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层结尾的古诗句(用“泽”字结尾的诗词)
1.用“泽”字结尾的诗词
一、整首以“泽”结尾的:
宋·周绪:《水帘泉》
群峰峨峨冲北极,一水如帘泻层碧。
岳神自古不许卷,留在眼前蒙怪石。
彩霞倒影朝为缘,缺月遥挂当幽夕。
蜚惟只助小山景,却入民田作膏泽。
二、
某句以“泽”结尾的:
宋·周必大:《次韵沈世德抚干川咏轩》
江山倏清丽,云月助色泽。
宋·郑清之:《双井》
问泉何事逞奇观,故向庭前作真泽。
宋·甄龙友:《薛氏镜山》
奇峰列云影,平桥涨春泽。
宋·张嵲:《送别》
岁晚多烈风,鸿雁号广泽。
宋·张耒《四月望日自孝悌坊迁冠盖孙氏第》
青芜满古城,白日照大泽。
宋·张九成:《即事》
梅天喜蒸润,江国饱雨泽。
2.诗句“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的意思及全文赏析
作者:辛弃疾出自宋代辛弃疾的《满江红·点火樱桃》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
春正好,见龙孙穿破,紫苔苍壁。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
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
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赏析】《满江红·点火樱桃》写作年代已无法考证,也没有其他材料可供参阅,但从此词的意境推测,可能是辛弃疾中年政治失意后的思归之作。 此词描写词人因春归而想家的悲凉情绪,它以春景为媒介,充分体现了自家身世和国家命运都很悲惨的感叹,是一首饱含政治色彩的上乘之作。
它之所以流传下来,为人所喜欢,不仅在于它饱含深情厚意,更在于作者在写词时不是枯燥地、直通通地诉说,而在生动鲜活的意境描写中创造了幽远深邃的抒情境界。 上片即景伤春。
词人的艺术触觉是十分敏锐的:词人既欣赏江南之春的美好,又痛惜江南之春的不久长。在词人的笔下,暮春的景致使人眼花缭乱。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二句,犹如彩色影片的特写镜头,园林之中灿烂的春色被推到读者的眼前。 一株株樱桃,硕果累累,红得像着了火;一架荼正盛开着白雪般的花朵,与火焰般的樱桃交相辉映,整个园林红妆素裹,分外娇艳。
“春正好”是一句简洁深情的赞语。春天好,好就好在生机勃勃。
春笋穿破了长满青苔的土阶,蓬勃地向上生长;春燕牵引着初产的幼雏,在缓缓地飞翔;流莺呼朋引伴,娇音恰恰,就像奏响了一首首春之抒情曲。 可是好景不长,恰如前人的名句“开到荼花事了”所标示的,高潮一过,春姑娘就要回去了,想挽留也挽留不住。
也许正是因为预感到春之短暂,乳燕才飞得没有兴致,其翱翔之力“弱”了下来;那些自在的流莺,也因此而歌声不畅,它们的啼音竟然使人有“怯”的感觉。燕之“弱”,莺之“怯”,其实都是词人感伤春天心理的外化,辛弃疾这里则是满腹心事。
对于一个政治理想落空、在现实生活中屡受挫折的人来说,春归是象征着希望破灭。自然景观的变化和季节的无情推移,牵动了词人满怀的愁恨,于是词人向春天发出了怨愤之语:“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这三句与词人的名篇《祝英台近·晚春》的结拍“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用语和含义都很相似,只是这里语调更为急促,意思更为直截了当一些。 词人似在对空呼喊道:千愁万恨,都是你春天给引出来的;如今你自个儿走得利索,却把愁留给人不管了,你可知我已经愁肠千结,无法解开。
这一串怨春之语,无理之极,然而有情之极,“肠千结”三字,尤能夸张地表达出词人抑郁不堪的烦乱心绪。词的下片,具体而细致地抒写这被春天触动的愁和恨。
换头的四个三字句:“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承“肠千结”一句而来,点明词人内心所郁积的,并不是春花秋月的哀愁,而是怀念家山的深沉悲痛。
词人登高楼而远望家乡,无奈千重万叠的春山遮断了双眼,茫茫无边的烟波阻隔了归路。这春山、这烟波,象征祖国的分裂,象征政局的险恶,象征词人执着追求的抗金恢复大业所遇到的无数艰难险阻。
接下来“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二句,愁怀浩渺,语意悲怆,英雄的孤独感拂拂生于纸面。所谓“古今遗恨”,按字面之义自然是指从古至今的恨事,但怀古是为了伤今,因而这里的“古今”,偏重于指“今”。
“今”之恨,莫过于中原沦陷、祖国分裂之恨。由此可见,这两句是向人们说明:词人之“恨”的内容,决非一般文人士大夫风花雪月的小恨,而是深沉悲痛的家国大恨;而词人为雪此大恨而奋斗,响应都寥寥无几,此恨几乎无处可以倾诉,这又是自己满腔愁恨之更深一层。
紧接“蝴蝶”二句,化用唐人崔涂的“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一联而变其意。《庄子》上说,庄周梦见自己化为蝴蝶。
后来文人就将做梦称为“蝴蝶梦”。千里梦,指自己的想家梦。
子规的叫声像是在说“不如归去”。这两句,是就情造境的哀婉之笔,以深夜不寐的痛苦情景,来将上文所抒写的内容进一步向广阔的时空延伸。
一个“不传”,一个“叫断”,是点铁成金之语,使得这两句比崔涂原诗更为凄切地表达出思家念远之悲。还须指出的是,从词人的生平、思想及上文的“古今遗恨”等来综合判断,这里的所谓思家,不是思念其江南地区的寓所,而是思念远在北方金人统治之下的山东济南老家。
全阕的结拍云:“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声声”,承“子规叫断”而来,可谓善于呼应,构锁严密。
“劝人归,归难得”二语,修辞学上称为“顶真格”,其作用在于文气贯通地倾泻自己的苦痛之怀。这里以情语结束,但由于与前面的形象描写相联系,并且语意真挚感人,所以这个结尾仍然富有韵味,令人对这位爱国志士有家难归的痛楚油然而生共鸣之感。
辛弃疾的政治抒情词,就表达方式而言,可分为直抒与曲达两种。所谓直抒,是指张口畅谈,议论之声滔滔不绝,悲壮之情,慷慨豪迈之志,全盘托出,没有半点含蓄,从不凭借外物,不依靠比兴等手法。
所谓曲达,是指心里有急切想说的话,但考。
3.求开头或结尾带有妖字的好听的诗句,不要太长,现代的也可以诗句可
《错误》赏析 郑愁予的《错误》这首小诗,轻巧清隽,是一首至今仍脍炙人 口的佳作。
如果说,郑愁予的作品最能引起共鸣、最能打动人心灵 深处的地方,莫过于美与情,那么《错误》这首诗可谓其中的佼佼 者,为诗人奠定了他在台湾诗坛上不可忽视的地位和影响。 初看这首诗时,最先感受到的便是它的中国性。
这是一首绝对 的中国诗,是一首属于中国人的诗,讲着一个永恒、美丽的中国的 故事。因此,这首诗的外壳虽标榜着学习西方技巧的现代派,但它 所传达出的更深一层的中国传统意识是不可置疑的。
《错误》一诗,承受的可说是中国古代宫怨和闺怨一类诗歌的 传统。 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留下了独守空闺的女子,日 以继夜地等待着、盼望着情人"我"的归来。
然而女子痴痴的深情却换 来了漫长又百般无聊的等待。所以,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 有"东风"为她传递消息,没有满天飞舞的春天的"柳絮";所以她的 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着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 也不揭开,去看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
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 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 不露,又悠长深远。终于"我"回来了,达达的马蹄声对她而言是美丽 的,因为日盼夜 盼的心上人归来了,但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 无限的失望。
因为"我"只不过是过路罢了,而不是"归人"。 这"美 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像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或许,有些人会把诗中的"我"理解为浪子无家可归的悲哀, 而这种理解是未尝不可的。处在那个动荡时代的台湾人的心态是一 种漂泊,等待着一天能够有个定位,他们在台湾岛上仅是一个过 客,想着有一天能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
然而,由于政治缘故, 他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因而产生出失落惆怅之感。不过,如果尝试 把郑愁予的其他诗作与《错误》相对比的话,不难找出有力的旁 证。
如郑愁予《情妇》中"我想,寂寥与等待,对妇人是好的"和 "因我不是常常回家大那种人"两行,皆表现出女子深守闺中,等 待主人公归来的主题。 另一首诗《窗外的女奴》中"我是南面的神, 裸着的臂用纱样的黑夜缠绕。
于是,垂在腕上的星星是我的女奴" 亦透露了女子在冷清寂寞的悠长岁月中,空等着男子归来的凄凉心 境。 《错误》这首诗共九行,九十四个字,全篇幅不长,但所表现 的艺术技巧不仅被人称道,更被人在口头上传诵。
从结构上看,隐 含着纵横两条线索。明显可见的纵线是自大景到小景,层次分明。
开头两句先以广阔的江南为背景,再将镜头推移到小城,然后到街 道、帷幕、窗扉,最后落在马蹄上及打破前面一片寂静的马蹄声。 这种写法与柳宗元《江雪》中从"千山鸟飞绝"的大景,最后落墨 在渔翁独钓江心的小景上的空间处理,颇有相似之处,将诗情层层 推向高潮。
从横线来看,开头两句应该是结尾,正是因为"我"从 江南走至女子的处所也不进去,女子期盼的"容颜如莲花开落", 等待的炽情变成了心灰意冷。最后两句本应该是"我不是归人,是 个过客",所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在这里诗人用了 一个小倒装句。
这样的安排,造成了结构上的参差错落,因而更显 得诗意盎然,在不协调中闪发出光彩。 这首诗另一动人之处是其语言之美,特别是"美丽的错误"数 字。
这句话原本就是矛盾的,"达达的马蹄"敲响了女子希望重逢 的心灵深处,因而美丽。不过,这马蹄声仅仅从前面路过,并不为 她的企盼而停驻,因而是个错误。
这一起一伏,前后情景的逆转, 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更形成了清劲跌宕之势。若与此诗的中国性 联想,又似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所表现的 意境。
同时,郑愁予在诗中还运用了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的意象,如 "莲花"、"柳絮"、"马蹄"、"春帏",特别是"东风"这一 意象取李商隐《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之 意,再再表现了郑愁予中国性的最根本的所在。
杨牧在《郑愁予传 奇》的长篇文章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 字写作,形象准确,声籁华美,而且绝对地现代的",强调了郑愁 予诗歌语言的中国化,从而体现了中国的思想与情感。 文字纯净是这首诗的另一个优点。
郑愁予在谈论写诗技巧时, 说:"写诗要忠诚,对自己诚,而不是唬唬人的,如果写的东西连 自己都不确定,那就是不忠实。"因而郑愁予的《错误》强调纯净 利落,清新轻灵,不在文字上。
4.求以“楼”结尾的诗句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不用开书帙, 偏宜上酒楼。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梳洗罢,独倚望江楼一夕瘴烟风卷尽, 月明初上浪西楼。残星几点雁横塞, 长笛一声人倚楼。陵阳佳地昔年游, 谢朓青山李白楼。 昔年曾向五陵游, 子夜歌清月满楼。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调角断清秋, 征人倚戍楼。戎马相逢更何日? 春风回首仲宣楼。 手持绿玉杖, 朝别黄鹤楼。人生达命岂暇愁, 且饮美酒登高楼。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酒旗相望大堤头, 堤下连樯堤上楼。秋山春雨闲吟处, 倚遍江南寺寺楼。 怎么都没分行啊 ?我分明是分行写的啊!
5.结尾的 古诗词
最后一个字是之的古诗
《酬杭州白使君,兼寄浙东元大夫》 作者:张籍
相印暂离临远镇,掖垣出守复同时。一行已作三年别,两处空传七字诗。越地江山应共见,秦天风月不相知。人间聚散真难料,莫叹平生信所之。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战城南》 作者:李白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6.以楼为题的古诗和名句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