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空如也古诗句(含有“空”字的诗句?)
1.含有“空”字的诗句?
1.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 唐 · 李白《将进酒·君不见》
释义:人生得意之时就应当纵情欢乐,不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
2.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 宋 · 岳飞《满江红·写怀》
释义:人生年少时,不要把大好青春等闲虚度,等到年纪大了,才后悔年轻时没有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
3.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唐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释义: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4.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 唐 · 白居易《长恨歌》
释义:驾驭云气入空中,横来直去如闪电,升天入地地遍寻。
5.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 唐 · 白居易《长恨歌》
释义:萋萋马嵬坡下,荒凉黄冢中,佳人容颜再不见,唯有坟茔躺山间。
6.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宋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释义:岸边的乱石林立 像要刺破天空 江里的水浪翻滚澎湃 排击着水岸 击打起来的浪花像一堆堆雪花一样 气势磅礴浩大。
7.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 唐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释义: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8.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 唐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释义: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9.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 唐 · 刘禹锡《秋词》
释义:晴朗的天空中,一群鹤排着队形冲上云端,带着我浓浓的诗情飞上了云霄。
10.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唐 ·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释义: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一、空共有三个读音分别是 kōng 、kòng 、kǒng。 空有闲着,没被利用,使空,腾出来的意思。
二、关于空的成语:
1. 海阔天空[hǎi kuò tiān kōng]
释义:像大海一样辽阔,像天空一样无边无际。形容大自然的广阔。比喻言谈议论等漫无边际,没有中心。
出处:唐·刘氏瑶《暗别离》:“朱弦暗断不见人;风动花枝月中影。青鸾脉脉西飞去;海阔天空不知处。”
2. 空空如也[kōng kōng rú yě]
释义:原形容诚恳、虚心的样子。现形容一无所有。
出处:《论语·子罕》:“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3. 空穴来风[kōng xué lái fēng]
释义:穴:孔、洞;来:招致。有了洞穴才进风。比喻消息和谣言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也比喻流言乘机会传开来。
出处:战国·宋玉《风赋》:“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
4. 司空见惯[sī kōng jiàn guàn]
释义:司空:古代官名。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出处:唐·孟棨《本事诗·情感》:“刘于席上赋诗;曰……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5. 碧空如洗[bì kōng rú xǐ]
释义:碧空:浅蓝色的天空。 蓝色的天空明净得像洗过一样。形容天气晴朗。
出处:〖出处〗宋·张元干《水调歌头》词:“万里碧空如洗,寒浸十分明月,帘卷玉波流。”
2.含”空”字的古诗句
游人去后枫林夜,月满【空】山可奈何。……《游》弃疾
一剑横【空】星斗寒,甫随平北复征蛮。……《题武夷》戚继光
金鸡叫罢无人见,月满【空】山水满潭。……《九曲棹歌》朱熹
水底尽传螺五色,湖边【空】挂网千丝。……《鸳鸯湖棹歌 之四十八》朱彝尊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王维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秋词》刘禹锡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秋夜寄丘员外》韦应物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古柏行》杜甫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磋砣。……《送魏万之京》李颀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李白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马嵬》李商隐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长安秋望》赵嘏
/
3.武侯庙完整诗句
武 侯 庙 杜 甫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题解〕 武侯:指诸葛亮。
诸葛亮于后主建兴元年(223年),封为武乡侯,省称武侯。武侯庙:指祭祀诸葛亮的庙。
其庙有多处,如襄阳、成都、南阳、夔州等地都有武侯庙。这里指夔州武侯庙,在今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西。
张震《武侯祠堂记》:“唐夔州治白帝,武侯祠在西郊。” 这首诗作于唐大历元年,当时诗人流寓夔州。
这首是诗人瞻拜武侯祠而抒发的感慨,高度赞颂了诸葛亮衷心辅佐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生精神。 〔作者〕杜甫:七一二-七七○年,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十五岁以前主要是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759年),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大历三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诗人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传世,《全唐诗》卷216-234,编诗19卷;《旧唐书》卷190、《新唐书》卷201有传。
〔品析〕杜甫的晚年穷途潦倒,在成都住了几年后,便扶老携幼,举家东迁,到哪儿去,没有明确的目的,“漂泊西南天地间”。途中在夔州滞留。
诗人无所事事,一天来到武侯祠,看到一片破败荒凉的景象,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咏怀五绝诗。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这两句写诗人瞻仰武侯庙所看到的一片萧条破败的景象。上句写庙。
诗中“丹青”,指庙中的壁画;“落”,剥落、脱落。从“遗”字和“落”字可想而知,前来祭拜的人很少。
想当年诸葛亮为蜀汉的创建和巩固,倾注了毕生的心血,而诸葛亮的遗庙竟是这样的景象,诗人顿生感慨。再看下句,诗人站在武侯庙放眼四望,周遭环境也是如此的空寂和荒凉。
“空山”,指白帝山。诗人用一个“空”字,似乎是说这山上什么也没有,空空如也,说明人迹稀少;一个“长”字,说明草木无忧无顾地生长,倒很茂盛,进一步反衬出武侯庙位于一片荒山野草之中,是多么的令人感伤!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这两句由武侯庙写到诸葛亮,对诸葛亮的出山辅佐刘备以及后主,赞叹有加。诗人似乎还能听到诸葛亮作《出师表》辞别后主的声音,可他壮志未酬,病死军中,在也无法功成身退,回到故地南阳啊!上句“犹闻辞后主”,“后主”,指刘禅,刘备之子,小名“阿斗”,刘备去世后接任蜀帝,在位41年(223-263年),诸葛亮死后,他任用宦官黄皓、佞臣谯周而亡国。
“犹闻”二字,写出诗人瞻仰诸葛亮遗庙,思绪万千,诸葛亮的所行所为,在诗人的脑海里翻腾,一下子拉近了诗人与诸葛亮的时空距离。诗人感到,诸葛亮真是伟大,走出南阳,辅佐了先帝,又辅佐后主;一生操劳,最后病死北伐军中。
于是诗人认为诸葛亮衷心辅佐后主,是最值得大树特树的,于是写下了这两句千古名句。“辞后主”,蜀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出兵汉中,实行伐魏,临行上《出师表》,向后主刘禅辞行,告诫后主要亲君子,远小人,表明自己的一片忠贞之心。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在《后出师表》中说:“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忠义之心,溢于言表。
下句“不复卧南阳”是上句的继续,由于诸葛亮将一生献给蜀汉事业,在也不能回到他的躬耕之地南阳了。“南阳”,郡名,在今湖北省南阳市,市西有卧龙岗,诸葛亮曾躬耕于此。
“不复”二字,既写出了诸葛亮为报答刘备三顾之情,将一生献给蜀汉事业的伟大功业和奋斗精神;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赞叹之情和无法功成身退返故乡的惋惜之情。 这首诗虚实相生,融情于景。
诗的前两句写武侯庙的荒凉破败,寄托着诗人对诸葛武侯身后凄凉的哀惋,也为后两句的抒怀作铺垫;后两句触景生情,感叹诸葛亮大业未成,而长眠他乡,诚如诗人在《蜀相》诗中所写:“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
神于诗者,妙合无限。巧者则有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