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斯怎么用(文言文中斯的用法)
1.文言文中 斯 的用法
斯 sī
1,这,这个,这里:斯人。斯时。以至于斯。
2,乃,就:有备斯可以无患。
3,劈:“墓门有棘,斧以斯之”。
4,古同“厮”,卑贱。
5,古同“澌”,尽。
6,连词,那么、就:理安,斯得人也。
7,句中句末语气词:哀我人斯。
详解:
斯
sī
【动】
(会意。从斤,其声。其所以盛木柿。斤,斧子。本义:劈;砍)
同本义〖split〗
斯,析也。——《说文》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诗·陈风·墓门》
有斯明享。——《书·酒诰》。郑注:“析也。”
厮(斯)舆之卒。——《汉书·严助传》。注:“析薪者也。”
扯裂〖tear〗
斯,裂也。——《广雅》。王念孙疏证:“今俗语犹呼手裂为斯。”
分开〖divide〗
斯而析之,精至于无伦,大至于不可围。——《庄子》
距离;离开〖leave〗
华胥氏之国…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列子·黄帝》
斯
sī
【代】
“斯”假借为“此”,这,这个〖this〗
斯,此也。——《尔雅·释诂》
斯言之玷。——《诗·大雅·抑》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而毅宗之语公主,亦曰:“若何为生我家?”痛哉斯言。——清·黄宗羲《原君》
又如:斯世(此世,今世);斯人(此人);生于斯,长于斯
斯
sī
【连】
则。就〖then〗——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
人之性,心有忧丧则悲,悲则哀,哀斯愤,愤斯怒,怒斯动,动则手足不静。——《淮南子》
斯
sī
【形】
通“厮”。古时干粗杂活的奴隶或仆役。引申为卑贱〖humble;low〗
旅琐琐,斯其所取灾。——《易·旅》
乡官部吏,职斯禄薄。——《后汉书·左雄传》上疏
又如:斯役(厮役。指干杂事的劳役);斯养(即厮养。奴仆)
白色〖white〗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诗·小雅·瓠叶》
斯
sī
【助】
表示结构,相当于“之”、“的”〖of〗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诗·小雅·斯干》
用在倒装宾语和动词之间,以确指行为的对象,相当于“是”〖be〗
笃公刘,于京斯依。——《诗·大雅·公刘》
用在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然”〖functionword〗
王赫斯怒,爰整其旅。——《诗·大雅》
又如:斯世(此世,今世);斯人(此人);生于斯,长于斯
斯
sī
则。就 [then]――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
人之性,心有忧丧则悲,悲则哀,哀斯愤,愤斯怒,怒斯动,动则手足不静。――《淮南子》
2.举例:“斯”在古文中的用法
1.析,劈开。
《诗·陈风·墓门》:“墓门有棘,斧以斯之。”毛传:“斯,析也。”
2.分;分开。《庄子·则阳》:“斯而析之,精至於无伦,大至於不可围。”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沂水》:“水出 鹿岭山 东南流,左则二川臻凑,右则 诸葛泉 源,斯奔乱流,迳 城阳 之 卢县 。”3.裂,扯开。
《广雅·释诂二》:“斯,裂也。”元 孟祺 等《农桑辑要》卷一:“至三眠后,桑叶但以手斯破,不必刀切,铺叶更厚。”
4.离开;距离。《列子·黄帝》:“ 华胥氏之国 ……不知斯 齐国 几千万里。”
张湛 注:“斯,离也。”5.白色。
《诗·小雅·瓠叶》:“有兔斯首,炮之燔之。” 郑玄 笺:“斯,白也。
今俗语‘斯白’之字作‘鲜’。”6.厮。
卑贱。《后汉书·左雄传》:“乡官部吏,职斯禄薄。”
李贤 注:“斯,贱也。”7.指仆役。
参见“ 斯役 ”、“ 斯养 ”。8.厮。
互相。参见“ 斯擡斯敬 ”、“ 斯缠 ”。
9.见“ 斯须 ”。10.为,是。
《诗·小雅·采薇》:“彼尔维何?惟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11.指示代词。此。
《论语·子罕》:“有美玉於斯。”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诚哉斯谈,可爲叹息。”
《红楼梦》第二八回:“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这房子是先人的产业……我们食于斯,居于斯。”12.副词。
皆;尽。《书·金縢》:“ 周公 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
孔颖达 疏:“罪人於此皆得,谓获三叔及诸叛逆者。”《吕氏春秋·报更》:“ 宣孟 曰:‘斯食之,吾更与女。
’乃复赐之脯二束与钱百。” 高诱 注:“斯,犹尽也。”
《汉书·叙传下》:“辠人斯得,邦家和同。”13.连词。
犹则;乃。《孟子·滕文公下》:“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唐 韩愈 《与少至李拾遗书》:“拾遗公不疾起,与天下之士君子乐成而享之,斯无时矣。”宋 叶适 《外论一》:“其来寇也,斯与之战;其来服也,斯与之接。”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使其无是,斯增欷尔。”14.助词。
犹耳、然。《诗·大雅·皇矣》:“王赫斯怒,爰整其旅。”
《礼记·玉藻》:“二爵而言言斯。” 郑玄 注:“斯,犹耳也。”
《论语·乡党》:“色斯举矣,翔而后集。”15.助词。
犹之、的。《诗·周南·螽斯》:“螽斯羽,振振兮。”
16.助词。犹是。
用于宾语提前的倒装句。《诗·豳风·七月》:“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诗·大雅·公刘》:“笃 公刘 ,于豳 斯馆。”17.助词。
诗歌中衬字,无实际意义,亦无语法作用。《诗·小雅·甫田》:“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
《诗·大雅·思齐》:“ 太姒 嗣徽音,则百斯男。”18.语气词。
用于句末。《诗·小雅·何人斯》:“彼何人斯,其心孔艰。”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罗刹海市》:“我何人斯,而能永好?”19.姓。
三国 吴有 剡县 吏 斯从 。见《三国志·吴志·贺齐传》。
3.斯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斯 sī <代> “斯”假借为“此”,这,这个 [this] 斯,此也。
——《尔雅·释诂》 斯言之玷。——《诗·大雅·抑》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而毅宗之语公主,亦曰:“若何为生我家?”痛哉斯言。——清·黄宗羲《原君》 又如:斯世(此世,今世);斯人(此人);生于斯,长于斯 斯 sī <连> 则。
就 [then]——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 人之性,心有忧丧则悲,悲则哀,哀斯愤,愤斯怒,怒斯动,动则手足不静。——《淮南子》 斯 sī <形> 通“厮”。
古时干粗杂活的奴隶或仆役。引申为卑贱 [humble;low] 旅琐琐,斯其所取灾。
——《易·旅》 乡官部吏,职斯禄薄。——《后汉书·左雄传》上疏 又如:斯役(厮役。
指干杂事的劳役);斯养(即厮养。奴仆) 白色 [white]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
——《诗·小雅·瓠叶》 斯 sī <助> 表示结构,相当于“之”、“的” [of]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诗·小雅·斯干》 用在倒装宾语和动词之间,以确指行为的对象,相当于“是” [be] 笃公刘,于京斯依。
——《诗·大雅·公刘》 用在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然” [function word] 王赫斯怒,爰整其旅。——《诗·大雅》。
4.“斯”在文言文的那些句子中出现过
读音:【sī 】
释义:
这,这个,这里:斯人。斯时。以至于斯。
乃,就:有备斯可以无患。
劈:“墓门有棘,斧以斯之”。
古同“厮”,卑贱。
古同“澌”,尽。
文言文中出现【斯】的句子:
1、旅琐琐,斯其所取灾。——《易·旅》
2、乡官部吏,职斯禄薄。——《后汉书·左雄传》上疏
代表意思:这里的【斯】为形容词,通“厮”。古时干粗杂活的奴隶或仆役。引申为卑贱
1、斯,此也。——《尔雅·释诂》
2、斯言之玷。——《诗·大雅·抑》
3、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4、而毅宗之语公主,亦曰:“若何为生我家?”痛哉斯言。—— 清· 黄宗羲《原君》
代表意思:这里的【斯】为代词,“斯”假借为“此”,这,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