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游记后感的诗句(求白鹿原游后感古诗词一首谢谢)
1.求白鹿原 游后感古诗词一首 谢谢
闻名遐迩的白鹿原,
拭目眺望平平坦坦。
宛若神仙舞剑,
横扫了一个平面。
传说她诞生以后若干年,
土干地薄少人烟。
乡民们捐资修庙堂,
年年香火拜神仙。
一天, 终南山跑来一只白鹿,
绕原塄子打了三个转转。
它抬头向空一声叫,
一双眼喷涌两股清泉。
泉水落地生根,
在原上冲出一道沟堑。
河沟里锦鳞游泳,
沟坡上花果争艳。
流水滋润龟裂的土地,
黄土变成膏腴的良田。
气象风调雨顺,
庄稼连年丰产。
外乡人满怀幸福的憧憬,
闻讯迁来不辞道远。
他们在此和睦相处,
安居乐业世代繁衍。
春花秋月年复一年,
这故事辈辈流传。
但生活并非传说的这般美好,
此地也有贫穷、痛苦和灾年。
谁知有个胆大的后生,
竟对威严的乡佬发表意见:
“双手本是摇钱树,
关它神鹿什么缘?!”
乡佬扇了他一记耳光,
骂他“小畜生乱语胡言”。
小伙子憋了一肚子气,
临老也没有合上双眼。
人们在迷惘中思索,
不断寻求真正的答案。
猜测、打赌、争辩,
占去了不少农闲时间——
有的说“怕是哪位秀才作了个梦,
醒后便吹得玄而又玄。”
有的说“尝闻异物能现原形
为啥再不见白鹿下凡?”……
后来,有一位哲人过此,
好奇的年轻人围住他追根问源。
哲人笑了笑回答:
“渴望美好生活的人,
白鹿就在他的心田!”
2.徐霞客游过黄山后写的诗
“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译文:四海内外,没有什么山可以再比得上徽州之黄山的风景了。登了黄山以后,就可以不用再登其它的山了,该看的美景在黄山上都能看到了。
出自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后人将此话演绎成“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成为数百年来赞美黄山的名句。
扩展资料: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被称为“千古奇人”。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 ,“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 ,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
《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在文学上的主要特点是:
(1)写景记事,悉从真实中来,具有浓厚的生活实感;
(2)写景状物,力求精细,常运用动态描写或拟人手法,远较前人游记细致入微;
(3)词汇丰富,敏于创制;绝不因袭套语,落入窠臼;
(4)写景时注重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同时注意表现人的主观感觉;
(5)通过丰富的描绘手段,使游记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性,具有恒久的审美价值。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徐霞客
3.诗游记苏东坡 观后感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诗词读后感.苏轼虽被贬到密州,却不以己悲,在铁沟、黄茅冈尽显雄姿.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此等豪情,氤氲于苏轼胸中,厚积薄发,彰显自己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决心,不禁令人慨叹. 广阔的绿野,放眼望去,雄鹰展翅翱翔.苏轼驾驭铁骑,马儿嘶鸣,疾驰而去,且学天骄弯弓射大雕.这,是洒脱的快乐!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莫听穿林竹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又被贬入了万丈深渊.把酒独饮,岂能自甘颓废耶?此乃苏轼也,虽屈于偏远之地,岂可自弃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是不羁的,甩开不尽的烦恼,用最旷达的胸怀接纳一切.在乡间小院,他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于田间小路,他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自由豪放的快乐,在苏轼心底蔓延…… 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 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反复的进宫与贬谪,苏轼选择了释怀.心中保留了一方快乐的净土。
4.徐迟 黄山记 读后感
读《黄山记》有感
黄山是我国东南名山之一。听说那里以云海著名。历来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说法。一直心向往之,却苦于没有机会一睹黄山风采。读了作家徐迟的《黄山记》,向往之情尤甚。
作家诗一般的语言,如一支多彩的画笔,一幅黄山山水长卷便画廊般的展示在我的面前。独具特色的花岗岩山峰,让我感受到黄山的挺拔;扑朔迷离的雾,绚丽多彩的霞,也让我饱览黄山的神秘;雪浪滚滚的云海,苍翠挺拔的黄山松,更让我体会到黄山的壮丽。
读了这篇文章,我由衷的喜欢上了黄山的峰,黄山的云,黄山的松,黄山的水。由衷的赞叹大自然这无与伦比的杰作。感谢作家徐迟,让我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那些奔腾磅礴,不可阻挡的雄奇瑰丽,和扑朔迷离,变幻莫测的浪漫灵动。那藏于“云海上下”的“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还有八潭,四瀑”。那自由自在出没林间的“走兽",那婉转歌唱的“音乐鸟”,那吸引着无数追求幸福者去寻找“极罕见的摄身光”的希世灵芝草。诗人的眼睛,诗人的情怀,诗人的妙笔;黄山的灵性,黄山的神韵,黄山的魅力,都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
黄山神奇美丽的风景深深吸引了我,作者的由衷赞叹也深深打动了我。我想象自己沿着峭拔险峻的山路奋力攀登、攀登。呼吸着大自然清新的空气,闻着松脂的清香、野花的馨香,听着泉水清脆的敲打岩石,一群群的云雀在枝头欢跳着,清脆的啼鸣响彻整个山谷。此时,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烦恼统统抛在身后,带着轻松愉快的心境置身大自然的怀抱,多么美妙,多么惬意!我想象自己站在天都峰顶的苍松翠柏之间,眼前云海茫茫,天际辽阔。此时,心灵的世界也无比的辽阔起来。在如此壮丽的景色面前,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什么压力不能释放,什么心结不能消解呢?我想象云海深处那蒸腾的紫气不断上升、上升,逐渐变成七色的彩霞,绚丽耀眼中托起一轮鲜红的太阳。云消了,雾散了。群峰俊秀,万物明丽,全都沐浴在金色的霞光中。热血在涌动,生命在勃发,胸中升起豪情万丈,为事业,为理想而拼搏的勇气在体内迅速的聚集。
读好文,游胜景,均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使人有美的享受。《黄山记》真是一篇好文,值得一读。 这样也行~~参考一下吧~~
5.游褒禅山记读后感
写游记,除了在记叙所见到的山川景物、人情风俗外,当然还可以写作者的感触,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般说来,在游记中带一些抒情成分比较常见;借着记游发许多议论,而不失去游记体裁的文学意味,这却需要工夫。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作到了这样,它在千百年来是深深地为读者所喜爱的。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古文家,本来以写议论文见长。在这篇游记中,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长处,不多写景物,而是尽量就他游览后的感触大发议论。
在这篇六、七百字的文章中,记游的部分和发议论的部分约各占一半。而在记游的部分中,几乎处处是为后面所发议论立下根基。
后面发议论的部分,都是回应前面。文章的结构很严密,通篇显出作者的精心安排。
前半篇记游,文字虽然不多,但它却给读者清晰地描绘出了褒禅山的特殊风貌。它可以分为三个小部分。
第一个小部分写褒禅山的环境和它的历史。它写了褒禅山的得名,写到褒禅山的禅院,写到华山洞,还写出了从禅院到华山洞的远近距离。
禅院与华山洞之间,“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作者根据碑文考订了华山洞应作“花山洞”,显出了作者笔墨的闲暇。
第二个小部分写华山洞的“前洞”,只写了四句:“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第三个小部分写“后洞”,这是褒禅山奇险的所在,是它最值得游览的地方,描写比较多。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几句,写出了它的不同寻常的幽深。
作者写他游“后洞”时,“予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这一方面是叙述当日的游踪,一方面也是反衬了后洞的奇险莫测。
以下对他当日的游踪还作了几句补叙。补叙出他们一行游后洞到过的地方,“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补叙出“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补叙出“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补叙出他们出来以后,“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这都是记的游褒禅山的事,也可以说是本篇的正文。文字虽简短,描绘却较细。
我们好象跟着作者从山中的禅院出来,行过一块仆在路旁的碑,游览了前洞和后洞。他在游前洞时,看到许多游客在那里记下了名字,知道到过的人很多。
但这只是一个普通的洞。游后洞时,要持火把进去,越往深处越难走,见到的景物也越奇。
虽然作者没有具体描写它怎样奇,然而这却深深地吸引了读者。通过对洞中探寻的迫切心情,给了读者充分想象的余地。
后洞的奇,他还有十分之九没有见到,留下一片懊悔。记游的事已经写完,如果文章到此为止,也未尝不可。
但是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他的打算就是要从这件游览的憾事中总结出一点教训来。 “于是予有叹焉”一句,陡然一转,引起了后半篇的一番大议论。
作者因此想到古代的学者观察天地山川和草木虫鱼鸟兽,往往能得到一些东西,完全是他们苦心探索、务求深入的结果。一般人只想走平坦的道路,只在近处盘桓,像游山的人大都只在前洞看看一样。
他们不愿走到艰险和深远的地方去,可是世间的“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总是在“险远”的、人迹罕到的地方。要到“险远”的地方见识那些“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首先要立定志向;立定了志向,还要有能力;有了能力,还要有毅力;在“幽暗昏惑”的地方,还要有所凭借和帮助,像游后洞时需要有火光照明一样。
不要在能力还够使的时候就停了下来,徒然让人讥讪和遗下无穷后悔。 这是作者在这次游山后所悟出的一段做学问的道理。
这段道理不仅由于通过他的亲身经历说了出来,具有生动的形象性;而且语言也写得饶有韵味,委宛动人。这段文字的一个特点就是变化多,曲折多。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是一个总的论述,是这一段文字的纲领。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这几句具体结合到了这次游山的经历,然而这还是概述,是承上文而来。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这里是一转。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这里又一转。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这里又一转。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这里又一转。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最后归结到作者在思想上的收获。
句子的变化和转折那么多,是为了层层推进地发挥要说的道理。但它转得毫不费力。
它在转折的地方都能巧妙地运用虚字,因此是那样圆转流利,挥洒自如。然而它又是风骨遒劲,笔力挺拔。
这段文字和上面的记游文字相得益彰,和它在语言上的运用得好是分不开的。 作者在发完这些议论后,又回顾前面看到仆碑一事,最后还写了几句:“予于仆碑,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哉!”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但又和学问的道。
6.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诗情诗境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色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最有成就的作品,他能成山水游记的一代宗师,必有原因。
柳宗元对大自然山水有?长期的观察和敏锐的感受,因而能把握?所描写景致的物态,用细腻的笔触简洁准确地把它们描写出来。如《钴鉧潭记》短短的不到二百字的文章,已能生动地描绘出钴鉧潭的风光。可谓精简细腻,形容如画。
在艺术创作上,对作品实在需要「个性」化,只有具体的形象,才能达至逼真感人。柳宗元写山水,善于捕捉个性化的特征。他写山,永州的「高下之势、岈然窿然」(《始得西山宴游记》)的丘陵与柳州的峭立挺拔、全无草木的石?不同;写水,每一条溪流,每一泓潭水,也各自有其独特的面貌。 钴鉧潭突出其秀美、小石潭突出其清幽、黄溪二潭突出其奇丽「若剖大瓮」、「未若白虹」、「若颏颔断腭」,这些贴切而独特的比喻,正显示出潭水「奇丽」的景色。到今天,钴鉧潭等早已湮没不知所在了,但柳宗元所创造的钴鉧潭等地的形象,却深深印在读过他的山水游记的人们脑海中。
柳宗元也善于在变化中,在动与静的互相榇托里描写自然,笔法不落俗套。例如他写水中游鱼,俶?往来,似与游者相乐,这是写动;但实际却表现潭水的平静和环境的清幽。他写山风冲击溪谷,草树摇曳,也是写动;但却描写出山谷远离尘嚣的静谧。他更善于把静物写成有生命的东西,如《钴鉧潭西小丘记》里描写山石「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罢之登于山」,这就把「死」的山石写「活」了,表现得既具体而又鲜明。愤徘之情,形于文字。
在柳宗元的山水记中,也浸透?饱满的热情。他曾说自己被贬永州是「沉埋全死地,流落半生涯」。他在离开永州前不久写《囚山赋》,把永州郊野的「万山」比拟为囚禁自己的「狴牢」。他以这种感情来记山水,表现了他强烈的愤激和不平、理想和追求。这些作品真的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地步。因而它们也像散文诗一样,充满了激情。
7.
《记承天寺夜游》这一篇文章写的仅仅是作者被贬职以后的一个小小生活片段,少少的八十多字,却承载着作者丰富的内涵、情感,每一字、每一句都是那么自然、朴实,但实际上,一字一句都经过仔细的斟酌。
苏轼的这篇文章“不见其情”,但笔底波澜此起彼伏,自然“其情可见”。
文章写得很细致,又很简洁。第一句话,看似平凡,实际上,这句话里的“夜”字便已紧扣了题目“夜游”。作者正欲休息,却发现月光悄悄闯入,这就是对“夜”的具体描写。“入户”二字用得很恰当,把月光拟人化,让人产生错觉:月光似乎感觉到作者的寂寞无聊,于是主动与其为伴。对于一个被贬职的人来说,他感受到人情冷暖后的心情不言而喻;此时此刻似乎只有月光懂他的心,愿意聆听他。“欣然起行”这简洁的四个字表露了作者的心迹,作者的心灵因此得到安慰。这里,作者就无形地表达出他被贬的酸楚,想要见月派遣的心情。正好,此夜月色清凉、来得颇合时宜,于是,引起了下文——作者来到承天寺游玩。
作者对月光的描写非常特别。那奇特的想象力、新奇有趣的比喻,把月光写得如水一般有灵气。又把竹子和松柏比喻成“水中交错的藻、荇”,可见,作者真的就把月光当作是一个久违的知心朋友,他对月光的了解都体现在他独特的描写当中,那般皎洁、空灵,富有魅力。在这些描写之中,作者并没有提到一个“月”字,但同时,他的语言中,无时无刻都在描写月色之美,作者高明的写作可圈可点。 拒绝盗版—……%**%^&&&&&sY&&&;—……%**%
最后两句尤其妙绝,富含作者的复杂情感。作者拿那些追名逐利的“忙人”和“闲人”作比较,突出“与月为伴”的悠闲自在、无限乐趣,因为“闲”才能“夜游”。原本平凡、随处可见的月夜,因为有了人的欣赏与爱慕,才会显得美。要不是有两个“闲人”在,我想,或许月色再美也毫无意义。
文章表现了作者沉浸于清虚冷月的仙境之中的安闲自适,当然,这其中不免会有一丝丝忧伤——不能为朝廷效力,这也是人之常情。文章就好像一首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如流莹闪耀于天际一般,倾诉着作者的背凉与酸楚。
读罢全文,两个“闲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观赏的景色,似乎尽现眼前。这微妙的感情蜿蜒着读者的思绪,可谓是回味无穷!
8.给两篇读后感呗 泰戈尔诗集,格勒佛游记
这些早已熟稔的文字,和那广为流传的诗句,就像一杯杯的香茗,品上一口便久久萦绕在心头。读了《泰戈尔诗选》,仿佛带我们走近泰戈尔,他的精神是那般深邃,那般丰赡,又那么细腻,一章章诗篇,或小巧玲珑,或灿烂辉宏。泰戈尔用他的哲学和世界给了世人许多智慧,许多启迪。 轻轻地翻,闲闲地逡巡。蓦然间,便会有一篇篇地美文闯入你的眼帘。
泰戈尔的诗,没有普希金的雄健壮阔,没有海湿的甜蜜梦幻,没有拜伦的气悍心魂,也没有雪莱的浪漫如风。他的诗是优美的画,无声无息,水乳交融。他艺术的魅力和思想的广阔,不是一般人可以达到的境界。作为诗人,同时又是小说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的泰戈尔。他的每一首诗,都燃放着炽热的精神火花,照亮读者的心。让世俗世界中,这些奔波与功利、名望,甚至被嫉妒与金钱附身了的人们,心臻得以触脱和净化。“光风霁月”,“金刚怒目”,泰戈尔的诗篇如春潮泻地,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虽然诗人的一身经历了许多坎坷与痛楚,但他的哲学和思想是光辉的,是快乐的,是博爱的。常常品茗泰戈尔的诗,走近泰戈尔,我们会更智慧。心里就不知不觉暖洋洋,亮光光。读完《泰戈尔诗选》,受益非浅!
泰戈尔的诗歌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我国的许多作家都曾经从中得到过启发。郭沫若的《女神》明显受了泰戈尔诗歌的影响;冰心的诗歌集《繁星》《春水》等受其影响也是不言自明的。瑞典的厄普萨拉说:“诺贝尔文学奖是应该赋予这位集艺术家和预言家一身的作家的。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在这方面是无与伦比的。” 《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斯威夫特出生于爱尔兰的首都都柏林,父亲是一位定居在爱尔兰的英国人。他是一个遗腹子,由叔父扶养成人。他的代表作《格列佛游记》发表于1726年,被当作是儿童文学作品,实际上却是抨击当时英国社会堕落与腐败的讽刺小说。 在这本书中,写得是主人公,一位外科医生格列佛的冒险故事,其中一些令人心惊肉跳。在小人国里,他成了庞然大物,刀枪不入,一连吞几十头黄牛仍填不饱肚子;在巨人国里,他变成了巨人们的玩偶,被玩弄于手掌间,并与苍蝇和蜂子展开斗争;后来,他来到神秘的飞岛国,这里的人利用鸟的下部的天然磁铁和海底下的磁铁的力量,随心所欲地移动,这同时也是一个可随时传唤鬼魂对话、专门搞些莫名其妙的研究的离奇国家;还有令人深感汗颜的慧骃国,在这个人马颠倒的世界里,更有许多不可思议的故事。读着读着,我仿佛随着格列佛一起走进了那个奇幻的世界。那些玩偶般的小人,高大威猛的巨人,长得像鱼的飞岛国居民,以及慧骃和耶胡们,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觉得最特别的要数飞岛国的居民。他们的眼睛都长在一侧,而且是一个爱好乐器的民族,在他们的衣服上也有各自喜欢的乐器。那里的侍从必须要时刻敲打大臣们的脑袋,否则他们总爱异想天开。……读了这本书后,我很佩服格列佛的智慧、勇气和冒险的精神,他是个与众不同的男子汉,他一见到大海就抑制不住内心冒险的冲动。作为一名医生,他专门搭乘去各地旅行的船只,以为船员看病为由,去环游世界,到处冒险。 读了这本书以后,我渐渐觉得这些书其实很有意思,而且不会看不进去,反而读过几遍之后,越发爱上了这些书。书是人们进步的阶梯,在书的世界遨游是每个人的梦想。打开手中的书,一头扎进去吧,总有一天会发现其中的乐趣。
9.【登泰山记】读后感
泰山,位于五岳之首,它那磅礴的气势和无与伦比的日出奇观,古往今来不知吸引了多少登临者,而这些登临者又以他们那绝妙的诗章为这位东岳尊者增添了无限的光彩,使之更加名扬天下。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慨叹,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不知激励了多少有志登攀的人。在洋洋大观的登览诗文中,清代桐城派代表作家姚鼐的《登泰山记》很值得一读。在他的笔下,日观峰那雄浑的气势,泰山日出时那壮美而又柔和的色彩,作者那顶风冒雪的动人经历,得到了形象而准确的描摹,生动而细密的表述。因此,无论是构思还是文笔,它都是无愧于前人而对来者又有所启发的一篇杰作。
作者以登览为主线,以日观峰为主景,用移步换形之法,层层推进,引人入胜。本文题目名为《登泰山记》而不用一般的“游泰山记”,就意在表明,他着重写的是“登览”。事实上也是这样,作者就是按登览这条主线移步换形,组成四幅气韵生动的画面。而在这幅山水长卷中又以日观峰为主体,从而使整个长篇主从相属,高下相倾,远近相配,色彩相隔,引人入胜。
姚鼐先生富有诗意,因而他的诗意在艰难中,不像我们在浮薄中。他是用他的足来丈量、来体会在绘画上我们所能够见到的中国传统的山水,他绝不像我们人为显示意识层的艰难意识而在家里挂一幅描尽山道奇险、步履维艰的“山行图”。在那个漫天风雪的时候,他与自然周旋着,在漫漫长途中,他快乐着,他也知道他的面前有可能要被风雪所吞没,但他还是从艰难中走出来。就我看来,只有这样方能领会泰山的美。
一个人只有亲身体验,亲身去观察才能体会到真正的美。这是我对登泰山记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