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木头的诗句知乎(氧气是可燃物吗?)
1.氧气是可燃物吗?
我们将生活中能够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物质叫做可燃物。
比如木头,酒精等等 木头主要是由植物纤维组成,其成分主要是碳元素(C),碳元素在通 常的状态下(也就是一般的木头)每个碳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目为四个 然而一般的状况下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只有达到八电子时才能达到稳定 结构,也就是说每个碳原子时时刻刻的想要从外界夺得或者是失去四个 电子来达到稳定结构,但是想要达到这一步是需要外界的能量的,所以 然而氧原子(氧气的组成元素)的最外层有六个电子,它也同碳原子一 样,但是由于它只需要夺得两个电子就能达到稳定状态,但是这一步 也是需要能量的,所以当存在有化合价为零价的碳元素(每个原子最外 层为四个电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木头)碰到了化合价为零价的氧气分 子(也就是每个氧原子最外层为六个电子,氧原子简写为:O)的时 候,再加上外界提供足够的能量(一般情况下是加热,也就是我们俗称 的用一个东东去点燃一个木头;也可以通过放电的方式,打雷打在树上 将树烧着了)时候, 就能使得每个碳原子同两个氧原子相结合,此时每个氧原子抢夺碳原子 的四个点子中的两个电子,使得碳原子,氧原子同时都达到最外层为 八电子的稳定状态的共价化合物(就是我们常说的二氧化碳,C02的写 法就是这么来的),这个时候会伴随有发光放热的情况产生,也就是 我们平常所说的燃烧了。 通过这个情况我们可以知道,氧原子得电子 则其化合价降低,碳原子失电子则化合价升高,我们将化合价降低的 叫做氧化剂(也就是燃烧现象中的氧气),将化合价升高的叫做还原剂 (也就是燃烧现象中的木头中的碳原子),还原剂勉强一般会认为是可 燃物,当然还有很多还原剂不会发生燃烧现象,但是它同木头和氧气 的燃烧都是同一个道理的。
所以说,氧气不是可燃物,因为她是氧化剂,不是还原剂。它能够将 身为还原剂的木头给氧化(也就是让它燃烧起来),所以说:氧气是 助燃物,它虽然不是可燃物,但是它参与燃烧,只有它的帮助,木头 才能燃烧起来。
懂了吗? 。
2.更“是什么意思唐太公论弓失中好和?唐太公论弓失中好”和:更 爱问
向:从前。
【原文】 上①谓太子少师②萧瑀曰:“朕少好⑨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③,乃曰‘皆⑩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④,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⑤。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⑥,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⑦,数延见⑧,问之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选自《资治通鉴·唐记》 【注释】 ①上:君主,这里指李世民。②太子少师:指教皇太子读书的官员。
③近以示弓工: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弓工:造弓的工匠。
④脉理皆邪:木头的纹理都不正。脉理,指木纹。
邪:不正。⑤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向:从前。
⑥务:事务。⑦更宿中书内省: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
更:轮流。中书内省,数朝廷决策的机构。
⑧数延见:经常召见。数(shuò),屡次。
⑨好:喜好⑩皆:都 【译文】 皇上对教太子读书的官员萧璃说:“朕小时候喜好弓箭,拥有好弓十几把,自己觉得没有比这些再好的了,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工匠却说‘都不是好弓’,朕就问他原因.他说:‘木心不是直的,那么木头的纹理都不正,即使弓有力但射出的箭也不会直.’朕才想到熟悉的东西也不能达到分辨出好坏.朕靠着弓骑平定四方统一全国,但都不能做到十分了解,更何况天下大事了,哪能够全都知道?”于是命令京中五品以上的官员轮换住在中书省,多次召见,问他们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3.请问“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逊,远之则怨”的上下文是什么
从文字看,这句话,按照逻辑分析,“唯”如果是副词,作“独、只、仅仅”讲,这是历来普遍的用法。
杨伯俊先生的《论语译注》就是这样译的。意思是:只有“女子与小人”难养。
但只有“女子与小人”难养,并非所有“女子与小人”都难养。则这句话是特称而非全称的命题。
“唯”字还可作句首的语气词用,这样,这句话的意思是“阿,女子和小人难养呀!”这虽不是一个陈述句,但明显地对事物有所断定,可视为全称命题。但从其含意分析,实则为特称命题。
前句是论断,后句是论据:“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是“女人与小人”难养的理由和表现,也是孔子所言“女子与小人”的界说:并非所有的女子与小人都难养,只是“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的“女子与小人”难养。孔子所说的“女子”,并不等同于妇女,“女子”这些词,只是妇女中“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者。
同样,“小人”也不是男人中的体力劳动者,而只是男人中的“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者。 从以上分析可见,“女子”和“小人”都决非泛指所有的妇女和体力劳动者。
可惜,中国古代重视逻辑的墨家和名家,秦汉以后就衰微了,形成中国传统文化在秦汉以来逻辑思想不发达。近现代学过西方逻辑学的学者,在关键时侯竟也率由旧章,不求甚解,满足于以讹传讹,笼而统之地把鄙视妇女和劳动人民的罪名强加在孔子头上。
见文章最后几句 论语.阳货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
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民之之也?”子曰:“未召我者,而岂走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子张问仁於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於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
‘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
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於鸟兽草木之名。”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锺鼓云乎哉!”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
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
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於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於其父母乎?”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曰:“ 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系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系,远之则怨。”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4.团结合作的故事
团结的力量——中国古代寓言 吐谷浑阿豺有疾,召母弟慕利廷曰:「汝取一箭折之。
」慕利廷折之。「汝取十九支箭折之。
」慕利廷不能折。阿豺曰:「汝曹知乎?单者易折,众者难摧。
戮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阿豺有子二十人,终生同心协力。
从前,吐谷浑国的国王阿豺有20个儿子。他这20个儿子个个都很有本领,难分上下。
可是他们自恃本领高强,都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认为只有自己最有才能。平时20个儿子常常明争暗斗,见面就互相讥讽,在背后也总爱说对方的坏话。
阿豺见到儿子们这种互不相容的情况,很是担心,他明白敌人很容易利用这种不睦的局面来各个击破,那样一来国家的安危就悬于一线了。阿豺常常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来苦口婆心地教导儿子们停止互相攻击、倾轧,要相互团结友爱。
可是儿子们对父亲的话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表面上装作遵从教诲,实际上并没放在心上,还是依然我行我素。 阿豺的年纪一天天老了,他明白自己在位的日子不会很久了。
可是自己死后,儿子们怎么办呢?再没有人能教诲他们、调解他们之间的矛盾了,那国家不是要四分五裂了吗?究竟用什么办法才能让他们懂得要团结起来呢?阿豺越来越忧心忡忡。 有一天,久病在床的阿豺预感到死神就要降临了,他也终于有了主意。
他把儿子们召集到病榻跟前,吩咐他们说:“你们每个人都放一支箭在地上。”儿子们不知何故,但还是照办了。
阿豺又叫过自己的弟弟慕利延说:“你随便拾一支箭折断它。”慕利延顺手捡起身边的一支箭,稍一用力,箭就断了。
阿豺又说:“现在你把剩下的19支箭全都拾起来,把它们捆在一起,再试着折断。”慕利延抓住箭捆,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咬牙弯腰,脖子上青筋直冒,折腾得满头大汗,始终也没能将箭捆折断。
阿豺缓缓地转向儿子们,语重心长地开口说道:“你们也都看得很明白了,一支箭,轻轻一折就断了,可是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怎么也折不断。你们兄弟也是如此,如果互相斗气,单独行动,很容易遭到失败,只有20个人联合起来,齐心协力,才会产生无比巨大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保障国家的安全。
这就是团结的力量啊!” 儿子们终于领悟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想起自己以往的行为,都悔恨地流着泪说:“父亲,我们明白了,您就放心吧!” 阿豺见儿子们真的懂了,欣慰地点了下头,闭上眼睛安然去世了。 折箭的道理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团结起来,才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和智慧,去克服一切困难。
三个和尚的故事 有一句老话,叫"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如今,这三个观点过时了.现在的观点是"一个和尚没水吃,三个和尚水多得吃不完." 有三个庙,这三个庙离河边都比较远.怎么解决吃水问题呢 第一个庙,和尚挑水路比较长,一天挑了一缸就累了,不干了.于是三个和尚商量,咱们来个接力赛吧,每人挑一段路.第一个和尚从河边挑到半路停下来休息,第二个和尚继续挑,又转给第三个和尚,挑到缸里灌进去,空桶回来再接着挑,大家都不累,水很快就挑满了.这是协作的办法,也叫"机制创新". 第二个庙,老和尚把三个徒弟都叫来,说我们立下了新的庙规,要引进竞争机制.三个和尚都去挑水,谁挑得多,晚上吃饭加一道菜;谁水挑得少,吃白饭,没菜.三个和尚拼命去挑,一会儿水就挑满了.这个办法叫"管理创新". 第三个庙,三个小和尚商量,天天挑水太累,咱们想想办法.山上有竹子,把竹子砍下来连在一起,竹子中心是空的,然后买了一个辘轳.第一个和尚把一桶水摇上去,第二个和尚专管倒水,第三个和尚在地上休息.三个人轮流换班,一会儿水就灌满了.这叫"技术创新". 由三个和尚没水喝,到三个和尚通过不同的办法达到共同的目的,关键在于不局限于固有的思维,发扬了团结协作,良性竞争,开拓创新的精神.故事新解,给我们新的启发。
5.唐太宗论弓
小题1:(1)给……看 (2)用 凭借 (2分)
小题2:木头的中心线不笔直,它的纹理就会全都不正,即使弓再有力,射出的箭也不会直。(2分)
小题3:唐太宗是一位关心民间疾苦,善于治理国家,善于自省,善于纳谏的君主。
小题1:
试题分析:“示”应该根据句子的意思来判断。“以”这个虚词在文章中常见,虽然是一词多义词,但在这个具体句子中还是比较好判断出是什么意思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
小题2:
试题分析:注意“邪”的意思是“不正”,不要受现代汉语的影响。本题不难,句意浅显易懂。
小题3:
试题分析:唐太宗李世民从自己认为收藏弓箭却都不是好箭的示例,想到自己治理国家也会存在“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的情况,所以“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 ⑤ ,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可见李世民善于自省,善于关心民生疾苦。对自己喜欢的弓矢被批不是“良材”,却不生气,并且倾听五品官员对国家治理的意见,可见其善于纳谏。做人物形象分析类题目时,要结合人物具体的言行来分析其精神品质。平时在阅读文章时,要善于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