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古诗诗句常识(小学语文应掌握的古诗方面知识?)
1.小学语文应掌握的古诗方面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如下:学习古诗文,要注意以下几点:知识要点核心内容读准字音在古诗文中,有些字虽是常用字,但读音与现今汉字的发音完全不同,所以学习时,首先要注意读准字音。
读出韵律诵读古诗,除遵循一般的朗读要求外,还要注意结合诗句的意思,读出节奏和音韵。五言诗节奏有:①“二/二/一”(三拍);②“二/一/二”(三拍);③“三/二”(两拍)。
七言诗的节奏有:①“二/二/二/一”(四拍);②“二/二/一/二”(四拍);③“四/三”(两拍)。 单句和双句的节奏要一致。
推敲字义古诗文由于受固定格式和字数的限制,一般用字用词非常严密、准确,许多古今词义大有不同。所以要运用多种访求加强对、词的理解。
理解诗句理解诗句是学习古诗文的基本要求,小学阶段一般要求直译,使诗文中每一个字的意义都在译句中能反映出来,并尽量保持诗文的原意和结构。 了解背景诗人与他生活的时代,也是理解诗文的重要条件。
诗人的爱好、思想、写作特点、当时的社会现实、文学发展、民俗习惯等都有助于我们理解古诗文,要善于搜集和积累这方面的知识。体会感情准确体会古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学习古诗文的最终目的,它有利于我们学习用精练生动的语句,用新颖巧妙的技巧抒情表意。
加强积累在古诗文积累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归类积累,如按写景、写事、按季节、按动植物、按表达情感等。注重运用准确恰当地引用古诗文,会较好地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有时还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有关古诗的常识只要适合小学生的都可以好象内容太深奥了,小朋友们
1,被称为"诗仙"的诗人是谁 (李白)2,被称为"诗圣"的诗人是谁 (杜甫)3,李白和杜甫被合称为"大李杜",那么被称为"小李杜"的是谁 (李商隐和杜牧)4,诗作流传至今最多的诗人是谁 (陆游)陆 游 简 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
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
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他勤于 创作,一生写诗60年,保存下来就有 9300多首,被誉为"六十年间万首诗"。
诗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 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 【近体、古体】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
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 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 也称为古体。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
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 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唐以后, 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
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所以以下只讲近体诗。【用韵】 唐人所用的韵书为隋陆法言所写的《切韵》,这也是以后一切韵书的鼻祖。
宋人增广《切韵》,编成《广韵》,共有二百余韵。实际上唐宋诗人用韵并不完全按这两部韵书,比较能够反映唐宋诗人用韵的是金人王文郁编的《平水韵》, 以后的诗人用韵也大抵根据《平水韵》。
《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平声和下平声,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近体诗只押平声韵,我们就只来看看这些平声韵各部的韵目(每韵的第一个字):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光是从这些韵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
有一些在古代属于不同韵的,在现在已看不出差别,比如东和冬,江和阳,鱼和虞,真和文,萧、肴和豪,先、盐和咸,庚和青,寒和删,等等。如果我们具体看一看各个韵部里面的字,又会发现一个相反的情况:古人认为属于同一韵的,在今天读来完全不押韵。
比如杜甫《三绝句》第一首(以下引诗均以杜诗为例,不再注明):楸树馨香倚钓矶, 斩新花蕊未应飞。不如醉里风吹尽, 可忍醒时雨打稀。
“飞”和“稀”在平水韵中同属五微,但在普通话读来并不押韵。 又如第二首:门外鸬鹚去不来, 沙头忽见眼相猜。
自今以后知人意, 一日须来一百回。“猜”和“回”在《平水韵》中同属十灰,但在现在普通话中也不押韵。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 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是近体诗的大忌。
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比如《军中醉饮寄沈八刘叟》:酒渴爱江清, 余甘漱晚汀。软沙倚坐稳, 冷石醉眠醒。
野膳随行帐, 华音发从伶。数杯君不见, 都已遣沈冥。
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属下平声九青,但首句借用了八庚的“清”。 这叫做借邻韵发端,在晚唐开始流行,到了宋代,甚至形成了一种风气。
现代人写近体诗,当然完全可以用今韵。如果要按传统用《平水韵》,则不能不注意古、今音的不同,读古诗更是如此。
这些不同,有时可以借助方言加以区分,但不一定可*,只有多读多背了。 【四声】 汉语声调有四声,是齐、梁时期文人的发现。
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福’的意思。”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是四声?”天、子、寿是平、上、去,考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么是入声。
那么什么是入声呢?就是发音短促,喉咙给阻塞了一下。 一类是以塞。
3.小学语文应掌握的古诗方面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如下:
学习古诗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知识要点
核心内容
读准字音
在古诗文中,有些字虽是常用字,但读音与现今汉字的发音完全不同,所以学习时,首先要注意读准字音。
读出韵律
诵读古诗,除遵循一般的朗读要求外,还要注意结合诗句的意思,读出节奏和音韵。五言诗节奏有:①“二/二/一”(三拍);②“二/一/二”(三拍);③“三/二”(两拍)。七言诗的节奏有:①“二/二/二/一”(四拍);②“二/二/一/二”(四拍);③“四/三”(两拍)。单句和双句的节奏要一致。
推敲字义
古诗文由于受固定格式和字数的限制,一般用字用词非常严密、准确,许多古今词义大有不同。所以要运用多种访求加强对、词的理解。
理解诗句
理解诗句是学习古诗文的基本要求,小学阶段一般要求直译,使诗文中每一个字的意义都在译句中能反映出来,并尽量保持诗文的原意和结构。
了解背景
诗人与他生活的时代,也是理解诗文的重要条件。诗人的爱好、思想、写作特点、当时的社会现实、文学发展、民俗习惯等都有助于我们理解古诗文,要善于搜集和积累这方面的知识。
体会感情
准确体会古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学习古诗文的最终目的,它有利于我们学习用精练生动的语句,用新颖巧妙的技巧抒情表意。
加强积累
在古诗文积累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归类积累,如按写景、写事、按季节、按动植物、按表达情感等。
注重运用
准确恰当地引用古诗文,会较好地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有时还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小学古诗词知识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6)(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来御柳斜 (7)(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3)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6)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7)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8)柴门闻(犬吠)吠,风雪夜归人。
(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10)(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5.小学古诗词知识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6)(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来御柳斜
(7)(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3)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6)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7)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8)柴门闻(犬吠)吠,风雪夜归人。
(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10)(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