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滉传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申甫传 汪琬)
1.课外文言文阅读申甫传 汪琬
1。
D2。B3。
A4。C5。
(1)申甫到了嵩山,又碰到原先(或“以前”)年幼时遇见的道士,请求学习他的兵法,用对待老师的礼节侍奉他。(得分点:复、故、乞、师)(2)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意外事故。
(我)日夜盼望项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得分点:所以、关、盗、出入、非常)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察。
其中,D项的“卒”应解释为“终究,最终”。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紧扣题干中“全部属于申甫失败原因的一组”这一要求对题中六句话逐一仔细审视。可知①是没给申甫士兵,属于失败的客观原因;②属于兵源不佳,是客观原因;③写申甫传授的方法不适合,是主观原因;④写的是权贵之人不懂兵法,与申甫失败无关;⑤ 是写催促申甫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出战,属于客观原因;⑥是与刘公有关的事情,不属于原因。
由以上分析得出正确答案。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3。
试题分析: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题中,“刘翁”和“故颍州大侠也”构成判断句,其主语和谓语间应断句。
“门下食客”和“数百人”构成主谓关系,它们之后都应断句。动词“好”的宾语“言兵”后应断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
题中,C项错误在于:根据文本,“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在前,授予官职在后。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5。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 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中,第(1)句中的“复”应译为“又”;“故”应译为“以前、原先”;“乞”是请求之意;“师”作“事”的状语,可译为“像对待来时一样”。第(2)句中的“所以”可译为“……的原因”;“关”即函谷关;“盗”即盗贼;“出入”是偏义复词,重在“入”;“非常”即意外事件。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申甫,云南人,好行侠仗义,口才很好。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曾在路上用绳子系着一只老鼠嬉戏。
有一个道人路过此地,就教申甫戏耍老鼠。他叫申甫从路边捡来几块石头,四散摆放在地上,把老鼠放到四散的石块之中,老鼠多次奔逃,都逃不出去。
不久,引诱了一只狸猫过来,狸猫想抓老鼠,也始终无法进入石阵,狸猫和老鼠相持了很长一段时间。道人于是在申甫的耳旁悄悄地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八阵图,小孩子你想学吗?”申甫此时还小,不懂道人的话,当即回答说:“不想学。”
道人就走了。明代天启初年,申甫刚刚做了和尚,在河南、山东一带来往,没有什么收获。
他来到嵩山,又碰到原先年幼时遇见的道士,请求学习他的兵法,用对待老师的礼节侍奉他。道人临走时,丢给他一卷书,就告别而去,不知到哪里去了。
申甫打开这卷书,看到书里讲的都是古代的兵法,而且对车战的介绍非常具体。申甫就留在嵩山,学习了一年多,不再钻研佛学了。
不久,申甫把兵书埋在嵩山下,前往颍州,在颍州人刘廷传处,做了他的门客。刘廷传,原先是颍州的大侠,门下有几百名食客,都喜欢谈论兵法,然而没有一人能比得上申甫。
刘廷传资助申甫,让他前往京城。申甫多次凭借他的兵法拜见许多朝廷公卿,经常不被听从、相信。
明愍帝即位,清兵从大安口入侵,很快逼近了京城,京城的九道城门白天都关闭了。在这种情况下,庶吉士刘之纶、金声知道形势紧迫,就向朝廷推荐申甫。
明愍帝在便殿召见申甫,用温和恳切的言语慰劳他,申甫感激涕零,在便殿的台阶下磕头,大声呼喊:“我没有什么才能,愿意以死效忠陛下。 ”愍帝就当即授刘之纶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声以御史的身份任参军,而申甫任京营副总兵,然而实际上没有给申甫一兵一卒,只是让他自己去招募士兵。
过了三天,只招募到少量的兵员,都是城里的穷人,不知道怎么使用兵器,而申甫学到的兵法,是擅长车战,终究不能操练。 申甫正要选个日子部署军队,还没来得及备战。
正当这个时候,朝廷里的权贵们都不熟悉兵法,与刘、金二人的很多意见不一致,又妒忌申甫本来是个百姓,却得到越级任用,就出主意让他先出头去抵挡敌人,他们不分白天黑夜地送来兵符,催促申甫出城迎战,而正逢武经略满桂在安定门外战败身亡。 满桂,原先是大同总兵官,是知名的老将,因为支援朝廷赶往京城,明愍帝正倚重于他。
满桂兵败以后,京城朝野震惊,恐慌的情绪弥满全城。在这种情况下,申甫不得已,痛哭,趁着夜里带着手下的士兵用绳子吊下城墙,出了城,还没到卢沟桥,士兵就逃得所剩无几了。
申甫亲自肉搏迎战,中了数十。
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常衮,京兆人性狷洁,不妄交游?
【小题】C【小题】D 【小题】B解析:【小题】干:请求,谋求 )【小题】A介词,被。
B代词,这些。C连词,并且。
D用来……的东西/……的原因)【小题】给百官增加俸禄并非常衮提议,且其“对厌恶的官员打击报复,又私自增加其姻家的俸禄”当在为宰相之前,注意原文中的“先是”两字)【译文】常衮是京城长安一带的人。 性情清正,不乱交朋友。
从太子正字一职,逐步升任为中书舍人。当初,有些有战功的回纥人,可以留在京城,但他们性情极易骄横,多次冲过中渭桥,与当地军人发生争斗。
常衮向皇上提议说:“如今西蕃游荡在边境一带,多次入侵,如果他们互相勾结,趁我们没有防备而入,那事变可不小,请皇上及早考虑这件事。 ”又有一次,在天子诞辰那天,各路官员争相拿奢侈华丽之物敬献给天子。
常衮却认为:“节度使、刺史不是能男耕女织的人,这些东西大多从百姓那里搜刮而来,这是聚集了百姓的怨恨来讨好皇上呀,请皇上将这些东西全部还给百姓。如今战争还没有完全停止,京城的住户人口十家里不到一家在,然而各地祠堂寺庙却写经文造佛像,焚烧钱币掩埋宝玉,朝廷用来赏赐给像和尚、道士、巫师之类人的钱财,每年高达用万来计算。
陛下如果拿这些东西来换取粮食,减轻贫民的赋税,天下百姓的福运怎么能度量得尽呢!”唐代宗称赞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后来,升任礼部侍郎,当时太监刘忠翼权势震动朝廷内外,泾原节度使马璘被皇帝宠爱信任,他们都对常衮有所请求,常衮全都加以拒绝。
后来又官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杨绾一同执掌朝政。 杨绾宽厚随和,然而常衮却苛刻而挑剔,常以清廉节俭自我标榜。
皇帝心中器重杨绾并且特别委任他,对他的礼待信任爱护,常衮比不上,因此,他心中常常忌恨。后来逢杨绾死,常衮才得以执掌国政。
在此之前,百官俸禄很少,朝廷商议准备加以增补。 当时韩滉主管财政,他跟常衮全都凭自己的情感好恶来定增补的多少。
韩滉厌恶国子司业张参,常衮厌恶太子少詹事赵槊,全都少给他们。太子文学师一职官衔为洗马副,而常衮亲家任文学师的人,他们得到的增补竟然在洗马之上。
他放纵自己的私情,计较个人的怨恨大多像这种情况。 按朝廷惯例,每天要拿出宫内御食赏赐给宰相家,可供十人享有,常衮上奏请求撤除。
政事堂有一北门,有时宰相会过此来到舍人院询问政事,到常衮掌权时却将它堵住,以显示自己的尊贵。常衮杜绝了卖官之路,然所有人事任用全都以朝廷公议为借口搁在一边,不擅长文词的人全都排斥不予录用。
唐德宗即位后,常衮上奏贬崔祐甫为河南少尹。皇帝震怒,让他与崔祐甫调换官职,接着又贬他为潮州刺史。
建中初年,杨炎辅佐皇帝执政,起用常衮担任福建观察使。 当初,福建人未懂得学习,常衮到任后,给他们开设了乡校,让他们写作文章,并且亲自加以讲授教导,因此当地风俗完全得以改变,每年选送到朝廷的人才与内地各州一样多。
最终死在任上,享年五十五岁,死后朝廷追赠为尚书左仆射。
3.韩皋敬笏文言文翻译
为你奉上,请你参考! 韩皋敬笏 唐朝时候有个人名叫韩皋,他是著名宰相韩休的孙子,大臣韩滉的儿子。
韩皋长得很像他的父亲,自从父亲过世以后,因为思念父亲,他就不再照镜子了。 他天性很厚道,有宰相的气度。
韩皋成人后,做到了户部尚书那样的大官。因为家里三代都是这样的大官,所以从祖父的时候起就传下来一块朝见皇帝时拿著的手板。
这块手板从他祖父那传到他父亲,再传到他那。他对待这块手板非常敬重,从来没有让仆人动过。
每天上完朝后回到家中,一定要亲自把这块手板放到卧室里。第二天再上朝时,他再亲自去取出来。
他就是这样谨慎地对待这块手板,因为在他心里没有一刻忘记长辈的教诲。而这块手板就是祖父、父亲两代人生命的写照,他正是在承传著祖辈的高风亮节,时刻都不敢亏失。
4.《明史チ6ᆭ1郭应聘传》文言文阅读
郭应聘,字君宾,莆田人。
嘉靖二十九年进士。授户部主事。
历郎中,出为南宁知府。迁威茂兵备副使,转广东参政。
从提督吴桂芳平李亚元,别击贼首张韶南、黄仕良等。迁广西按察使,历左、右布政使。
隆庆四年大破古田贼,斩获七千有奇。已,从巡抚殷正茂平古田,再进秩。
正茂迁总督,遂擢应聘右副都御史代之。府江瑶反。
府江上起阳朔,下达昭平,亘三百余里。诸瑶夹江居,怙险剽劫。
成化、正德间,都御史韩雍、陈金讨平之,至是攻围荔浦、永安,劫知州杨惟执、指挥胡翰。事闻,大学士张居正奏假便宜,寓书应聘曰:“炎荒瘴疠区,役数万众,不宜淹留,速破其巢,则余贼破胆。”
应聘集土、汉兵六万,令总兵官李锡进讨。未行,而怀远瑶亦杀知县马希武反。
应聘与正茂议先征府江,三阅月悉定,乃檄锡讨怀远。天大雨雪,无功而还。
怀远,古牂牁,地界湖、贵靖、黎诸州,环郭皆瑶,编氓处其外。嘉靖中,征之不克,知县寄居府城,遥示羁縻而已。
古田既复,瑶慑兵威,愿服属,希武始入其地。议筑城,董作过峻,瑶遂乱,希武见杀。
及是,师出无功。应聘益调诸路兵,镇抚白杲、黄土、大梅、青淇侗、僮,以孤贼势,而锡与诸将连破贼,斩其魁,怀远乃下。
事皆具锡传。初议行师,锡以阳朔金宝岭贼近,欲先灭之。
应聘曰:“君第往,吾自有处。”锡行数日,应聘与按察使吴一介出不意袭杀其魁。
比怀远克复,阳朔亦定,乃分遣诸将门崇文、杨照、亦孔昭等讨洛容、上油、边山。五叛瑶悉平。
神宗大悦,进兵部右侍郎兼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万历二年,召为户部右侍郎,寻以忧归。
八年起,改兵部,兼右佥都御史,仍抚广西。久之,引疾归。
应聘在广西,奏复陈献章、王守仁祠。刘台谪戍浔州,为僦居供廪,殁复赙敛归其丧,像祀之。
官南京,与海瑞敦俭素,士大夫不敢侈汰。归七月卒。
赠太子少保,谥襄靖。 (节选自《明史·郭应聘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斩获七千有奇 奇:零数B.从巡抚殷正茂平古田,再进秩 秩:官吏的品级C.君第往,吾自有处 第:只管D.久之,引疾归 引:因为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郭应聘智勇兼备,精明干练的一项是 ( )(3分)①从提督吴桂芳平李亚元,别击贼首张韶南、黄仕良等 ②应聘与正茂议先征府江,三月悉定 ③古田既复,瑶慑兵威,愿服属,希武始入其地 ④应聘益调诸路兵,镇抚白杲、黄土、大梅、青淇侗、僮,以孤贼势 ⑤ 君第往,吾自有处 ⑥官南京,与海瑞敦俭素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郭应聘仕途顺利,战功显赫。
任职以后,担任过多种官职,曾跟随吴桂芳平定李亚元, 攻击张韶南、黄仕良等,后又随殷正茂平定古田。B. 瑶民很不安分,多次发动叛乱。
他们依仗险峻形势为非作歹,拦路抢劫,劫持杀害朝廷官员,无恶不作,朝廷曾多次派人平定。C. 怀远地跨数州,国家编民居住在当地瑶民的外围。
瑶民难治,嘉靖年间,朝廷征伐未果,知县不敢在当地治所办公,致使马希武被杀。D. 郭应聘品格高尚,为人善良,生活俭素。
在广西任职时,请求朝廷恢复陈献章、王守仁祠堂。在刘台遭贬后,全力帮助。
与海瑞一同厉行节俭,使士大夫畏惧。7. 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炎荒瘴疠区,役数万众,不宜淹留,速破其巢,则余贼破胆。
(5分)(2)官南京,与海瑞敦俭素,士大夫不敢侈汰。(5分)参考答案:4.D.(假托)5.B.解析:③是马希武的表现;⑥是说郭应聘的简朴。
6.C.“朝廷征伐未果,知县不敢在当地治所办公,致使马希武被杀”因果关系不成立。7.(1)炎热荒凉、瘴气缭绕的地区,役使数万人,不适宜长期逗留,迅速攻破他们的巢穴,那么其余的叛贼就会吓破胆。
(役:役使,驱使。淹留:长期逗留。
破胆:吓破胆 各1分,语句通顺2分。)他在南京做官,与海瑞敦促节俭,士大夫不敢侈奢。
(官:做官。敦:敦促。
侈汰:侈奢。各1分,语句通顺2分。)
《明史·郭应聘传》原文及翻译原文: 郭应聘,字君宾,莆田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
授户部主事。历郎中,出为南宁知府。
迁威茂兵备副使,转广东参政。从提督吴桂芳平李亚元,别击贼首张韶南、黄仕良等。
迁广西按察使,历左、右布政使。隆庆四年大破古田贼,斩获七千有奇。
已,从巡抚殷正茂平古田,再进秩。 正茂迁总督,遂擢应聘右副都御史代之。
府江瑶反。府江上起阳朔,下达昭平,亘三百余里。
诸瑶夹江居,怙险剽劫。成化、正德间,都御史韩雍、陈金讨平之,至是故围荔浦、永安,劫知府杨惟执、指挥胡翰。
事闻,大学士张居正奏假便宜,寓书应聘曰:“炎荒瘴疠区,役数万众,不宜淹留,速破其巢,则余贼破胆。”应聘集土、汉兵六万,令总兵官李锡进讨。
未行,而怀远瑶亦杀知县马希武反。应聘与正茂议先征府江,三月悉定,乃檄锡讨怀远。
天大雨雪,无功而还。 怀远,古牂牁,地界湖、贵、靖、黎诸州,环郭皆瑶,编氓处其外。
嘉靖中,征之不克,知县寄居府城,遥示羁縻而已。古田既复,瑶慑兵威,愿服属,希武始入其地。
议筑城,督作过峻,瑶遂乱,希武见杀。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