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朱子文化的诗句(关于朱子的古诗)

1.关于朱子的古诗

1、《新竹》

宋·杨万里

东风弄巧补残山,一夜吹添玉数竿。

半脱锦衣犹半着,箨龙未信怯春寒。

2、《竹》

梁·刘孝先

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

谁人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3、《赋得阶前嫩竹》

宋·张正见

翠云梢云自结丛,轻花嫩笋欲凌空。

砌曲横枝屡解箨,阶来疏叶强来风。

欲知抱节成龙处,当于山路葛陂中。

4、《咏竹》

唐·李峤

高簳楚江濆,婵娟含曙气。

白花摇风影,青节动龙文。

叶扫东南日,枝捎西北云。

谁知湘水上,流泪独思君。

5、《郡斋左偏栽竹百余诗》

唐·令狐楚

斋居栽竹北窗边,素壁新开映碧鲜。

青蔼近当行药处,绿阴深到卧帷前。

风惊晓叶如闻雨,月过春枝似带烟。

老子忆山心暂缓,退公闲坐对婵娟。

6、《秋日白沙馆对竹》

唐·许浑

萧萧凌雪霜,浓翠异三湘。

疏影月移壁,寒声风满堂。

卷帘秋更早,高枕夜偏长。

忽忆秦溪路,万竿今正凉。

7、《初食笋呈座中》

唐·李商隐

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金。

8、《咏竹》

唐·郑谷

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

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疏净见前峰。

侵阶藓拆春芽迸,绕径莎微夏荫浓。

诬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9、《竹风》

唐·唐彦谦

竹映风窗数阵斜,旅人愁坐思无涯。

夜来留得江湖梦,全为乾声似荻花。

10、《春日山中竹》

唐·裴说

数竿苍翠拟龙形,峭拔须教此地生。

无限野花开不得,半山寒色与春争。

11、《咏竹》

唐·张必

树色连云万叶开,王孙不厌满庭载。

凌霜尽节无人见,终日虚心待凤来。

谁许风流添兴咏,自怜潇洒出尘埃。

朱门处处多闲地,正好移云抚翠苔。

12、《霜筠亭》

宋·苏轼

解箨新篁不自持,婵娟已有岁寒姿。

要看凛凛霜前意,须待秋风粉落时。

13、《赋园中所有》

宋·苏辙

寒地竹不生,虽生常若病。

斸根种幽砌,开叶何已猛。

婵娟冰雪姿,散乱风日影。

繁华见孤深,一个敌千顷。

令人忆江上,森耸缘崖劲。

无风箨自飘,策策鸣荒径。

14、《竹》

清·郑燮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15、《咏东湖新竹》

宋·陆游

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沦漪。

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16、《野竹》

元·吴镇

野竹野竹绝可爱,枝叶扶疏有真态。

生平素守远荆榛,走壁悬崖穿石埭。

虚心抱节山之河,清风白月聊婆娑。

寒梢千尺将如何,渭川淇澳风烟多。

17、《新笋歌》

明·岳岱

满林黄鸟不胜啼,林下新笋与人齐。

春风闭门走山兔,白昼露滴惊竹鸡。

雨中三日春已过,又近石床添几个。

竞将头角向青云,不管阶前绿苔破。

18、《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9、《咏竹》

齐·谢眺

窗前一丛竹,清翠独言奇。

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

月光疏已密,风声起复垂。

青扈飞不碍,黄口独相窥。

但恨从风箨,根株长相离。

20、《竹》

唐·李贺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织可承香汗,栽堪钓绵鳞。

2.关于朱子的古诗

1、《新竹》 宋·杨万里 东风弄巧补残山,一夜吹添玉数竿。

半脱锦衣犹半着,箨龙未信怯春寒。 2、《竹》 梁·刘孝先 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

谁人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3、《赋得阶前嫩竹》 宋·张正见 翠云梢云自结丛,轻花嫩笋欲凌空。

砌曲横枝屡解箨,阶来疏叶强来风。 欲知抱节成龙处,当于山路葛陂中。

4、《咏竹》 唐·李峤 高簳楚江濆,婵娟含曙气。 白花摇风影,青节动龙文。

叶扫东南日,枝捎西北云。 谁知湘水上,流泪独思君。

5、《郡斋左偏栽竹百余诗》 唐·令狐楚 斋居栽竹北窗边,素壁新开映碧鲜。 青蔼近当行药处,绿阴深到卧帷前。

风惊晓叶如闻雨,月过春枝似带烟。 老子忆山心暂缓,退公闲坐对婵娟。

6、《秋日白沙馆对竹》 唐·许浑 萧萧凌雪霜,浓翠异三湘。 疏影月移壁,寒声风满堂。

卷帘秋更早,高枕夜偏长。 忽忆秦溪路,万竿今正凉。

7、《初食笋呈座中》 唐·李商隐 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金。

8、《咏竹》 唐·郑谷 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 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疏净见前峰。

侵阶藓拆春芽迸,绕径莎微夏荫浓。 诬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9、《竹风》 唐·唐彦谦 竹映风窗数阵斜,旅人愁坐思无涯。 夜来留得江湖梦,全为乾声似荻花。

10、《春日山中竹》 唐·裴说 数竿苍翠拟龙形,峭拔须教此地生。 无限野花开不得,半山寒色与春争。

11、《咏竹》 唐·张必 树色连云万叶开,王孙不厌满庭载。 凌霜尽节无人见,终日虚心待凤来。

谁许风流添兴咏,自怜潇洒出尘埃。 朱门处处多闲地,正好移云抚翠苔。

12、《霜筠亭》 宋·苏轼 解箨新篁不自持,婵娟已有岁寒姿。 要看凛凛霜前意,须待秋风粉落时。

13、《赋园中所有》 宋·苏辙 寒地竹不生,虽生常若病。 斸根种幽砌,开叶何已猛。

婵娟冰雪姿,散乱风日影。 繁华见孤深,一个敌千顷。

令人忆江上,森耸缘崖劲。 无风箨自飘,策策鸣荒径。

14、《竹》 清·郑燮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15、《咏东湖新竹》 宋·陆游 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沦漪。 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16、《野竹》 元·吴镇 野竹野竹绝可爱,枝叶扶疏有真态。 生平素守远荆榛,走壁悬崖穿石埭。

虚心抱节山之河,清风白月聊婆娑。 寒梢千尺将如何,渭川淇澳风烟多。

17、《新笋歌》 明·岳岱 满林黄鸟不胜啼,林下新笋与人齐。 春风闭门走山兔,白昼露滴惊竹鸡。

雨中三日春已过,又近石床添几个。 竞将头角向青云,不管阶前绿苔破。

18、《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9、《咏竹》 齐·谢眺 窗前一丛竹,清翠独言奇。 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

月光疏已密,风声起复垂。 青扈飞不碍,黄口独相窥。

但恨从风箨,根株长相离。 20、《竹》 唐·李贺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织可承香汗,栽堪钓绵鳞。

诗句,朱子,文化

3.朱子文化具体指什么

朱子(1130-1200年)指的是历史上著名的理学家、新儒家朱熹,雅号朱文公字元晦,号晦庵、晦翁,别号紫阳,晚年自称“茶仙”,)。

朱熹为北宋以来理学之集大成者,被尊为古代理学正宗,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后人将他视为儒学宗师。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远播海外,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

张建光漫谈朱子文化 再读朱熹新儒学,“新”在集大成朱子理学与孔孟之道一脉相承,是中国文化并峙的两座高峰。 圣贤们称朱子为“三代下的孔子”,与孔子的直系弟子们一起配祀孔庙。

朱熹何以赢得如此高的赞誉?朱熹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是“照着讲”,而是“接着讲”,把孔子学说系统化、理论化,建立起“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新儒学,回应了价值理想(理崩乐坏)的挑战、外来文化(佛教文化)的挑战、理论转型(我注六经、六经注我)的挑战。 朱子理学不仅集理学之大成,而且集释、道等中国文化之大成,是那个时代精神的表征和主流思想。

也正因如此,朱子学说被称之为“后孔子主义”“新儒学”。学者陈寅恪评价说:“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之演变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

”朱子建构了以“理”为中心的学术思想体系,地位与西方哲学史中的康德相当。可让张建光不解的是,这么伟大的人物,长期以来竟没有多少人深入研究他,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

朱子理学蕴含自然科学有人认为南宋以降,中国科技发明走向式微,朱子理学更多的是社会科学内容,对自然科学毫无裨益,甚至是桎梏。 朱子文化阻碍科技进步吗?朱子不仅是社会学家,而且是自然科学家。

他自制浑天仪,观测星象,提出了东方古典星云说,第一个辨出化石。朱熹还发现了雪花六边形的事实,比西方天文学家开普勒早上四五百年。

曾提出“李约瑟难题”的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对朱子也给予极高的评价,在其《科学思想史》上称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 值得一提的是,朱熹对周易研究的成果,特别是那张阴阳回互相抱的古太极图,极大地影响了波尔和莱布尼茨,引发了现代物理大师的创造发明的灵感。

波尔公开宣称,他的量子理论的互补概念同东方古典文化的太极阴阳思想有惊人的一致。莱布尼茨则受此启发发明了二进位制,于是有了电子计算机。

朱子理学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自然科学思想,至少是指导思想和方法论。朱子可敬可亲自朱子理学形成以来,对朱子其人其学的评价就是冰火两重天。

最客气的说法就是可敬不可亲。事实果真如此吗?“朱子不是‘冬烘先生’,也不是‘伪道学家’,而是饮食男女,性情中人。

”张建光说,朱子的可敬可亲之处体现在其为官、为人、为友、为文上。为官,以民为本,注重教会。

朱熹当了不到9年官,做了两件大事:化民成俗、救灾。朱熹从政期间,整顿扩大了官学,修复了著名书院,并亲授儒道理学。

为从根本解决救灾问题,朱熹结合五夫镇的实际,建议设社仓。 如今五夫社仓砖雕匾额仍安在,他亲自撰写的《建州崇安县五夫社仓记》,还是那样暖人心房。

为人,与人为善,清理相待。“鹅湖之辩”,朱熹与陆九渊各持己见,不欢而散。

但是,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后,依然邀陆九渊前去讲学,自己在下听讲,说明朱熹心胸坦荡,不以学术观点分歧心存芥蒂。 为友,志同道合,情真意笃。

陆游被贬回绍兴之时,同在病中的朱熹托人千里赠送武夷纸被,放翁为此赋诗两首,诗云“纸被围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软如锦”。朱子对朋友的情谊由此可知一二。

为文,灵山秀水,生动活泼。“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相对朱子的理学而言,他的诗歌得到历代一致的认同。

至于那脍炙人口的十首《九曲棹歌》,用民歌乐府写就,早已成为武夷山水的第一导游词。朱子文化可以走出去朱熹创立的闽学,是闽台文化的核心、两岸交流的思想文化之本源。

闽学于明清之际传入台湾,成为台湾地区的主流文化,对台湾人民影响深远。台北孔庙每次祭孔之后便是祭朱,台湾地区形成了“紫阳儒宗、海隅仰止”的浓厚氛围。

“朱子文化可以增进两岸认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在推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中,朱子文化是政要认同、专家首肯、民众信仰。

”张建光说,朱子学说不仅极大影响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而且远播东亚诸国和欧美国家,具有走出去的价值和条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武夷山文化遗产时指出,“作为一种学说,后孔子主义在东亚和东南亚国家中占据统治地位曾达很多世纪,并在哲学和政治方面影响了世界很大一部分”。

朱子文化是朝鲜李朝500多年的官方哲学,日本江户时代、德川幕府近300年的官方意识形态,越南陈、黎、阮三朝600多年的官方指导思想。日本思想史学会会长子安宣邦教授认为:“在近代东方哲学中,唯一能够。

4.关于朱子文化的文章有哪些

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

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张建光漫谈朱子文化 再读朱熹 新儒学,“新”在集大成 朱子理学与孔孟之道一脉相承,是中国文化并峙的两座高峰。

圣贤们称朱子为“三代下的孔子”,与孔子的直系弟子们一起配祀孔庙。朱熹何以赢得如此高的赞誉?朱熹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是“照着讲”,而是“接着讲”,把孔子学说系统化、理论化,建立起“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新儒学,回应了价值理想(理崩乐坏)的挑战、外来文化(佛教文化)的挑战、理论转型(我注六经、六经注我)的挑战。

朱子理学不仅集理学之大成,而且集释、道等中国文化之大成,是那个时代精神的表征和主流思想。也正因如此,朱子学说被称之为“后孔子主义”“新儒学”。

学者陈寅恪评价说:“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之演变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 朱子建构了以“理”为中心的学术思想体系,地位与西方哲学史中的康德相当。

可让张建光不解的是,这么伟大的人物,长期以来竟没有多少人深入研究他,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朱子理学蕴含自然科学 有人认为南宋以降,中国科技发明走向式微,朱子理学更多的是社会科学内容,对自然科学毫无裨益,甚至是桎梏。

朱子文化阻碍科技进步吗?朱子不仅是社会学家,而且是自然科学家。他自制浑天仪,观测星象,提出了东方古典星云说,第一个辨出化石。

朱熹还发现了雪花六边形的事实,比西方天文学家开普勒早上四五百年。曾提出“李约瑟难题”的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对朱子也给予极高的评价,在其《科学思想史》上称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

值得一提的是,朱熹对周易研究的成果,特别是那张阴阳回互相抱的古太极图,极大地影响了波尔和莱布尼茨,引发了现代物理大师的创造发明的灵感。波尔公开宣称,他的量子理论的互补概念同东方古典文化的太极阴阳思想有惊人的一致。

莱布尼茨则受此启发发明了二进位制,于是有了电子计算机。朱子理学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自然科学思想,至少是指导思想和方法论。

朱子可敬可亲 自朱子理学形成以来,对朱子其人其学的评价就是冰火两重天。最客气的说法就是可敬不可亲。

事实果真如此吗?“朱子不是‘冬烘先生’,也不是‘伪道学家’,而是饮食男女,性情中人。”张建光说,朱子的可敬可亲之处体现在其为官、为人、为友、为文上。

为官,以民为本,注重教会。朱熹当了不到9年官,做了两件大事:化民成俗、救灾。

朱熹从政期间,整顿扩大了官学,修复了著名书院,并亲授儒道理学。为从根本解决救灾问题,朱熹结合五夫镇的实际,建议设社仓。

如今五夫社仓砖雕匾额仍安在,他亲自撰写的《建州崇安县五夫社仓记》,还是那样暖人心房。为人,与人为善,清理相待。

“鹅湖之辩”,朱熹与陆九渊各持己见,不欢而散。但是,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后,依然邀陆九渊前去讲学,自己在下听讲,说明朱熹心胸坦荡,不以学术观点分歧心存芥蒂。

为友,志同道合,情真意笃。陆游被贬回绍兴之时,同在病中的朱熹托人千里赠送武夷纸被,放翁为此赋诗两首,诗云“纸被围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软如锦”。

朱子对朋友的情谊由此可知一二。为文,灵山秀水,生动活泼。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对朱子的理学而言,他的诗歌得到历代一致的认同。至于那脍炙人口的十首《九曲棹歌》,用民歌乐府写就,早已成为武夷山水的第一导游词。

朱子文化可以走出去 朱熹创立的闽学,是闽台文化的核心、两岸交流的思想文化之本源。闽学于明清之际传入台湾,成为台湾地区的主流文化,对台湾人民影响深远。

台北孔庙每次祭孔之后便是祭朱,台湾地区形成了“紫阳儒宗、海隅仰止”的浓厚氛围。“朱子文化可以增进两岸认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在推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中,朱子文化是政要认同、专家首肯、民众信仰。”张建光说,朱子学说不仅极大影响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而且远播东亚诸国和欧美国家,具有走出去的价值和条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武夷山文化遗产时指出,“作为一种学说,后孔子主义在东亚和东南亚国家中占据统治地位曾达很多世纪,并在哲学和政治方面影响了世界很大一部分”。朱子文化是朝鲜李朝500多年的官方哲学,日本江户时代、德川幕府近300年的官方意识形态,越南陈、黎、阮三朝600多年的官方指导思想。

日本思想史学会会长子安宣邦教授认为:“在近代东方哲学中,唯一能够与西方在体系规模上等量齐观的,只有朱熹的哲学体系。”。

5.朱熹的诗句那句告诉我们只有不断读书学习吸取新鲜知识思想才学智慧

朱熹的诗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吸取新鲜知识、思想、智慧才会永不枯竭,永远充满活力与生机。

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译文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2、原文《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3、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4、作者简介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

字元晦。祖籍婺源,生于尤溪,长于建州,从师五夫,讲学武夷,结庐云谷,授徒孝亭,葬于唐石。

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给后人留下浩如烟海的著述。他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融汇儒、释、道诸家而建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对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学术成果,“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深得历代文人推崇和历朝皇帝褒奖封号。后人尊他为“朱文公”,评价他为“理学正宗”,是继孔孟之后的第三圣人。

他一生致力倡兴教育,先后创办了考亭、岳麓、武夷、紫阳等多所著名书院,培养了数以千计的门生,对创建中国古代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朱文公文集》。

6.弟子规和朱子家训 重点诗句等

弟子规节选

〈总 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出则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信〉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见未真 勿轻言 见人善 即思齐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泛爱众〉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己有能 勿自私 人不闲 勿事搅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扬人恶 既是恶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亲仁〉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余力学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口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7.朱熹的诗和资料

朱熹(xī )(1130-1200年)中国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

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汉族。

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后寓居福建。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14岁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

19岁[绍兴十八年(1148)]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

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

庆元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

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

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关于朱子文化的诗句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