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新烟花的古诗句(描写春节放鞭炮的诗句)

1.描写春节放鞭炮的诗句

1. 白居易《除夜》: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2. 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3. 杜审言《除夜有怀》:冬氛恋虬箭,春色候鸡鸣。

4. 《红楼梦》灯谜:一声震得人方恐,回头相看已化灰。

5. 范成大《爆竹行》: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

6. 唐来鹄《早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

7. 谢文翘 《教门新年词》:通宵爆竹一声声,烟火由来盛帝京爆竹是中国传统民俗,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相传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年的怪兽。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除夕夜家家点燃烟火放鞭炮,此时我们会吟诵到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原文: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⑴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⑵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⑶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⑷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⑸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描写烟花绽放的古诗句,描写新年的古诗五言绝句,描写新年的古诗

2.逢年过节,许多地方会放烟花,古诗词里描写烟花的诗词有哪些?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唐代: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译文: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2.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宋代:柳永《鹤冲天·黄金榜上》译文:在歌姬居住的街巷里,有摆放着丹青画屏的绣房。3.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唐代:杜甫《清明二首》译文:早起匆匆赶路,天气晴朗春色正好,可以清晰的看到那小舟荡漾在湖水之上。4.云雨朝还暮,烟花春复秋。

——唐代:李珣《巫山一段云·古庙依青嶂》译文:巫山从早到晚雨迷云轻,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岁月就这般流逝。5.烟花宜落日,丝管醉春风。

——唐代: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译文:在落日烟花之下,丝管齐鸣,春风骀荡。

诗句,描写,烟花

3.描写烟花的古诗词

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烟花”指的是春天的景色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正月十五夜》

(唐) 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4.问:有形容过年放烟花的诗句吗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宫中行乐词其三 李白卢橘为秦树。

蒲萄出汉宫。烟花宜落日。

丝管醉春风。笛奏龙吟水。

萧鸣凤下空。君王多乐事。

还与万方同。春日晚行 王安石门前杨柳二三月,枝条绿烟花白雪。

呼僮羁我果下骝,欲寻南冈一散愁。绿冈初日沟港净,与我门前绿相映。

隔淮仍见袅袅垂,伫立怊怅去年时。杏花园西光宅路,草暖沙晴正好渡。

兴尽无人檝迎我,却随倦鸦归薄暮。巫山一段云 李珣古庙依青嶂,行宫枕碧流。

水声山色锁妆楼。往事思悠悠。

云雨朝还暮,烟花春复秋。啼猿何必近孤舟。

行客自多愁。春怀引 李贺芳蹊密影成花洞,柳结浓烟花带重。

蟾蜍碾玉挂明弓,捍拔装金打仙凤。宝枕垂云选春梦,钿合碧寒龙脑冻。

阿侯系锦觅周郎,凭仗东风好相送。送人游蜀 马戴别离杨柳陌,迢递蜀门行。

若听清猿后,应多白发生。红霓侵栈道,风雨杂江声。

过尽愁人处,烟花是锦城。泛江送客 杜甫二月频送客,东津江欲平。

烟花山际重,舟楫浪前轻。泪逐劝杯下,愁连吹笛生。

离筵不隔日,那得易为情。宋玉 李商隐何事荆台百万家,惟教宋玉擅才华。

楚辞已不饶唐勒,风赋何曾让景差。落日渚宫供观阁,开年云梦送烟花。

可怜庾信寻荒径,犹得三朝托后车。锦城写望 高骈蜀江波影碧悠悠,四望烟花匝郡楼。

不会人家多少锦,春来尽挂树梢头。天宁寺行馆杂咏 乾隆三月烟花古所云,扬州自昔管弦纷。

还淳拟欲申明禁,虑碍翻殃谋食群。

5.有没有过年放烟花的诗

1、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荆楚岁时记》曾经这样记载: 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

3、南昌诗人来鹄的《早春》: 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 4、《中国实业》: 湘省爆竹之制造,始于唐,盛于宋,发源于醴陵、浏阳。

5、《神异经》上说: 西方山中有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魈惊惮,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

——这是爆竹起源最早的记载,说明当初人们燃竹而爆,是为了驱吓危害人们的山魈。据说山魈最怕火光和响声,所以每到除夕,人们便“燃竹而爆”,把山魈吓跑。

这样年复一年,便形成了过年放鞭炮、点红烛、敲锣打鼓欢庆新春的年俗。 6、明朝人写的《鞭春牛》一诗: 年年春打六九头,烟火爆竹放未休。

五彩旌旗喧锣鼓,围看府尹鞭春牛。 ——诗中可见,明代时期的立春民俗仍沿袭流行“鞭春牛”,各府都由长官亲自主持该仪式,亲策耕牛下田开耕,倡导人们重视春耕生产。

仪式盛况可见一斑,都要燃放烟花爆竹以示喜庆,还要锣鼓喧天渲染气氛,满城遍插五彩旗帜营造节日情景,立春的重要性、全民参与性毕现无遗。 7、唐诗《早春》中的诗句: 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

8、《武林旧事·岁除》中曾有记载: 至于爆仗……内藏药线,一爇连百余不绝。 ——说的是将许多小型爆仗用药线串在一起,称“爆仗”,引燃后响声不绝。

但也称“爆竹”。 9、南北朝的《荆楚发时记》中有记载: 说当时在节日或喜庆之日,为了能驱除山鬼,“用火烧竹,爆裂发声”,称为“爆竹”。

10、元人赵孟頫的千古名诗《赠放烟火者》: 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柳絮飞残铺地白, 桃花落尽满阶红。

后夜再翻花上锦,不愁零乱向东风。 ——诗歌再现了烟花的绚丽多姿。

11、隋炀帝《正月十五日放通衢灯夜升南楼》: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月影凝流水,春风含夜梅。

——写花则情满于花,咏灯则意溢于灯。 12、唐诗人张说《岳州守岁二首》: 桃枝堪辟恶,爆竹好惊眠。

歌舞留今夕,犹言惜旧年。 ——烟花为煤,抒继往之情,倾开来之意,把华夏儿女革故鼎新、复兴社稷的民族情怀刻画得入木三分。

6.问:有形容过年放烟花的诗句吗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宫中行乐词其三 李白

卢橘为秦树。

蒲萄出汉宫。

烟花宜落日。

丝管醉春风。

笛奏龙吟水。

萧鸣凤下空。

君王多乐事。

还与万方同。

春日晚行 王安石

门前杨柳二三月,枝条绿烟花白雪。

呼僮羁我果下骝,欲寻南冈一散愁。

绿冈初日沟港净,与我门前绿相映。

隔淮仍见袅袅垂,伫立怊怅去年时。

杏花园西光宅路,草暖沙晴正好渡。

兴尽无人檝迎我,却随倦鸦归薄暮。

巫山一段云 李珣

古庙依青嶂,行宫枕碧流。

水声山色锁妆楼。往事思悠悠。

云雨朝还暮,烟花春复秋。

啼猿何必近孤舟。行客自多愁。

春怀引 李贺

芳蹊密影成花洞,柳结浓烟花带重。

蟾蜍碾玉挂明弓,捍拔装金打仙凤。

宝枕垂云选春梦,钿合碧寒龙脑冻。

阿侯系锦觅周郎,凭仗东风好相送。

送人游蜀 马戴

别离杨柳陌,迢递蜀门行。

若听清猿后,应多白发生。

红霓侵栈道,风雨杂江声。

过尽愁人处,烟花是锦城。

泛江送客 杜甫

二月频送客,东津江欲平。烟花山际重,舟楫浪前轻。

泪逐劝杯下,愁连吹笛生。离筵不隔日,那得易为情。

宋玉 李商隐

何事荆台百万家,惟教宋玉擅才华。楚辞已不饶唐勒,

风赋何曾让景差。落日渚宫供观阁,开年云梦送烟花。

可怜庾信寻荒径,犹得三朝托后车。

锦城写望 高骈

蜀江波影碧悠悠,四望烟花匝郡楼。

不会人家多少锦,春来尽挂树梢头。

天宁寺行馆杂咏 乾隆

三月烟花古所云,扬州自昔管弦纷。

还淳拟欲申明禁,虑碍翻殃谋食群。

7.描写烟花的古诗词

描写烟花的古诗词如下:

一、《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二、《赠放烟火者》

元·赵孟頫

人间巧艺夺天工,链药燃灯清昼同。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尽满阶红。

纷纷灿烂如星陨,㸌㸌喧豗似火攻。后夜再翻花上锦,不愁零乱向东风。

三、《正月》

元·马致远

春城春宵无价,照星桥火树银花。

妙舞清歌最是他,翡翠坡前那人家,鳌山下。

四、《灯夕在告闻游人甚盛》

宋·宋祁

火树缯山凤阙前,皇都美景属新年。

烟花并作长春国,日月潜移不夜天。

道上落梅飘脆管,陌头繁杏著游鞯。

须知钧会人同乐,莫叹秦侯抱疾眠。

描写新烟花的古诗句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