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梅花的诗句的启示(梅花这首古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梅花这首古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原诗:
《梅花》宋代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释义:
墙角有几枝梅花,正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远远的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因为有梅花的幽香传来。
北宋诗人王安石《梅花》这首诗,赞美了梅花品格高贵,暗香沁人,坚强和高洁品质。暗喻那些像诗人一样,处于艰难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的人。
诗人写梅香,没有借助任何形容词,亦未泼墨如云,大肆渲染,而是以“看似寻常最奇崛”(王安石语)的“遥知”这两句诗巧妙自然地出之。这两句诗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正因为有梅花的香气从远处袭来,才使诗人“遥知不是雪”。
倘若梅花无香气,则诗人从远处隐隐约约看到的“墙角数枝梅”,是难免把它错当作雪枝的。以互为因果的两句诗写梅花,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与张谓的《早梅》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遥知”两句诗也未必是实写诗人于远处闻到梅花的香色,从而得出是梅非雪的结论,而只是虚写,极言梅花的香气之浓。
如果说,这首《梅花》诗所吟咏的梅花,不仅让人领略到其凌寒怒放的神韵,而且给人留下它香色俱佳、别具一格的鲜明印象,那么,这首诗本身也就如同它所吟咏的梅花,令人赏心悦目,获得艺术美的享受。
扩展资料:
宋神宗熙熙宁七年(1074)春,王安石罢相。次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熙宁九年(1076),再次被罢相后,心灰意冷,放弃了改革,后退居钟山。此时作者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傲雪凌霜的梅花有着共通之处,遂写下此诗。
作者王安石当时正处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仍然积极力主改革,因此,非担得不到朝廷的支持,反而却遭到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其孤独的心态和艰难的处境,与梅花共同之处自是可知的。这首小诗看似平白浅显,实则意味深远,它告诉人们坚强高洁的人格才最具伟大魅力。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其意大致为,在墙旮旯的地方,有几枝梅花正在那儿冒着严寒默默地开着。 墙角 ,说明 梅 生长的环境极为偏僻,换言之,就是告诉人们,这几枝 梅 所处的环境不佳,地位卑微,无人赏识和眷顾,但依然凌寒开放。
参考资料来源:
搜狗百科--梅花 (王安石诗作)
2.梅花绝句 陆游 给我们的启示
《梅花绝句》共三首,综合来看,诗人陆游使用梅花自比,或者说是借梅花来托物言志。
如果说陆游是想借梅花来表达自己傲岸不屈的性格和气节,那么放在我们当今社会的每个人的身上,就应该是“人人都要活出自己真实的自我本色,人人都是一株梅花,人人都有自己特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在哪一方面出了差错和问题的时候,我们积极改正,之后要做到的就是坚守自己内心的一片净土,这样每个人才能都是一个透彻的自己,真实的自己”。陆游生活的时代有其特殊性,我们不能将三首诗的原意照搬于现代社会,不过穿过历史的夹层,还是能从中领悟点儿东西出来……。
3.梅花绝句 陆游 给我们的启示
《梅花绝句》共三首,综合来看,诗人陆游使用梅花自比,或者说是借梅花来托物言志。
如果说陆游是想借梅花来表达自己傲岸不屈的性格和气节,那么放在我们当今社会的每个人的身上,就应该是“人人都要活出自己真实的自我本色,人人都是一株梅花,人人都有自己特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在哪一方面出了差错和问题的时候,我们积极改正,之后要做到的就是坚守自己内心的一片净土,这样每个人才能都是一个透彻的自己,真实的自己”。陆游生活的时代有其特殊性,我们不能将三首诗的原意照搬于现代社会,不过穿过历史的夹层,还是能从中领悟点儿东西出来……。
4.王安石<<梅花>>的 道理
梅 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香色俱佳,独步早春,具有不畏严寒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因而历来为诗人们所吟咏,所歌颂。在我国古代为数众多的咏梅诗中,王安石的《梅花》堪称一首饶有特色、脍炙人口的佳作。
这首咏梅诗吟咏的是早春之梅。全诗虽仅4句20字,却较为形象地刻画了早春梅花的神韵和香色。前两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写颇有寒意的早春时节,万物皆未萌芽,唯独墙角数枝梅花迎寒绽开。这两句写梅花,不绘其形,而传其神。“墙角”二字点明地点;“独自开”与“数枝梅”相照应,传递了梅先天下春的信息;“凌寒”二字交代时间,突出了春梅于严寒中傲然怒放的性格特征。不过,这两句诗写梅花不畏严寒傲然怒放,并非首创。在此之前,已有别的诗加以描绘了。如南朝陈诗人谢燮的《早梅》诗:“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紧扣一个“早”字,用表现人的心理状态的“疑”与“畏”字写梅花,使之人格化,从而惟妙惟肖地反映了其傲霜斗雪迎春的高尚品格。
较之前两句,后两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写梅花的香色,则写得较为新颖别致。“遥知不是雪”,着眼于人们的视觉形象,含蓄地写梅花的纯净洁白。尽管这句诗否定了诗人于远处所看到的墙角凌寒独自绽开的数枝梅花是雪,但它实际上曲折地反映了梅白似雪的色彩。试想,假如这梅花不是白的,而是红的或是其他颜色,诗人会由此而联想到雪吗?正因为梅花似雪,唐代诗人张谓的《早梅》诗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以错把梅枝当作雪枝来反映白梅早发、皎洁似雪的特点,才给人以“错”而无误,“错”中见奇之感。
“遥知不是雪”这句诗,不仅含蓄地写梅花的纯净洁白,也间接地交代前两句中所写的迎寒怒放的“墙角数枝梅”实为诗人从远处隐隐约约中所见,且与诉诸人们嗅觉的下句“为有暗香来”一道写梅花的香色,诗句之间具有内在联系,显示出全诗结构的严谨。
诗人写梅香,没有借助任何形容词,亦未泼墨如云,大肆渲染,而是以“看似寻常最奇崛”(王安石语)的“遥知”这两句诗巧妙自然地出之。这两句诗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正因为有梅花的香气从远处袭来,才使诗人“遥知不是雪”。倘若梅花无香气,则诗人从远处隐隐约约看到的“墙角数枝梅”,是难免把它错当作雪枝的。以互为因果的两句诗写梅花,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与张谓的《早梅》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遥知”两句诗也未必是实写诗人于远处闻到梅花的香色,从而得出是梅非雪的结论,而只是虚写,极言梅花的香气之浓。
如果说,这首《梅花》诗所吟咏的梅花,不仅让人领略到其凌寒怒放的神韵,而且给人留下它香色俱佳、别具一格的鲜明印象,那么,这首诗本身也就如同它所吟咏的梅花,令人赏心悦目,获得艺术美的享受。
这首诗脱胎於南朝陈苏子卿《梅花落》一诗。原诗是:“中庭一树梅,多叶尚未开。只言花是雪,悟有暗香来”。⑤
“数枝”,《诗林广记》作“一枝”。“凌寒”,迎着严寒的风。“遥”,遥远。“为”,因为。“暗香”,幽香。前两句话,借喻梅花,写出自己的孤独无援,墙角有数枝腊梅,迎着凛冽的寒风,静悄悄的花开满树。后两句凭着自己的视觉和嗅觉,写自己的观感。三句转写一句,四句结到“为有暗香来”,这两句是在描写人们远远望去,知道不是白雪压枝,而是梅花迎寒独开,花白如雪。因此诗人说打老远就知道它不是雪,原因是嗅到了它散发出的阵阵清香,知道这是冬梅开出的花朵。
古人吟唱梅花的诗中,有一首相当著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诗人林逋(bū)的《山园小梅》。尤其是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更被赞誉为咏梅的绝唱。林逋这人一辈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个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种梅养鹤,过着隐居的生活。所以他的咏梅诗,表现的不过是脱离社会现实自命清高的思想。作者此诗则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诗句却能推陈出新。你看他写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过以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