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平居独处.终日俨然(元史金履祥传的翻译)
1.元史 金履祥传的翻译
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
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比长,益自策励。
及壮,知向. 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基则学于黄干,而干亲承朱熹之传者也。
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遂. 。 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
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会襄樊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越燕、蓟,则襄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
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宋终莫能用。
及后朱瑄、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 德祐初,以迪功郎、史馆编校起之,辞弗就。
宋将改物,所在盗起,履祥屏居金华山中。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
训迪后学,谆切无倦,而尤笃于分义。有故人子坐事,母子分配为隶,不相知者十年,履祥倾赀.营购,卒赎以完;其子后贵,履祥终不自言,相见劳问辛苦而已。
履祥尝谓司马文正公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为《外纪》,以记前事,不本于经,而信百家之说,是非谬于圣人,不足以传信。乃以《尚书》为主,下及《诗》《礼》《春秋》,旁采旧史诸子,表年系事,断自唐尧以下,接于《通鉴》之前,勒.为一书,名曰《通鉴前编》。
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 初,履祥既见王柏,首问为学之方,柏告以必先立志,且举先儒之言:居敬以持其志,立志以定其本,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内,此为学之大方也。
及见何基,基谓之曰:“会之屡言贤者之贤,理欲之分,便当自今始。”会之,盖柏字也。
当时议者以为基之清介纯实似尹和静,柏之高明刚正似谢上蔡,履祥则亲得之二氏,而并充于己者也。 履祥居仁山之下,学者因称为仁山先生。
大德中卒。元统初,里人吴师道为国子博士,移书学官,祠履祥于乡学。
至正中,赐谥文安。 (节选自《元史·金履祥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向濂洛之学 向:崇尚 B.造诣益遂 遂:精深 C.履祥倾赀营购 赀:钱财 D.勒为一书 勒:镌刻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然负其.经济之略 余嘉其.能行古道 B.历历可据以.行 使工以.药淬之 C.且.举先儒之言 且.贰于楚也 D.履祥则亲得之.二氏 徒慕君之.高义也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4分) (2)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
(4分) 11.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金履祥是怎样为学与为人的?请简要概括。(5分) 12.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限划9处)(4分)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 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论语·尧曰》) 2013四川卷文言文阅读答案 8.D (勒:根据上下文应为“编辑”。) 9.C并且,连词。
(A那,那些/他,指李蟠,都是代词。B连词,来用/介词,用。
D代词,结构助词,的。 10.(8分)(将原文中的字作为语素,通过合成词来对译) 2014高考复习全攻略知识点全集一模题库二模题库三模题库高考真题(1)(金履祥)平时单独居处,整天(态度)严肃庄重;至于和人交往,则情趣盎然神态温和很高兴。
(4分)(现代汉语有“待人接物”一词,可知,物可解为人) (2)凡是引用的书籍,总是加上解释,用来裁断订正他们的意义,(内容)多有先儒所没有阐发的东西。(4分) 11.(5分) 敏而好学,诲人不倦;严谨治学,敢于创新;忧国而献良策;助人而不居功;立志为本,知行合一。
12.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9处)(4分)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译文: 借人民能够得利的事情而使他们得利,这不就是给人以恩惠自己却不需什么耗费吗?选择可以役使老百姓的时候去役使,谁会怨恨呢?想得仁便得到了仁,又有什么贪心呢?君子无论人多人少,事大事小,从不敢怠慢,这不就是泰然自若却不骄傲吗?。
2.文言文翻译:《元史.金履祥传》全文翻译
希望对你有用。。。还有~别忘了采纳哟~
译文:
金履祥字吉父,婺源兰溪人。幼年时聪慧明达,父亲兄长稍稍给他讲了书文,(他)就能够背诵下来。长大以后,自己更加勤勉励志。到了壮年,倾慕周敦颐、二程的的学问,跟从同郡人王柏学习,又随从(王柏)一起投到何基的门下。何基的学问来源于黄干,而黄干是亲身得到朱熹传授的人。从这以后(履祥)对学问的研习更加精密,造诣也更加深厚。
当时宋朝的国运已经无法回转,履祥于是断绝(正统的)科举做官的意愿。但自负有经国济世的才略,也不忍心很快忘掉这个救世之心。时逢襄樊的军队日益告急,宋朝官兵坐视危亡而不敢救援,履祥因此进言献牵制(敌军)攻其虚弱的计策,请求派大军由海路直奔燕、蓟,那麽圈困襄樊的(敌人的)部队,就可以不攻而自行退走解围。而且详细地叙述了海船经过的路线,所有的州郡县邑,以及大洋海岛,(途中的)困难与便利,(路程的)远和近,清楚分明,可依据实行。宋朝最终没有采用。等到后来朱瑄、张清向(元朝)献言海运的便利,而所经由的海道,对照履祥当年的上书相对照,几乎没有丝毫差异,于是后人佩服履祥的精确。
德祐初年,(朝廷)用迪功郎、史馆编校(的职务)起用(履祥),(履祥)推辞不就任。宋朝即将江山易主,各地盗贼兴起,履祥隐居在金华的山中。平时独自居住,整天端庄肃穆;若是待人接物,则情趣盎然神态温和。训导启迪后辈学子,严格负责不知倦怠,尤其看重情分义气。有位老朋友的儿子犯了事,母子二人分别惩罚给他人作奴隶,彼此不知死生已有十年,履祥不惜竭尽家产设法解救,终于将他们赎身出来母子团聚;后来那位儿子成为显贵,履祥始终不自己说出此事,相间(只是)问候辛苦而已。
履祥曾经说过司马光文正公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作《外纪》,以记载以前的事,不拘泥于经书,而相信各家的记载学说,是非评判与圣人孔子不同,不足以作为信史流传。于是以《尚书》为主,向后涉及《诗》、《礼》、《春秋》,旁采旧史与诸子,以编年体记载史事,开始于唐尧以下,接在《通鉴》之前,编辑成一书,名字叫《通鉴前编》。凡是所引用的书,都加上了考证诠释,用来订正它的含义,大多是以前的儒家所没有阐发的。
当初,履祥见到了王柏,首先询问请教治学的方法,王柏告诉他必须先立志,并且列举前辈
儒家的话:局守恭敬用以保持自己的志向,立志用以确立自己的本性,志是立于接事待物的表面,恭敬践行就深入了事物的内在,这是治学的基本方法。等到见到何基,何基对他说:“会之屡次谈到贤者之所以为贤者,在于分清了天理和人欲,应当从今天开始(实行)。”会之,就是王柏的字。当时评议的人认为何基的清高耿直纯朴像尹和静,王柏的高超明达刚毅正直像谢上蔡,履祥则亲身得到二人(的传授),而且兼收并蓄充实于自身。
履祥居住在仁山脚下,学者因此称他为仁山先生。(他)大德年中去世。元统初年,同乡吴师道当上了国子博士,传书给(家乡的)学官,在乡学中祭祀祠履祥。到了至正年间,赐(履祥)谥号为文安。
3.《元史.贺仁杰传》的翻译
贺仁杰,字宽甫,京兆人。父贲,有材略,善攻战,数从军有功。尝治室于毁垣中,得白金七千五百两,谓其妻郑曰:“语云:匹夫无故获千金,必有非常之祸。”时世祖以皇太弟受诏征云南,驻军六盘山,乃持五千两往献之。世祖曰:“天以赐汝,焉用献!”对曰:“殿下新封秦,金出秦地,此天以授殿下,臣不敢私,愿以助军。”且言其子仁杰可用状,即召入宿卫。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仁杰从世祖,南征云南,北征乃颜,皆助劳绩。后与董文忠居中事上,同志协力,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多所裨益,而言不外泄,帝深爱之。帝一日召仁杰至榻前,出白金,谓之曰:“此汝父六盘所献者,闻汝母来,可持以归养。”辞不许,乃归白母,尽散之宗族。帝欲选民间童女充后宫;有司买物,多非其土产;山后盐禁,久为民害,皆奏罢之。民为之立祠。上都留守阙,宰相拟廷臣以十数,皆不纳,帝顾仁杰曰:“无以易卿者。”特授正议大夫、上都留守。尚书省立,桑哥用事,奏上都留守司钱谷多失实。召留守忽剌忽耳及仁杰廷辨,仁杰曰:“臣汉人,不能禁吏戢奸,致钱谷多耗伤,臣之罪。”忽剌忽耳曰:“臣为长,印在臣手,事未有不关白而能行者,臣之罪。”帝曰:“以爵让人者有之,未有争引咎归己者。”置勿问。仁杰在官五十余年,为留守者居半,车驾春秋行幸,出入供亿〔注〕,未尝致上怒。其妻刘没,帝欲为娶贵族,因辞,乃娶民间女,已而丧明,夫妻相敬如初,未尝置媵妾。大德九年,年七十二,请老,归第。后成祖崩,仁宗入清内欲有所咨访,诏赴阙,行至樊桥而卒。(节选自《元史·贺仁杰传》)
《贺仁杰传》参考译文
贺仁杰,字宽甫,是京兆人。父亲贺贲,有才能和谋略,善于攻战,多次参军立功。曾经在废墟中盖房子,挖得白银七千五百两,他对妻子郑氏说:“俗话说:匹夫无故得千金,一定有不同寻常的灾祸。”当时世祖以皇太弟的身份奉命攻打云南,驻军六盘山,于是他拿五千两前去献给世祖。世祖说:“上天赐给你的,何必献给我!”他回答说:“殿下刚封到秦,金子出于秦地,这是上天拿来给殿下的,臣不敢私藏,愿意拿来帮助军队。”并且说他儿子贺仁杰可以录用的情况,立即召进卫队。他所在军队的军帅恨贺贲不先报告自己而一个人献金,把贺贲投入监狱。世祖听说这事,十分愤怒,逮捕军帅要杀他,因是功臣没有杀。贺仁杰跟随世祖,南征云南,北征乃颜,都有功劳。后来和董文忠在宫中侍奉皇上,同心协力,知无不言,言无不从,对朝廷多有帮助,而话不外传,皇帝很喜爱敬重他。帝有一天召贺仁杰到床前,拿出白银,对他说:“这是你父亲在六盘山所献的,听说你母亲来了,可以拿回去用它赡养母亲。”他推辞,皇帝不允许,于是回家告诉母亲,全部散发给同族人。皇帝想要选民的间童女补充后宫;主管官吏购买东西,大多不是本地出产;山后盐业禁令,长期危害百姓,他都奏请免除。百姓为他建祠堂。上都留守空缺,宰相想用的朝廷大臣十多个,皇上都不用,皇上回头看着贺仁杰说:“没有人能代替你。”特别授任正议大夫、上都留守。尚书省设立,桑哥掌权,报告说上都留守管理钱粮多失实。皇上召留守忽剌忽耳和贺仁杰当廷辩论,贺仁杰说:“臣是汉人,不能约束官吏制止奸私,致使钱粮多有损耗,是臣的罪。”忽剌忽耳说:“臣为长官,官印在臣手中,凡事没有不禀报我而施行的,是臣的罪。”皇上说:“有把官爵让给别人的,没有争着把过错归自己的。”放下不再追究。贺仁杰任职五十多年,做留守的时间占一半,皇上春秋出行,往来供应,没有让皇上生过气。他妻子刘氏去世,皇上要为他娶贵族之女,他坚决推辞,而娶民间女子,不久妻子失明,夫妻相敬如初,没有娶妾。大德九年,贺仁杰七十二岁,请求退休,回家。后来成祖驾崩,仁宗入朝清除内乱,想有所咨询,召他去朝廷,走到樊桥去世。
4.元史,星吉传的翻译,跪求
星吉,字吉甫,河西人。曾祖朵吉,祖父搠思吉朵而只,父搠思吉,相继侍奉太祖、宪宗和世祖,为怯里马赤。
星吉年少时就在仁宗的府邸中当差,精明敏捷。至治初年(1321),授中尚监,后改任右侍仪,兼修《起居注》(皇帝言行录),拜监察御史,言行正直,为人们所称赞。升迁为宣政院使,出任江南御史台御史大夫。这时,因久过太平年月,朝廷内外官吏都是看风头察颜色办事,而星吉则坚持纪纲。湖东佥事三宝住,本一介儒生,为人廉洁,对于贪官污吏决不宽容。御史有私事求他,他不肯接受,于是诬告他。星吉看到了奏章后大怒道“:三宝住为官清廉,谁不知道,你竟敢上诬告之词!”立即奏请对御史施以杖刑,昭雪三宝住之冤。因此,执政者讨厌他,调他出京任湖广行省平章政事。
湖广地连江北,威顺王每年要出去打猎,成为人民一大负担。威顺王建立“广乐园”,集中了一些名娼、巨贾,牟取大利。地方官府也不敢得罪他。星吉到湖广后去拜见他,威顺王关了中门,开左边小门召他进去。星吉说“:我是受天子之命来此任平章政事,不是你威顺王的私臣,怎能从不正之道而入呢!”守门的人惶恐万状,进去禀告威顺王,王命开中门迎入。星吉入府之后,谴责威顺王说:“你是皇室宗亲,古之所谓伯父叔父。但如今未闻王有什么德行,而是打猎行乐,商贾抱怨,这样恐怕对你没有什么好处。”威顺王连忙握星吉手,感谢他的提醒,将其一些不正当作为全都废止。有个西域僧人叫小住持的,穿三品官的命服,恃宠横行,甚至多次欺压官府。星吉将他逮捕,搜出其妻、妾、女乐、妇女共十八人。将此僧人判罪之后,一些豪强不敢胡作非为,贫弱百姓拍手称快。
至正十一年(1351),白莲教起义于汝、颍一带。星吉把召募勇士、加固城池、修理军械、严密巡逻等事均交老将郑万户负责。义军派二千人来约降。星吉与郑万户说“:这是诈降,但又不能拒绝。应接受他们的投降,然后进行审查。”经审查,果然是诈降,将为首者数十人严密监禁,等候朝廷处理。恰在此时,朝廷召星吉回京任命为大司农。与他同事的一些人,因受了义军的贿赂,且忌妒其功,诬告郑万户,释放被监禁的义军首领。至正十二年正月十四日,义军攻陷武昌。
星吉回京入见顺帝,陈述防御义军的情况,顺帝大喜。但宰相不高兴,奏请将星吉出为江西行省平章政事。星吉到江东后,朝廷令他守江州。这时江州、池阳已为义军所有。守太平的元军不过三百人,而义军号称百万,守城官军准备弃太平而逃。星吉对他们说“:畏贼而逃不是勇敢的表现,坐在城内等敌人进攻也不明智,你们都有妻子财物,你们逃走了,妻子儿女可免于难吗?”他向富户借钱来召募兵卒,每卒五十千,一天就募得三千人,而在此以前,行御史台曾以每人一百五十千之价募兵,却无人应募。星吉又备造战船,克复铜陵,破白马湾,抵达白湄,俘义军首领周驴,缴获船六百艘,收复池州及石埭各县。
义军反攻,星吉命王惟恭列阵抵御,另遣小舰从旁袭击,大破义军,占据清水湾。侦探报告说,有比官军多数十倍的义军自上流乘舰顺风而下。诸将惊恐失色,星吉说:“没关系,风势盛,敌舰停泊困难,我们埋伏在港湾河汊内,等敌军过了我们再随后出击,无不取胜。”果如星吉所料,官军殊死战斗,大破敌军。围攻安庆的义军,闻清水湾失利,也撤围而去。元军收复湖口、江州。星吉命王惟恭守小孤山,自己扼守番阳口。
这时期内,义军已占有湖广,江西亦在掌握之中,淮、浙一带人民也起而响应,元军无后援,且士卒疲惫,粮食缺乏,将卒都无斗志,有人说东南大势已去。星吉言峻色厉地对全军说“:我们受命守江西,必须与江西共存亡。”不久,义军乘大船从各方面进攻,元军拼死战斗,死亡几尽,星吉侄子伯不华战死,星吉亦中箭昏倒,为义军所俘。他拒不投降,绝食十日而死,年五十七岁。
星吉为人公正廉洁,办事英明果断,能与将士同甘共苦,以忠义激动人心,故在战斗中常能以少胜多,将士为他拼死效力。
5.哪为好心人能帮我翻译一下文言文《训学斋规》
太长了吧? 附原文; 训学斋规 《读书》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凡书册须要爱护,不可损污,绉折济阳江禄,读书未竟,虽有急速,必待掩束整齐,然后起此,最为可法。
扪虱新话《陈善‧扪虱新话》 《读书须知出入法》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读书牢记则有进益》 读书惟在牢记,则日见进益,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后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数千言,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虽然,况一日乎。
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贤良为得法云。 性理大全 《读书法》 程子曰: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
今或滞心于章句之末,则无所用也。此学者之大患。
凡观书,不可以相类泥其义不尔,则字字相梗。当观其文势,上下之意如充实之谓美。
与诗之美不同。尝觉读书有令人喜时,有令人手舞足蹈时,或问莫是古人之意与先生之意相合,后如此否。
曰:是也。论语孟子只剩读着,便是意足学者,须是玩味,若以语言解着,意便不足。
问世有以读书为文为艺者,曰:为文谓之艺,犹之可也。读书谓之艺,则求诸书者,浅矣。
张子曰:观书必总其言,而求作者之意。读书少则无由考校,得义精盖书以维持,此心一时放下,则一时德性有懈。
读书则此心常在,不读书则终看义理不见书,须成诵精思,多在夜中,或静坐得之,不记得思不起,但通贯得大原,后书亦易记,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加新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
上蔡谢氏曰:学者先学文,鲜有能至道。至如博观泛览,亦自为害。
故明道先生教余,尝曰:贤读书慎,不要寻行数墨。 龟山杨氏语,罗仲素曰:某尝有数句教学者,读书之法云,以身体之,以心验之。
从容默会于幽闲,静一之中超然,自得于书言,象意之表,此盖某所自为者如此。 和靖尹氏曰:吕献可尝言,读书不须多读,得一字行取一字。
伊川亦尝言,读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行得便是会读书,二公之意正同。
读书须是看圣人用心处,自家临事一一要使。 延平李氏曰:读书者,知其所言,莫非吾事,而即吾身以求之,则凡圣贤所至,而吾所未至者,皆可勉而进矣。
若直以文字求之说,其词义以资诵说,其不为玩物丧志者几希。 东莱吕氏曰:读书有思索,人往往不苟,不曾读书与曾读书识理趣者,观其所为,便可见。
凡读书必务 精熟,若或记性迟钝,则多诵数遍,自然精熟,记得坚固。若是遍数不多,只务强记。
今日成诵,来日便忘,其与不曾读书,何异。凡为学之道,必先至诚,不诚未有能至焉者也。
何以见其诚居处齐,庄志意凝,定不妄言。不苟笑,开卷伏读,必起恭敬如对圣贤,掩卷沈思,必根义理以闲邪。
僻行之悠久,习与性成便有圣贤前辈气象。为学之本,莫先于读书,读书之法须令日有课程,句读有未晓大义,有未通不惜与人商确,不惜就人授读。
凡人多以此为耻,曾不知不如是,则有终身之耻也。后学读书,未曾识得,目前大略,便要说性命,此极是害事为学,自有等级。
后生学问,聪明强记,不足畏。惟思索寻究者,为可畏耳。
象山陆氏曰:大抵读书训诂,既通之后,但平心读之,不必勉加揣量,则无非浸灌培养,鞭策磨厉之功。或有未通晓处,姑缺之无害,且以其明白昭晰者,日加涵泳则自然日充日明,后日本原深厚,则向来未晓者将亦有涣然冰释者矣。
读书作文亦是吾人事,但读书本不为作文,作文其末也。有其本必有其末,未闻有本盛而末不茂者,若本末倒置,则所谓文者亦可知矣。
勉斋黄氏曰:平居当以敬自持,令心虑宁静。至于读书则平心定气,端庄严肃,须以吾心默观圣贤之语,常使圣贤之意自入于吾心,如以镜照物,妍丑自见镜,何心哉。
今人所以不善读书,非是圣贤之意难明,乃是吾心纷扰,反以汨乱圣贤之意,读书只是沈静精密则自然见得分明,切不可萌轻易自喜之心,便解得六经通彻,亦何足自喜,亦岂敢轻易才如此。便不足以任重后生,且收敛静退,歉然常若,不足方能有进。
观书者,最怕气不平,且如公冶长一章。谢上蔡则谓圣人,择婿惊人如此,杨龟山则谓圣人所以求于人者,薄可免于刑戮,而不累其家,皆可妻也。
上蔡气高者也,龟山气弱者也,故所见各别如此,要之当随文平看,方见得圣人之本意,此观书之大法。 北溪陈氏曰:读四书之法,毋过求毋巧凿毋旁搜毋曲引,亦惟平心以玩,其旨归而切己,以察其实用而已尔。
果能于是四者,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