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以载道的诗句评价(朱熹为毛要批评文以载道?)
1.朱熹为毛要批评文以载道?
“文以载道”说的是文章是来传播道理的,能“载道”的“文”才是好“文”。而朱熹之所以批评文以载道,原因是他觉得这句话颠倒了主次关系,道才是主体,文只是工具而已。
文以载道的思想 ,早在战国时《荀子》中已露端倪。汉代的扬雄则进一步提出了作者要遵循自然之道的问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设有《原道》篇,更加明确地论述了文以载道的问题,强调文是用来阐明道的。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和柳宗元都主张文以载道,韩愈重在提倡“古道”,以恢复自魏晋以后中断了的儒家道统;柳宗元比较注重治世之道,从社会需要出发,重在经世致用,比韩愈的道较有进步意义。
周敦颐之后,程颢、程颐将其重道轻文的主张,向更加片面的方向发展,甚至认为“作文害道”,完全把文和道对立起来。南宋理学家朱熹则把文看作是道的附庸和派生物,他主张文统一于道,认为“道外无物”,没有离开道而存在的文,文是道的表现形式或反映。这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看,有其合理的内核,但也带着理学家排斥纯文学的偏见。程、朱之后,理学成了儒家的正统,在其后的几百年中,对文道关系的种种意见,便主要表现为宣扬理学与反对理学的斗争。
2.求描写阳光的古诗词〜文以载道的!需要可以拓展出哲理?
1。
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鸾翔。——·(刘禹锡) 2。
波弄日光翻上栋。窗含烟景直浮空。
——题碧藻轩() 3。浅溪受日光炯碎,野林参天长。
——寄平甫弟道中(王安石)4。九十春光斗日光,斜路杏花香。
——春光(李商隐) 5。竹里缲丝挑网车,青蝉独噪日光斜。
——() 6。 日光照未好,明月暂入都交加。
——李花二首(韩愈) 7。沐日光华还浴月,我欲乘桴。
——() 8。阴阴日光淡,黯黯秋气蓄。
——李氏园(园(苏轼) 9。 叹息西窗过隙驹,微阳初至日光舒。
——窗日() 10。阳光满前户,雪水半。
——早春(白居易) 11。重冈北面起,竟日阳光留。
——寄赞上人(杜甫) 12。 戈船破浪飞,射日光。
——江上作(陆游) 13。日光微漏潭见底,水气上薄云成堆。
——山中得长句戏呈周辅并简朱(陆游) 14。光斗日光,斜路杏花香。
——日日(李商隐) 15。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
——咏(刘禹锡) 16。柘袍侍三千,照日光流渊。
——书牧马图(苏轼) 17。 低昂黄金杯,照耀初日光。
——黄葵(苏轼) 18。旁映白日光,缥缈轻霞容。
——第三峰() 19。暮长,皛皛浮日光。
——(杜甫) 20。 日光斜照集灵台,花迎晓露开。
——集灵台二首() 21。惊近白日光,惭非青云器。
——初授拾遗(白居易) 22。为忧鵩鸟至,只恐日光斜。
——和春深二十首(白居易) 23。 冬日光,明暖真可爱。
——自在(白居易) 24。浮云翳日光。
悲风动地起。——(。
3.有关书以言志文以载道的古诗有哪些
原文: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译文:
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不同流合污、不畏恶势力的品质,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注释:
石灰吟:石灰赞歌。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击:撞击,雕琢。
千、万:指撞击次数多,不是实指一千一万,是夸张手法。
若等闲:好像平常事一样。 若:好像;等闲:平常,轻松
清白:指高尚节操。千锤万击:无数次的锤击开凿。
人间:人世间。
锤:敲打。
简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经过千万次锤打从深山里采出来的石灰,对熊熊烈火的焚烧看得跟平常事一样。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清白长留人间。
4.《中西比较诗学》“文以载道,诗以缘情”名词解释
文以载道:出自宋理学家周敦颐《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
文以载道是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观点。由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文以贯道"发展,经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
诗以缘情:出自陆机的《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这是陆机对于文学体式风格而提出的文学批评理论,一是指诗歌因情感激动而作,二是强调诗歌整体上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