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吴淞古炮台的诗句(吴淞的创作新诗)
1.吴淞的创作新诗
吴淞
·这泱泱的大海,
这苍苍的云树,
这一排残坏的巨炮,
正像那些负伤的巨蟒,
僵的直的岑寂的横卧着,
向着遥遥的天宇,
张开它残缺的大口。
虽然吼声已经停止了,
喘息已经断绝了,尚婉言谢绝怀着郁勃的愤怒。
·我徘徊于此残墟废堡之间,
海风吹起我的衣襟,
我拥抱这些大炮,
摇撼而且亲吻,
而且嘘唏泣下。
一具钢铁的巨大的战骨,
已经没有丝毫的微温。
我尽力的摇撼与热烈的亲吻,
而且嘘唏泣下,
海风吹起我的衣襟。
·我回头看大海:
海涛喷着白沫向天卷,
茫茫的无尽的挟着怒吼的声音。
我向天末遥望,
天的尽头仍是一排一排的,
争着向前进的巨浪,
像拼命的狂奔。
我为这些海波所吞噬,
所震撼,所兴奋;
海风吹起我的衣襟。
·我抱起一颗沉重的残余的炮弹,
用力的向着天高举,
向着海水掷,
许多惊异的眸子向着我望,
我只回答一些寂寞与抑郁的叹息。
这些炮弹不再发出巨大的声响,
只沉卧于乱石与泥沙之下,
我寂寞而叹息而下泪,
望着都市的烟,村落与田野,海与云,
海风哟,海风吹起我的衣襟。
(一九三二年七月十一日)
出处:《毋忘草》,土星笔会1935年版 《吴淞》不是纪游诗,不是咏古诗,而是一首感时之作。它写于淞沪血战结束不久,曾经游学扶桑的常任侠,同全国人民一样怀着愤怒和悲伤,面对着吴淞战场“残坏的巨炮”,诗人不由得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思。
全诗分四节,由近及远,弥漫着一种怆然的悲剧氛围。第一节写吴淞口炮台的景象,大炮“横卧着”,“张开它残缺的大口……喘息已经断绝了”,是眼前的实写,也是北国的缩影,引起人们对长城残破、海防洞开的衰危局势的忧虑,末了一行“郁勃的愤怒”,由抑转扬,静中寓动,为底下诗行的展开作了铺垫。第二节写抒情主人公在“残墟废堡之间”,久久“徘徊”,“摇撼”并且“亲吻大炮”,“嘘唏泣下”。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思,通过这些不寻常的动作得到了突出的展现。第三节顺势展开,把意境拓得既深且远,如“海涛”,是写实也是比喻,当年全国人民的爱国激情不正如“茫茫的无尽的挟着怒吼的声音”吗?这节写得有些虚幻空灵,因此也更有气势,更富于情绪感染力。第四节写“我”高擎“炮弹”,掷向大海,显得突兀而悲壮。不过读者对这些诗行不能看得太实,扣得太死,它们多半存在于诗人的想象之中,实际情况则是这些炮弹“沉卧于乱石与泥沙之下”。全国人民报国无路,抗日有罪,连炮弹也失去了巨响,此情此景,怎能不使“我寂寞而叹息而下泪”!
这首诗在传达忧患的情思时善于铸冶意境,景语和情语交错展开,又相互渗透,重叠的语句、语调构成了诗歌的韵味,增强了抒情的气势。有些青年读者尽管不详细了解“一·二八”战事,但只要认真读上几遍,是不难体会诗作所包含的深沉的感慨的。 1949年11月,上海广播剧团成立。上海电台有了自己的广播剧。由团长吴淞等改编演播了《感谢斯大林》、《我们夫妻之间》、《新事新办》等广播剧。
2.十日一水下一句是什么
五日一石。
十日一水,五日一石,拼音是shí rì yī shuǐ,wǔ rì yī shí,意思是十天才画一条水,五天才画一块石。
出处:
《戏题画山水图歌》,作者唐代杜甫。
全文: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
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
译文:
十天画完一条水,五天画完一块石。
绘画不受人事的催逼,王宰才肯挥笔留真迹。
好一幅壮丽的昆仑方壶图,挂在您厅堂的粉墙壁!
从巴陵的洞庭到日本以东,赤岸水与银河相通,水天之间的云气追随飞龙。
大风劲吹洪涛起,船工和渔夫将船靠岸以回避,山中林木被风吹得梢俯地。
先生尤工远势古人莫能比,咫尺的画面就能展示江山达万里。
不知从何处弄来一把并州快剪刀,剪来半江吴淞水!
3.“君不见,黄海波涛怒气冲,吴淞老将立国门,菜市横刀血溅笑
D
试题分析:黄海波涛怒气冲,说的是邓世昌;吴淞老将立国门,说的是陈化成;菜市横刀血溅笑,说的是谭嗣同。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就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并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谭嗣同当时拒绝了别人请他逃走的劝告,决心一死,愿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D符合题意,故选D项。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谭嗣同就义前在狱中壁上写下一首绝命诗: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表达的正是那种震憾人心灵的、自赴一死的强烈崇高感和强烈悲壮感。
4.钱金玉舍生取义勿为吾母虑也
这个问题的原句是:“焉有食国之禄而逃其难者乎?幸勿为吾母虑也!” 希望你不要为我母亲担心,所以原来的对 原文 钱金玉官松江千总,性刚果,尚廉节。
道光壬寅鸦片衅起,钱方假归省亲,闻讯,即束装起行。其亲友尼之曰:“军事方急,祸福不可知。
君方在假,上官又未有文檄趣君往,何为?”钱不听。既至吴淞,从守西炮台,与部卒同饮食卧起,以力战相勖。
及东炮台陷,弹丸咸集于西炮台。钱奋勇督战,喋血数小时,左臂中三弹,曾不少却。
其近卒泣陈:“公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焉有食国之禄而逃其难者乎?幸勿为吾母虑也!”未几,一弹来,中左乳,遂仆。
弥留之际,犹大呼“贼奴误国”不置。 译文 钱金玉做松江县的千总官,性情刚毅果敢,崇尚廉洁的气节。
道光壬寅年间(1842年)鸦片战争爆发。钱金玉正在休假回乡探亲,听到消息,立即收拾行装动身。
他的亲友阻止他说:“战事正紧急,是祸是福不可知晓,您正在休假,上级官员又没有文件催促您前去,为什么忙忙地回去呢?”钱金玉不听,回到吴淞口后,就跟从军队守卫西炮台,和士兵一起吃饭睡觉,一起行动,他们用努力作战的话相互勉励。到了东炮台陷落后,枪弹炮弹全都落到西炮台。
钱金玉奋勇指挥战斗,浴血奋战几个小时,左臂中了三弹,却毫不后退。他身边的士兵哭着说:“您有老母亲在,不能死。”
钱金玉笑着辞谢说:“哪里有享受国家俸禄却在国家有难时逃避的道理呢?希望你不要为我母亲担心。”不久,一颗枪弹飞来,击中了左胸,他于是倒下了。
在临死的时候,他还大呼“卖国贼害了国家”而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