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大七孔的古诗句(带有“孔”的诗句或词论语中的亦可)
1.带有“孔”的诗句或词 论语中的亦可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
饮后戏示弟子
白居易
吾为尔先生, 尔为吾弟子。
孔门有遗训, 复坐吾告尔。
遣兴五首其一
杜甫
蛰龙三冬卧, 老鹤万里心。
昔时贤俊人, 未遇犹视今。
嵇康不得死, 孔明有知音。
又如陇坻松, 用舍在所寻。
大哉霜雪干, 岁久为枯林。
答和孔常父见寄
黄庭坚
孔氏文章冠古今, 君家兄弟况南金。
为官落魄人谁问, 从骑雍容独见寻。
旅馆别时无宿酒, 邮筒开处得新吟。
黄山依旧寒相对, 岂有愁思附七林。
庐江主人妇
李白
孔雀东飞何处栖。 庐江小吏仲卿妻。
为客裁缝君自见。 城乌独宿夜空啼。
排闷
陆游
丈夫结发志功名, 大事真当以死争。
我昔驻车筹笔驿, 孔明千载尚如生。
自讼
王安石
孔子见南子, 子路为不怡。
欲从公山氏, 勃郁见色辞。
道如天之苍, 万物不能缁。
弟子尚不信, 况余乏才资。
明知古人仁, 语默各有时。
严颜碑
苏轼
先主反刘璋, 兵意颇不义。
孔明古豪杰, 何乃为此事。
刘璋固庸主, 谁为死不二。
严子独何贤, 谈笑傲碪几。
国亡君已执, 嗟子死谁为。
何人刻山石, 使我空涕泪。
吁嗟断头将, 千古为病悸。
鹿鸣 诗经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滇海曲
杨慎
海滨龙市趁春畲,
江曲鱼村弄晚霞。
孔雀行穿鹦鹉树,
锦莺飞啄杜鹃花。
此心
钱钟书
伤春伤别昔曾经,木石吴儿渐忏情。
七孔塞茅且浑沌,三星钩月不分明。
闻吹夜笛魂犹警,看动风幡意自平。
漫说此中难测地,好凭心画验心声。
2.关于描写孔子的诗句
孔子身世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
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
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
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孔子其人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
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3.关于三坊七巷的优美诗句或优美片段
感受水榭戏台的古典美
在我们这个有着“有福之州”美誉的福州中。充满了拌面的香味,充满了福州话的硬朗,更充满了名胜古迹的美丽。
这次,我们六年级的社会实践的目的地就是我们那福州的文化遗产——三坊七巷。
早就听林老师讲: 三坊七巷中街道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不少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不仅融人文,还融自然景观于一体呢。许多民居的门窗漏花采用镂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丰富的图案雕饰,精巧的石刻柱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随处可见,集中体现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艺和特色,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来到三坊七巷,印入眼帘的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古建筑群。令我印象最深切的非得那“水榭戏台”莫属。
我很开心,也很好奇。开心的是能到三坊七巷游玩,好奇的是“为什么这儿要叫‘水榭戏台’呢,‘水榭’又是什么意思?”
我带着疑问,跨进了“水榭戏台”的大门。一进去,我的目光就被这门厅上的灯笼、爆竹、红绸深深地吸引了,房梁上“喜气良缘”的横批,使人仿佛走进了新房。大厅正中的“囍”字,是用金黄色的纸剪的,显得更加耀眼。同学们拿着相机“咔嚓”“咔嚓”地争上前拍照留念。这屋子里的火红的颜色,和大家热闹的气氛,使大厅带来了勃勃的生机。看到这个场面,我仿佛看到了这家昔日过日子的红红火火的场面。
离开了大厅,我们来到了“水榭戏台”。“水榭戏台”好如一幅栩栩如生的山水画。亭台古色古香的瓦顶,边上有弧度;木制的棕色柱子;亭台背后的墨梅图;亭台旁一个小巧玲珑的亭台;四周环绕着逼真的假山;亭台前的池水,在周边一些花花草草的印染下显得格外的碧绿;水中鲫鱼、金鱼、乌龟你追我赶地嬉戏,我们大家在拍照着,它们仿佛在说:“别挡着我,你已经拍够了,风头也出够了,该让我拍了!”看到这,我才知道这儿为什么叫“水榭戏台”了,“水榭”中的“榭”大概是指:建在周围景色的建筑.。自然“水榭”就是指:建在水上的建筑。林老师走过来,对知识薄弱的我们说:“‘水榭戏台’有2000多平方(米)有学校好几个篮球场那么大!”蒋伟杰听了,惊讶得下巴快要着地:“2…2000多平方(米),这也太夸张了吧!”林老师指着戏台楼阁说:“你们看,那个楼阁,一楼是男宾观戏台,二楼是女宾观戏台。在古代,看戏都这么讲究,由此可见,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听到这儿,我点点头:“看来,水榭戏台果真是名不虚传啊!”在此,我感受到了“水榭戏台”的古典美。
三坊七巷是我国文化遗产,更是我们福州人的骄傲。在地灵人杰的三坊七巷中,曾走出许多名人:虎门销烟英雄——林则徐;黄花岗烈士——林觉民;戊戌君子——林旭;“五四”运动引发者——林长民等。看着这些名人都姓“林”,与他们同姓的我为我自己姓“林”,而感到自豪,将来也要向他们一样,有一颗爱国之心。这次社会实践到了尾声,我们班的社会实践,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群众路小学
林诗隽6(1)4号
2009年12月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