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孩捕蝉的诗句(关于“儿童捕蝉”的诗句有哪些?)

1.关于“儿童捕蝉”的诗句有哪些?

1、《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新蝉》

宋 李复

病耳不堪听,仍悉露下时。才能升木杪,便解入云吹。

漫有真仙契,犹多风树悲。美阴如可托,后患亦须知。

3、《浣溪沙》

宋 晏殊

湖上西风急暮蝉,夜来清露湿红莲。

少留归骑促歌筵。为别莫辞金盏酒,

入朝须近玉炉烟。不知重会是何年。

4、《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5、《蝶恋花·梨叶疏红蝉韵歇》

宋 晏殊

梨叶初红蝉韵歇。银汉风高,玉管声凄切。

枕簟乍凉铜漏彻。谁教社燕轻离别。

草际虫吟秋露结。宿酒醒来,不记归时节。

多少衷肠犹未说。珠帘夜夜朦胧月。

描写小孩捕蝉的诗句,小孩捕蝉前的专注写了什么诗句,描写小孩捕蝉前的专注的诗句

2.描写“儿童捕蝉”的古诗是哪首?

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创作背景

诗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幕触发了诗人的诗兴,就写下了这一首“所见”。

赏析: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诗句,小孩

3.写出儿童捕蝉的诗句

1、蝉眼龟形脚似蛛,未曾正面向人趋。

如今饤在盘筵上,得似江湖乱走无。《咏蟹》描写儿童捕蝉的'经典诗句 2、蝉吟槐蕊落,的的是愁端。

病觉离家远,贫知处事难。《与友人会》 3、散影玉阶柳,含翠隐鸣蝉。

微形藏叶里,乱响出风前。《赋得弱柳鸣秋蝉》 4、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

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

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 《六月三日夜闻蝉》 5、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

便觉一年谢,能令万感生。《新蝉》 6、鬓蝉似羽。

轻纨低映娇妩。凭阑看花,仰蜂粘絮。

春未许。宝筝闲玉柱。

东风暮。 《垂丝钓》 7、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所见》 8、萧条旅舍客心惊,断续僧房静又清。借问蝉声何所为,人家古寺两般声。

《秋蝉声》 9、蝉鸣兮夕曛,声和兮夏云。白日兮将短,秋意兮已满。

《听早蝉歌》 10、一雨一番晴,山林冷落青。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

《闻蝉》 11、新蝉忽发最高枝,不觉立听无限时。正遇友人来告别,一心分作两般悲。

《闻蝉感怀》 12、早蝉孤抱芳槐叶,噪向残阳意度秋。也任一声催我老,堪听两耳畏吟休。

得非下第无高韵,须是青山隐白头。《早蝉》 13、娇声娇语。

恰似深闺女。三叠琴心音一缕。

趓在绿阴深处。 《清平乐(咏蝉)》 14、新蝉终夜叫,嘒嘒隔溪濆。

杜宇仍相杂,故人闻不闻。 《闻新蝉寄桂雍》 15、高蝉旦夕唳,景物浮凉气。

木叶渐惊年,锦字因络纬。稍断当窗梦,更凄临水意。

清香笋蒂风,晓露莲花泪。《闻蝉》 16、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蝉》 17、清心自饮露,哀响乍吟风。

未上华冠侧,先惊翳叶中。《咏蝉》 18、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

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

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早蝉》 19、夕阳门巷荒城曲,清间早鸣秋树。

薄翦绡衣,凉生鬓影,独饮天边风露。朝朝暮暮。

奈一度凄吟,一番凄楚。尚有残声,蓦然飞过别枝去。

《齐天乐(蝉)》 20、细声频断续,审听亦难分。仿佛应移处,从容却不闻。

《听新蝉寄张昼》 21、齐女屏帏失旧容,侍中冠冕有芳踪。翅翻晚鬓寻香露,声引秋丝逐远风。

旅馆听时髭欲白,戍楼闻处叶多红。《新蝉》 22、落日早蝉急,客心闻更愁。

一声来枕上,梦里故园秋。《闻早蝉》 23、一声初应候,万木已西风。

偏感异乡客,先于离塞鸿。 《闻蝉》() 24、山蝉秋晚妨人语,客子惊心马亦嘶。

能阅几时新碧树,不知何日寂金闺。若逢海月明千里,莫忘何郎寄一题。

《晚山蝉》 25、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

《画蝉》。

4.写儿童捕蝉前的专注的诗

《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诗歌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小牧童,多么自在神气;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动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就留给读者去自己想像了。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随园先生,晚年自号苍山居士。

清代诗人、诗论家。浙江钱塘人。

他是清代乾隆年间的进士,才华出众,与纪晓岚(清乾隆四库全书的总编纂)有“南袁北纪”之称。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

他的作品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5.写出小孩捕禅 的诗句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词语解释读音:suǒ jiàn 释义及示例: 1.(所)看到的。 示例: 《晋书·嵇康传》:“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唐 韩愈 《谢自然诗》:“入门无所见,冠屦同蜕蝉。”

清 昭梿 《啸亭杂录·孙文定公》:“人君耳习于所闻,则喜谀而恶直;目习于所见,则喜柔而恶刚。” 2.犹见解;意见。

示例: 《汉书·儒林传·严彭祖》:“孟弟子百余人,唯彭祖、安乐为明,质问疑谊,各持所见。” 唐 韩愈 《论孔戣致仕状》:“蒙陛下厚恩,苟有所见,不敢不言。”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奏请午朝》:“惜乎当时外间诸公所见不同,反不足以副其意耳。” [编辑本段]古诗 清袁枚作品。

“所见”,即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画面。 [编辑本段] 【注释】 ⑴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这里指树梢. ⑷ 欲:想要。 ⑸ 捕:捉。

⑹ 鸣:叫。 (7)忽然:突然。

(8)闭口:闭住嘴不说话。 【参考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编辑本段] 【作者简介】 袁枚(1719~1798),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清代诗人,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 袁枚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

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 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新齐谐》24卷及《续新齐谐》10卷;随园食单1卷;散文 ,尺牍,随园食单说部等30余种。

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其《所见》向我们描述了一个悠然自得的牧童形象,诗句连贯,简单易懂,这正是作者的创新之处。

[编辑本段] 【朗诵指导】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编辑本段] 【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林都被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

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到手呢! 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奇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吧。

关于小孩捕蝉的诗句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