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陶渊明的名诗句(陶渊明有哪些较著名的诗句)

1.陶渊明有哪些较著名的诗句

1.奇文共欣2113赏,疑义相与析。 (东晋·陶渊明·移居)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东晋5261·陶渊明·饮酒)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东晋·陶渊明·饮酒)

4.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5.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6.晨兴理荒秽4102,带月荷锄归。 (东晋·陶渊明·1653归园田居其三)

7.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专 (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

8.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东晋·陶渊明·杂诗)

9.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10.木欣欣以向荣,泉涓属涓而始流。 (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的诗句,陶渊明的经典名诗句,陶渊明写的著名诗句

2.陶渊明的有哪些著名的诗句最好是有具体的诗名跟内容

ls两位这是诗吗……饮酒 陶渊明的代表作,一组很恬淡的田园诗公元416年,刘裕调集全国的兵力,从东向西,分五路讨伐后秦。

首发攻克了洛阳,西晋故都得到光复。第二年又攻克长安。

长安经过百年沧桑,终于被晋军收复。 消息传到江南,东晋朝野一片欢腾。

刘裕通过北伐,极大的扩大了他个人的权利。朝廷为了讨好刘裕,下诏书封刘裕为相国,总管朝政,又封他为宋公,食邑十个郡,加九锡,位在各诸侯之上,刘裕故作推辞。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朝廷控在刘裕手里,他想要什么,朝廷就得下诏书给他什么。 他想当朝廷,当今的朝廷也得赶快让位给他,这是早晚的事。

那一年秋天,陶渊明总是闷闷不乐。他早就看透,东晋的气数已尽,刘裕篡位只是迟早的事,他整天为这件事悲伤郁悒。

只要东晋存在,曾祖父陶侃的功绩就光辉灿烂,照耀家邦。一旦东晋灭亡,就一笔勾销了。

他又想一切都在发展变化,兴衰荣辱也在不断地交替更换。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莫不如此。

为这些事烦恼也没有用,还是多喝点酒,好好睡一觉吧。 陶渊明只要弄到酒,没有一个晚上不喝他个一醉方休。

他认识到,人生在世像闪电一样,稍纵即逝,就应该坦荡从容,无忧无虑地度过。 也许靠着饮酒,我陶渊明就能青史留名。

醉酒之后反而诗兴大发,胡乱扯出一张纸,书写感慨,等到第二天清醒后,再修改润色。写好的诗稿越积越厚,让老朋友帮忙整理抄录。

一共得到20首诗,陶渊明把这一组诗题为《饮酒二十首》 最有名的一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本篇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六首。

诗歌的主旨是展示诗人运用魏晋玄学 “得意忘象”之说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富于理趣。然而,它不是枯燥乏 味的哲理演绎。

诗中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 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 “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给读者以理性的启示,整首诗的韵 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 宋代朱熹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 那边一面招权纳货。

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这首诗正刻 画了诗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风貌。

他不象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 庐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 原因 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

心静,境自静。无求名求利之心, 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

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地说出,亲切感人。 诗歌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

“鸟倦飞而知还”,那只在晚照中翩然归来 的鸟和那个悠然见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 归宿。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

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 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诗句,陶渊明

3.陶渊明的著名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自《饮酒(其五)

以嗜酒著称的陶渊明,似乎特别善于遣酒入诗,在那些清新又极富奇 趣的田园诗中,仿佛时时可以闻到江南乡村飘逸的酒香,时时可以看 到诗人诗酒耕读、极富情趣的田园生活。

酒,为陶渊明的田园诗增添 了无尽的思想和艺术魅力。脍炙人口的《饮酒》其五,是诗人酒后的 作品:إ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إ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إ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这首诗写农村自然景色的恬美静穆和诗人归隐后悠然自得的生 活。诗中不见一个酒字,但酒的韵味十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是千古传唱的名句,其艺术魅力应该说与酒的魅力是分不开的。 人们常常慨叹“悠然见南山”中一个“见”字,十分地精妙,如果把“见”换 成“望”,意思一样,而意趣就尽失了。

而诗人为什么用“见”不用“望” 呢?这里一半的功劳恐怕要归之于酒。 诗人酒后薰薰然、陶陶然,在 东篱采菊,偶一抬头见到南山。

只有这一“见”字,才能准确、传神地表 现诗人薰薰然的神态。而这一如神来之笔的“见”字,诗人恐怕也只有在 酒意的朦朦胧作用中才能得到。

但也不是人人都耽酒的,白居易爱的是一个“晚来天欲雪”的黄昏, 去邀一位他的故人来赴“红泥小火炉”的情趣,这位叫刘十九的故人或赴 约或不赴约,我们从白老爷子的诗中读到的是千年前的一点点闲情雅 兴,那夜的酒早已随着炉火的烬灭散去,不朽的却是那一片情怀。 红泥小火炉, 绿蚁新醅酒。

天来晚欲雪, 能饮一杯无? 这岂止是一封书简,即使是,也该是历史上最好最简洁的一封书简 吧?随这书简一起成就的,还有这千古绝句! 而元曲中的刘致却用“瘿瓢,带糟”的句子去刻画村酒的原始粗犷: 一只疙疙瘩瘩的葫芦瓢,狠狠的伸入酒缸中,连糟带酒,胡乱的舀起 便喝,自有一股金杯玉盏只外的豪情。 想起数年前,到黄姚,为什么 去已经忘了,在一极偏远的山村中,在火塘边,我陪着一老农喝酒, 青瓦色的泥碗,浅却大,喝的是老汉自酿的木薯酒,下酒的是老汉的 炒的黄豆,老汉抽我带去的卷烟,我抽的是老汉自种的生烟,老汉说 的是地里的庄稼,我有一句没一句的应着,时而话头停了便端起碗轻 抿一口,最平常不过的却让我每每想起神往不已。

这样的饮酒情趣又岂在饮?! 啕渊明晚年的时候给幽默的给自己弄了一张无弦琴,,并题诗曰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老啕爱琴,爱的竟然是众弦寂然之后的 “琴趣”。

如果生命如一瓮酒,我爱的不是那百分之几的酒精成分,而是 那若隐若现的醇香。 我不是说酒不够美,我是说美酒之外必然还有什 么饮趣。

圣经上说“看得见的是暂时的,看不见的是永久的。”如果我相 信饮趣比饮重要,那我必定相信还有比饮之外的一种更动人的什么。

4.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诗虽冠以“饮酒”为名,却是借酒抒怀,寄托深远。

在此诗中,诗人通过问答而表明了自己的心地:为何身处红尘而可避尘扰,就在于其精神高远。南山之下,诗人悠闲漫步,信手采得几株菊花。

落日暮气之中,平静地看归鸟还巢。一位躬耕园田、洁身自守、清静无为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在陶渊明现存的120多首诗中, 涉及饮酒生活内容的竟达44首, 约占陶诗总数的三分之一。《饮酒二十首》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尤以第五首(结庐在人境) 最为脍炙人口, 国内出版的各种陶诗选本或选 读几乎无不收录这首诗, 为准确理解、鉴赏和翻译陶诗(乃至各类汉诗) 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读《饮酒》这首诗,似乎有一种超然的气韵漫上心间,明净、轻柔、舒缓,让人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和安宁。

诗人就是在这种恬淡安然的心境中,感悟着自然的乐趣和人生的真谛。陶渊明的诗语言平淡,不尚用典,然在平淡中却传达出他崇尚自然的真意,表达出物我两忘的艺术至境。

诗虽冠以“饮酒”为名,却是借酒抒怀,寄托深远。在此诗中,诗人通过问答而表明了自己的心地:为何身处红尘而可避尘扰,就在于其精神高远。

南山之下,诗人悠闲漫步,信手采得几株菊花。落日暮气之中,平静地看归鸟还巢。

一位躬耕园田、洁身自守、清静无为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陶渊明出身庶族寒门,在东晋门阀政治的排挤下,只能做下品官。

目睹当时战乱频仍、勾心斗角、相互排挤、阴谋篡权的黑暗现实,他只好全身而退,元兴三年(404年)只当了四个月的彭泽令就解绶去职。 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风格在当时人人求清名而实则个个要官职的时代,的确是高标绝俗。

他的诗鄙弃世俗的虚伪欺诈,而多抒写自己的实况,如与田父的交往,甚至还有被饥饿所迫而不得不向人乞贷的状况。他虽然穷困,但却从不低三下四,在他的诗中多以傲霜凌风的菊花,高翔绝俗的飞鸟为喻,表达他崇尚清流并付诸实践的品格。

陶渊明可谓是封建时代里最有定力的一位。他回归田园之后对自己的农耕生活充满热爱,对清静、淳朴的田园生活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感情,他不断地表达过“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以及“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但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的心声。

在这首诗里,诗人最后点明,在这平静悠闲的大自然之内,在这充满感动的暮色之中,所要探求的世界真谛早就与自然合一,任何语言在此时都是多余的。陶诗以及抛弃官场束缚而醉心园亩的隐士形象就这样定格于中国文化的镜像之中。

饮酒》(其五) 展示了诗人运用魏晋玄学“得意 忘象”之说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 反映了诗人身 在人间而心远世俗的生活态度和复归自然的人生乐趣。 对诗旨的理解是翻译的基础, 只有正确把握了诗旨, 才能准确地选择词语或表达方式。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看夕阳西下,看倦鸟归家,陶渊明真的在赏景吗?不然,他更多的是在感受,感受黄昏的祥和,感受大自然朴实纯粹的快乐。

自然,不正是曾展转官场、涉足世俗的陶渊明,在几经反复后,终于找到的精神家园吗?勤奋地劳作、塌实地生活,享受自然的快乐,这就是陶渊明所澈悟的人生真谛。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人生的真意,岂是三言两语就能概括的,不能言说,也无法言说。在“真意”面前,“言”是那样的浅白无力。

聪明透悟的陶渊明,借言引意,“函缅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陆机《文赋》)。 皎然的《诗式》里讲《取境》:“但见情性,不讲文字。

”你永远无法从《饮酒》(其五)纯粹的字句意义上捕捉到诗人真实的情意,因为诗人的情性,诗人不经意间营造的意境,已融化渗透在整首诗的浑然一体中,仿佛有一种淡雅、高洁的气韵,在字里行间流动,流过诗人的心,流过诗人的言,流进我们的心里。 。

5.陶渊明的诗词名句精选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2.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惜时》3.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惜时》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5.紫芝谁复采?深谷久应芜。

——陶渊明《赠羊长史·并序》6.拥怀累代下,言尽意不舒。——陶渊明《赠羊长史·并序》7.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陶渊明《九日闲居·并序》8.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陶渊明《九日闲居·并序》9.南圃无遗秀,枯条盈北园。

——陶渊明《咏贫士》10.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11.寒竹被荒蹊,地为罕人远;——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12.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陶渊明《桃花源诗》13.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陶渊明《桃花源诗》14.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陶渊明《形影神三首》15.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

——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16.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17.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陶渊明《和郭主簿·其二》18.有酒有酒,闲饮东窗。——陶渊明《停云》19.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

——陶渊明《饮酒·幽兰生前庭》20.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陶渊明《饮酒·幽兰生前庭》21.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22.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23.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24.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25.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26.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陶渊明《闲情赋》27.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陶渊明《闲情赋》28.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29.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陶渊明《移居二首》30.出门万里客,中道逢嘉友。

未言心未醉,不在接杯酒。——陶渊明《拟古 其一》31.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

——陶渊明《答庞参军》32.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33.叩栧新秋月,临流别友生。

——陶渊明《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34.离别情所悲,馀荣何足顾;——陶渊明《咏二疏》。

6.有关菊花的诗句 陶渊明

陶渊明《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字,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对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和郭主簿 晋·陶渊明 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 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

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

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馀声。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晋·陶渊明 菊诗 1)和郭主簿其二 和泽周三春 清凉素秋节 露凝无游氛 天高肃景澈 陵岑耸逸峰 遥瞻皆奇绝 芳菊开林耀 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 卓为霜下杰 衔觞念幽人 千载抚尔诀 检素不获展 厌厌竟良月 3)饮酒其七 秋菊有佳色 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 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 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 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 聊复得此生 4)九日闲居 余闲爱重九之名 秋菊盈园 而持醪靡由 空服九华 寄怀于言 世短意常多 斯人乐久生 日月依辰至 举俗爱其名 露凄暄风息 气澈天象明 往燕无遗影 来雁有馀声 酒能祛百虑 菊解制颓龄 如何蓬庐士 空视时运倾 尘爵耻虚垒 寒华徒自荣 敛襟独闲谣 缅焉起深情 栖迟固多娱 淹留岂无成。

7.关于陶渊明的古诗,外加解释

饮酒·其五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饮酒诗是陶渊明仅存的116首五言诗中最能代表其个人思想的一首,饮酒这个题目下一共有20首诗,传唱得脍炙人口的也是这一首最胜。其实,这首诗在陶渊明生活的时代并不出名,也不为人所共赏,因为在那个诗歌只能被运用在歌功颂德和表达志向的年代,这是一首“划时代”的诗。

所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人境的生活是“车马喧”的,是无奈的;二是,作者的“在人境”与旁人的“在人境”不同,是没有车马喧嚣的。

接下来作者将视角放到第三人称的角度,反问:“为什麽别人避开‘车马喧’,而你就能做到这样呢?(问君何能尔)”回答是:“处在远离喧嚣的心念之中,当然就少有车马的烦劳了,进而似乎连原来就在‘人境’中的居所也变得偏僻起来。(心远地自偏)” 再来就是描述了在这样的心境中,生活也是恬静而悠然的,这是全诗最为人称道之处,用了两个地点,两个动作,把一种神仙般脱俗而又不失生趣的意境点画得令人不尽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山中气象,无论是早上还是黄昏,都是让人舒爽的。

夕阳之下,在如此让人舒爽的气象之中,飞鸟结伴归林,再承接上文中描述的悠然地采菊、眺望南山的生活,作者觉得似乎这里就包含著人生的至理,但再去细细追寻,却又无迹可辨了。 这首诗很美,美就美在全诗没有一处是生硬的,这是完完全全纯自然地、无意识地在描述著作者的人生追求的一幅画面,但更妙的是连作者也忘记了自己的存在。

这是一种无我,也是一种对“天人合一”的最佳诠释。 陶渊明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

只是到了他这一代,这个家族已经衰落了。他也断断续续做了一阵官,无奈靠山不硬,脾气却分外高傲,玩不来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终于回家乡当隐士去了。

《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

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

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

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

“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 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

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的、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了一得一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在诗里,就变成论文了;真正的诗,是要通过形象来表现的。所以接着四句,作者还是写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观,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

诗中写到,自己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同时发出,融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

所见的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

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

实际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陶渊明的。

关于陶渊明的名诗句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