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歌曲一剪梅的诗句

1.一剪梅诗词叫什么歌名

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江苏阳羡(今宜兴)人。

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不仕,隐居山中。词作有追昔伤今之意,文辞精美, 自然秀逸,别具一格,有《竹山词》。

一剪梅 蒋 捷 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上片起首,“一片春愁待酒浇”,词人漂泊在外,在这春光明媚的季节思归之情更是难以抑制。 坐在船上行驶在江中,看到岸边酒楼的酒旗正迎风招展,招袜顾客,心中不由地想借酒浇灭这浓浓的思归之情。

船儿渡过了秋娘渡与泰娘桥,偏偏又遇上这“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的恼人天气,更加增添了旅人的春愁。 下片想象归家后的温暖生活:有人给自己洗客袍,调银字笙,烧心字香,何等地美满惬意唉,现在还不能回去,还是独自一人漂泊不定。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光匆匆而去,“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挑,绿了芭蕉”,时光远远地将人抛在后面,岁月不饶人啊!不信你看那红红的樱挑和绿绿的芭蕉,春天即将逝去,夏天就要到了。 上片是就眼前所见,借景写愁;下片转入对愁怀的直接述说。

作者因感春而生乡思,所以说“何时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是想见回家的欢乐情景,银字笙是一种乐器,在笙管上镀有银字作标记,故名。

如白居易《夜听高调凉州诗》:“楼上金风声渐紧,月中银字韵和调。”心字香是一种香名。

作者不写归家后如何同父母妻子相见欢聚之乐,而用“银字笙调,心字香烧”八个字轻轻地勾勒出一个柔和温馨的氛围,恰和“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的意境形成对比反差,这是虚写,让读者充分地去品味想象。 思归而曰“何时”,则知归家之事一时还无法实现,可是时光并不待人,冉冉春色又在飘泊羁旅中渐渐老去,所以作者最后又生出了“时光容易把人势”的感慨,春愁和乡愁是二而为一,互相关联的。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二句对得很新巧,红和绿本是形容词,这里却用作了动词,作者不说“樱桃红了,芭蕉绿了”而说“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就写出了春光老去的动态,显得活脱形象,口吻之间又露出了主人公对春光的恼恨无奈之情。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二句将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意象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生动形象深受后人喜爱。

2.中国女子古代诗词歌曲鉴赏篇目,李清照的《一剪梅》

一剪梅

作者:李清照

体载:词

红藕香残玉蕈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玉簟:光华如玉的席子。

雁字:指雁群飞时排成“一”或“人”形。相传雁能传书。

【评解】

这是一首抒写离情别绪的词,重在写别后的相思之情。上片虽没有一个离情别绪的字眼,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下片则是直抒相思与别愁。词以浅近明白的语言,表达深思挚爱之情,缠绵感人。全词轻柔自然,歇拍三句尤为行家称赏。

【集评】

伊士珍《琅嬛记》: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

《一剪梅》词以送之。

王灼《碧鸡漫志》:易安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

----------------------------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 ,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 ,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按顺序,应是月满时 ,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 ,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 。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 ,锦书未来 ,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其深化 ,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此情封锁计可消除,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三句最为世人所称道。这里 ,“眉头”与“心头”相对应 ,“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当然,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3.中国女子古代诗词歌曲鉴赏篇目,李清照的《一剪梅》

一剪梅作者:李清照体载:词 红藕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注释】玉簟:光华如玉的席子。

雁字:指雁群飞时排成“一”或“人”形。相传雁能传书。

【评解】这是一首抒写离情别绪的词,重在写别后的相思之情。上片虽没有一个离情别绪的字眼,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

下片则是直抒相思与别愁。词以浅近明白的语言,表达深思挚爱之情,缠绵感人。

全词轻柔自然,歇拍三句尤为行家称赏。【集评】伊士珍《琅嬛记》: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王灼《碧鸡漫志》:易安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 ,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 ,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

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

按顺序,应是月满时 ,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

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

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 ,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 。

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 ,锦书未来 ,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

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

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其深化 ,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

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此情封锁计可消除,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三句最为世人所称道。这里 ,“眉头”与“心头”相对应 ,“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当然,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4.中国好诗词唱一剪梅

1剪梅》 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赏,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0水自流。

1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中国的历史悠久,中国的文化精深,中国的文人璨若星河,而名垂青史的女文人却寥寥无几。李清照就是这寥寥无几的女文人中的佼佼者!中国的文人善以女性口吻来写作,他们借闺愁来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情怀,但真正写闺愁闺怨的却少之又少。

李清照就是这少之又少的写闺愁闺怨中的佼佼者。李清照生于北宋时期的书香世家。

至少从她的祖父那1代起就是由读书而进入仕途、科举及第的。“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谁比数”,可见这个家族在齐鲁1带颇有盛名。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1个能文的官吏。他的诗词造诣很高,很受苏轼的赏识,《宋史李格非传》有这样的记载:“苦心工于词章,陵跞直前,无难易可否,笔力不稍滞。”

李清照的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善于写词作文。《宋史李格非传》说她“亦善文”,《祖国名媛录》说她“工词翰”。

李清照生活在这样1个具有浓厚文学氛围的家庭,她在文学素养方面深受父母的影响和熏陶,对其前辈亦有继承和发展。《碧溪漫志》曾说她“自少便有诗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

此后李清照果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108岁的李清照嫁与赵明诚为妻。

赵家像李家1样也是书香世家。李赵2人的爱好和志趣1致,10分恩爱。

他们经常促膝对坐,共同鉴赏碑帖。共同的文学爱好给他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可是没多久,赵明诚外出求学,只有李清照独自1人在家,不免思念远行的丈夫,遂将相思之情诉诸笔端而作了极其典雅隽永、清新细腻的《1剪梅》。《1剪梅》是她直接抒写自己的闺中之情的佳作,笔调清新,风格细腻,耐人寻味,与众不同。

词的上片主要描述词人的独居生活。“红藕香残玉簟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给读者描绘了1幅词人眼中的余香袅袅的秋景图。

荷花已谢,虽仍留有残香,却不免透出秋的冷落与萧条。玉席也已凉了,秋意渐来,秋凉渐浓。

中国的文人自古就悲秋,更何况是独守空闺的女词人呢?怎能不让她倍感孤独寂寥、怎能不思念远行的丈夫呢?为排遣心中的愁绪而“轻解罗赏,独上兰舟”。1个“独”字而意境全出:曾经是夫唱妇随,曾经是携手并肩,曾经是举案齐眉,而现在却是茕茕孑立,形单影只;举目4望,相伴的只1“兰舟”而已!本是为“消愁”而来,怎奈却是“愁更愁”,相思之情不禁更重更浓。

看到鸿雁,词人想象着也许是丈夫托鸿雁捎来家信,她把苏武雁足传书的典故巧妙地融于眼前的情景之中,自然妥帖,余味无穷。我们可以设想:词人甚至会猜想丈夫在信中告诉自己归期、行程,那种企盼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看到雁群飞回故里,自然会强化企盼丈夫回来的心绪。我们似乎看到词人独自凭栏远眺,柔柔的月光洒满西楼,雁字回时,那种清冷,那种孤独,那种寂寥,怎可言传?下片是词人抒发内心感受,直抒相思之苦。

词人用“花自飘0水自流”起兴,这既是写她在舟中所见,也是她的内心所感。花飘水流本是物之自态,却使词人触景生情:流水落花无从体味她的情怀,依旧我行我素地流走飘落,这更增加了词人的伤感与凄凉。

句中“自”用得最妙,词人移情于物又借物抒情,正如屈原所说“惟草木之0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表达了对韶光易逝的感慨。这样,词中的感情就使人觉得比单纯的思念更深入了1层,更富有暗示性,给读者留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更增添了感染力。

“1种相思,两处闲愁”,是直接抒发相思之情。词人把夫妻双方合起来写,这是她设身处地地想象丈夫也如自己1样深深地思念着对方,可是空间上的距离使2人不能相互倾诉,只好各自思念着、愁闷着。

这也是女性特有的细腻之处。但是这只是铺垫,词的主旨落在最后两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上。

相思之情要用“计”来“消除”,却又“无计可消除”,可见相思之深之苦。眉间心上,“斩不断,理还乱”。

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词人的万千愁绪,这与她的“只恐双溪舴艨舟,载不动许多愁”有异曲同工之妙,给人以无限的遐想。通观全篇,词人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抒写自己对丈夫的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用平常无奇的文字表现新奇的意境。

此词是李清照细腻深婉的风格的最好诠释,也使《1剪梅》成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1。

关于歌曲一剪梅的诗句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