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文言文八章(老子第八章翻译)

1.老子第八章翻译

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②,故几于道③。居,善地;心,善渊④;与,善仁⑤;言,善信;政,善治⑥;事,善能;动,善时⑦。夫唯不争,故无尤⑧。

[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注释]

①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

②处众人之所恶:即居处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

③几于道:几,接近。即接近于道。

④渊:沉静、深沉。

⑤与,善仁:与,指与别人相交相接。善仁,指有修养之人。

⑥政,善治:为政善于治理国家,从而取得治绩。

⑦动,善时:行为动作善于把握有利的时机。

⑧尤:怨咎、过失、罪过。

[引语]

在上一章以天地之道推及人道之后,这一章又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评析]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在此后的七个并列排比句中,都具有关水德的写状,同时也是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

《荀子•宥坐》记载了孔子答第子子贡问水的一段对话:"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洮洮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而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在此处,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备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这里涉及到德、义、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范畴。这其中的观点与道家有显而易见的区别,但也有某些相似之处。可以此段引文与《道德经》第八章参照阅读。

老子四章文言文知识点归纳,老子四章文言文知识梳理,老子的文言文

2.《道德经》第八章全文及翻译

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导读】 水是最普通最常见的东西。

老子借用水的无形无体的特征来比喻人的心法(逻辑思维)也应该达到无形无体的境界。人因为受到形体的影响,所以总是难于达到“无”的境界。

老子认为心法就要如同水一样不受形体的拘束,如此才能使心法获得无所不能的效果。“争”是以“手”抓“物”的形象,而所谓“不争”,就是要抛弃万物的意思。

抛弃万物是心法的基本要求。“不争”和“无忧”指的都是“非常道”才能看到的的境界,是与宇宙相对待的范畴。

老子认为,只有通过心法抛弃了万物才算是做到了“不争”,如此才算是达到了“无(忧)”的境界,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找到“忧”。所谓“忧”,指的是宇宙中的种种因素。

而第一个“忧”出现时,就可以被认为是宇宙的第一个因素,这个因素其实就是宇宙的始点。“上善”是“道德”的另外一种称谓,表示已具有了最高贵的品质“道德”。

老子把“道”作为宇宙的第一个因素,把“德”作为宇宙的第二个因素。能找到这两个因素,就等于达到了“上善”的境界。

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就会表现出:“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文言文,老子

3.给我一篇《老子》上善若水八章的译文

是这篇吗?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译文:

最好的行善事像水那样,水润万物却从来不与万物相争.它总是从高处往低处流,所以水总是按照自然规律行事,水是万物之灵,水能从高处流往低处,也在表述一个做人的道理.有道行的人都是非常善于选择自己的居住的环境(好环境培养好的人才),他们心怀博大、深藏不露,他们与人为善,乐善好施,他们言必行,行必果,他们治理国家有条不紊,做事会根据自己的能力吧事情办理得最好,总是选择最合时宜的时候行动,由于做事都不违背自然规律,所以也不会带来烦恼.(为人处事应该顺从天意,顺其自然.不要与人相争往往退步是像前.)

4.道德经第八章注解

一、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二、原文: 1、上善若水。

2、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3、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4、夫唯不争,故无尤。 简译: 1、尚善者的写照若水。

2、水在善念的作用下,就会呈现出利万物而不争的特性,成为去除众人之所恶的处方,所以说水几乎能反映道者的道行。 3、居家之善显灵地,心智之善显博渊,赐予之善显慈仁,言语之善显诚信,品正之善显大治,处事之善显潜能,行动之善显吉时。

4、唯有具备利万物而不争之品质,才能在生命的长河中高枕无忧。上善的人好象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

只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怨咎。三、“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最好的行善事像水那样,水润万物却从来不与万物相争。

它总是从高处往低处流,所以水总是按照自然规律行事,水是万物之灵,水能从高处流往低处,也在表述一个做人的道理,这里让我想到了一首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静方为道,退后原来是向前”多好的一首诗,它不就是在表述做人么?为什么要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是有一定的道理,做人应该有进有退。才能更长远有的时候表面上是吃亏了,实践中咱们是占了一个便宜。

在社会中做人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吃亏是福”“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有道行的人都是非常善于选择自己的居住的环境(好环境培养好的人才),他们心怀博大、深藏不露,他们与人为善,乐善好施,他们言必行,行必果,他们治理国家有条不紊,做事会根据自己的能力吧事情办理得最好,总是选择最合时宜的时候行动,由于做事都不违背自然规律,所以也不会带来烦恼。(为人处事应该顺从天意,顺其自然。

不要与人相争往往退步是像前。)老子用无形的水,来表达人的心境应该像水一样。

它柔和得可以始终从高处往低处流;可以随着各种器物改变自己的形状;可以变成甘露润万物而无声。它刚强得可以滴水穿石、无坚不摧、无孔不入。

它强大得可以推动巨石、掀翻巨轮。人的思维也要像水一样冲破有形的禁锢,达到无形的境界。

这就是所谓的“致阴致阳,致柔致刚”的道理。

5.《老子》共多少章?第八章是什么?

共81章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①,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唯不争,故无尤②。

注释:

①恶:厌恶,厌弃。

②尤:过失,怨恨。

新译:

崇高的德行就象水一样,水滋润万物而不与其相争。它甘愿停留在众人瞧不起的低洼处,所以它的特性几乎接近了“道”。

居所善于象水一样避高就低,心灵象水一样保持深沉,交际象水一样温柔仁爱,说话象水一样诚实可信,为政象水一样简洁清明,行事象水一样无所不能,运动象水一样适时应变。

唯有象水一样与物不争,才无过失。

新释:

老子视崇高的德行具有水一样的秉性,它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物竞争,总是停留在最低处,所以最接近“道”。

山峰以险峻挺拔博取人的赞美,但是却先为风化剥蚀;石块以刚硬不摧,赢得人的爱戴,却在水中被磨圆穿透;陆地想显示自己的广大而延展,却被海水包围了。

6.《老子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

--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像水那样与世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7.《老子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释读最美好的善,如同水一样。

水的美好在于造福万物而又与世无争,甘居众人厌恶之位。因而最接近道的真谛。

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态善于沉稳如渊,交往善于与人仁善,言行善于讲求诚信,为政善于管理处治,做事善于发挥能力,举措善于选择时机。唯有不争,也就没有患忧咎怨。

评说其一,以水论道。老子论道,例证最多且最详尽者,莫过于天与水。

天和水,恰恰是所有生命赖以存活繁衍的空间与条件。地球有环地圈和水循环,才有“天得以清,地得以宁,神得以灵,谷得以盈,万物得以生”(39章)。

知此理,便懂得道之本。其二,水性至柔。

水养火化,对万物演化起了巨大作用。人类加速进化,与妙用火息息相关。

老子用水不用火。一曰水性至柔。

水养成万物,无条件无止尽。火化成万物,有条件有限度,其刚烈,不当则毁万物。

二曰水乃天成。钻木可取火,燧石可留火。

水则不然,天不降,地不纳,则无。其三,水德至圣。

水德至善,所谓“水利万物”。又曰水德至坚,所谓“弱水攻坚”(78章)。

又曰水德至慧,所谓“江海能下”(66章)。又曰水德至高,所谓“不争”,“几于道”。

其四,若水之境。向善而处,向深而往,给予以仁,举止有信,偌大能治,为之能妥,动之有时。

水乎?人乎?上善若水,心境如水,圣人也,至境也。[关楗] 知水性,懂水德,便知老聃贵柔乃知雄守雌,道崇无为乃顺天而为。

启示水,在老子那里,是至善的化身。细细考究,的确如此。

于是,上善若水,便成为中华民族琅琅上口的格言。水润万物,水流往下,是自然本性,流水不争则是人格特征,水居卑下更是人化意识。

老子不过是借水性之必然说人道之应然。知其当为,虽难为,而尽力为;不知当为,虽易为,难免乱为。

人心思上,人性向上,向上求进乃人之本质,亦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之动力。水的纯化和循环,也是通过气化升腾来实现的。

圣人之“政善治”,在于明其应然而尽力昌之,知其难为而尽力为之,知其不宜为而绝不妄为。又曰,人心向上,必然相争。

人有智,而有谋,与自然争、与社会争,与人争,难免不善,难免失谐。社会必须公正,公必处善,善必有则,则必需正。

这便是善政。政者,持正,秉持公正也。

上善若水,是对应然人性终极思考的结论和比喻。在等级壁垒、人性扭曲、社会纷争的强霸时代,老子呼唤人性复归,卓识难能可贵。

8.《老子》第八章全文哪位高手知晓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说最好的德行性就像水一样。把水的自然本性拟人化,就是完美德性。水是生命之源。人熟悉水的形态、习性、功能,用水来警喻为人之道,形象生动。

水总是给予万物以生养的各种方便,从不与万物争一己私利,也从不炫耀自己的作用。不仅如此,水还总是处于大家都厌恶的低洼之处,把会聚在那里的所有肮脏都包容起来,独自承当着一切污秽。这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就像我们大家经常赞扬的小草和蜡烛一样,牺牲自己,服务人类。而我们却忘记了对我们最重要的水,把它忽视在一边。

人应效法水:自居于社会下层地位,乐意去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担当别人不愿做的苦差,像水一样包容一切,承担一切,像水一样心胸阔大,像水一样柔而能克钢。水流正道而无灾,为官清正无私欲、无妄为,则民无害,社会安宁,国家康泰,与时俱进。

老子文言文八章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