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善男信女的诗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出自哪里?)

1.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出自哪里?

出自金刚经。 南怀瑾讲解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是金刚经最后一个四句偈。金刚经有好几个四句的偈,「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等等,共有两三处地方。所以有人提出来,金刚经中所说的四句偈,究竟指的是那个四句偈? 那四句都不是!这四句偈,离经而说是指空、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 假如一定要以偈子来讲,非要把它确定是那四句不可的话,你就要注意金刚经所说的:不生法相,无所住。

非要认定一个四句偈不可,就是自己生了法相!所以说都不是。这才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才能讲四句偈。 有为法与无为相对,无为就是涅盘道体,形而上道体。实相般若就是无为法,证到道的那个是无为,如如不动;有为的是形而下万有,有所作为。

一切有为法如梦一样,如幻影一样,电影就是幻。泡是水上的泡沫,影指灯影、人影、树影等。佛经上譬喻很多,梦幻泡影,水月镜花,海市蜃楼,芭蕉,又如犍达婆城,就是海市蜃楼,如阳□,太阳里的幻影等。

年轻的时候学佛,经常拿芭蕉来比,我说芭蕉怎么样?「雨打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这是古人的一首诗,描写一个教书的人,追求一位小姐,这位小姐窗前种了芭蕉,这个教书的就在芭蕉叶上提诗说:「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

风吹芭蕉叶的声音,煞煞煞……吵得他睡不著,实际上,他是在想那位小姐。那位小姐懂了,拿起笔也在芭蕉叶上答覆他:「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 是你自己心里作鬼太无聊,这个答覆是对不住,拒绝往来。

我们说芭蕉,难道佛也晓得这个故事吗?不是的,这是中国后来的文学,砍了一颗芭蕉,发现芭蕉的中心是空的,杭州话,空心大老倌,外表看起来很好看,中间没有东西。 所以这十个譬喻梦幻泡影等都是讲空,佛告诉我们,世间一切事都像作梦一样,是幻影。

梦幻中如如不动 二十年前的事,现在我们回想一下,像一场梦一样,对不对?对!梦有没有啊?不是没有,不过如作梦一样。当你在作梦的时候,梦是真的;等到梦醒了,眼睛张开,唉呀,作了一场梦!你要晓得,我们现在就在作梦啊!现在我们大家作听金刚经的梦!真的啊!你眼睛一闭,前面这个境界,这个梦境界就过了,究竟这个样子是醒还是梦?谁敢下结论?没有人可以下结论。

2.路头经 全文

全文:

路头经

观世音指点路头经,法善修行变象身。勤人吃素同念佛,自己灾殃尽除根。不论贫穷与富贵,不论吃荤吃素人。再要自己诚心意,一心礼拜路头经。

拜得路头经圆满,赛如吃素拜经文。要来修行发善心,要拜南海观世音。要拜八年圆满观世音,世音佛超出阴世地狱门。要拜过去生死路,要先拜仙亡早超生。

为人不拜路头经,阴司地狱步难行。要拜七七四十九个王神,要拜四十九卷路头经。西方路上荡二行,金童玉女来接引。行到西方拜世尊,路头经要进善门。

东门要拜大乘经,胎卯涅化毒超升。六根其祖方为道,逍遥自在出东门。南门要拜孔雀经,飞禽走狱尽超升。拜得诚心方为道,长蟠宝壶出南门。

西门要拜园通经,蚯蚓鲜鳖尽超升。诚心礼拜园通经,接引善人出西门。四门要拜血盆经,花生蚊虫早超升。血盆宝乃诚心拜,宝盏长蟠接善人。

出处:出自佛经《路头经》。

扩展资料:

佛经有三个作用,一是诱你起信,二是据根器不同而教你修持的方法,三便是“印心”。其传说部分也许是为了展现佛教的神奇之处;哲学与修行部分是值得学习与深思的道理;其将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无论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释一些科学中无法解释的现象,达到导人向善的作用。

有许多佛经表达的是佛之“心印”,故达摩把《楞伽》付与慧可(神光),说可以“印心”。至黄梅五祖又提倡用《金刚经》印心。对照《路头经》,则认为香严击竹后是“自共相建立。”

在我们看来,有许多对佛提持心印的经文的解读文章,大多是从义理到义理的东西,可能会误人子弟。怪不得声闻乘的人要讲,不提倡读经书,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即可。

的确如此,只要能“一念”代“万念”,然后“念”得人空法空。你再看《维摩诘所说经》中说:“菩提烦恼无异境界”一句,你不达到一定程度根本无法领会,只有当你能“转”能“化”后才能深会其意。

又如灵云的禅诗:“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今日更不疑。”又如药山的:“云在青天水在瓶”,也是一样的道理。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佛经

善男信女,诗句

3.杜甫有一首《废寺》诗,网上资料甚少,谁能解释这首诗?

的确很少资料。

这是《七二钟声》卷中收录的杜甫的一首七言小诗,整个文卷收集了众多有代表性的诗作、楹联,七二重在讲格律,所以这些诗都是用来讲解怎么对帐格式的,诗意未作深解。 我谈谈个人看法,这个诗从标题《废寺》可以看出,是表述一座凋敝的寺庙惨败景象, 我这样解释: 寺院殿堂屋檐的角落成了蝙蝠的栖身之所, 江边仿佛能看见参拜帝王神明的善男信女。

深邃的大殿让人害怕,只有鸟雀栖息在里面, 冰冷的江水看着那些势力的善男信女,耻笑不已。 我觉得这里有两个典故: 1.拜鹃——记得“望帝花身杜鹃”的故事吧,我觉得这里就指代了帝王神明,一种权力和能力。

善男信女们笃信了望帝那样的神明,觉得灵验,抛弃了曾经的寺庙菩萨,这里是对比古寺的衰落。 2.鸡虫——比喻势利小人。

杜甫《缚鸡行》:“鸡虫得失无了时”。 这里一样是先写寺庙大殿的冷清破败,接下来写江水(用比拟-把江水人格化)嘲笑那些江边跟风朝拜的人们。

这首既描写了古诗的破败凋敝,也道出了人们对信仰的亵渎,表达了作者对那些势力信徒的鄙视,也感慨了世态炎凉。 不知道你觉得我的解释怎么样,实在能力有限,不好意思啊! 《七二钟声》是天津市三位老学者寇梦碧、陈机峰、张牧石先生的诗钟结集,北京张伯驹先生也有和作附其后。

因诗钟的创作时间正值“黄钟弃毁、瓦釜齐鸣”的文化大革命的中期,故书名《七二钟声》自有其特殊的含义,“不作寻常大小鸣”,“别留馀响起新声”,此之谓也。手稿的删定也在是年夏,钞成之时,巧值陈机峰先生夫人病逝。

如今谈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令人怅然。

4.“奈何桥上叹奈何”出自哪首诗

1、这句话出自一副对联,作者已不可考

2、“彼岸花开开彼岸,奈何桥上叹奈何 ”,这是一副对联,是说斯人已逝,生者即有不舍又能怎样?

3、彼岸花,又称曼珠沙花,花开开彼岸,花开时看不到叶子,有叶子时看不到花,花叶两不相见,生生相错。相传此花只开于黄泉,是黄泉路上唯一的风景 。

4、奈何桥是通向幽冥的桥,一般过桥前先喝孟婆汤,喝了就忘了今生的事情。

扩展资料:

在中国民间传说中:人死亡后魂都要过奈河桥,善者有神明或佛护佑顺利过桥,恶者被打入血河池受罪。

《酆都宗教习俗调查》一书对此有过详细的描写:“……桥分三层(或三座),善人的鬼魂可以安全通过上层的桥,善恶兼半者过中间的桥,恶人的鬼魂过下层的桥,多被鬼拦往桥下的污浊的波涛中,被铜蛇铁狗狂咬。

每年香会时,香客争以纸钱或铜板掷入池内,并以炒米撒入池中,以为可以施给饿鬼。许多老年香客,喜欢从上走过,以为走过此桥,死后可以免去过奈河桥之苦。”

由此可见,建国前一些善男信女到桥前烧香化纸,施舍钱物的虔诚,只求死后神明或佛能护佑过奈河桥!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奈何桥

5.桃红柳绿是出自那首古诗的

桃红柳绿táo hóng liǔ lǜ

桃红柳绿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解释】:桃花嫣红,柳枝碧绿。形容花木繁盛、色彩鲜艳的春景。

【出自】:唐·王维《田园》诗:“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

【示例】:背着香袋来到西湖朝拜的善男信女,心中并无多少教义的踪影,眼角却时时关注着~、莼菜醋鱼。 ◎余秋雨《文化苦旅·西湖梦》

【近义词】:柳绿桃红

【语法】:联合式;作定语、宾语;泛指春天的景色

王维 田园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

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6.“三月三度难关”是什意思

三月三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tuán]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晚清《都门杂咏》里有一首七言诗是这样描写当年庙会之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扬。”传说西王母原是我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西王母仙丹后飞上月宫的。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说中,又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

关于善男信女的诗句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