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同华严寺的诗句(介绍华严寺 悬空寺的历史?)
1.介绍华严寺、悬空寺的历史?
华严寺位于大同市中心的大西街,是依据佛教的七大宗之一——华严宗的经典《华严经》而修建的,故名华严寺。
寺内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上寺)和薄伽教藏殿(下寺),我们参观的是下华严寺。 下华严寺座落于上寺的东南侧,以辽代建筑薄伽教藏殿为主,大同博物馆就设在下华严寺。
薄伽是梵语,译为“世尊”,是佛的十大称号之一。薄伽教藏就是释伽牟尼所说的经典教藏,薄伽教藏殿自辽代中叶以来,就是华严寺的藏经殿。
薄伽教藏殿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建筑结构严谨,形制稳健。 殿内四壁排列重楼式雕木藏经阁38间,殿后壁正中间悬一天宫楼阁。
这些精巧玲线的木构模型,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称其为“海内孤品”。 悬空寺 悬空寺位於北岳恒山脚下的1金龙峡,距大同市约80公里,据说是北魏时一位叫了然的和尚所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这里山势陡峻,两边是直立百金米、如同斧劈刀削一般的悬崖,悬空寺就建在这悬崖上,或者说像是粘贴的悬崖上似的,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 抬头望上去,但见层层叠叠的殿阁,只有十数根像筷子似的木柱子把它撑住。
那大片的赭黄色岩石,好像微微向前倾斜,瞬间就要塌下一似的。俗语说:“平地起高楼”,可是,悬空寺却反其道而行之,悬空建在这绝壁之上。
虽然悬空寺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是一栋[危楼],但出于好奇和[探险]的冲动,谁都愿意鼓起勇气踏上寺门。 过了佛堂前面的平台后,踏上那连接殿宇之间的栈道,人们会不约而同地提起脚跟,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踩在木板上,好像走在刚结了冰的河面那样,生怕脚重,寺塌下来,自己做了[空中飞人];然而,脚板底下的木板虽然吱吱作声,而贴在岩石上的楼台,却归然不动…… 来到三官殿,才叫人松了一口气。
这是全寺两座最大的建筑物,大殿的后面挖了很多石窟,变成了一半房子一半洞的特有建筑形式。原来,当年的建筑者,就已经懂得向岩壁要空间的道理了。
侧身探头向外仰望,但见凌空的栈道只有数条立木和横木支撑着。这些横木又梁叫做“铁扁担”,是用当地的特产铁杉木加工成为方形的木梁,深深插进岩石里去的。
据说,木梁用桐油浸过,所以不怕被白蚁咬,还有防腐作用。这不正是修筑栈道的[古方]吗?看来,悬空寺就是用类似筑栈道的方法修建的,而阁楼的底座便铺设在许多铁扁担上。
其实,悬空寺之所以能够悬空,除了藉助“铁扁担”之力以外,立木(即柱子)也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些立木,每条柱的落点都经过精心计算,以保证能把整座悬空寺支撑起来。
据说,有的木柱起承重作用;有的是用来平衡楼阁的高低;有的要有一定重量加在上面,才能够发挥它的支撑作用,如果空无一物,它就无所借力而[身不由己]了。 但是,除了因地制宜之外,到底还有其它什么缘故要把悬空寺建在这千尺峭壁上呢?原来,以前这里是南去五台、北往大同的交通要道,悬空寺建在这里,可以方便来往的信徒进香。
其次,浑河河水从寺前山脚下流过,常常暴雨成灾,河水泛滥,人们以为有金龙作崇,便想到建浮屠来镇压,于是就在这百丈悬崖上悬空修建了寺院。 别看轻这殿宇小巧玲珑,内里却大有乾坤。
沿着窄小的楼梯直上,没想到还有一间半石窟式的佛堂,虽然佛像在微弱的光线下,显得有些残旧,但它那庄严的神态,却仍令信徒们感到〖有佛而心定〗。 这里的山势好像一口挂起来的锅一样,中间凹了进去,而悬空寺恰好建在锅底。
这种有利的位置,使得塞外凛烈的大风不能吹袭悬空寺。 此外,寺院前面的山峰又起了遮挡烈日的作用;据说,在夏天的时候,每天只有3个小时的阳光照射悬空寺,难怪它能够历经了千多年风雨甚至地震,迄今仍然牢牢地紧贴在峭壁上。
2.为什么说大同下华严寺是“海内孤品”
下华严寺是以薄伽教藏殿为中心的一组建筑。
薄伽教藏殿 (意为储藏佛经的处所),始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是经 辽末保大之乱后华严寺保存下来的惟一辽代建筑,是国内现存辽 代殿堂式建筑的典型作品。殿内四周,依壁设置重檐式壁藏38 间,分作两层,下层为经橱(现保存有明、清两代的佛经18000 余册),上层为佛龛。
当心间正壁设天空楼阁5间,为辽代木构 建筑的典型楷模。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誉之为“海内孤品”。
殿内的佛坛上,完整地保存有29尊辽代塑像,中 央并列三世佛,四角配置护法天王,其余为弟子、菩萨、供养童 子等,其中尤以合掌露齿面带微笑的胁侍菩萨塑像最为生动,是 辽代塑像艺术的精品。薄伽教藏殿内还保存有金大定二年 (1162年)《大金国西京大华严寺重修薄伽藏教记》碑和元至元 十年(1273年)《西京大华严寺佛日照明公和尚碑铭》各一通, 是了解和研究华严寺的重要史料。
3.怎样描写华严寺
大同始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取“慈悲之华,必结庄严之果”的大乘教义而命名。
寺院坐西向东,山门、普光明殿、大雄宝殿、薄伽教藏殿、华严宝塔等30余座单体建筑分别排列在南北两条主轴线上,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66000平方米,是我国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群。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严寺殿宇嵯峨,气势雄伟壮观,是辽金时期我国华严宗重要寺庙 华严寺风光(2之一。始建于辽,辽代佛教华严宗盛行,道宗亦曾亲撰《华严经随品赞》十卷,故云中( 即云中郡,今大同雁北一带)特建华严禅寺。
因寺内曾奉安诸帝石像、铜像,当时还具有辽皇室祖庙性质。辽保大二年(1122年),寺内部分建筑毁于兵火,后重建,至元代初年仍不失为云中巨刹。
明宣德、景泰年间大事重修,补塑佛像,勃然中兴。明中叶以后分上下两寺,各开山门,自成格局。
清初寺院复遭摧折,康熙初年曾事修补,但风光难现。2008年,大同市启动名城复兴工程,投巨资对华严寺进行了大规模整修,恢复了辽金时期大华严寺的鼎盛格局。
现上下二寺虽连成为一体,仍各以一主殿为中心。上寺以金建大雄宝殿为主,分为两院,有山门、过殿、观音阁、地藏阁及两厢廊庑,高低错落,井然有序。
下寺以辽建薄伽教藏殿为中心,保存有辽代塑像、石经幢、楼阁式藏经柜及天宫楼阁。下寺砖雕二门以东,又有天王殿、南北配殿和山门,别为一院。
此寺主要殿宇皆面向东方,这与契丹族信鬼拜日、以东为上的宗教信仰和居住习俗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