见天子:看见过。4)迟: 太子迟之。
形容词意动,认为…迟。5)怪: 群臣怪之。
形容词意动,觉得…怪6)诚: 诚能得樊将军首:连词,如果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副词,的确,确实。7)就:荆轲遂就车而去:动词,登上。
轲自知事不就:动词,成功。2. 句式:一、两个被动句。
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二、两个表原因的判断句。①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②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三、两个一般判断句。
①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②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四、两个定语后置句。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②群臣侍殿上者五、两个状语后置句。①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秦王(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②取之百金。
—(以)百金取之。3. 虚词用法一、而:1) 图穷而匕首见(承接)2) 荆轲遂就车而去(承接)3) 秦王还柱而走(修饰)4) 倚柱而笑(修饰)5) 伏尸而哭(修饰)二、以:1)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介词,因为2) 丹不忍以己之私:介词,因为3) 使工以药淬之:介词,用4) 日以尽矣:副词,通“已”,已经5) 皆白衣冠以送之:连词,表目的,来6) 不敢兴兵以拒大王:连词,表目的,来7) 使使以闻大王:连词,表目的,来8) 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介词,按照9) 而乃以手共搏之:介词,用10) 乃欲以生劫之:介词,用11) 箕踞以骂 :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4. 6个通假字1) 秦王必说见臣 :“悦”,高兴2) 日以尽矣 :“已”,已经3)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返回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秦武阳色变振恐、故振慑:“震”,害怕5) 秦王还柱而走 秦王方还柱走:“环”,绕6) 卒起不意、而卒惶急无以击轲、卒惶急不知所为:“猝”,突然5.词类活用1) 进兵北略地 北:名作状,向北2) 樊於期乃前曰 前:名作动,上前3) 函封之 函:名作状,用匣子4) 太子迟之 迟:意动,以为迟5) 皆白衣冠以送之 白衣冠: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6) 前而为歌 前:名作动,上前7)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日夜:名作状,日日夜夜8) 发尽上指冠 上:名作状,向上9) 函封 函:名作状,用匣子10) 使使以闻大王 闻:使动,使…听到禀告 11) 乃朝服 服:名作动,穿上朝服12) 群臣怪之 怪:意动,以之为怪13) 前为谢曰 前:名作动,上前14) 箕踞以骂 箕踞:名作状。
8.求高一必修一古文复习资料
文学常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文忠,是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吉州(今江西吉安)人。
欧阳修是北宋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曾巩、王安石)之一。北宋论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
他的《醉翁亭记》、《乐亭记》、《泷冈阡表》、《与高司谏书》、《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都是传世佳作。他独撰《新五代史》、与宋祁合修《新唐书》、著《集左录跋尾》十卷,再创金石学的风气。
有《欧阳文忠公集》。 文言知识: 一、重点字音 黄芍(sháo)药 绯(fēi)桃 磅(páng)礴(bó) 瘿(yǐng)木 美恶(è)隔并 旌(jīng)其所异者 潜(qián)溪绯(fēi) 鹤翎(líng)红 莲花萼(è) 魏相仁溥(pǔ)家 樵(qiáo)者 十数缗(mín) 鬻(yù)其园 荆(jīng)棘(jí) 游遨(áo) 衙(yá)校(xiào) 花蒂(dì) 畦塍(chéng) 斫(zhuó) 二、重点实词 才得备众花之一种 充当 列第不出三已下 位次 不能独立与洛花敌 匹敌 不见齿 提及,重视。
亦不敢自誉 称赞,赞美 皆不减它出者 不及 谓之果子花 把……称作 不假曰牡丹而可知也 借 昔周公以尺寸考日出没 考察 测知寒暑风雨乖与顺于此 不顺 有常之气 普遍的,一般的 其推于物也 推及 花之钟其美 积聚 斫以卖魏氏 砍 鬻其园 卖 牡丹初不载文字 记载 然于花中不为高第 等级 土人皆取以为薪 柴火 牡丹初不载文字 文章 计有若今之异者 猜测,推想 彼必形于篇咏 表现 士庶竞为游遨 争相 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 形成 以菜叶实竹笼子藉覆之 藉,以物垫衬。覆,盖。
三、重点虚词 皆彼土之尤杰者 全,都 不见齿 被(被动句标志) 然虽越人 即使 果天下之第一也 果然,果真 但云“一丛千万朵”而已 只,仅 城中无贵贱皆插花 不分,不论 四、一词多义 者: 1.代词。用在其他的词或短语后,构成名词性短语。
“的,的人” 例: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2。
代词。放在数词后面。
“个,样” 例: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 3.代词。
用在判断句主语后边,起停顿作用,引出判断。 例: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4.代词。放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的时候” 例:夫颛臾者,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且在邦域之中。
5.代词。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原因。
“……的原因” 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6.词尾,相当于“然”。
例:言之,貌若甚威者。 7。
表示定语后置,有时与“之”搭配。 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 洛阳所谓丹州花、延州红、青州红者 是洛阳者,果天下之第一也 皆不减它出者 夫中与和者,有常之气。 物之常者,不甚美亦不甚恶。
故物有极美与极恶者,皆得于气之偏也 或旌其所异者而志之 皆志其异者 姚黄者,千叶黄花 魏家花者,千叶肉红花 姓樵者于寿安山中见之 人有欲阅者 人有数其叶者 然未闻有以名著者 计有若今之异者 虽负担者亦然 大抵洛人家家有花,而少大树者,盖其不接则不佳。 接花工尤著者,谓之门园子 有权贵求其接头者,或以汤中蘸杀与之。
其: (一)代词 1.第三人称物主代词:他(它\她)的 2.第三人称代词:他(它\她)们 3.第一人称代词:我,自己 4.指示代词:那,那个(些);这,这种 5.指示代词:其中的 (二)语气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问、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翻译为“大概”、“或许”、“难道”、“还是”、“可要”、“一定” 等,或省去。 (三)连词 1.放在句首,表假设,解释为“如果”。
2.放在句首,表选择,解释为“是……还是……?” 其意谓天下真花独牡丹,其名之著,不假曰牡丹而可知也 其爱重之如此。 不宜限其中以自私。
花之钟其美, 或旌其所异者而志之 皆志其异者。 其地属河阳 其后破亡,鬻其园 今普明寺后林池,乃其地 人有数其叶者, 亦不云其美且异也。
大抵洛人家家有花,而少大树者,盖其不接则不佳。 有权贵求其接头者 至春见花乃归其直 乃得登舟渡池至花所 乃数日不落 然 然虽越人,亦不敢自誉 然而,但是 予甚以为不然 对,正确 虽负担者亦然 这样 五、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作动词 至牡丹则不名 称名 或旌其所异者而志之 表明,显示 皆志其异者 标志 人税十数钱 交税,交钱 (二)名词活用作状语 东出青州 向东 魏氏日收十数缗 每天 岁遣衙校一员 每年 (三)其他 以菜叶实竹笼子藉覆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满,充实 六、古今异议 在天地昆仑磅礴之间 使马上不动摇 不能独立与洛花敌 不宜限其中以自私 七、特殊句式 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
(判断句) 而越之花以远罕识,不见齿 (被动句) 是洛阳者,果天下之第一也。 (判断句) 测知寒暑风雨乖与顺于此 (介词短语后置) 四方入贡道里均,乃九州之中 (判断句) 夫中与和者,有常之气。
(判断句) 物之常者 (定语后置) 姚黄者,千叶黄花 (判断句) 魏家花者,千叶肉红花 (判断句) 姚氏居(于)白司马坡 (省略句) 人有欲阅者 (定语后置) 人有数其叶者 (定语后置) 牡丹初不载(于)文字,唯以药载(于)《本草》(省略句) 土人皆取(之)以(之)为薪 (省略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