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古诗句与科举知识联系起来考察(描写“科举制度”的诗句有哪些?)

1.描写“科举制度”的诗句有哪些?

1、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 三十三人名字香。遥望龙墀新得意,九天敕下多狂醉。 骅骝一百三十蹄,踏破蓬莱五云地。物经千载出尘埃, 从此便为天下瑞。——《及第谣》唐代:周匡物

2、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莫道儒冠误,诗书不负人;达而相天下,穷则善其身。遗子满赢金,何如教一经;姓名书锦轴,朱紫佐朝廷。古有千文义,须知学后通;圣贤俱间出,以此发蒙童。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年纪虽然小,文章日渐多待看十五六,一举便登科。大比因时举,乡书以类升;名题仙桂籍,天府快先登。喜中青钱选,才高压俊英;萤窗新脱迹,雁塔早题名。年小初登第,皇都得意回;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一举登科目,双亲未老时;锦衣归故里,端的是男儿。玉殿传金榜,君恩赐状头;英雄三百辈,附我步瀛洲。慷慨丈夫志,生当忠孝门;为官须作相,及第必争先。宫殿召绕耸,街衢竞物华;风云今际会,千古帝王家。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太平无以报,愿上万年书。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土脉阳和动,韶华满眼新;一支梅破腊,万象渐回春。——《神童诗》宋代:汪洙

3、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宋代:陆游

4、晨趋紫禁中,夕待金门诏。观书散遗帙,探古穷至妙。片言苟会心,掩卷忽而笑。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本是疏散人,屡贻褊促诮。云天属清朗,林壑忆游眺。或时清风来,闲倚栏下啸。严光桐庐溪,谢客临海峤。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唐代:李白

5、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唐代:颜真卿

2.唐代诗歌与科举之间的关系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用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 科举考试的最大获益者是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也是广大读书人视为追求功名利禄、光宗耀祖的出路.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表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明确指出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与英国科举考试制度及现代各国考试制度之间的渊源关系。这说明,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随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大发展的时期.此时开创并完善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影响至为深远.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隋朝开皇七年(587年).随文帝为有效地进行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充任各级吏员,破旧立新.废除选官旧制(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他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

按《随书·高祖纪》记载, 随文帝开皇十八年(589年)所开为“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当时确有秀才、明经二科.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始置进土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诞生。所谓“科举”就是分科取士的意思。

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 选拔官吏的权利,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但是隋朝不经常举行考试,录取的人不多,各科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尚未形成固定制度。

唐承隋制,推行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的科举制度。在科目的设置、类别的划分、科试的内容、科场规章等方面更加详备,更加完善,并逐渐制度化。

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的关键人物.唐太宗在位期间,提倡用人以德、学识为本.唐朝的科举每年定期举行,常设的考试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土、明法、明书、明算等. 明法、明书、明算是关于律令、文字、数学的专门科目,选择专门人才。

以明经、进土二科最为重要。 进土科在隋朝仅试策论(对时事和政治的看法),贞观(唐太宗年号)八年加试经史(经书、史书)。

明经科着重考对儒家的经典能不能记诵,比较死板。参加进土科考试的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 进土科第一名的称为状员。

有不少人从少年考到老年仍未中进土.50岁考中进土的人看做“少进土”。“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人赵嘏的诗句,形象地刻画出进土登第的难度.一旦登第就名闻士林,意味着可以在仕途飞黄腾达了。唐高宗时进土科考试又加《老子》及其他“杂文”题,形成“三场考试”。

第一场类似现在的填空题。第二场为口试 ,第三场为时务策。

唐玄宗时转为兼考诗赋。而且诗赋成为最主要的考试内容。

这也是唐代大诗人辈出,唐诗在诗歌领域内登峰造极的重要原因。武则天时特别重视科举。

曾一连几天在洛阳宫殿测试应举的人, 并曾命令在吏部复试者的名字糊掉而进行暗考,开了后世“殿试”和“糊名”的先河。史称“太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遐久,寝以成风”(《通典·选举》)。

还破例开了武科,即在科举考试当年同时进行武举考试。内容有骑射、步射、马枪等内容,考中的可以任用武官。

唐朝名将郭子仪即由武举进入仕途,后来平息了安史之乱。

科举,诗句,考察,知识

3.和科举考试有关的古诗

唐代诗人朱庆余,在临考前给水部员外郎张籍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近试上张水部》探听虚实:“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洞房花烛夜后,早晨要拜见公婆,精心梳妆,羞问夫婿,眉毛画得深浅合不合时宜?此诗借新婚之后的脉脉情事,把自己比喻成即将拜见公婆的新媳妇,把张水部比喻成舅姑(公婆),探听虚实。比喻通俗贴切,别出心裁。

张籍看过,大为赏识,回诗一首《酬朱庆余》:“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诗歌仍以比喻作答,把朱庆余比作“越女”,把他的诗比作“菱歌”,用“一曲菱歌敌万金”表明对其才华的赏识。

将古诗句与科举知识联系起来考察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