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龄的称谓(古汉语中对各个年龄的称呼?)
1.古汉语中对各个年龄的称呼?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
幼学之年.10岁 舞勺之年.13岁 志学之年.15岁(单髻.及髻.抓髻.)而立.壮室之年.30岁强仕之年.春秋鼎盛.40岁 艾老.服官政.50岁杖乡之年.耆年.60岁 杖国之年.致仕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 齯齿.鲐背.冻梨.黄发.90岁
破瓜之年.瓜字初分.碧玉年华.女子16岁风信之年.花信之年.24岁
2.古文中每个年龄段的称呼 及背景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及缘由背景1、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小孩子一生下来是红色的,所以叫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婴儿”。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意思是当时成王还是个在襁褓中的婴儿,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
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亦作“孩抱”。
意思是二三岁的小孩子,还在襁褓里可以逗他笑,可以提抱。4、龆龀: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意思是男孩子八个月长牙齿,八岁换牙,女孩子七个月长牙齿,七岁换牙。
所以用龆龀指七八岁的儿童。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6、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意思是开始可以入学了。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二三岁的少年儿童。《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意思是收起头发打结,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出自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十三四岁婀娜多姿的少女,二月初的豆蔻,豆蔻也比喻十三四岁少女。9、及笄:女子15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古代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
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10、束发:男子15岁。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11、破瓜:16岁女子。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20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20岁左右的年龄。13、而立:30岁;不惑:40岁;知命:50岁;耳顺:60岁。
来源于《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因此用而立指30岁;不惑指40岁;知命指50岁;耳顺指60岁。
(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按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14、古稀:70岁。
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意思是酒随时都可以喝,但是70岁的人很少,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15、耋:70-80岁。毛传:“耋,老也。
八十曰耋。”意思是古指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16、耄:80-90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后世又有“七十曰耄”的说法,故现在讲即是大约七十至九十岁年龄的古称,形容年老,引申为昏乱之义。17、期颐:100岁。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期是期待,颐是供养,意谓百岁老人饮食起居不能自理,一切需期待别人供养或照顾。
期颐,一般指一百岁老人 扩展资料 年龄称谓的命名特点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
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
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
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
此处用的是比喻意。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
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
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从“婴儿”和“儿童”两个词中,已看不出历史和今天的区别了。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年龄称谓。
3.在古代2O岁、3O岁、40岁、50岁、60岁、7O岁、的年龄称谓是什么
古代20岁、30岁、40岁、50岁、60岁、70岁、的年龄称谓分别是:弱冠、而立、不惑、艾、花甲、古稀。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扩展资料:
在古代人们六十岁的是被称之为花甲之年,其中花甲即一甲子。由天干、地支组合,每一干支代表一年,六十年为一循环。
十二地支分别与十二生肖对应,此外二十四节气均分了十二地支,每两个节气的长度对应一个地支,十二地支还与一年的十二个月份对应。
再有,根据古代玛雅历法的太阳历,它采用的是十三进制,即每逢十三进一,各位数字恰好与十二地支可以对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4.古文中每个年龄段的称呼 及背景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及缘由背景 1、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小孩子一生下来是红色的,所以叫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婴儿”。 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意思是当时成王还是个在襁褓中的婴儿,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
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亦作“孩抱”。
意思是二三岁的小孩子,还在襁褓里可以逗他笑,可以提抱。 4、龆龀: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意思是男孩子八个月长牙齿,八岁换牙,女孩子七个月长牙齿,七岁换牙。
所以用龆龀指七八岁的儿童。 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6、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意思是开始可以入学了。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二三岁的少年儿童。 《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意思是收起头发打结,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出自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十三四岁婀娜多姿的少女,二月初的豆蔻,豆蔻也比喻十三四岁少女。 9、及笄:女子15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古代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
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10、束发:男子15岁。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11、破瓜:16岁女子。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20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20岁左右的年龄。 13、而立:30岁;不惑:40岁;知命:50岁;耳顺:60岁。
来源于《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因此用而立指30岁;不惑指40岁;知命指50岁;耳顺指60岁。
(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按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14、古稀:70岁。
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意思是酒随时都可以喝,但是70岁的人很少,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15、耋:70-80岁。 毛传:“耋,老也。
八十曰耋。”意思是古指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16、耄:80-90岁。 《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后世又有“七十曰耄”的说法,故现在讲即是大约七十至九十岁年龄的古称,形容年老,引申为昏乱之义。 17、期颐:100岁。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期是期待,颐是供养,意谓百岁老人饮食起居不能自理,一切需期待别人供养或照顾。
期颐,一般指一百岁老人 扩展资料 年龄称谓的命名特点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
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
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 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
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
此处用的是比喻意。 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
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
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从“婴儿”和“儿童”两个词中,已看不出历史和今天的区别了。
5.古文中表示年龄的词有哪些
襁褓(qiǎngbǎo):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二、三岁的儿童。 总角、垂髫:幼年儿童。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jī):女子十五岁(女子成年)。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也是成童的代称。一般认为是十五岁以上。
加冠:男子二十岁(男子成年)。 弱冠:男子刚成年。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五十岁。 花甲:六十岁。
耆(qí):六十岁以上。 古稀:七十岁。
耋(dié):七十至八十岁。 耄(mào):八十至九十岁。
期(jī)颐:一百岁。
6.古代年龄称谓:垂髫 束发 弱冠 而立 不惑 知命 花甲 古稀
1、垂髫(tiá):3、4岁至8、9的儿童。
2、束发:指15岁。 3、弱冠:指20岁。
4、而立:指30岁。 5、不惑:指40岁。
6、知命(半百):指50岁。 7、花甲(耳顺):指60岁。
8、古稀:指70岁。 9、耄耋:指80-90岁。
10、期颐:百岁。 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
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 扩展资料 年龄称谓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
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比如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是因为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7.古文年龄怎么说啊
一、婴幼儿时期
1、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两三岁的幼儿,亦作“孩抱”。颜师古注:“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儿笑也。”本词中“提”的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提携”等为其衍生词。
二、少年时期
1、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2、垂髫:髫,古时小孩下垂的头发。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3、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4、教数:9岁。
5、外傅:10岁,出外就学。
三、青年时期
1、金钗之年:女子12岁;
2、舞勺:13岁。豆蔻年华:女子13岁。
3、束发:束,捆,结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成童指青少年。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4、笄:指女子15岁。“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及笄:女子15岁;
5、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6、二八:女子16岁;
7、弱冠:指男子20岁。弱,弱小。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8、花信年华:女子24岁。
四、中年时期
1、而立:指30岁。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2、不惑:指40岁。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3、艾:指5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
五、老年时期
1、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2、黄发:指长寿老人。
3、花甲(耳顺):指60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4、古稀:指70岁。
5、喜寿:77岁;
6、耄耋:指80岁。
7、米寿:88岁;
8、鲐背:tái,90岁,指长寿老人。
9、白寿:99岁;
10、期颐:指百岁。
11、茶寿:108岁;
12、上寿:120岁
13、双稀:140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8.古文中表示“年龄”的词有哪些
1、襁褓【qiǎng bǎo】
基本释义:指婴幼儿(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童,现在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把婴儿包裹在小儿被中。
出处:战国 列子《列子·天瑞》:“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
白话译文:人出生到世上,有没有见到太阳月亮、没有离开襁褓就夭亡的,而我既然已经活到了九十岁。
2、孩提【hái tí】
基本释义: 2~3岁的儿童。幼儿时期。
出处:战国 孟子《孟子·尽心》:“孩提之童。”
白话译文:还是幼儿时期的孩子。
3、始龀【shǐ chèn】
基本释义:指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泛指童年。
出处:先秦 管仲《管子·小问》:“未龀不入军门。”
白话译文:男孩不到七岁不能进入军队。
4、总角【zǒng jiǎo】
基本释义: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后代称儿童时代。
出处:先秦 佚名《诗·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
白话译文:咱家孩子长得清秀又好看,扎着两只羊角小辫直冲天。
5、志学【zhì xué】
基本释义:男子15岁。
出处:战国 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白话译文: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知道有不能由人力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
9.古代文言文中孩子被称为什么
儿童称谓 1、童孺:儿童。
2、垂髫[tiao]: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
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
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 3、龆[tiao]:儿童换牙。
龆年:童年。 4、髫[tiáo]年:童年。
5、髫[tiáo]龄:童年。 6、束发:是指青少年。
7、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8、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
9、孺子:儿童。也用作老人对年轻后生的称呼。
扩展资料 1、伞寿,指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2、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
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3、白寿,指99岁。
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4、期颐,指百岁高寿。
据朱熹讲,期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 5、下寿,指60岁以上。
中寿,指80岁以上。上寿,指百岁。
6、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