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式分析(什么是古诗的句式?)

1.什么是古诗的句式?

句式是就诗句的“意义单位”而言的。

五言诗的句式以“二三式”最为常见,例如: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浑。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杜甫《春望》) (李白《塞下曲》) 也有的句式很复杂,偶尔使用可以起到抑扬顿挫之妙,例如: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后庭花/ 一曲。

(刘禹锡《金陵怀古》) 念/尔/独何之。(崔涂《孤雁》) 七言句式以“四三式”最为常见, 例如: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 船。

(张继《枫桥夜泊》)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 来。(苏轼《有美堂暴雨》) 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例如: 李将军/是/旧将军。

(李商隐《旧 将军》) 可怜/无定河边/骨。(陈陶《陇西行》) 可见古人作诗在句式上是力求多变的。

当然,句式一定要与诗句的节拍 相符合,否则,写出来的就只是五字或七字的散文了。

古诗的句式,古诗句式结构,古诗特殊句式

2.古诗平仄区分,基本句式,对仗及所押韵部

本以高难饱,(仄仄平平仄)

徒劳恨费声。(平平仄仄平)

五更疏欲断,(仄平平仄仄)

一树碧无情。(仄仄仄平平)

薄宦梗犹泛,(仄仄仄平仄)

故园芜已平。(仄平平仄平)

烦君最相警,(平平仄平仄)

我亦举家清。(仄仄仄平平)

1、平仄:已在每句后标明。

2、拗救:颈联出句第三字“梗”字拗,对句第一字“故”字拗,对句第三字“芜”字救上述两处拗字;尾联出句第三字“最”字拗,第四字“相”字救。

3、对仗联:颔联、颈联。

4、所押韵部:下平八庚。

句式,古诗,分析

3.分析古诗平仄和拗救

五律平仄是有固定格式的。有四种格式。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起)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起)

上述两首诗,第一首塞上,第7句仍闻酒泉郡是用了拗救。应该是平平仄仄平,为避免孤平,改为平平仄平仄。这种拗句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公认的格式,而且基本都是在第7句出现,所以,有学者也不把它归入拗救。

第二首巫山高 第三句万重春树开,应是平平平仄仄,第一个字用了仄韵,第三个字改平韵,这是典型的拗救。

五律的平仄已经说了四种平仄

按照这个格式 第一首塞上, 第三句首字(死)可平可仄,第四句首字(辛)可平可仄。

第二首巫山高则是粘对,除了前面提到的那句拗救,第一个字(万)可平可仄之外,其余都不能改动。

所谓拗救就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用救来补偿,比如五律应该是平平仄仄平的句式,第一个字用了仄声,则第三个字补偿一个平声,以防犯孤平。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句式,第四字用了仄声或者3,4二字都用了仄声,则将对句的第三个字改用平声来补偿。也叫对句相救。还有一种半拗,则可救可不救。(上面那个仄仄平平仄的句式,第四字没用仄声,只是第三字用了仄声,可救可不救。)

中国古诗,尤其是律诗是很有讲究的。不掌握平仄、粘对,做出来的诗是不合格的。希望对楼主有所帮助。山人对古诗词有研究,而且也会写一些。当然只是自娱自乐。

4.诗歌句法都有哪些特点

高中考题中,一般只有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中的常见的特殊句式有下面几种:

1、省略句: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杨柳岸晓风残月”……全用名词性词汇组成,不按主谓宾的语法组织成句,没有动词,不叙事而是只写景,形成某种特定的氛围,来渲染气氛,烘托感情。

2、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主人下马客在船”……利用上下文互相补充,表达完整的意思。

3、叠字成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利用叠字的使用,淋漓尽致地抒发感情。

4、对比: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利用前后句相反的内容形成对照,从而突出主题。

5、类比: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跟前面的对比一样,这也是一种对偶的句式,但是上下句意思相同或相近,来突出主题。

古诗句式分析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