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梨花的诗句和感悟(描写梨花的诗句有哪些?)
1.描写梨花的诗句有哪些?
1.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苏东坡.)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3.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
4.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苏东坡)
5.红袖织凌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李商隐)
6.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杜牧)
7.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
8.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无名氏《杂诗》)
9.启朱唇、金风桂子,唤残梦、微雨梨花。(《玉蝴蝶》)
10.雪岭松边路,月寒湖上村。缥缈梨花入梦云。巡,小檐芳树春。江梅信,翠禽啼向人.(元 吴镇 小令《[南吕]金字经·梅边》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出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
【意思】雪花飘落树枝上,像一夜之 间春风忽然吹来,千万棵梨树上,梨花 竞相开放。
【赏析】北风一吹,大雪纷飞,漫天皆白,遍地银装,所有树枝上都挂 满了雪花,就仿佛是一夜春风至,千树万树的梨花都开了一般。这满树 压枝的雪花正如绽放的梨花一般,让人仿佛置身温暖的江南,顿觉春意 盎然。诗人巧妙地将南方春景比作北国冬景,以花喻雪,既将边境的 壮丽景色描绘出,又表现出诗人不以为苦,反将塞外的雪景写得如此 美好,展示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后人常用此句形容雪花之美。
【用法例释】
一、用以形容大地飞 雪,一片银白或雪天玉树琼枝的冬景。 [例]地面上,只有丛生的红柳和毛条探 出头来,枝条上沾着毛松松的雪花,玲 珑的冰晶恰似缕细的白玉雕刻,琼花玉 树,傲然挺立,显出不畏冰霜的独特之 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 开”,不也可为此时此地的写照吗? (蓝 坪《戈壁宝山间》)
二、用以形容梨花怒 放,满眼玉洁的景色。[例]岑参诗云: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举目四望,梨园座座,一望无际。满树 梨花,雪白如玉,宛如万里雪飘,银色世 界。(周思民《黄河两岸果飘香》)
三、用 以形容突然间众花绽放盛开的景致。 [例]有一年秋天,院里的海棠意外地又 开了满树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 万树梨花开”。(杨沫《花蕊》)
四、用以 比喻一时间忽然涌现出许多令人感到 新鲜、惊奇的事物或人。可用于褒义或 贬义。
[例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 树梨花开”。两三年间,祖国九百六十 万平方公里大地上变化之速,使许多人 瞠目咋舌,难以置信;也使更多的人心 怀宽畅,喜上眉梢。(袁鹰《〈中国新文 艺大系·1976—1982散文集〉序》)
[例2]然而,近些年,仿佛“忽如一夜东 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许许多多早已 在中国土地上绝迹的丑恶现象,诸如拐 卖儿童妇女,卖淫嫖娼,赌博吸毒,拦路 抢劫,等等,都乘着人们忙于改革的时 候,一齐死灰复燃,爆长出来,……(宗 和等《武汉侦破特大枪案》)
3.描写梨花的古诗句有哪些
1、雨打梨花深闭门,孤负青春,虚负青春。
——唐寅《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2、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刘方平《春怨》
3、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王雱《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
4、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纳兰性德《采桑子·当时错
5、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晏殊《破阵子·春景》
6、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
——陈亮《虞美人·东风荡飏轻云缕
7、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周晋《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8、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
9、柳絮风轻,梨花雨细。
——谢逸《踏莎行·柳絮风轻
10、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葩堆雪。
——丘处机《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
11、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
——贺铸《子夜歌·三更月》
扩展资料:
梨花,蔷薇科梨属,梨树的花朵。梨树,落叶乔木,叶圆如大叶杨,干有粗皮外护,枝撑如伞。春季开花,花色洁白,如同雪花,具有浓烈香味。果可供生食外,还可酿酒、制梨膏、梨脯,以及药用。
4.求: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赏析和全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岑参】年代:【唐】 体裁:【七古】 类别:【未知】 北风卷地白草拆,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解】:1、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变白色。2、胡天:指西域的气候。
3、辕门:古代军营前以两车之辕相向交接,成一半圆形门,后遂称营门为辕门。【简析】: 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
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
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岑参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
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
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
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
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
“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
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
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
那片片飞“花”飘飘而来,穿帘入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倘是南方,穿“狐裘”必发炸热,而此地“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
“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二句兼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将军言之,互文见义。
这四句,有人认为表现着边地将士苦寒生活,仅着眼这几句,谁说不是?但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来人视为反常的情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
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
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场景再次移到帐外,而且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雪虽暂停,但看来天气不会在短期内好转。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呢。
“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于是写到中军帐(主帅营帐)置酒饮别的情景。
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有寄情,以下则正写送别而以白雪为背景。“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
这些边地之器乐,对于送者能触动乡愁,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滋味。写饯宴给读者印象深刻而落墨不多,这也表明作者根据题意在用笔上分了主次详略。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
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送客送到路口,这是轮台东门。
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
这最后的几句是极其动人的,成为此诗出色的结尾,与开篇悉称。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他想些什么?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
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名句差近,但用在诗的结处,效果更见佳。
5.苏轼《东栏梨花》一诗中说“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诗人惆怅是因为感伤春光易逝、慨叹人生短促。柳树由浅绿变深青,暗含春色已暮,梨花盛开满城漾白,也暗伏盛极将衰,一、二两句写景中满蕴了伤春之情。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如寄之慨:因此不能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漫”。如果改首句为“桃花烂漫”,则第二句的“花满城”就是指桃花,语言鲜艳活泼,和“惆怅东栏一株雪”的忧伤基调不协调。
试题分析:
《东栏梨花》,看似很平淡,好像人人都写得出这样的诗,但古今以来却只有这一首写梨花的诗篇,传诵千古,至今仍脍炙人口。至于原因,要说出个所以然来,实在不容易,只觉得他所描写的景物很美,又很亲切,真是近在眼前。
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再加上第二句的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真是“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同时柳絮写出梨花盛开的季节,春意之浓,春愁之深,更加烘托出来。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
柳絮飘飞,梨花亦开遍了一城的雪白。这里更加强调的是白色——春色之美原在万紫千红,花团锦簇,如锦绣般的大地——但是这里单只描写雪白的梨花(柳絮只是陪衬),更着眼于自己家门口东栏边的一株梨花——它愈开得热闹,愈引人惆怅——到这里,此诗的获烈特色完全显现出来了,一株如雪的梨花,一味强烈的白色这引起人共鸣的主要关键所在,任何人面对如此一幅画面,也会为之动容:
东坡此诗似伤春而实未伤春,一点也没有颓废衰飒的调子,只是纯美地欣赏与人生哲理地透视。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感情,让人们感受到了“人生苦短”,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