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积累个人研究xiaojie(文言文实词怎么积累才有效)
1.文言文实词怎么积累才有效
文言实词的积累方法 文言文的学习,多的是实词、虚词以及句式等的积累与运用,只要掌握了这些,学习文言文就容易了。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就是背诵,因为只有背诵,才能更好地积累啊。有人说过这么一句好:知识的多少,就看你的积累量。
我们如何积累文言实词呢?今天就告诉你几个小技巧。在告诉你们小技巧之前。
还要和大家说明白什么是文言实词,文言实词包含哪几个方面。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五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具体的知识点有常用实词、多音字、通假字、一词多义字、古今异义字词、词类活用等。
明确了以上知识,我们就来说说技巧: 一是要学会按照类型系统归类。 在我们学习时,要备好一个本子。
在本子上按照文言实词的以上六个方面分类整理,每一类包含着实词、解释、例句、出处等几项。按照所学课文逐渐添加、完善,不时拿出来看看。
这样就很容易记住了。如:顾(1)回头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顾野有麦场(回头看,指往旁边看)(《狼》)相顾惊疑(引伸为看)(《山市》)(2)拜访,探望:将军宜枉驾顾之(《隆中对》)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这样的例子很多。
二是新旧勾连。在我们学习文言实词时,那些诗词并不是孤零零存在的,它和我们以前学习的文言文和我们以前学习的现代文中的一些词语特别是成语有一定的联系,我们通过新旧知识的勾连,也很容易地加以积累记忆。
如我们学习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中有一句话“旧时茅店社林边”中的“社”,我们可能不会解释,但一联系以前学习过的陆游的《游山西村》中有一句“箫鼓追随春社近”中的“社”,它的解释为“土地神庙”,也就很自然地记住了。 又如《口技》中有“不能名其一处也”中的“名”,它的解释是“说出”,现代成语中有一个“莫名其妙”,“名”也是“说出”的意思,这样一联系,记忆也即ushenke了。
三是古今对照。这种古今对照,其实是古今异义不同。
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逐渐消亡,而且随着人们认识事物的逐渐增多,就会产生一批新的词语,这样就有了古今意义的不同。就像我们说的“河”,在古代这可是专有名词,它仅仅指“黄河”,可随着社会的发展,所有的“河流”都可以叫“河”了,它的词义就发生了变化。
我们在学习文言实词时,这点一定要注意,通过古今词义的对照,就很容易地加以了积累。如我们学习的《咏雪》中有这么一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意”中的“儿女”,我们现在说的儿女是指导“儿子、女儿”,而在上文中则是指“子侄辈”。
2.文言文虚词研究体会500字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常见文言虚词20个。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虚词是“实词”的对称。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见“《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副词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介词不能单独充当谓语;经常附着在名词、代词、动词前边组成介词结构;有些介词可附着在动词后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
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3.怎样学习和积累文言文的实词
旧话说:“之乎者也矣焉哉,学会了便是秀才。”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习文言文,只要学会虚词便可以过关了。现在有些同志也认为,文言词汇大部分被现代汉语继承下来了,所以学习文言文,重点是文言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但是,我在文言文教学中深深感到,文言文的实词非常重要,特别是初学者,不积累一定的词汇,不能确切地掌握词义,就谈不到阅读和翻译文言文。如《为学》中有这样一句话:“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这里的“恃”字是仗恃、依靠的意思。这个词的词义掌握了,前后文的意思就可以贯下来。
很清楚,这句话的关键是实词,而不是那些“而”、“也”、“其”、“者”之类。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窃计欲亡走燕”一句,没有一个虚词,但是如果不掌握“窃”的用法,不了解“亡”和“走”的词义,就不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就是在现代汉语中,一些成语如“虚怀若谷”、“矫枉过正”等,并无一字虚词,但也并非一看就懂。所以说,学习文言文,应当注意虚词、句式, 但也必须注意实词,多做一些实词方面的练 习,以逐步积累词汇。
4.文言文常见实词
一、文言实词的一般知识 文言实词的一般知识包括:词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的活用等。
二、虚词就是助词、代词之类的。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 (例句主要以四、五、六册为主) 之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 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者 (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
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