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整字武仲文言文翻译(刘整的史籍记载)
1.刘整的史籍记载
《元史》有传刘整字武仲,信阳,整为前锋,夜纵骁勇十二人,渡堑登城,袭擒其守,还报。
珙大惊,以为唐李存孝率十八骑拔洛阳,今刘整所将更寡,而取信阳,乃书其旗曰赛存孝。累迁潼川十五军州安抚使,知泸州军州事。
整以北方人,扞西边有功,南方诸将皆出其下,吕文德忌之,所画策辄摈沮,有功辄掩而不白,以俞兴与整有隙,使之制置四川以图整。兴以军事召整,不行,遂诬构之,整遣使诉临安,又不得达。
及向士璧、曹世雄二将见杀,整益危不自保,乃谋款附。中统二年夏,整籍泸州十五郡、户三十万入附。
世祖嘉其来,授夔府行省,兼安抚使,赐金虎符,仍赐金银符以给其将校之有功者。俞兴攻泸州,整出宝器分士卒,激使战,战数十合,败之。
复遣使以宋所赐金字牙符及佩印入献,请益屯兵、厚储积为图宋计。三年,入朝,授行中书省於成都、潼川两路,赐银万两,分给军士之失业者,仍兼都元帅,立寨诸山,以扼宋兵。
同列嫉整功,将谋陷之,整惧,请分帅潼川。七月,改潼川都元帅,宣课茶盐以饷军。
四年五月,宋安抚高达、温和,进逼成都,整驰援之。宋兵闻赛存孝至,遁去,将捣潼川,又与整遇于锦江而败。
至元三年六月,迁昭武大将军、南京路宣抚使。四年十一月,入朝,进言:「宋主弱臣悖,立国一隅,今天启混一之机。
臣愿效犬马劳,先攻襄阳,撤其扞蔽。」廷议沮之。
整又曰:「自古帝王,非四海一家,不为正统。圣朝有天下十七八,何置一隅不问,而自弃正统邪!」世祖曰:「朕意决矣。
」五年七月,迁镇国上将军、都元帅。九月,偕都元帅阿术督诸军,围襄阳,城鹿门堡及白河口,为攻取计,率兵五万,钞略沿江诸郡,皆婴城避其锐,俘人民八万。
六年六月,擒都统唐永坚。七年三月,筑实心台于汉水中流,上置弩炮,下为石囤五,以扼敌船。
且与阿术计曰:「我精兵突骑,所当者破,惟水战不如宋耳。夺彼所长,造战舰,习水军,则事济矣。
」乘驿以闻,制可。既还,造船五千艘,日练水军,虽雨不能出,亦画地为船而习之,得练卒七万。
八月,复筑外围,以遏敌援。八年五月,宋帅范文虎遣都统张顺、张贵,驾轮船,馈襄阳衣甲,邀击,斩顺,独贵得入城。
九月,升参知河南行中书省事。九年(三)[正]月,加诸翼汉军都元帅。
[七]襄阳帅吕文焕登城观敌,整跃马前曰:「君昧於天命,害及生灵,岂仁者之事!而又龌龊不能战,取羞於勇者,请与君决胜负。」文焕不答,伏弩中整。
三月,破樊城外郭,斩首二千级,擒裨将十六人。谍知文焕将遣张贵出城求援,乃分部战舰,缚草如牛状,傍汉水,绵参错,莫测所用,九月,贵果夜出,乘轮船,顺流下走,军士觇知之,傍岸爇草牛如昼,整与阿术麾战舰,转战五十里,擒贵于柜门关,馀尽杀之。
十一月,诏统水军四万户。宋荆湖制置李庭芝以金印牙符,授整汉军都元帅、卢龙军节度使,封燕郡王,为书,使永宁僧持送整所,期以间整。
永宁令得之,驿以闻于朝,敕张易、姚枢杂问,适整至自军,言宋怒臣画策攻襄阳,故设此以杀臣,臣实不知。诏令整复书谓:「整受命以来,惟知督厉戎兵,举垂亡孤城耳。
宋若果以生灵为念,当重遣信使,请命朝廷,顾为此小数,何益於事!」时围襄阳已五年,整计樊、襄唇齿也,宜先攻樊城。樊城人以栅蔽城,斩木列置江中,贯以铁索。
整言於丞相伯颜,令善水者断木沉索,督战舰趋城下,以回回炮击之,而焚其栅。十年正月,遂破樊城,屠之。
遣唐永坚入襄阳,谕吕文焕,乃以城降。上功,赐整田宅、金币、良马。
整入朝,奏曰:「襄阳破,则临安摇矣。若将所练水军,乘胜长驱,长江必皆非宋所有。
」遂改行淮西枢密院事,驻正阳,夹淮而城,南逼江,断其东西冲。十一年,升骠骑上将军、行中书左丞,宋夏贵悉水军来攻,破之于大人洲。
十二年正月,诏整别将兵出淮南,整锐渡江,下鄂州等地,至饶州时被一乱军首领箭伤,整犹欲留军中,首将止之,不果行。丞相伯颜入鄂,捷至,整失声曰:「首帅止我,顾使我成功后人,善作者不必善成,果然!」其夕,箭疮复愤惋而卒,年六十三。
赠龙虎上将军、中书右丞,谥武敏。子垣,尝从父战败昝万寿于通泉;埏,管军万户;均,榷茶提举;垓,都元帅。
孙九人,克仁,知房州。(元史,卷161,文迻录自中研院瀚典资料库)子刘垓,虞集为作神道碑,见翁方纲《跋元刘元帅碑》。
今录于此,以备参考:右元虞文靖公撰书元帅刘垓神道碑铭,墨迹卷。其叙垓为刘武敏第五子,《元史》本传止载其四,曰垣、曰埏、曰均、曰垓,当以此碑为实也。
武敏卒於至元十二年,正丞相伯颜入鄂之时。碑所云「忠武王以重兵渡江者」,谓伯颜也。
是碑撰於至治二年。按文靖於延祐六年除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脩官,是年丁父忧,至治元年免丧,二年召还史馆。
是碑不具撰书月日,盖在是年召还史馆时也——先生年五十一矣。卷后有高江邨詹事手跋云:「虞公卒於顺帝至元八年八月。
」愚按元代前后有两至元,顺帝之至元止有六年,无八年。虞文靖卒於顺帝至正八年,非至元八年也。
其卒在五月,亦非八月也。方纲尝於《道园学古录》及《类藁》《遗藁》诸编外,手自钞辑先生。
2.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的译文
是不是这篇里面的: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度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
译文:晋明帝只有几岁的时候,坐在元帝膝盖上。
晋明帝只有几岁的时候,坐在元帝膝盖上。有个从长安来的人,元帝就向他询问洛阳方面的消息,不由得流下了眼泪。明帝问元帝因为什么哭泣,元帝便把东迁的原委详细地告诉了他。于是问明帝说:“你认为长安与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明帝回答说:“太阳远。没听说有人从太阳那边来,这显然可知了。”元帝感到很诧异。
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举行宴会,把明帝所说的意思告诉了大家。然后又重新问明帝,明帝却回答说:“太阳近。”元帝大惊失色,问:“你为什么与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因为抬头就能看见太阳,但是总是看不见长安。”
<;世说新语>;“夙慧篇”的“举目见日,不见长安”:晋明帝年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洛阳)消息,潸然(流泪貌)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显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这个故事除了说明晋元帝(司马睿)的儿子聪明外,没有明写晋元帝流泪原因。但根据历史知识我们知道:晋朝 的都城原来在洛阳,匈奴兵攻占洛阳后又于公元316年攻占长安灭掉西晋。317年晋朝皇族司马睿不得不逃到江南的建康(今南京)重建晋朝,史称东晋。现在有人从长安来,晋元帝自然会向了解长安特别是故都洛阳的情况。但这时洛阳已在异族统治下而且破坏不堪,想到这里,晋元帝自然会"潸然流涕"。
3.古文翻译
这是典型的华丽辞藻文言文。。。一般官方类的文言文好翻译~象这种修辞华丽的并无翻译的意义。。。而且极不好翻译。
大概意思就是:王家的这哥们单名一个庆,字君膺,祖上是太原人。“驾鹄之灵郁,宏基于中壤;舞鸾之庆导,洪泒于重泉。自尔遐素联晖煞青腾彩,并详诸耳目,不可弹究。”这就是说这哥们功劳如何如何~从略。
王庆的老爸王满(唐朝时候还父还有爷爷的意思~这个没办法细说)是陪戎副尉(官职~似乎是武官)。“萧关失道将非西域之勤兰圾承风即是西园之□”完全不懂什么意思~可能是说他老爸被任命的地区。
这王庆天资聪慧~熟悉儒家的经典。“白彩生眸,青光照手,故得三春幽谷,时见契于莺鸣,四海名流乍腾仪于鸿渐”就是说这哥们的样子~和逐步混入了名人圈里。
“将仕郎非其好也,将谓舟人乐极希赏性于失公,不图车子财弹,忽游神于黑帝,粤以仪凤。”就是说这人当官后并不喜欢~还因为和群众阶级的人玩赏而失去官职,不贪图物质,游神于黑帝不懂。。。可能是说快死了~
遘疾就是偶遇疾病~没说是啥病~死在清化里。活了七十一岁~“元年岁次已卯八月已酉朔十二日庚申”就是第二年亦卯八月这时候,大儿子要去当监左校(这是通假字~就是校正的意思)署监,顺路在二儿子家做客。
“游道等□葬奉于北原礼也”应该是说也和二儿子一并在什么地方祭拜王庆。
“王子之□不鸣滕公之马,徒惊水滔滔兮;日夜度山苍苍兮,松于平□鸟之坟。何以识逸□之石?可题名其词曰:生死浮休皆有极,千龄万古将何陈,出郭门兮聊一视,白杨萧萧愁煞人。”
这段是诗~大意就是惋惜死者~并有死了的人没啥却留着那些活人犯愁~
只能这样翻译了~你这段落有很多“□”这些应该是拓碑文时因为碑文残破之类导致的~或许是古代的变体字~无法记录之类。。。能翻译到这份上已经是非专业人士差不多的水品了。。。这类玩意不好翻而且没意义。。。恐怕没人愿意详细的翻译出来。
4.文言文翻译
姓王的一位义士,他的名字已经流失(没有记载)了,是泰州如皋县(地名)的差役。虽然是差役,但自身注重气节,行侠仗义。
甲申年(古人用天干地支表示日期)国家被灭亡以后,同县的平民许德溥(字元博)不愿意剃去头发,刺破自己的手臂誓死明志。公府以抗拒法令的罪名将他杀头弃市,妻子要被流放。王义士正好赶上当值押解犯人,对许德溥的行为感到崇敬,打算放掉许德溥的妻子却没有办法,于是一整夜唉声叹气睡不着觉。他的妻子感到奇怪,就问他:“你问什么如此辗转反侧呢?”王义士不回答。妻子又说:“你为什么辗转反侧呢?”王义士说:“这不是妇道人家应该知道的。”妻子说:“你不要以为我是女人就轻视我,你告诉我,或许我能替你出主意。”王义士告诉了她事情缘故。妻子说:“你崇敬许德溥打算放掉他的妻子,这是豪杰之人的行为,能弄到一个人代替她就可以了。”王义士说:“对。但是到哪里找个人呢?”妻子说:“我应该成全你的义举,一议替她流放。”王义士说:“真的吗?还是玩笑话?”妻子说:“确实真的,哪有什么玩笑?”王义士于是跪在地上磕头感谢他的妻子。随后把计划告诉了许德溥的妻子,让他藏匿在娘家。
王义士夫妇于是就上路了,每当经过地方馆驿接受检验身份时,俨然就像官差押解罪犯。经过了好几千里,到达了流放目的地,虽然风霜雨雪非常艰苦,他们却很乐意不觉得难熬。于是如皋县的人都很感动,集资赎回了王义士的妻子,王义士夫妇都在家里去世。
5.廉希宪礼贤下士译文�1�3
(礼篇)希宪礼贤、公谅检饬【希宪礼贤】元廉希宪。
卓见超群。不厚尊贵。
独礼斯文。 【原文】 元廉希宪、礼贤下士。
刘整以尊官往见。公不命坐。
宋诸生褴褛。袖诗请见。
公延入坐。尽欢。
既罢。人或问之。
公曰。国家大臣。
语默进退。系天下轻重。
刘整虽贵。曾有犯上之行。
诸生斯文。我不加厚。
则儒术由此衰矣。 尊富贵。
轻贫贱。人之常情。
而不知已失礼矣。然非谓尊贫贱而轻富贵也。
亦惟视其贤不贤耳。亦非谓尊其贤而轻不贤也。
盖不贤者须化之为贤。故嘉善而矜不能。
若以不贤致富贵者。则卑之可也。
【白话解释】 元朝时候。有一个姓廉名字叫希宪的很敬礼贤士。
并且很谦虚优待读书人。有个大官姓刘名叫整的去见他。
廉希宪不叫他坐。有几个前宋朝的秀才。
衣服穿得很破很丑。袖子里带了所做的诗句去见他。
廉希宪就邀他们入坐。大家谈得很欢喜。
这班人去了以后。人家就问廉希宪。
这是为了什么缘故。廉希宪说。
凡是做国家里大臣的人。或说或不说。
和他的一进一退。都关系着天下的轻重。
刘整虽然贵显。可是他曾经有了冒犯皇上的行为。
秀才们都是些斯文的人。我若不去格外的厚待他们。
那末读书的风气。都要从此衰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