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词典(文言文在线翻译字典)
1.文言文在线翻译字典
要翻译成现代白话吗?就是:良人(丈夫)是我依靠过活一辈子的人啊!判断一个人是善(高尚)还是恶(卑下),看他是不是一生始终如一,坚持美好品德。这是最基本的条件啊。如果本心就想欺骗人,披了一张美丽的狐皮外装来骗人,“狐假虎威”,最终会有露出马脚那一天。
如果知道了那个人藏在狐外装下的内心真面目,应当马上取消和他的约会!逐渐疏远他,直到断绝来往。如果不这样做,将来后悔也来不及了!
“ 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是《孟子-离娄下》中的一段话。
良人,这个词,在战国时,是指优秀人才,《孟子-离娄下》中指妇女对丈夫的称呼。根据你提供的文言文,在这里作丈夫讲。另外,狐假虎威,是不是考虑在这里不用这个词?“立即取消之”,我按取消约会来讲,否则与下文的“断之”似乎有重复?
这样翻译对你有帮助吗?
2.古文翻译词典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费。"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译文
有个要出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呆在集市上,没有人理睬。这人就去见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好马要卖掉它,接连三天呆在集市上,没有人来过问,希望你给帮帮忙,去看看我的马,绕着我的马转几个圈儿,临走时再回过头去看它一眼,我愿意奉送给你一天的花费。”
伯乐接受了这个请求,就去绕着马儿转几圈,看了一看,临走时又回过头去再看了一眼,这匹马的价钱立刻暴涨了十倍。 。
【说明】这则寓言说明,有的人确有真才实学,但不一定能得到赏识和重用,因而需要有像伯乐这样的人来发现和举荐。骏马待伯乐至而增价,说明权威的重要,但又不可盲目地崇拜和迷信别人,更要提防有的庸才借助或冒用权威之名来抬高自己的身价。
3.文言文在线翻译
关于“猖獗”、“遂”及“用”字的理解 吴礼明 江西陈金海老师在《“猖蹶”是“失败”的意思么》()一文中说:“《隆中对》里有一个句子:‘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 我感觉人教版9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和配套教参对该句中‘猖蹶’的处理过于粗犷。”他并引用了教科书第196页注释③:“〔遂用猖蹶,至于今日〕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
用,因此。猖蹶,这里是失败的意思。”
我想,猖獗取“失败”意,各家字典义,没有问题。 岳春光老师引用陈瑞衡、邢昌鲁著《中学文言字词辨正》说:“猖”是“踢”的借字,“獗”是“蹶”的借字。
《说文》:“踢,跌也。”“蹶”有“倒”义。
“猖獗”即“踢蹶”,义为跌倒,栽跟头;引申为失败。又引张一建 潘明锋编著《古今汉语同形词辨析》说,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猖”是“伥”俗字,符定一《联绵字典》释“猖狂”时指出,猖,古止作昌,但本字当为伥。
《说文解字》中没有“猖”字只有“昌”字。《说文》:“昌,……一曰仆也。”
仆,颠仆的意思。蹶,倒下,跌倒的意思。
又引《辞源》(1981年修订本)说,“猖獗”也作“猖蹷”、“猖蹶”。 其次,还有对于“遂”、“用”二字的理解。
《康熙字典》引《正韵》说:遂,因也,两事相因而及也。以,而也。
所以注释基本没有什么问题。当然,对于这一句的理解,还需要结合具体的句法层次分析,如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原文:由是先生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要说明的是,“至于今日”的情因中,有两点,一是“不度德量力”,另一是“智术浅短”。
再进一步说,如果“我”度德量力,那么“我”便不会去“欲信大义于天下”的;而又因为“智术浅短”,导致了失败,所以便弄成今日这个局面了。所以后面说“然志犹未已”云云。
4.有没有翻译古文的在线词典
这个网站可以作为经典古文翻译参考:/TUIJIAN/20031125-2.htm
网上文言文资料:
/puton/index.asp
中国专家翻译网在线翻译:
/
图书文言文资料:
1 《文言文全解(初中卷)》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 《三点一测丛书》(分册类)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龙门书局
这里有数以万记篇文言文及其翻译呦!
自己找你需要的吧!
这些对你以后的学习也有帮助呦! ^-^
另付文言文翻译九法
保留法
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器具等,可保留不变。例如: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勾践灭吴》)
——“越王”是官名,“勾践”是人名,“会稽”是山名,翻译时保留不变。全句可译为“越王勾践退守在会稽山上”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是时间,“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全句可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季,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
补充法
古代汉语中有很多省略现象,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份。例如: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
——动词“告”的后边省略了代词“之” ,全句可译为“项伯于是连夜骑马奔驰到刘邦的军营,把事情全都告诉了他。”
荆州之民附曹者,逼(于)兵势耳。(《赤壁之战》)
——动词“逼”后边省略了介词“于”,全句可译为“荆州的百姓依附曹操的原因,是被他的兵势所逼罢了”
删除法
删去不译的词。例如: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夫”是发语词,译时应删去。全句可译为“晋国,有什么满足
的呢”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逍遥游》)
——“之”位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应删去
句可译为“鹏鸟飞往南海时,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
替换法
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例如: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而”“翁”“汝”应分别换成“你”“爹”“你”。全句可译为“你
爹回来,自会和你再算账的”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氏将伐颛臾》)
——“邦”应换成“国家”。全句可译为“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好好把守“
调整法
文言文中变式句(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较多,翻译时,这些句子的词序需要调整。例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不余欺”调整为“不欺余”。全句可译为“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调整为“能不易其志之缙绅”,全句译为“大宦官魏忠贤作乱时,能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官吏,中国这么大,能有几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