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文言文(高一语文课本文言文翻译)

1.高一语文课本文言文翻译

【 劝学】

【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一块木材很直,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

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能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聪慧明达,行为就会没有过错。

我曾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踮起脚跟远望,不如登上高处能够见得广。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就能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蟹钳,可是没有蛇和鳝鱼洞就没有地方可以寄托身体以生存,这是因为心思浮躁不专一的缘故。

【 师说】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聪明的人能够成为聪明人的原因,愚蠢的人能成为愚人的原因,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 ?人们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教授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有的人从师学习,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人不向老师学习了;小的学了,大的却丢了。我未能看出那种人的高明之处在哪?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士大夫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士大夫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被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

高一必修文言文篇目,高一必修文言文古诗文,高一必修文言文知识

2.高一语文必背文言文(全部)

背诵篇目建议

2.兰亭集序 ——王羲之 P19

3.赤壁赋 ——苏轼 P22

1.氓 ——《诗经》 P21

2.离骚 ——屈原 P24

5.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P34

6.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P36

7.荆轲刺秦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终已不顾”) ——《战国策》 P38

必修(三)

7.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P55

8.劝学 ——《荀子》 P57

9.过秦论(“及至始皇,…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宜 P59

9.廉颇蔺相如列传(“既罢,…为刎颈之交) ——司马迁 P69

必修(五)

1.归去来兮辞(并序) ——陶渊明 P25

2.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 P29

3.陈情表 ——李密 P36

文言文,高一,必修

3.高一文言文梳理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通假字 1、不:可予不(通“否”) 2、奉:臣愿奉璧往使(通“捧”) 3、案:召有司案图(通“按”,审察、察看) 4、孰: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二、一词多义 1、于: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2、负:①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②秦贪,负其强(凭借,倚仗) ③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3、以: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给) 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介词,因为) ③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借) ④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拿,用) 4、见: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5、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6、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 8.幸:①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②大王亦幸赦臣(幸好) ③则幸得脱(侥幸) 9、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动,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动,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动,掉转)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动,拉开弓) 三、词类活用 1、负: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2、完:臣请完璧归赵(使……完好无缺) 3、前:乃前曰(名作动,上前) 4、舍: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5、间(jiàn):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6、廷:卒廷见相如(名作状,在朝堂上) 7、毕、归:毕礼而归之(使……完毕、使……回去) 8、刃:左右欲刃相如(名作动,杀) 9、西:相如奉西入秦(名作状,向西) 10、严: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形作动,尊敬) 11、急:大王必欲急臣(形容词使动,使……急,逼迫) 12、衣(yì):乃使其从者衣褐(名作动,穿上) 13、先、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14、破: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15、交:为刎颈之交(动作名,朋友) 16、宽: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形作动,宽待)17、使:秦王使使者告赵王(前一个使,动词,派遣) 18、闻:以勇气闻于诸侯(使……听闻) 四、古今异义的词 1、指示:古义:指给人看(请指示王) 今义:上对下的说明 2、约束:古义:条约(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 3、得罪:古义:得到惩处(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 今义:冒犯 4、明年:古义:第二年(明年复攻赵)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5、前进:古义:上前进献(于是相如前进缶) 今义:向前行进 6、宣言:古义:扬言((廉颇)宣言曰) 今义:宣告 7、鄙贱: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今义:鄙卑下贱 五、句式归纳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判断句) 2、蔺相如者,赵人也。(判断句) 3、求人可使报秦者。

(定语后置。=求可使报秦之人) 4、君幸于赵王。

(状语后置。=君于赵王幸) 5、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

(省略句) 6、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省略句) 7、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判断句) 8、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 9、得罪于大王(状语后置。

=于大王得罪) 10、不如因(之)而厚遇之。(省略句) 11、使不辱于诸侯。

(状语后置。=使不于诸侯辱) 12、请奉盆缶(于)秦王。

(状语后置。=请于秦王奉盆缶) 13、遂与秦王会(于)渑池。

(省略句) 烛之武退秦师 1.通假字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同“供”。

供给。句意是:秦国的外交使臣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物资粮秣等物。)

(2)秦伯说。(说,同“悦”。

句意是:秦穆公听了很高兴。) (3)失其所与,不知。

(知,同“智”。句意是:失掉了盟国,不是聪明。)

2.古今异义词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一个代词“夫”与名词“人”表达:“那个人”之意。

今常为一词,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亦去之。

(去,离开。今常用于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或过去的时间。)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

今常用于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网篮等。句意是:秦国的外交人员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

3.一词多义 封 (1)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 (2)肆其封(疆界,名词) 之 (1) 唯君图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 (2)子犯请击之(代词,代秦军) (3)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 (4)烛之烛(介于姓、名之间的助词) (5)臣之壮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其 (1)君知其难也(他的,代词) (2)吾其还也(表希望的语气副词) (3)以其无礼(郑国,代同) 以 (1)敢以烦执事(拿,介词) (2)以乱易整(用,介词) (3)以其无礼(因,介词) 4.词类活用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作动词,作为边邑。

句意是,越过别国而以远处地方为自己的边邑。) 既东封郑。

(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面。句意是,既然晋国把郑国作为东西的疆界。)

肆其西封。(西,方位名词作定语,向西面。

句意是:扩展它西面的疆界。)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形。

4.高一语文有哪些文言文

第一学期:

1.沁园春 长沙

15.诗经《蒹葭》

20.红楼梦《香菱学诗》

21.《三国演义》群英会蒋干中计

22.《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第二学期:

14.阿房宫赋

15.黄州快哉亭计

16.项脊轩志

17.登金陵凤凰台、八声甘州、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登快阁

18.古诗为焦仲卿妻所作(注:就是《孔雀东南飞》)

19.梦游天姥吟留别

20.终南山、登楼、书愤

21.塞下曲、从军行、过华清宫

注:

1这是去年的,每年都会有些变化

2大部分学校会补充些篇目,建议从已有的篇目着手深入第一学期:

1.沁园春 长沙

15.诗经《蒹葭》

20.红楼梦《香菱学诗》

21.《三国演义》群英会蒋干中计

22.《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第二学期:

14.阿房宫赋

15.黄州快哉亭计

16.项脊轩志

17.登金陵凤凰台、八声甘州、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登快阁

18.古诗为焦仲卿妻所作(注:就是《孔雀东南飞》)

19.梦游天姥吟留别

20.终南山、登楼、书愤

21.塞下曲、从军行、过华清宫

注:

1这是去年的,每年都会有些变化

2大部分学校会补充些篇目,建议从已有的篇目着手深入第一学期:

1.沁园春 长沙

15.诗经《蒹葭》

20.红楼梦《香菱学诗》

21.《三国演义》群英会蒋干中计

22.《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第二学期:

14.阿房宫赋

15.黄州快哉亭计

16.项脊轩志

17.登金陵凤凰台、八声甘州、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登快阁

18.古诗为焦仲卿妻所作(注:就是《孔雀东南飞》)

19.梦游天姥吟留别

20.终南山、登楼、书愤

21.塞下曲、从军行、过华清宫

注:

1这是去年的,每年都会有些变化

2大部分学校会补充些篇目,建议从已有的篇目着手深入第一学期:

1.沁园春 长沙

15.诗经《蒹葭》

20.红楼梦《香菱学诗》

21.《三国演义》群英会蒋干中计

22.《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第二学期:

14.阿房宫赋

15.黄州快哉亭计

16.项脊轩志

17.登金陵凤凰台、八声甘州、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登快阁

18.古诗为焦仲卿妻所作(注:就是《孔雀东南飞》)

19.梦游天姥吟留别

20.终南山、登楼、书愤

21.塞下曲、从军行、过华清宫

注:

1这是去年的,每年都会有些变化

2大部分学校会补充些篇目,建议从已有的篇目着手深入

5.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

新课标的,

鸿门宴:

1.(句式)“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状语后置。

“孰与君少长?“疑问句,宾语疑问代词前置。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判断句,特殊指示代词“所”、“者”构成“所……者”式名词短语充当主语,作说明、解释的对象。

且为所虏(且:将;为所:为……所,“为”后省略行为主动者。)

客何为者(何为:为何,干什么;者,代词,”何为”前面省略了判断词。)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反问句式,“为”语气词,呢,表意“……呢?”

2.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接纳,准于入内。

“要项伯”。“要”通“邀”,约请。

“具以事告。”“具”通“俱”,全部。

“不敢倍德”,“倍”通“背”,违反。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词类活用现象。

沛公军霸上 (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沛公欲王关中(名词用作动词:统治)

籍吏民,封府库 (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在册)

范曾数目项王 (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示意)

道芷阳间行 (名词用作动词:取道)

刑人如恐不胜 (名词用作动词:处罚)

吾得兄事之 (名词作状语 像对待兄长一样)

项伯乃夜驰之公军 (名词作状语:连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 (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项伯杀人,臣活之 (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动词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素善留侯张良 (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

拔剑撞而破之 (形容词用作动词:击碎、击破)

此其志不在小 (形容词用作动词:小事)

不义也 (名词作动词用:合于义)

4.古今异义:

①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婚姻,古义: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③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④而听细说(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

5.名句积累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可以吗??

高一必修文言文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