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文言文的译文(《韩非子》文言文的翻译)

1.《韩非子》文言文的翻译

宋人酤酒

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然而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那么)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雍而往酤,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狗。有道(本领)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是)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无义,表取独)所以蔽胁(被动),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被动,被重用)也。

翻译:

宋 国有个卖酒的。给的量很足,待客殷勤,酒又酿得香醇,而且店铺门前高悬酒幌,但是酒却卖不出去,变质发酸了。إ他感到很奇怪,就向知道(道理很多)的邻人杨倩老人请教。إ杨倩说:“你店铺里狗很凶恶吧?”إ他不解地问:“狗凶,酒为什么卖不出去?”إ杨倩说:“人们都害怕呀!有的人打发自己的小孩,装上钱,拿上壶,去打酒。而你的狗咬龇牙咧嘴窜出来咬人,谁还敢到你这里来买酒呢?这就是你的酒卖不掉变酸的原因。” “国家也有这样的恶狗呀,有才能的人怀着治国之术想要把它献给君王,那些大臣像恶狗一样龇牙咧嘴地窜出来咬人,这就是君王很少有人帮助,而那些有才能的人不能得到生明智的原因啊。”

2.古文韩非子的原文与翻译

原文:鲁人身善织屡,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屡为履之也,而截止越人跣行;缟为之冠也,而越人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韩非《韩非子 说林上》

译文:有个鲁国人擅长编草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绸,他想搬到越国去。有个人对他说:“你到越国一定会穷的。”那个鲁国人问:“为什么?”劝他的人说:“编草鞋是为了给人穿,而越国人不爱穿鞋喜欢赤脚,织白绸是为了做帽子,而越过人不爱戴帽子喜欢披散着头发,你要到了不能用你长处的国家去,想不穷做得到吗?”

新编:有个鲁国人擅长编草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绸,他想搬到越国去。有个人对他说:“你到越国一定会穷的。”那个鲁国人问:“为什么?”劝他的人说:“编草鞋是为了给人穿,而越国人不爱穿鞋喜欢赤脚,织白绸是为了做帽子,而越过人不爱戴帽子喜欢披散着头发,你要到了不能用你长处的国家去,想不穷做得到吗?”

那个鲁国人就是不信邪,带上妻子到了越国,他编了很多草鞋送给那些上山砍柴和做挑夫的人,他老婆做了很多帽子送给越国的美女,结果不出几年,越国的人都开始穿鞋了,越国的美女以能戴上用他老婆织的白绸做的帽子为荣,不久以后,他们夫妻赚的盆满钵满,衣锦还乡,令那个劝他的人大跌眼镜。

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全国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公仪先生却不接受。他弟弟劝他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表现;有迁就他们的表现,就会枉法;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虽然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公孙仪懂得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懂得靠别人为自己不如自己为自己。

文言文,译文

3.韩非子全文翻译

韩非 (?—公元前233年),战国晚期著名思想家、散文家,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出身韩国贵族,曾与李斯一起师事荀子。韩非多次上书韩王, 提出了一系列富国强兵、修明法制的主张,但未被采纳,于是发愤著书。

著作传至秦国后,秦王嬴政大为赞赏,于是发兵攻韩索要韩非,但韩非入秦后秦王又不加信用, 后因受到李斯的诬陷死于狱中。韩非主张君主集权,任法术而尚功利。

与此相适应,他主张行文要以“功用”为目的,其文思想犀利,逻辑严密,锋芒毕露,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现存《韩非子》五十五篇, 是法家的重要作品。

本文运用和氏献璞却被刖足的故事和历史材料作为议论的根椐,进行说理,逻辑性强,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1, 奉而献之厉王2。

厉王使玉人相3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4。及厉王薨5,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6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7?”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 贞士而名之以诳8,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9其璞而得宝焉。遂命10曰:“和氏之璧”。

夫珠玉, 人主之所急也,和虽献璞而未美,未为王11之害也,然犹两足斩而宝乃论12, 论宝若此其13难也。今人主之于法术也,未必“和璧”之急也,而禁群臣士民之私邪14;然则有道者之不 15也,特帝王之璞未献耳16。

主用术,则大臣不得擅断, 近习不敢卖重17;官行法,则浮萌18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陈19。则法术者,乃群臣士 民之 所祸也。

人主非能倍20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21,独周乎道言22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23矣。

昔者吴起24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 曰:“大臣太重,封君25太众;若此,则上26主而下虐民, 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27,绝减百吏之禄秩28, 损不急之枝官29,以奉选练之士30。”

悼王行之期年31而薨矣,吴起枝解32于楚。 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33,设告坐之过34,燔35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36, 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37。

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38,商君车裂39于秦。

楚不用吴起而削乱40,秦行商君法而富强,二子之言也已当矣41,然而枝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也42。当今之世,大臣贪重43,细民安乱44,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45,则法术之士安能蒙46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此世所以乱无霸王也47。

【注释】 1 和氏: 一作卞和。玉璞:玉含在石中未经剖开理治的称为“璞”。

楚山:即 荆山,在今湖北省漳县西。 2 厉王:据《史记•楚世家》记载,并无厉王其人,此处有误。

3 玉人:治玉的工匠。相:省视、察看,此处指鉴定。

4 诳(kuang):欺骗。刖(yue):古代的一种酷刑,把脚砍掉。

先秦法初犯砍左脚,因左脚不为主要用力者。再犯,砍右脚。

刑后做阍人,看大门。 5 薨(hong):诸侯死称为“薨”。

6 泣:一作“泪”。 7 子:你。

奚:何,为什么。 8 题:名。

贞士:精诚的人。 9 理:治玉。

10 命:名。 11 王:一作“主”。

12 犹:还,仍然。论:评定、赏识之意。

13 其:同“之”字。 14 士民:一般百姓。

15 有道者:指法术之士。 (lu):通“戮”。

16 特:只不过,只是。帝王之璞:在此喻指“法术”。

17 近习:宠幸之臣。卖重:卖弄权势之意。

18 浮萌:游民;萌,通“氓”。 19 战陈:战阵。

20 倍:通“背”,违背之意。 21 越:越过,不顾。

民萌:老百姓。 22 周乎道言。

周:合。道言:法术之言。

23 论:论定,赏识之意。虽:即使。

24 吴起:卫国人,著名军事家,早期法家,曾任楚令尹。《史记•蔡泽列传》中云: “吴起为楚悼王立法,卑减大臣之威重,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 一楚国之俗,禁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

……功已成矣,而卒枝解。” 25 封君:受封邑称君号的人。

26 :同“逼”,逼迫、威胁之意。 27 爵:爵位。

禄:俸禄。 28 秩:官职的品级。

29 损:减少。枝官:闲冗官员。

30 奉:养。选练之士:经过选拨和训练的人。

31 期年:一年。 32 枝解:同“肢解”,古代分解四肢的一种酷刑。

33 商君:商鞅(?-公元前338),早期法家,卫国人,曾辅助秦孝公变法,卓有成效; 孝公死后被杀,现存有《商君书》。连什伍:把百姓组织起来,五家为一伍,二伍为一什,互相监督;类似后世的保甲之法。

34 设告坐之过:使什伍互相监视,一家犯法,其余九家均要揭发,如隐瞒不报,则十家同罪(连坐)。告:告发。

过:责。 35 燔(fan):烧。

36 塞:杜绝。私门:豪门个人。

请:请托。遂:进,登进,登进有功于公家的人。

劳:功劳。 37 游宦之民:不守本业钻营求官的人。

显:显扬,给予荣誉。 38 八年而薨:商鞅变法施行八年而秦孝公卒。

孝公三年商鞅变法,孝公二十四年孝公死后商鞅被杀,此作八年,疑有错误。 39 车裂:古代以车拖裂人体的一种酷刑。

40 削乱。

4.《韩非子》的全文翻译与答案

韩非子 宋人有酤酒者[1],升概甚平[2],遇客甚谨[3],为酒甚美,县帜甚高,然而不售,酒酸。

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罋而往酤,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

此人主之所以蔽胁[4],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故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矣[5]!”公曰:“何患社鼠哉?”对曰:“君亦见夫为社者乎?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掘穴讬其中。

熏之则恐焚木,灌之则恐涂陁[6],此社鼠之所以不得[7]也。今人君之左右,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入则比周而蔽恶于君[8]。

内间主之情以告外[9]。外内为重[10],诸臣百吏以为害。

吏不诛则乱法,诛之则君不安。据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故人臣执柄而擅禁[11]。明为己者必利,而不为己者必害,此亦猛狗也。

夫大臣为猛狗而龁有道之士矣,左右又为社鼠而间主之情!人主不觉。如此,主焉得无壅[12],国焉得无亡乎? [题解] 本篇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储说,储存传说故事的意思。韩非为了生动、深刻地阐述法家思想,搜集了大量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按所说明的问题,分类汇编成《内储说》上下、《外储说》左右,因篇幅过长,又把左右分左上、左下、右上、右下。

本文通过“狗猛酒酸”的故事说明君主治国只有坚决铲除身边“猛狗”、“社鼠”一样的奸臣,有道之士才能得到重用,法令才能得以推行。作者从常见的生活现象出发并运用生动的譬喻来推演重大的道理,既深刻又有说服力。

[注释][1]酤:同“沽”,卖。[2]升:量酒器。

概:刮平斗斛的用具。这句意为分量足够。

[3]遇:待。谨:周到。

[4]蔽:受蒙蔽。胁:受挟制。

[5]社:土地神。古人堆土为坛,坛上树木,涂抹泥灰,作为土地神的偶像。

在树木上打洞寄身的老鼠称为社鼠。[6]陁(tuó):脱落。

[7]不得:捉拿不到。[8]比周:互相勾结。

[9]间(jiàn):窥探。[10]外内为重:在外在内均造成重权。

[11]执柄:掌握大权。擅禁:控制法令。

[12]壅:堵塞。(译文)宋国有个卖酒的。

给的量很足,待客殷勤,酒又酿得香醇,而且店铺门前高悬酒幌,但是酒却卖不出去,变质发酸了。

5.谁有韩非子全文译文,谢谢

/z/q174936623.htm全文 我听说:“不知道的开口就说,是没有智慧;知道了而不说,就是不忠。”

做臣子的,不忠诚就应该去穷尽,说了不得当也应该去穷尽。即使这样,我还是愿意把我所知道的都说出来,希望大王来判定我陈述见解的罪过。

我听说:天下各国以赵国为中心,北边连结燕南面连结魏,又联络楚国加固与齐国的关系,收买韩国而成合纵之势,准备对西面的秦国竭力作对。我私下里讥笑他们。

世上有三种亡国的情形,而天下各国都得到了,大概是这样说的吧!我曾听说,“以混乱的国家去攻击有治理的国家必亡,以邪恶的战争去攻击正当的国家必亡,以倒行逆施的人去攻击顺应人心的国家必亡。”如今天下各国府库财物都不足,谷仓里都空虚,他们却动员所有士民,设置军队数十百万,其中磕头披戴羽毛在将军面前宣誓愿意决一死战不止千人,都说要决一死战。

但当雪白的锋刃在前,砍斧铡刀在后面督战时,他们还是逃跑而不拼死。并非是他们不能拼死一战,而是上层统治者不能拼死一战。

说好的奖赏不给予,说好的惩罚不施行,赏罚不讲信用,所以士民们不愿决一死战。如今秦国颁布号令实行赏罚,有功无功要看事实验证。

民众从父母怀抱襁褓里出来后,有生以来没有见到过贼寇,但听说有战事,立刻跺脚赤膊,迎刃而上,踏着火红的炉炭火,决一死战而冲上前的比比皆是。那决一死战和决心生还是不一样的,而民众之所以为之,是崇尚奋勇死战。

如果一个人奋勇死战就可以抵抗十人,十个人就可以抵抗百人,百人就可以抵抗千人,千人就可以抵抗万人,一万人奋勇死战就可以征服天下了。如今秦国土地截长补短,方圆有几千里,有名的部队有数十百万。

秦国的法令赏罚,加上地形有利,天下各国都不如。凭这些取得天下,天下各国还不够秦国占有。

所以秦国作战从没有不攻克的,攻击敌国从没有不取得的,所当其锋从没有不打破的,开辟土地数千里,这是秦国的丰功伟绩。然而现在兵甲不锋利了,士民百姓担忧了,府库积蓄离散空了,田野耕地荒芜了,谷仓也空虚了,四面相邻的诸侯国不顺从了,称王称霸的功名也不能成就。

这没有别的原因,是你手下的谋臣不能竭尽忠诚啊!我大胆地说说吧:过去齐国向南打败了楚国,向东攻破了宋国,向西征服了秦国,向北攻破了燕国,在中部能驱使韩国、魏国,土地广阔而兵力强大,战无不克,攻无不取,对天下各国发号施令。齐国那清澈的济水和混浊的黄河,足够用来当作防线;齐国的长城和巨防,足以用来作为要塞。

齐国,是五战都取胜的国家,但由于一次战斗失败便没有了齐国。这样看来,所谓的战争,也关系着万乘之国的存亡。

而且我还听说,“砍树不留根,就不会与灾祸为邻,灾祸就不会发生。”秦国与楚国发生战争,大破楚国,袭击了郢都,夺取了洞庭、五湖、江南一带,楚国君主、臣子都亡命逃跑,归附于陈国。

就在这个时候,如果随着楚国的兵追下去,那么楚国就可以到手;楚国可以到手,那么楚国的民众就足够秦国使用,它的土地就可以足够利用,再向东削弱齐国、燕国,在中部可以侵犯三晋。这就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就成功了,四邻诸侯就可以来朝贺了,但是那些谋臣们不这样作为,引军退后,恢复与楚国的和谈。

使得楚国人得以收复已经灭亡的国家,聚拢已经四散的民众,树立起社稷坛上的神主,设置起宗庙里的官员,率领天下他们的人向西与秦国为敌。这就是已经失去了称霸天下的道路的一次机会。

天下人又周密和同而进军华阳城下,大王下令把他们打败,秦兵直进到大梁外城下。围困住大梁几十天,那么大梁就可以攻下;攻下大梁,那么魏国就可以到手;魏国到手,那么楚国、赵国联合抗秦的意图就无法实现,那么赵国就会危险了;赵国危险了,而楚国人就会疑虑而徘徊不前;再向东削弱齐国、燕国,在中部就可以侵犯三晋。

这样一举称霸的名声就成功了,四邻诸侯就可以来朝贺了,但是那些谋臣们不这样作为,引军而退,恢复与魏国的和谈。使得魏国人回过头来收复已经灭亡的国家,聚拢已经四散的民众,树立起社稷坛上的神主,设置起宗庙里的官员。

这就是失去称霸天下的道路的第二次机会。从前穰侯魏冉治理秦国的时候,想用秦国一个国家的兵力来完成两个国家的功业,因此士兵终年在外日晒雨淋,士兵们疲惫担忧不堪,这是失去称霸天下的道路的第三次机会。

赵国,是地处中央的国家,是各方民众杂居的地方,它的民众轻狂而难以使用,国家的法令没有治理,赏罚不讲信用,地形不便于防守,下面的百姓不能尽其力量。它本来就有了亡国的形势,而又不担忧民众的发展趋势,却动员所有士民组成军队驻扎于长平城下,想要争夺韩国的上党郡。

大王下令把他们打败,攻克了武安城。在这个时候,赵氏家族上下不相亲近,大小官员互相猜疑。

而且邯郸城的官员没有尽职守责。这时攻邯郸,控制山东河间地区,再引军而动,向西攻修武郡,越过羊肠要塞,降伏代郡、上党郡。

代郡有四十六县,上党郡有七十个县,不用一副铠甲,不辛苦一个士兵,这些都会成为秦国所有。如果代郡、上党郡不经战斗而全部归秦国所有,那么东阳、河外之地。

6.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翻译

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子弟。

他爱好刑名法术学问。他学说的理论基础来源于黄帝和老子。

韩非有口吃的缺陷,不善于讲话,却擅长于著书立说。他和李斯都是荀卿的学生,李斯自认为学识比不上韩非。

韩非看到韩国渐渐衰弱下去,屡次上书规劝韩王,但韩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当时韩非痛恨治理国家不致力于修明法制,不能凭借君王掌握的权势用来驾驭臣子,不能富国强兵寻求任用是贤能之士,反而任用夸夸其谈、对国家有害的文学游说之士,并且让他们的地位高于讲求功利实效的人。

他认为儒家用经典文献扰乱国家法度,而游侠凭借着武力违犯国家禁令。国家太平时,君主就宠信那些徒有虚名假誉的人,形势危急时,就使用那些披甲戴盔的武士。

现在国家供养的人并不是所要用的,而所要用的人又不是所供养的。他悲叹廉洁正直的人不被邪曲奸枉之臣所容,他考察了古往今来的得失变化,所以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著作。

然而韩非深深地明了游说的困难。他撰写的《说难》一书,讲的非常,但是他最终还是死在秦国,不能逃脱游说的祸难。

《说难》写道: 大凡游说的困难,不是我的才智不足以说服君主有困难;也不是我的口才不足以明确地表达出我的思想有困难;也不是我不敢毫无顾虑地把意见全部表达出来有困难。大凡游说的困难,在于如何了解游说对象的心理,然后用我的说词去适应他。

游说的对象在博取高名,而游说的人却用重利去劝说他,他就会认为你品德低下而受到卑贱的待遇,一定会被遗弃和疏远了。游说的对象志在贪图重利,而游说的人却用博取高名去劝说他,他就会认为你没有头脑而脱离实际,一定不会录用你。

游说的对象实际上意在重利而公开装作博取高名,而游说的人用博取高名去劝说他,他就会表面上录用你而实际上疏远你;假如游说的人用重利去劝说他,他就会暗中采纳你的意见,而公开抛弃你本人,这些都是游说的人不能不知道的。 行事能保密就成功,言谈之中泄露了机密就会失败。

不一定是游说者本人有意去泄露机密,而往往是在言谈之中无意地说到君主内心隐藏的秘密,像这样,游说的人就会身遭灾祸。君主有过失,而游说的人却引用一些美善之议推导出他过失的严重,那么游说的人就会有危险。

君主对游说者的恩宠还没有达到深厚的程度,而游说的人把知心话全部说出来,如果意见被采纳实行而且见到了功效,那么,君主就会忘掉你的功劳;如果意见行不通而且遭到失败,那么游说者就会被君主怀疑,像这样,游说的人就会有危险。君主自认为有了如愿的良策,而且打算据为自己的功绩,游说的人参与这件事,那么也会有危险,君主公开做着一件事,而自己另有别的目的,如果游说者预知其计,那么他也会有危险。

君主坚决不愿做的事,却勉力让他去做,君主去做丢不下的事,又阻止他去做,游说的人就危险。所以说:“和君主议论在任的大臣,就会认为你离间他们彼此的关系;和君主议论地位低下的人,就会认为你卖弄权势。

议论他所喜爱的,那么君主就会认为你是在利用他;议论君主所憎恶的,就会认为你试探他含怒的深浅。如果游说者文辞简略,那么就会认为你没有才智而使你遭到屈辱;如果你铺陈辞藻,夸夸其谈,那么就会认为你语言放纵而无当。

如果你顺应君主的主张陈述事情,那么就会说你胆小而做事不尽人意。如果你谋虑深远,那么就会说你鄙陋粗俗,倨傲侮慢。

这些游说的难处,是不能不知道的啊。 大凡游说者最重要的,在于懂得美化君主所推崇的事情,而掩盖他认为丑陋的事情。

他自认为高明的计策,就不要拿以往的过失使他难堪;他自认为是勇敢的决断,就不要用自己的意愿使他激怒;他夸耀自己的力量强大,就不必用他为难的事来拒绝他。游说的人谋划另一件与君主相同的事,赞誉另一个与君主同样品行的人,就要把那件事和另一个人加以美化,不要坏其事伤其人。

有与君主同样过失的人,游说者就明确地粉饰说他没有过失。待到游说者的忠心使君主不再抵触,游说者的说辞,君主不再排斥,此后,游说者就可以施展自己的口才和智慧了。

这就是与君主亲近不被怀疑,能说尽心里话的难处啊!等到历经很长的时间之后,君主对游说的人恩泽已经深厚了,游说者深远的计谋也不被怀疑了,交相争议也不被加罪了,便可以明白地计议利害关系达到帮助国君立业建功,可以直接指出君主的是非以正其身,用这样的办法扶持君主,就是游说成功了。 伊尹作厨师,百里奚当俘虏,都是由此求得君上的任用。

所以,这两个人都是圣人。他们仍然不得不做低贱的事而经历世事如此地卑污,那么智能之士就不把这些看作是耻辱的了。

宋国有个富人,因为天下雨毁坏了墙。他儿子说:“不修好将会被盗”,他的邻居有位老人也这么说。

晚上果然丢了很多财物,他全家的人都认为他儿子特别聪明却怀疑邻居那位老人。从前郑武公想要攻打胡国,反而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的君主。

就问大臣们说:“我要用兵,可以攻打谁?”关其思回答说:“可以攻打胡国。”郑武公就把关其思杀了,并且说:“胡国,是我们兄弟之国,你说攻打它,什么居心?”胡国君。

7.韩非列传 翻译

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子弟。

爱好刑名法术的学说,这种学说源于黄老。韩非生来口吃,不善于言说,却善于著书。

与李斯同时求学于荀卿,李斯自认为才能不及韩非。韩非看到韩国国势渐渐削弱,屡次上书规谏韩王,但韩王都不加采纳。

因此韩非痛心国君治国不致力于讲求法制,不能用权势来驾驭臣下,不能使国家富强,兵力强大,不求贤任能,反而举任一些文学游说之士,使他们位居于专务功利实际的人之上。韩非认为儒生搬弄文辞来扰乱法术,而任侠的人又用武力干犯禁忌。

平安时就恩宠那些有浮名虚誉的文人,危急时则要用披甲带胄的武士。现在平时培养的人不是所要使用的人,而所使用的人却不是平日所培养的人。

他又悲愤那些清廉正直的臣子不为奸邪之臣所容,考察历史上治国得失的演变之迹,因此写下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文章。 然而韩非尽管深知游说之道甚难,写下《说难》一文特别详备,但最终还是被害死在秦国,未能以身自免。

有人把韩非的著作传到秦国。秦王见到《孤愤》、《五蠹》这些书,说:“唉呀,我要见到这个人并且能和他交往,就是死也不算遗憾了。”

李斯说:“这是韩非撰写的书。”秦王因此立即攻打韩国。

起初韩王不重用韩非,等到情势吃紧,才派遣韩非出使秦国。秦王很喜欢他,还没被信用。

李斯、姚贾嫉妨他,在秦王面前底毁他说:“韩非,是韩国贵族子弟。现在大王要吞并各国,韩非到头来还是要帮助韩国而不帮助秦国,这是人之常情啊。

如今大王不任用他,在秦国留的时间长了,再放他回去,这是给自己留下的祸根啊。不如给他加个罪名,依法处死他。”

秦王认为他说的对,就下令司法官吏给韩非定罪。李斯派人给韩非送去了毒药,叫他自杀。

韩非想要当面向秦王陈述是非,又不能见到。后来秦王后悔了,派人去赦免他,可惜韩非已经死了。

申子、韩子都著书立说,留传到后世,学者大多有他们的书,我唯独悲叹韩非撰写了《说难》而本人却逃脱不了游说君主的灾祸。

《韩非》文言文的译文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