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都的美食诗句(关于美食的名人名言或古诗词有哪些)

1.关于美食的名人名言或古诗词有哪些

1、苏东坡既是著名的文人学者,也是著名的美食家。

所以相传与他有直接关系的名馔不少,用他名字命名的菜肴更多,如“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玉糁”、“东坡腿”、“东坡芽脍”、“东坡墨鲤”、“东坡饼”、“东坡酥”、“东坡豆花”、“东坡肉”等等。 《东坡集》载:“蜀人贵芹芽脍,杂鸠肉为之”。

春鸠脍,就是芹菜炒斑鸠胸脯丝。后称东坡春鸠脍。

苏轼是喜欢羊汤的,为此他写道:“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他还专门写了《猪肉颂》:“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东坡用其情有独钟的竹笋和猪肉一起煮,在一次美食派对上,苏东坡信手写下了一首打油诗:“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味美却有毒的河豚也成为了他的常吃常新的美味,“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逍遥自在的七言绝句,更是写了春天的竹笋、肥鸭、野菜、河豚,真可谓是一句一美食。“秋来霜露满园东,芦菔生儿芥生孙。

我与何憎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在他看来,这些蔬菜比那鸡鸭鱼肉还要味美。

丰湖是苏东坡最喜欢野炊的地方,他把这里湖边长生的藤菜比作杭州西湖的莼菜:“丰湖有藤菜,似可敌莼羹”。 苏东坡吃到了一位老妇人做的环饼,不由得题诗道:“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寥寥28字,勾画出环饼匀细、色鲜、酥脆的特点和形似美人环钏的形象。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饮不尽器,半酣味尤长”,“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苏轼爱好品茗,诗作中也常见对茗茶的赞美,“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形容了杭州城外漫山遍野的茶园景色。“从来佳茗似佳人”更是与另一首诗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被人们辑成了茶馆茶庄的名联。

苏东坡的诗词书稿,其中有很多与美食有关的佳文,《菜羹赋》、《食猪肉诗》、《豆粥》、《鲸鱼行》以及著名的《老饕赋》。 =================================================================2、陆游是南宋著名的诗人,他还是一位精通烹饪的专家,在他的诗词中,咏叹佳肴的足足有上百首。

“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玉脍丝莼”的句子,这“玉脍”指的就是隋炀帝誉为“东南佳味”的“金齑玉脍”。 “脍”是切成薄的鱼片;“齑”就是切碎了的腌菜或酱菜,也引申为“细碎”。

“金齑玉脍”就是以霜的后白色的鲈鱼为主料,拌以切细了的色泽金黄的花叶菜。“丝莼”则是用莼花丝做成的莼羹,也是吴地名菜。

“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即是说自己用葱油做成的面条是天上苏陀(即酥)一样。 他在《山居食每不肉戏作》的序言中记下了“甜羹”的做法:“以菘菜、山药、芋、菜菔杂为之,不施醢酱,山庖珍烹也。”

并诗日:“老住湖边一把茅,时话村酒具山肴。年来传得甜羹法,更为吴酸作解嘲。”

“东门买彘骨,醢酱点橙薤。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鳖。”

“彘”即“猪”,“彘骨”是猪排。 排骨用加有橙薤等香料拌和的酸酱烹制或蘸美至极。

此外在诗中称道了四川的韭黄、粽子、甲鱼羹等食品。“霜余蔬甲淡中甜,春近录苗嫩不蔹。

采掇归来便堪煮,半铢盐酪不须添。”他总结了选取用蔬菜不要调味,吃起来也很新鲜。

“初游唐安饭薏米,炊成不减雕胡美。大如苋实白如玉,滑欲流匙香满屋”把大如苋实(鸡头肉)的薏米的白、滑、香的特点都写得非常生动。

《食粥》:“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仙人名)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鲈肥菰脆调羹美,(麦乔)熟油新作饼香。自古达人轻富贵,倒缘乡味忆回乡。”

"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猩"。"新津韭黄天下无,色如鹅黄三尺余,东门彘肉更奇绝,肥美不减胡羊酥"“祖国山河无限好,家乡父老不患贫。

淡云出岫删发何日,也味争如乡味醇。”"何时一饱与子同,更煎士茗浮甘菊"“山暖已无梅可折,江清独有蟹堪持。”

=======================================================================3、唐代诗人杜甫虽不是美食家,但他有许多关于美食的诗。 《丽人行》中有"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餍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的诗句,即为"八珍"。

"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红鱼入馔来"。"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

"无声细下飞碎雪","放箸未觉全盘空"描写唐代厨师加工鱼生的高超刀功和食客们争食的热烈场面。 "春日春盘细生菜""鲜鲫食丝脍,香芹碧涧羹"。

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梁(《赠卫八处士》)甲第纷纷厌梁肉广文先生食不足(《醉酒歌》)饔子左右挥双刀脍飞金盘白雪高徐州秃尾不足忆汉阴槎头远遁逃鲂鱼肥美知第一既饱欢娱亦萧瑟(《观打鱼歌》)。

形容成都美食的诗句,赞美成都美食的诗句,赞美成都美食的经典诗句

2.关于写成都食物的作文(接物喻情)

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我对这句话非常赞成。

我可以封自己为“小小美食家”,因为我对菜颇有一番研究。光菜名,我就可以滔滔不绝的说上百种。

北京的烤鸭、内蒙古的小肥羊、西安的羊肉泡馍、山西的刀削面……在这么多香甜可口的美食中,最让我喜爱的,便是山城重庆的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不仅吃起来麻辣鲜香而且颜色五彩缤纷。

嫩白的豆腐丁排着整齐的“队”站在盘中,穿上了用鲜红的辣酱做成的“衣服”,看上去火红火红的一片,就像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红色火焰,中间还夹杂着一些外酥里嫩的肉沫,绿色的葱花散落在盘中,就如同一片片绿叶,沾着辣酱的豆腐丁成了一朵朵盛开的红花,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不时,从盘中散发出一阵阵诱人的香味,真令人垂涎三尺! 看上去,麻婆豆腐的做法是十分复杂的,其实非常简单:把豆腐切成一个正正方方的小块,让它们一个个“跳”入热气腾腾的水中热热“身”,再把它们捞出来,一会在用。

接着,把肉切成极小的块,用植物油把肉块抄酥。然后,向锅里倒入适当的油,打开开关,向油中放入事先准备好的干辣椒、花椒和姜片,等油在七、八十度时放入豆腐丁,再加上适量的淀粉,翻抄几下,再加入适当的盐、黄豆酱、豆瓣酱,点上一点白酒,最后用小火慢慢烧两分钟,在快起锅时加入少许的味精,这道色香味俱全的麻婆豆腐就大功告成了! 吃麻婆豆腐也是很有讲究的。

吃时,先夹上一块豆腐,多沾一些盘中的辣酱,把它轻轻地放入嘴中慢慢地咀嚼,吃上去,麻麻的,辣辣的,这种味道一下充满了嘴的任何角落。我吃的时候,喜欢先把豆腐上的辣酱舔一舔,顿时,辣酱的麻和辣味一下“扑”入嘴里,再吃豆腐,嫩嫩的豆腐从嘴里一过,顺滑爽口,这样的吃法,吃到了麻婆豆腐别具一格的风味。

如果你幸运的话,还能够吃到一点点的肉沫,外酥里嫩,更一步增添了麻婆豆腐的风味,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怎么样,听到了我的介绍,对麻婆豆腐有了一定的了解吧。

它算不算是一道美味佳肴呢?唉哟,不跟你聊了,一盘麻婆豆腐出锅了,我这个“小小美食家”要去品尝品尝了,再见。

成都,诗句,美食

3.急需一些描写成都之美的文章,求帮忙

流水环抱的城市 成都是一座在水边长大的城市,汩汩的流水使成都人的性格变得温文尔雅而又充满浪花般的情趣。

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成都是名副其实的水城。威尼斯人马可波罗以元朝官员和旅行家的双重身份游历成都,他在游记中重点描绘了成都的江河桥梁,他站在成都的一座廊桥之上,看见鸟翅般翻飞的帆影,听见流水的淙淙声和划桨的泼喇声,脸上感到一股潮湿的风在轻轻吹拂。

这时候他想起了自己的故乡,那一座泡在水中的华美之城。“两江抱城”的城市格局、秀丽的山川以及像草堂、武侯那样的人文古迹,都使这里的人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和机智。

成都的游乐文化因为水的滋养,变得特别浪漫、陶醉、喧哗。《蜀杌》描述后蜀时期成都的水上游乐胜景时说:“龙舟彩舫,十里绵亘,自百花潭至万里桥,游人士女,珠翠夹岸。

有白鱼自江心跃起,腾空而去。”而任正一《游浣花溪记》更是极写游赏的盛况,满城士女“泛舟浣花溪之百花潭……架舟如屋,饰彩绘,连樯衔尾,荡漾波间,箫鼓弦歌,喧闹而作。

其不能具舟者,依岸结棚,上下数里,以阅舟之往来”。 这样一座被水培育起来的城市,它一定气定神闲,不会具有暴虐的性格和很强的侵略性,它总是很谦逊地汲取外来的东西,然后像基因转变那样把别人的东西融化成自己的东西,为我所用。

另一方面,水的柔韧和妩媚会使这座城市的人随和、机趣、不顽固、不排外,在自信的同时有一种谦逊的品格。 鲜花点缀的古都 成都的城市形象一直跟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时候我甚至觉得离开了花,成都一下子就会黯然失色,变成另一座我所不认识的粗糙乏味的城市。

最早把花跟成都城市形象联系在一起的人,是五代时的后蜀主孟昶,他曾经在成都的城墙上“遍植芙蓉”,到了金秋送爽时节,城墙上五颜六色的芙蓉花都开了,“四十里如锦绣”,把一个秀美的成都城映照得无比浪漫温馨。因为这个典故,成都至今简称“蓉城”。

据我所知,不在森严巍峨的城墙上放置刀剑枪炮等防御工具,而是种植娇艳的芙蓉花,这在中国建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特例。 到了宋代,成都的花跟寻常百姓的生活联系得更紧密了,海棠和梅花成为了宋代成都的“市花”。

《益州方物略》描绘宋代成都的海棠时说:“蜀之海棠,诚为天下奇艳。”诗人陆游在成都做官的时候,有一次骑马从青羊宫至浣花溪路过,连绵不绝的梅花香气使他深深地沉醉了,他写道:“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

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至浣花溪。”可以想像,在一座鲜花盛开的城市中,人们的鬓发上、衣襟上、生活中都有花的映衬和陪伴。

成都的街头总有小贩提着一串串黄桷兰在兜售,两朵三朵用线贯穿。花有玉一样的质地,十步开外就已花香扑鼻。

女人买来挂在衣襟上、鬓角上,男人买来挂在汽车的档风玻璃后面。到了冬天,卖梅花的人用自行车驮着一大束剪下来的梅枝沿街叫卖。

成都人买上几枝回去插在花瓶里,根部用水浸泡着,半月之中,家中的香气经久不散。 休闲者的天堂 宴饮这个雅致的词语,可能会让人想起丰盛的菜肴、华美的人物和扑鼻的酒香。

在这样的宴会上,一定是高朋满座,丝竹铮铮,许多有身份的人借吃饭的机会畅叙友情。不过,我这里说的宴饮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成都的官吏历来有宴饮的雅好,第二层意思是说成都的百姓历来有吃喝玩乐的风气。

在成都这样一座温柔富贵、润泽华美的城市里,物质极其丰富,环境极其优美,战争和灾难很难降临,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会有一种本能的追求。杜甫有一句诗,描绘成都城的安乐之风:“锦城丝竹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杜甫这句诗没有批评成都人生活颓废的意思,相反,他对这样的生活方式挺赞赏。杜甫当时携家带口到成都来避难,在他的记忆中,中原是一片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凄凉景象,而成都显现了太平盛世时的安逸和欢乐,因此他对成都这座城市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他在成都度过的那几年是他一生中最值得珍惜的岁月。

享乐这个词,一经提出也是很容易遭人批评的。通过这个词,人们很容易联想到不思进取、贪图安逸等方面去。

不过我对成都人的生活作风一向是持支持的态度,因为城市不是人群劳累奔波的竞技场,城市的使命是提供给人们一种舒适的生活环境。 成都人的游赏习俗历来兼有与艺术和经济贸易功能相结合的特点,它所反映的是一座城市旺盛的人气、丰富的物质和欢乐的精神源泉。

时至今日,成都人依然保持着这种作风,正月初一游武侯祠、初七游杜甫草堂,正月、二月游青羊宫的灯会、花会……再加上名目繁多的小吃节、交易会,一座城市总有好玩好看的地方值得人们流连。 有一本书叫《岁华纪丽谱》,非常详尽地记录了唐宋时期成都人的宴饮和游乐生活。

在这本书的序言里,有这么一段话:成都游赏之盛,甲于西蜀,究其原因,无非是成都平原地大物博,自古就有喜爱娱乐的风俗。遇到成都太守在岁末邀集百官宴会之时,还请得有戏班优伶吹拉弹唱。

这段时间,成都城的百性也出来游乐,“士女栉比,轻裘玄服,扶老携幼,阗道嬉游”。这样的活动当然会吸引民间艺人前来表演,于是人们饱赏“四方奇技,幻怪百。

4.形容川菜的诗句有哪些

1、《戏题寄上汉中王三首》

杜甫

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

终思一酩酊,净扫雁池头。

白话文释义:喝点高度酒,吃点江中的鱼,喝他一醉方休,结果少了雁池头这道菜。

2、《火锅煮辣吟》

卢青山

漫洒鸳锅椒一斗,灼息翻滚乱丝柳。

汹汹沸水血红浪,铁碗盛来当烈酒。

白话文释义:一眼望去,在鸳鸯锅中光辣椒就有一斗,翻滚起来好像柳条一样。滚烫的沸水像血一样红,用铁碗盛来可以当烈酒。

在古代,辣椒进入了不缺盐的四川之后,就开发出了自己作为食材的全部潜能,并且是与花椒一起,开创了属于川菜的“绝代双椒”的一个时代。

川菜的辣椒里,还有着各种不同程度的一个档次,在经过四川人的巧手搭配之后,就变化出了千般勾魂的滋味。辣椒与花椒的结合,形成了川菜麻辣兼备的格局,也就此确定了川菜进化的一个方向。

作为川菜中独有味型之一,麻辣也算得上是川菜中最正宗、最经典的一种辣,鲜明而不张扬,爽辣而不热燥,这就是麻辣的一个特点。

扩展资料:

川菜的发展

川菜系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菜系,其发源地是古代的巴国和蜀国。据《华阳国志》记载,巴国“土植五谷,牲具六畜”,并出产鱼盐和茶蜜;蜀国则“山林泽鱼,园囿瓜果,四代节熟,靡不有焉”。

当时巴国和蜀国的调味品已有卤水、岩盐、川椒、“阳朴之姜”。在战国时期墓地出土文物中,已有各种青铜器和陶器食具,川菜的萌芽可见一斑。

烹饪业的进步和发展,使蜀中的专业食店、酒肆增多。“文君当垆,相如涤器”,则是进步和变化的佐证。这时专业烹饪人员增多,烹饪技术突飞猛进。

更重要的是聚居于城市的达官显宦、豪商巨富、名流雅士越来越讲究吃喝享受。他们对菜的式样、口味要求更高,对川菜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川菜

5.哪位大哥大姐可以我为介绍一下成都的古文化

七、民俗文化川剧早有“蜀戏冠天下”之誉的成都是我国戏剧之乡。

形成于清代的川剧是我国重要的地方剧种之一,剧目繁多,文字优美,幽默风趣,表现手法丰富,程式化动作含蓄隽永,器乐帮腔独具特色,尤其是“变脸”、“吐火”等绝技独树一帜,令人叹为观止。成都人喜爱户外游乐,大文豪苏东坡曾有“蜀人游乐不知还”的诗句。

至今,城区每年春天举办灯会、花会,游人如织,热闹非凡;在郊区,还有龙泉桃花会、都江堰清明放水节、新都木兰会、桂花会、彭州牡丹会、新津龙舟会、郫县望丛祠赛歌会等,吸引八方游客摩肩接踵。所有这些民间节会,既是成都人游乐踏青的欢乐节日,也是外地游客、民俗学者观赏采风的大好时机。

川菜“吃在中国,味在四川”,这句四方流传的名言点出了成都“尚滋味”、“好辛香”的传统饮食特点。美不胜收的农产品为成都饮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来自各省移民的不同饮食习尚互相融合,造就了成都这个美食之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高超绝伦的烹饪技艺。

目前,成都有中华老字号名店24家、市政府授牌的餐饮名店35家。成都美食可以分为川菜、小吃、火锅三大类。

“川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首,品种三千,名菜数百,以味取胜,其“一菜一格,百菜百味,擅用麻辣”的特色可谓盘盘菜品是故事,道道佳肴有典故。传统名菜如“麻婆豆腐”、“回锅肉”、“开水白菜”已经风行全球很多地方。

“小吃”以小而精的特色驰名海内外,品种数百,做工精细,色鲜味佳,造型别致,代表性品种有“钟水饺”、“龙抄手”、“赖汤圆”、“叶儿粑”、“韩包子”、“夫妻肺片”等。近年来,“火锅”发展速度惊人,尤以名牌火锅红遍全国,正从一定程度改变着很多地方的饮食习惯。

成都的饮食街主要集中在盐市口、锦里、羊市街西延线、科华北路、领事馆路、望平街、一品天下等。大熊猫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不仅是中国的国宝,还被视为和平与友谊的象征而成了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1961年,当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成立之际,各国代表一致推选以大熊猫形象作为这个国际组织的会徽、会旗。大熊猫是中国的特产,主要分布在川、陕、甘三省,目前的野生大熊猫总数不足1000只,其中80%以上分布在四川境内,成都市郊的都江堰、崇州、大邑、彭州都有少量大熊猫出没。

为了强化大熊猫的野外保护,成都分别在都江堰市建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崇州市建有省级鞍子河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大邑县建有省级黑水河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中国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为保护和拯救大熊猫这一濒危物种而建立的生态型繁育研究基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建在大城市的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基地占地36.5公顷,绿树成荫,翠竹葱茏,流水潺潺,气候凉爽,有设施齐全的研究中心、现代化产房、兽医院和大熊猫博物馆。截止2002年底,基地和成都动物园已人工繁育大熊猫50胎,产78仔,成活一岁半以上的44仔,现存39仔。

为进一步保护大熊猫,占地150公顷、模拟大熊猫野外栖息地环境的半野生放养区即将建成。由于在拯救和保护大熊猫工作中做出的卓越贡献,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先后荣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全球500”以及中国环保最高奖“中华绿色科技奖”、“全国环境综合治理优秀工程”、“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殊誉。

国际荣誉1992年,成都市委、市政府决定,从1993年开始,用5年的时间,投入27亿元,对市中心人口最密集、污染最严重的府南河15公里河段进行整治。经过5年的努力,沿河10多万棚户居民迁入新建小区,污染型企业已迁移,城区水面得到净化,城市防洪能力由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1998年,府南河综合整治项目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第30个世界环境日,人类环境会议召开3 0周年世界纪念活动及“世界50个城市可持续发展项目展览”, 6月4日至7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 成都市府南河工程从70多个国家的228个参评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大使项目奖” 。

由“21世纪城市建设与环境成都国际大会”组委会宣布,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四川成都市改造治理的府南河绿化环保工程荣获国际人居领域2000年最佳范例奖。府南河绿带上的活水公园,是世界上第一座高扬水保护旗帜的主题公园,因此获1998年国际水岸中心“优秀水岸奖最高奖”,国际环境设计协会和美国《地域》杂志联合评定的与英国泰晤士河治理项目并列的"环境设计奖"。

关于成都的美食诗句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