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式的特点(诗歌句法都有哪些特点??诗歌鉴赏得体要怎么答啊?谢谢老师)

1.诗歌句法都有哪些特点??诗歌鉴赏得体要怎么答啊?谢谢老师

高中考题中,一般只有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中的常见的特殊句式有下面几种:

1、省略句: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杨柳岸晓风残月”……全用名词性词汇组成,不按主谓宾的语法组织成句,没有动词,不叙事而是只写景,形成某种特定的氛围,来渲染气氛,烘托感情。

2、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主人下马客在船”……利用上下文互相补充,表达完整的意思。

3、叠字成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利用叠字的使用,淋漓尽致地抒发感情。

4、对比: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利用前后句相反的内容形成对照,从而突出主题。

5、类比: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跟前面的对比一样,这也是一种对偶的句式,但是上下句意思相同或相近,来突出主题。

古诗句式的特点有哪些,古诗句式结构,古诗特殊句式

2.古文句子的句式特点有哪些?以什么为标准?

古文的句式常见的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判断句,省略句等~~

宾语前置:唯(惟)一、、、是连用的时候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的时候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的时候

之,有提前宾语的作用

状语后置句:最好辨认的方法就是看见

“于”,这个字后面带地点,时

间,人名等,多半是状语后置

判断句:、、、者。。。也连用

。。也

。。者也

。。是。

这都是我自己总结的,但愿能给你一些帮助

句式,古诗

3.古诗从句式上分为什么

古典诗词中,大部分诗词的句式结构是按常规语序安排的,但由于表达的需要、或韵律的需求,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句式结构.下面就几种情况举例分析如下.

“意象组合式”.所谓“意象组合”,是指将几个表示事物、景象的名词并列在一起,构成诗句.对这些诗句的理解,无法通过语法分析实现,只能借助想象和联想,将名词所代表的对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画面,从而创造一种意境,借助意境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运用这种句式,最典型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的前三句,完全是用九种意象并列构成的.这九个体现意象的名词,本没有动词将它们连在一起,但借助于我们的想象和联想,就可以将九种不同的景象巧妙地组织进一个画面里,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象,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愁思.

“互文见义式”.即在诗句的构成中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来表现句子的含义.“文”是修饰的意思,所谓“互文”,是指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例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如果理解成“主人下了马,客人留在了船上”就错了,应当把“主人”和“马”结合起来理解,“下马”“在船”是其共同行为,即:主人和客人下了马,又上了船.类似的例子,我们学过的诗文中有很多,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等.“互文见义式”的诗句,在理解上要讲究完整性,不能将互文的两个词语拆开理解.在表达效果上,“互文见义”的结构句式,可以便于句子的整齐、押韵,可以使语句简约,避免重复叙述,可以使表达的内容圆满而富有亲和力.

“语序倒置式”.即在诗句中,出现了各种成分前置、后置现象.读诗时,必须将这样的句式分辨出来,否则就会影响对句子的理解.如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话报平安.”中的“故园东望”正常的语序应是“东望故园”,诗句将“故园”和“东望”倒置,突出了作者对“故园”(长安)的无限思念之情.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为“神游故园,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倒置的目的在于突出作者因“多情”而“华发”“早生”.

“省略跳接式”.这一句式是表现在句子和句子之间的,由于表达的需要,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内容有所省略,出现了跳跃式发展.这种情况从表面上看,看不出任何叙述顺序上的联系,诗歌内容的表达,全然是按照作者感情意念的自然流动(物随心转)而进行的.例如,陶渊明的《饮酒》(之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忽而跳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其间并没有必然的叙述顺序上的联系(既不是时间,也不是空间),全是为了表现作者恬淡、闲适、自得的感情需要而安排的.“省略跳跃式”的基本表现形式是:由甲跳到乙,再由乙跳到丙的过程中,甲、乙、丙三种事物表面上没有联系,作者在叙述中也没有明确的叙述顺序,甲、乙、丙三种事物的联系,靠的是作者内在情感意念的某种追求.

古典诗词的句式是复杂的、灵活而多样的,唯其灵活而多样,才呈现出古典诗词的丰富多彩.因此,了解古典诗词的一些特殊句式结构,对于我们学习古典诗词是大有益处的.

4.求 古诗《蒹葭》整理

一、句式特点:

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表现在全篇3段12句,只改动了十几个字。利用回旋反复,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感,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二、词类活用:

1)道阻且右 ,右:名词作形容词,弯曲。

三、一词多义:

1)白露未已,“已”释为“止”(未干之意),今为停止的意思。

5.什么是古诗的句式

句式是就诗句的“意义单位”而言的。

五言诗的句式以“二三式”最为常见,例如: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浑。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杜甫《春望》) (李白《塞下曲》) 也有的句式很复杂,偶尔使用可以起到抑扬顿挫之妙,例如: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后庭花/ 一曲。

(刘禹锡《金陵怀古》) 念/尔/独何之。(崔涂《孤雁》) 七言句式以“四三式”最为常见, 例如: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 船。

(张继《枫桥夜泊》)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 来。(苏轼《有美堂暴雨》) 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例如: 李将军/是/旧将军。

(李商隐《旧 将军》) 可怜/无定河边/骨。(陈陶《陇西行》) 可见古人作诗在句式上是力求多变的。

当然,句式一定要与诗句的节拍 相符合,否则,写出来的就只是五字或七字的散文了。

6.文言文的句式有几种

结构: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和用“书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句数在3句以上)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乐(lè),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

古诗句式的特点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