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川赏秋古诗句(塔川秋色的介绍)

1.塔川秋色的介绍

塔川村又名塔上,隶属于宏村镇,距离宏村仅2公里。塔川村依山而建,飞檐翘角的古民居,层层叠叠,错落有致,远远望去,就好像一座宝塔矗立在山谷之中。此为“塔”之来历。一条清澈的小溪穿村潺潺流过,给小村带来无穷灵气,此为“川”之来历。合起来,即为“塔川”。

2.关于“秋色”的诗句有哪些?

王勃(唐代) - 《滕王阁序》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维(唐代) -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李商隐(唐代) -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王绩(唐代) - 《野望》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王勃(唐代) - 《山中》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李煜(五代) - 《长相思·一重山》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杜牧(唐代) -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朱庭玉(元代) - 《天净沙·秋》

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

李白(唐代) - 《南陵别儿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王维(唐代) -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贾岛(唐代) - 《题诗后》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杜牧(唐代) - 《长安秋望》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韦应物(唐代) -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王绩(唐代) - 《秋夜喜遇王处士》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柳永(宋代) - 《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

严维(唐代) - 《丹阳送韦参军》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诗句,塔川赏秋古

3.形容秋色美景的诗句

1、《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秋夜曲》 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3、《子夜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4、《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5、《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6、《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7、《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8、《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9、《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0、《中秋月》 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11、《苏幕遮》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2、《渔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3、《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宋·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14、《秋月》 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15、《秋夜曲》 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16、《秋风引》 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17、《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18、《秋雨中赠元九》 唐·白居易 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 莫怪独吟秋思苦,比君校近二毛年。

19、《初秋》 唐·孟浩然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20、《秋晚江上遣怀》 唐·杜牧 孤舟天际外,去路望中赊。 贫病远行客,梦魂多在家。

蝉吟秋色树,鸦噪夕阳沙。 不拟彻双鬓,他方掷岁华。

21、《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2、《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23、《河西送李十七》 唐·高适 边城多远别,此去莫徒然。 问礼知才子,登科及少年。

出门看落日,驱马向秋天。 高价人争重,行当早着鞭。

24、《立秋日登乐游园》 唐·白居易 独行独语曲江头,回马迟迟上乐游。 萧飒凉风与衰鬓,谁教计会一时秋? 25、《秋思》 唐·白居易 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

兽形云不一,弓势月初三。 雁思来天北,砧愁满水南。

萧条秋气味,未老已深谙。 26、《客亭》 唐·杜甫 秋窗犹曙色,落木更天风。

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 圣朝无弃物,老病已成翁。

多少残生事,飘零似转蓬。 27、《秋芸有春绿》 宋·范成大 秋芸有春绿,疏篱照孤芳。

清霜早晚至,何草能不黄? 宁当念衰落,政尔事容光。 及时且自好,来日殊未量。

28、《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9、《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0、《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难望王师又一年。

31、《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32、《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4.深秋的诗句深秋的诗词枫叶

关于深秋枫叶的诗句汇总如下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2、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3、秋花偏似雪,枫叶不禁霜,愁见前程远,空郊下夕阳。

4、枫香晚花静, 锦水南山影,惊石坠猿哀, 竹云愁半岭。5、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6、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7、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8、我画蓝江水悠悠,爱晚亭上枫叶愁9、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

10、香山雨打青松青,霜染枫叶红。风吹白云动,万里送柔情。

11、赤叶枫林百舌鸣,黄泥野岸天鸡舞12、霜染鸦枫迎日醉,寒冲泾水带冰流13、鸿飞冥冥日月白,青枫叶赤天雨霜14、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15、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16、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17、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

18、枫叶欲丹先惨澹,菊丛半倒不支持。19、祛暑松荫老,点秋枫叶新。

20、赤叶枫林百舌鸣,黄泥野岸天鸡舞21、鸿飞冥冥日月白,青枫叶赤天雨霜22、一叶落渔家,残阳带秋色。23、秋雨夜眠 白居易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24、江南季秋天,栗熟大如拳。枫叶红霞举,苍芦白浪川25、秋花偏似雪,枫叶不禁霜。

26、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27、五门西角红楼下,一树丹枫马上看。

28、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29、江南季秋天,栗熟大如拳。

枫叶红霞举,苍芦白浪川30、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 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5.初秋的诗句古诗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紧紧追赶

却拽不住时间的手

走进夏末初秋

还似一叶孤舟

经历雨打风霜,颠簸漂流

回眸,回眸

有洗礼才懂得拥有

心中的那方净土

从不曾湿漉、游走

心,满怀挚爱

静享阳光润泽抚搂

极目远眺

人在花丛笑嗅

漂流,漂流

绝不是没有航线的孤舟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燕飞蝉寒秋叶黄,雀叫枣红荷叶清。

碧云蓝天气色浓,转身回头又风景。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秋兴八首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震,征西车马羽书迟。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墙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美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6.哪句诗句体现了中秋节月下赏桂花的情景

天竺寺八月十五夜桂子 唐 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这首绝句描状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

全诗咏物以虚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 十五夜望月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入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

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7.关于枫叶的古诗大全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鱼玄机《江陵愁望寄子安》

我画蓝江水悠悠,爱晚亭上枫叶愁----唐寅《我爱秋香》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感枫五首

作者:【李贺】 年代:【唐】

石根秋水明,石畔秋草瘦.

侵衣野竹香,蛰蛰垂野厚.

岑中月归来,蟾光挂空秀.

桂露对仙娥,星星下云逗.

凄凉栀子落,山璺泣清漏.

下有张仲蔚,披书案将朽.

香 山

雨打青松青,

霜染枫叶红.

风吹白云动,

万里送柔情.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

江上枫 成彦雄

江枫自蓊郁,不竞松筠力.

一叶落渔家,残阳带秋色.

秋雨夜眠 白居易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山行 杜牧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送周子落第游荆南 岑参

山店橘花发,江城枫叶新.

江楼月夜闻笛 刘沧

思飘明月浪花白,声入碧云枫叶秋.

玉山岭上作 皇甫曾

秋花偏似雪,枫叶不禁霜.

过蛮洞 宋之问

林暗交枫叶,园香覆橘花.

送王昌龄之岭南 孟浩然

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

江上枫 成彦雄

江枫自蓊郁,不竞松筠力.

山中望篱东枫树有怀成都 陆游

五门西角红楼下,一树丹枫马上看.

初冬 陆游

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

暮秋书事 陆游

枫叶欲丹先惨澹,菊丛半倒不支持.

文征明山水 乾隆

祛暑松荫老,点秋枫叶新.

送增田涉君归国 鲁迅

扶桑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

江南季秋天,栗熟大如拳.枫叶红霞举,苍芦白浪川

枫香晚华静,锦水南山影

赤叶枫林百舌鸣,黄泥野岸天鸡舞

霜染鸦枫迎日醉,寒冲泾水带冰流

鸿飞冥冥日月白,青枫叶赤天雨霜

8.描写秋色的诗句

唐·李白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赠庐司户》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晋·陶渊明: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

展开唐·李白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赠庐司户》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晋·陶渊明: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唐·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阙题二首·山中 望采纳收起。

塔川赏秋古诗句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