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文言文(中国古时候说文言文,现在说白话(普通话)那新加坡等也是说汉语的)

1.中国古时候说文言文,现在说白话(普通话)那新加坡等也是说汉语的

中国说文言文的时候是好几百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还没有工业革命,中国还处在一个封建时期。那时候的航海业还很落后。汉人文化还没有传到那边去的。

我们假定用封建时期定位你说的“古时候”,那时候的“新加坡等”还是原始社会没脱干净,语言应该是用“土话”(估计还要配手语的那种),就是现在有些亚马逊丛林或者中南美无人岛上的原始部落那种形态。

所以他的“古时候”和我们的“古时候”是有时间差的。我们在封建末期,其实“文言文”就已经结束了(估计那时候新加坡还是用土话)。用越南来举例:他们的语言都是在一战和二战后,由法国人给他们编写的,之前他们还是用土话。新加坡有文字和正式语言的时间应该是大量华人迁徙的时代。那最起码也要追溯到比“郑成功”还早的时候。

总之我认为新加坡的语言历史绝对是由“土语”迅速转变为“白话”,中国古语(即:“文言文”)时期,在他们的语言演化历程中过度时期很短,甚至没有。应该是后期我们中国已经讲白话的移民带去的。

另外,在这一问题上,需要研究不仅仅是“新加坡等”的历史,更应该了解中国的岭南、南粤、闽南等沿海地带的文化发展历史。

2.新加坡母语

众所周知,新加坡有77%的人口是华人,也就意味着汉语应该是新加坡的第一大语言,虽然汉语和英语,马来语,泰米尔语一同被列为新加坡的官方语言,事实上,在新加坡以汉语为母语的家庭越来越少,有一次,新加坡某商团来中国访问,看到的都是黄皮肤,黑眼睛,黑头的中国人,甚至名字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名字,但张嘴都是流利的英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不重视母语教育。

政府和各大企业都以使用英语为主。人们为了谋出路,当然重英语,轻母语了。

新加坡的“国语”是马来语,新加坡的国歌只有一个版本,那就是“国语”——马来语版本。 马来语,英语,华语(汉语普通话)和泰米尔语被一同列为官方语言。

但是很有意思的是,国家对“国语”和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国民的母语汉语都不重视,而采取种种手段和措施实行英语教育,使英语一家独大。 在新加坡,只懂汉语的人只能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交流,无法进入上层社会,而只会“国语”马来语的人则连在这个以马来语为国语的国家中连日常生活交流恐怕都会很成问题了(因为战新加坡人口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新加坡华人基本不懂新加坡的“国语”马来语)。

新加坡,文言文

3.新加坡的语言有哪些?

马来语为新加坡的国语,英语、华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为官方语言。

在教学、商业、出版、公务等方面,使用各民族语言文字都是合法的。英语列为行政 语言,成为各民族共通的语言,并且被认为是一种时髦。

英语也是商业上的 官方语,而大部分新加坡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均能用流利的英语交谈。此 外,新加坡人大多通晓本民族的母语。

从1984年起,政府规定所有学校都要 逐步过渡到以英语为第一教学语言,各民族语言作为第二教学语言,以加强 各族的融合,提高社会事务效率。 由于新加坡华人占多数,对香港游客和广东、福建游客来说,可能 只须 用粤语和闽南语就能游遍新加坡。

4.新加坡华人的籍贯语言

大致上,新加坡华人会根据自己所属的汉语方言、语言文化组、籍贯或祖籍来做归类。

新加坡华人的籍贯相当繁杂,也趋于多样化,通常可以由自己所讲的方言来做辨认。但是广府人是在保留自己方言方面做得最成功,36%的广府人在家中讲粤语,在家中讲华语(即汉语普通话,以下相同)或英语的广府人的比率分别只占32%和28%。

相反,多数的福建人和潮州人都在家中讲华语。虽然籍贯或祖籍的观念在年轻族群当中稍有淡化,但一般新加坡华人仍会对自己的籍贯或方言组产生认同,甚至会相当重视或保留自己的方言。

大多数的新加坡华人源自于中国南方,以福建、广东、海南和浙江等地居多。福建人,潮州人和广府人涵盖了新加坡华人人口的四分之三,其余的四分之一由19个方言群组成。

这些华人一般称为“新加坡本地华人”,是十九和二十世纪前半叶从中囯南方移民来新加坡的华人后裔 (第一波和第二波移民浪潮)。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出现了从中囯各地区移民来新加坡的第三波移民浪潮。

在新加坡华人社群当中,不同方言组或籍贯的互相通婚十分普遍。但籍贯或方言文化组的归类则会根据父亲的籍贯而定。

例如,如果父亲是福建籍,而母亲是潮州籍,小孩则会称自己为“福建人”。有些新加坡华人会根据自己的籍贯来联系自己的宗乡会馆。

新传媒电视台拍摄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新加坡电视剧,注重介绍新加坡华人先辈如何飘洋过海来到南洋,以及一群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老新加坡的故事,比如《雾锁南洋》 《出路》 《和平的代价》,还有以各个籍贯的华人下南洋打拼的剧情片《潮州家族》 《客家之歌》和 《琼园咖啡香》。历史,是一连串单向行驶的生活组成的,碾过了贫困和战争,他们,成了大时代的最佳见证者,透过电视剧,年轻的新加坡人看见了华人离乡背井,挣扎求存的最真实面貌。

新加坡华裔籍贯与人口结构(2000年)方言群体 祖籍地 总数福建人(闽南人) 厦门、漳州、泉州、同安、南安、安溪、惠安、晋江、龙海 1,028,490潮州人 潮州、汕头·、潮安区、潮阳区、揭阳、饶平、澄海区、普宁、惠来 526,200广府人 广州、南海区、番禹区、新会区、中山、东莞、恩平、开平、肇庆、顺德区、台山、鹤山、佛山 385,630客家人 梅州、梅县区、梅江区、蕉岭、五华、兴宁、大埔、丰顺、平远、韶关、河源、惠州 198,440海南人 文昌、海口、琼海 167,590福州人 福州 46,890兴化人 (莆仙人,莆田人) 莆田、仙游 23,540上海人 上海 21,550福清人 福清 15,740其他省份 其他省份 91,590 在新加坡,闽南人一般统称为“新加坡福建人”,构成了新加坡华人当中的41%,是新加坡华人社区当中最大的群体。新加坡福建人多数源自于福建省南部,主要是厦门、泉州、漳州及其他闽南语区各乡镇(包括:同安、南安、安溪、惠安、永春、龙海、晋江)。

他们所讲的方言是新加坡福建话 (在新加坡称为“福建话”),偏泉州音。在语言沟通方面,闽南话跟潮州话能够达到50.4%的互通,但却很难跟琼语进行沟通。

在1979年推行讲华语(即汉语普通话)运动之前,新加坡福建话曾是新加坡华人的共同语音,也是其他种族如马来族和印度族跟华人沟通的语言。早期的闽南先民大多落脚于厦门街和直落亚逸街,逐渐形成了围绕于天福宫(Thian Hock Keng Temple) 的区块。

他们随后又成立了宗乡会馆如新加坡福建会馆,并且把区块展延至福建街和中国街一带。新加坡福建人在早期新加坡河一带的贸易活动当中是最活跃的。

由于他们来自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并且从事海上贸易,大多有信奉妈祖之习俗。除此之外,他们也信奉其他中国民间之神明如九王爷、玉皇大帝等。

唯一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人所说的“福建人”,其实指的是“闽南人”,而不包括在福建省境内其的他籍贯;也就是说[福建人]并没有包括在“闽南地区”以外的福建人士。一般来说,在新加坡不被称为“福建人”的包括福州人、福清人、莆田人、仙游人、宁德人以及闽西的客家人。

当时不采用“闽南人”而使用“福建人”来特指厦门、漳州以及泉州移民的原因有两个:■当时“闽南话”只是一个语言学概念,所以除了专家学者以外,其余来自厦漳泉三地的百姓并没有闽南这个概念,更不会把自己称为闽南人或把自己的方言称为闽南话。■在清朝末年以及民国初年的移民浪潮中,来自厦漳泉三地的移民远远超过福建省其他地区的移民。

这三地的移民到新加坡扎根之后,因为沟通需要,这三地原本就很接近的方言被混在一起使用,渐渐地形成新加坡福建话,简称福建话。来自福州和莆田等地的移民占少数,他们当时为了沟通需要,也得舍弃使用自己的闽东话和莆仙话而改用属于闽南语系的新加坡福建话。

新加坡的福州人和莆田人通常都会很明确的说自己是“福州人”和“兴化人”,不会说自己是“福建人”,因为“福建人”这个称谓早已被“闽南人”所使用。 潮州人构成了新加坡华人当中的21%,是在新加坡华人社区当中的第二大群体。

新加坡潮州人多数源自于广东省潮汕地区,包括了潮州、汕头、揭阳、丰顺等。潮州人所讲的方言是潮州话,跟闽南话能够达到50.4%的互通。

如同海南人。

新加坡文言文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