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高考文言文说明(提供一个高考大纲要求的120个文言文实词解释)
1.提供一个高考大纲要求的120个文言文实词解释
.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全,平安
谢庄遂安。(《冯婉贞》)
——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
①安身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
——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失街亭》)
2.求高考古诗文鉴赏的答题思路与格式
诗歌鉴赏常见题的答题思路及技巧(结合实例说明): 一、分析意境型 设题方式:1.这首诗的意象有什么特点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意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思路和技巧:所写的意象+意象的特点是什么+艺术效果+表达的感情。 例:(辽宁高考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问: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 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答:“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步骤一)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步骤二)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步骤三) 二、分析技巧型 设题方式:1.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思路和技巧:这首诗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技巧,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或: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某某)思想、感情。
例:(浙江高考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其一)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河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关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问: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拟人表现手法。(步骤一)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二)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
(步骤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二)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三) 三、分析语言型 设题方式:1.诗中某某字(或某句话)有什么作用;2.这首诗语言有什么特点。
答题思路和技巧:总体效果+结合字句谈形式和内容上的具体作用+思想感情。 例:(天津高考卷)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湖州歌(其六) 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问:简析“望”字在诗中的作用。
答:“望”字是全诗的统领,四句诗只写一个“望”字,紧紧围绕一个“望”字来写。(步骤一)北“望”燕云,不知命运如何;眼前“望”着大江东去,无力挽回颓势;向东西的四百州一“望”,不胜依恋之情。
(步骤二) 四、比较优劣型 设题方式:1.诗中某某句,有的版本写作某某。你认为哪一句更好,为什么?2.有人认为是……有人认为是……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 答题思路和技巧:某句写的什么,好在何处+放在全诗中理解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作用。
例:(福建高考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问: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步骤一)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步骤二)“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步骤三)意思对即可。认为“雁别秋江去”更妙,言之成理亦可。
3.几个高中文言文实词解释求下列高中文言文的实词解释,1.顾2.固3?
其实文言文的解释要根据语境来选择的,因为可能有很多解释的,我大致给你找了下面一点解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下面我没有区分,自己找出实词的解释。
1 顾 ①回头看。《素问·刺腰痛》:“少阳令人腰痛……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
②看视,了望。《灵枢·大惑论》:“余尝上于清冷之台,中阶而顾,匍匐而前,则惑。”
③考虑,顾虑。 《灵枢·通天》:“太阳之人……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
④只是,只不过。《荆轲刺秦王》:“顾计不知所出耳”2 固 (1)坚固。
修陈固列。——《左传·成公十六年》 (2)特指地势险要和城郭坚固。
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资治通鉴》 (3)久。
臣固闻之。——《国语·晋语六》 (4)疾病经久难治的。
后作“痼”。 季冬行春令,则“国多固疾。”
——《礼记·月令》 (5)安定,稳固。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6)固执,专一。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列子·汤问》 (7)禁锢;闭塞 (8)当然;仍然 (9)本来。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史记·项羽本纪》 (10)已经。 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11)通“胡”(hú)。 何,何故。
夫明白入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汝将固惊邪?——《庄子·天地》 (12)通“姑、锢” 固、姑、锢----《淮南子·人间训》:“……固试往复问之。”固作“姑”解,固又通锢,疾同痼疾,亦即“固疾”。
3 归(1)回来。 分兵断其归津。
――《资治通鉴》(2)合并,并入。 微斯人,吾谁与归?――宋·范仲淹《岳阳楼记》(3)羞惭。
面目犂黑,状有归色。 ――《战国策·秦策》(4)通“馈”,赠送。
归公乘马,祭服五称。――《左传·闵公二年》(5)趋向。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资治通鉴》4 国 (1) 古代王、侯的封地 。
汉王之国,良送至褒中。——《史记·留侯之家》 (2)部落。
凡七十八国。伯济是其一国焉。
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后汉书》 (3)地方。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4)家乡。
欲逊位归国,佐吏等苦留之。——《晋书》5 过(1)经过。
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2)超出,胜出。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3)过去,过后。
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宋·沈括《梦溪笔谈》(4)婉词:去世。
陛下虽过世为神,岂假手于苻登而图臣,忘前征时言邪?――《晋书·苻登载记》(5)给予,递给。 邮人之过书,门者之传教也。
――《论衡》(6)过渡。 野市分獐闹,官帆过渡迟。
――宋·苏轼《荆州》(7)来访,探望。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
――《战国策·齐策四》(8)交往,相处。 稍喜过从近,扶筇不驾车。
――宋·黄庭坚《次韵德孺五丈新居病起》(9)犯错误。 微二人,寡人几过。
――《吕氏春秋·审应览·具备》(10)怪罪。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这恐怕应该责备你吧!)”――《论语·季氏》可能不是很全面,和其他同学或者老师交流一下,祝你学习进步,天天开心~~。
4.高考文言文在答题时都需要运用哪些技巧
一、文言文答题技巧 【古今异义题】答题技巧:将该词语的今义带进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
【文言虚词题】答题技巧: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
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虚词比较:每组中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 【信息筛选题】答题技巧: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
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性格表现题】答题技巧: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任务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别注意谁的什么性格。
【内容归纳题】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
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全文把握题】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注意联系全文。 二、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整理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 (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 (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 (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兼词:诸焉盍旃叵 更多知识点可关注下北京新东方中学全科教育的高考语文暑假班课程。
5.高考的18个古文言文虚词及意思
高考的18个古文言文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一 、而 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 二、以 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解牛》) ----------------------------------------------------------------- 三、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
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
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
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