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古诗句
1.关于甲骨文的诗句有哪些
关于甲骨文的诗:《今日雨》。
1、全诗:
癸卯卜,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
其自东来雨?
其自北来雨?
其自南来雨?
2、译文:
癸卯日占卜,今天下雨。
是从西方下过来的雨?
是从东方下过来的雨?
是从北方下过来的雨?
是从南方下过来的雨?
《今日雨》是先秦的一篇甲骨卜辞。在癸卯这一天占卜,占卜的内容是关于天时的情况,具体要问的是“今天下雨”的确切情况。
扩展资料:
赏析:
《今日雨》中的四个问句,采用完全相同的句式,每句中只改换一个起关键作用的方位词。一叠四句,显得匀称、整齐、紧凑。而方位词的改换,虽只一字之异,却使句意顿然不同,从而使四个问句在整饬的同时,又并不显得板滞。
就句意的形象而言,似乎云情雨意正捉摸不定地从东南西北四方袭来,气势颇为壮观。虽说不上是正式的诗,客观上却留给人以饱含诗意的印象。
2.关于甲骨文的两首古诗是什么
1、《百家姓·刘》
法、德侵略军一千八百多名,其中有军官多名。 60.刘鹗:清代小说家,写的小说《老残游记》是晚清的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也是甲骨文收藏家。迁徙分布 刘姓,以邑为氏,据专家考证,世界上刘姓人口有8000多万,称得上是“遍地流(刘)”。刘氏建立东。
2、《百家姓·龙》
所载,黄帝臣有龙行,黄帝居有熊(今河南省新郑)。是为河南龙氏。出自赢姓,楚青铜器中有龙赢,赢姓龙氏嫁女楚贵族。商代甲骨文中有龙方,为商方国。 源流二 出自舜时纳言龙之后,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龙氏,舜臣也,龙也纳言(所..
1、《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代:朱熹
2、《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代:杨万里
3、《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元代:马致远
4、《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代:柳宗元
5、《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杜牧
3.甲骨文“刃”隐藏的意韵
甲骨文的思维与意韵? 甲骨文的演化 甲骨文时代的汉字往往起源于很具体的事情和器物,但是后来该字的使用越来越抽象了。
如汉唐先生述,甲骨文的东字:源自上古先民使用的一种袋子,先在地上铺开兽皮,然后放上木棍,放上东西后两段用带子绑紧。古人日出而作,早上常常背上“东”迎阳出发。
西:源自古时打水的陶缶。古人日落而使用“西”来打水做饭。
西与汲为语音同源字。“东西”一词开始时候仅指袋子、陶罐之类什物,后来进一步扩大了使用范围。
春:日在草中、种子发芽之形。原意并不是季节之春。
秋:甲骨文写作一只蟋蟀,该虫是秋天的一种物候,后来秋才指的是一个季节。西周以前,一年只分春秋两季,春秋合用便指一年,泛指时间。
汉字是不断抽象的。汉字与汉人的思维是互相作用的:汉字影响了汉人的思维,汉人的思维伴随着汉字的演化,并固化在汉字的历史演变中。
本人是赞同唐汉先生的观点的。他说:“汉字是由图形文字演变的,它的造字过程和初始阶段只有三五百年,大约产生在三千三百年前。
这是一个像宇宙大爆炸一样突变的过程,并不是像有些文字学者所说产生于五千或六千年前。以往的学者,在研究汉字和“六书”理论时都是线形思维、平面思维,实际上从文字发展史来看,汉字是一个系统,更是一个像熵能一样的系统结构。
从现代符号学的方法论讲,古汉字中的每一个符号,都必须集束自证,比较还原,建立符号模型。” 汉字与思维 古籍记载:“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八卦是华夏人的另外一种思维系统,传说中的伏牺氏作八卦的方法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其实这也是甲骨文造字的方法。
如:左:甲骨文写作,简洁的左手之形。右:甲骨文写作,简洁的右手之形。
私:甲骨文写作,起源于猎捕禽兽的绳套,因为自己捕获的东西归于私有,便渐渐有了私有之义。农业时代后加“禾”字旁。
家:甲骨文写作,屋里有一头公猪之形。在母系时代,男性如公猪(豭)那样晚上到女性的家去住宿,白天回来。
今天的学者们越来越重视流传下来的民俗和保存下来的古迹,希望能从中找出当日造字的线索。这种方法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当时造字就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易经》中记载:“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象的思维方式不仅用作八卦上,一样也用甲骨文字上。
这种思维方式是指在思维过程中离不开物象,以联想类比为媒介,直接意会出一个抽象事理的思维方法。例如八卦的八象是:乾、坤、坎、离、震、巽、艮、兑。
它们分别以天地、水火、山泽、风雷等事物为原始对象,通过类比联想到宇宙中万事万物来意会宇宙间八种事物的不同性质,它们互相组合又可以象征更多的事物。 如《易经》中的举例说明: 坎为水、为沟渎、为隐伏、为矫輮、为弓轮、其于人也、为加忧、为心病、为耳痛、为血卦、为赤、其于马也、为美脊、为亟心、为下首、为薄蹄、为曳、其于舆也、为多眚、为通、为月、为盗、其于木也、为坚多心。
离为火、为日、为电、为中女、为甲冑、为戈兵、其于人也、为大腹、为乾卦、为鳖、为蟹、为蠃、为蚌、为龟、其于木也、为科上槁。 庄子有个著名的观点“得意忘言”,这正得意于汉字象的思维。
汉字的起源都非常实在,但是要表达越来越抽象、广泛的意思,就不能不忘却当初的意思。否则凝滞于物,思维无法飞翔。
后起的五行:金木水火土,更加明显地使用了这种象的思维来理解宇宙万物。这种思维还体现在文学方面。
例如《诗经》的比、兴其实就是一种象的思维。这种思维用联想的方式来把握世界,用类比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在事物间建立起独特的联系,而不是像拼音民族那样使用逻辑来演绎和推理。
思维与逻辑 印度的梵语和欧美的语言都是拼音语言。佛教的因明论法和欧美的逻辑推理其实是一样的。
它们比较如下: 因明论法: 一、宗——金刚石可燃 二、因——炭素物故 三、喻:1.同喻——若炭素物见彼可燃,如薪油等 2.异喻——若不可燃见非炭素物,如水雪等 逻辑推理: 一、大前提——凡炭素物皆可燃 二、小前提——金刚石为炭素物 三、决 论——故金刚石可燃 由比较可知: 宗——决论 因——小前提 喻——大前提 可见印度的因明论法其实就是欧美的逻辑推理。佛经体现博大精深便得意于因明论法的支撑,正如科学体系需要逻辑推理的支撑一样。
他们都是拼音民族,各自独立发展出一套相似的思维方法,这与使用汉字的人们的思维不同,思维的发展历程也不同。 文字与媒介 汉字的使用是不断抽象化的,抽象的前提是对世界认识的深入,而这种深入的认识运动正是居于汉字思维的类比性、象征性、联想性,而不是拼音民族主语谓语式思维。
语言是人类沟通的一种方法,进入人脑时语音变成了电磁波;文字也是人类沟通的一种方法,进入人脑时文字也变成了电磁波。人体之所以可以存在地球,也主要是由于电磁力存在的缘故。
语言文字的使用,归根到底是人类不自觉地使用了自然界的电磁波,正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