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讽刺笑到最后的诗句(请问有谁能知道一首最后一句是:“笑到最后是赢家”的诗呢?谢谢告)
1.请问有谁能知道一首最后一句是:“笑到最后是赢家”的诗呢?谢谢告
一笑天下
千古情长,人生苦短。恩恩义义,生生死死,笑笑傲傲,终终了了。
千欲万念,死缠索绕,损己之兴,难能一笑。万念俱空,空即所有,留得忠义,傲世一笑。
战场杀伐,金戈铁马,挥笔如流,舞剑成画 。倾盆大雨,扬扬洒洒。剑点雨滴,杀敌兵马。万物皆兵,草木皆剑,投石成器,撒沙成针。万人参拜,臣服于下。振臂一呼,笑傲天下。
青笼竹林,秀素兰花,泉水瀑布,云雾飘渺。挥剑砍竹,林中搭舍,舍里抚琴,音韵飘飘。高山之上,悬崖之边,吟一诗词,发之感叹,江山如此多娇。轻身一拂,长剑出鞘,引剑立誓,百姓为要。连年征战,民不聊生,国无贤民,怎能昌隆?
醉中看剑,梦里思国,乐而生望。挥笔若剑,字如龙虎,长袖飘飘。千篇万论,点阔人心,人得贤能,国运昌盛,人心宽阔,无物不容。寻一忠贤,以国相托。山林隐居,潇洒快活。傲梅为伴,虚竹为友,孤峰做屏,莺鸣成乐。清静幽雅,独享一生。
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文武双全,德才兼俱。知与人之理,通与人之意,得与人之心。享得天下富贵,图得人间清静。
风云吞吐寻常事,笑到最后是赢家。
人心无穷大(刘欢)
心雄万里 男儿仗义行侠
春来秋去 辗转碧血黄沙
挥挥洒洒 一笑传与天下
痴爱深深 再把豪情相加
天无边 地无涯
更有人心无穷大
风云吞吐寻常事
笑到最后是赢家
笑到最后是赢家
笑到最后是赢家,这本是一单句后经常被人引用,尤其是被商业作为励
志言语所应用!
2.带有讽刺的古诗
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注释】 一名官差骑着驿马,风驰电掣般疾奔而来,身后扬起一团团 红尘,把荔枝送到黄帝和贵妃避暑的华清宫。
嗜食荔枝的杨贵妃 尝着鲜美清凉的荔枝,嫣然而笑。可外人谁能想到,那奔驰的驿 马是为了进呈荔枝而来。
驿马匆匆,人们以为是在传送国家大事,又有谁知道那些奔 波只是为了给妃子送荔枝。诗人将这两个镜头巧妙地组合在一起, 揭露黄帝为宠爱妃子而无所不为的荒唐,鞭挞了唐朝统治者骄奢 淫逸的生活。
朝天子 咏喇叭 喇叭,唢哪,曲儿小,腔儿大。来往官船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仕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译文】 喇叭锁哪呜呜哇哇,曲儿小来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凭你来抬声价。军人听了军人愁,百姓听了百姓怕。
能到哪里去分真和假?眼睁睁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江水枯竭鹅飞罢! 【简析】 我们知道这首小令是诗人目睹了往来于运河之上的宦官的种种恶行后的借题发挥之作,显然是有所寄托。现在的问题是这种寄托是否成功。
喇叭和宦官不同类,但喇叭的“曲儿小腔儿大”与宦官的“本事小来头大_却有共同点,于是作品在物与人之间找到共性,作者实际上是比照着宦官的嘴脸咏喇叭的:以吹(虚张声势)为特征,是官方害民的帮凶,到处作威作福,惹得军民共忿,直到吹得天昏地暗、江山动摇。作者在对宦官害民的现实黑暗进行揭露的同时,也向最高统治者发出警告,其批判锋芒是很尖锐的。
所以说这首小令的思想内涵是丰富而深刻的。 通读全篇,我们明显地感觉到它不是为咏物而咏物,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强烈的感情色彩,分明在传达一种反抗的呼声,而这些思想内涵都包融在咏物之中。
作品分明在批判宦官害民,但终于没有点破,结论留待读者思而得之,既痛快淋漓又含蓄有力,这就是“不即不离”。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译文] 千里辽阔的江南莺啼燕语,绿叶映衬红花,处处春意浓,水乡山城,酒店前的小旗迎风轻轻摆动。
啊,昔日南朝建造的一座座寺庙,如今都隐现在一片迷茫的烟雨之中。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
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讽刺说”,认为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的时代佛教也是恶性发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讽刺。其实,解诗首先应该从艺术形象出发,而不应该作抽象的推论。
杜牧反对佛教,并不等于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佛寺建筑也一定讨厌。他在宣州,常常去开元寺等处游玩。
在池州也到过一些寺庙,还和僧人交过朋友。著名的诗句,象“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边柳拂桥”,“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都说明他对佛寺楼台还是欣赏流连的。
当然,在欣赏的同时,偶而浮起那么一点历史感慨也是可能的。 桂枝香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 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绪。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 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简析】 词人在金陵胜地,登高望远,便兴起了满怀愁绪:日月之迁流, 仕途之坎坷,家国之忧患,人生之苦辛,涌凝笔端,写成了名 篇佳作,历久长新,此等例真是举之不尽,而王安石的这一阕 《桂枝香》,实为个中翘楚。 全词开门见山,写作者南朝古都金陵胜地,于一个深秋的傍晚,临江揽胜,凭高吊古。
他虽以登高望远为主题,却是以故国晚秋为眼目。“正”、“初”、“肃”三个字逐步将其主旨点醒。
以下两句,借六朝谢家名句“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之意,点化如同已出。即一个“似练”,一个“如簇”,形胜已赫然而出。
然后专写江色,纵目一望,只见斜阳映照之下,数不清的帆风樯影,交错于闪闪江波之上。细看凝眸处,却又见西风紧处,那酒肆青旗高高挑起,因风飘拂。
帆樯为广景,酒旗为细景,而词人之意以风物为导引,而以人事为着落。一个“背”字,一个“矗”字,用得极妙,把个江边景致写得栩栩如生,似有生命其中。
写景至此,全是白描,下面有所变化。“彩舟”、“星河”两句一联,顿增明丽之色。
然而词拍已到上片歇处,故而笔亦就此敛住,以“画图难足”一句,抒赞美嗟赏之怀,颇有大家风范。“彩舟云淡”,写日落之江天:“星河鹭起”,状夕夜之洲渚。
下片另换一幅笔墨,感叹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继亡覆的史实。写的是悲恨荣辱,空贻后人凭吊之资;往事无痕,唯见秋草凄碧,触目惊心而已。
“门外楼头”,用杜牧《台城曲》句加以点染,亦简净有力。 词至结语,更为奇妙,词人写道:时至今日,六朝已远,但其遗曲,往往犹似可闻。
此处用典。“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唐贤小杜于“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时所吟之名句,词人复加运用,便觉尺幅千里,饶有有余不尽。
3.求古代讽刺诗
1、五代花蕊夫人《述国亡诗》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译文:后蜀国的君王城楼上竟然竖起了白旗,我被封锁在了这冷清清的行宫里哪里知道这件事?守卫君王的十四万人一起脱下了金闪闪的铠甲,其实这些人中没有一个是守卫国家的男子!
2、春秋佚名《国风·鄘风·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译文:老鼠还有皮,做人怎能没有威仪。做人如果没威仪,不如早早就死去。老鼠还有齿,做人行为没有节制。做人如果没节制,怎么还不去死?老鼠还有体,做人却不守礼。做人如果不守礼,怎不快点去死?
3、唐代来鹄的《蚕妇》
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
若教解爱繁华事,冻杀黄金屋里人。
译文:从早到晚整天采桑多苦辛,百花盛开季节养蚕忙煞人。若教村姑了解赏花之类事,便会冻死富家太太小妞们。
4、三国曹植《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译文:煮豆来做豆羹,过滤的豆子做成汁。豆杆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豆杆和豆子本是从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为什么要相互煎熬逼迫得那么狠呢?
5、唐代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4.带有讽刺的古诗
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注释】 一名官差骑着驿马,风驰电掣般疾奔而来,身后扬起一团团 红尘,把荔枝送到黄帝和贵妃避暑的华清宫。
嗜食荔枝的杨贵妃 尝着鲜美清凉的荔枝,嫣然而笑。可外人谁能想到,那奔驰的驿 马是为了进呈荔枝而来。
驿马匆匆,人们以为是在传送国家大事,又有谁知道那些奔 波只是为了给妃子送荔枝。诗人将这两个镜头巧妙地组合在一起, 揭露黄帝为宠爱妃子而无所不为的荒唐,鞭挞了唐朝统治者骄奢 淫逸的生活。
朝天子 咏喇叭 喇叭,唢哪,曲儿小,腔儿大。来往官船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仕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译文】 喇叭锁哪呜呜哇哇,曲儿小来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凭你来抬声价。军人听了军人愁,百姓听了百姓怕。
能到哪里去分真和假?眼睁睁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江水枯竭鹅飞罢! 【简析】 我们知道这首小令是诗人目睹了往来于运河之上的宦官的种种恶行后的借题发挥之作,显然是有所寄托。现在的问题是这种寄托是否成功。
喇叭和宦官不同类,但喇叭的“曲儿小腔儿大”与宦官的“本事小来头大_却有共同点,于是作品在物与人之间找到共性,作者实际上是比照着宦官的嘴脸咏喇叭的:以吹(虚张声势)为特征,是官方害民的帮凶,到处作威作福,惹得军民共忿,直到吹得天昏地暗、江山动摇。作者在对宦官害民的现实黑暗进行揭露的同时,也向最高统治者发出警告,其批判锋芒是很尖锐的。
所以说这首小令的思想内涵是丰富而深刻的。 通读全篇,我们明显地感觉到它不是为咏物而咏物,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强烈的感情色彩,分明在传达一种反抗的呼声,而这些思想内涵都包融在咏物之中。
作品分明在批判宦官害民,但终于没有点破,结论留待读者思而得之,既痛快淋漓又含蓄有力,这就是“不即不离”。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译文] 千里辽阔的江南莺啼燕语,绿叶映衬红花,处处春意浓,水乡山城,酒店前的小旗迎风轻轻摆动。
啊,昔日南朝建造的一座座寺庙,如今都隐现在一片迷茫的烟雨之中。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
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讽刺说”,认为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的时代佛教也是恶性发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讽刺。其实,解诗首先应该从艺术形象出发,而不应该作抽象的推论。
杜牧反对佛教,并不等于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佛寺建筑也一定讨厌。他在宣州,常常去开元寺等处游玩。
在池州也到过一些寺庙,还和僧人交过朋友。著名的诗句,象“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边柳拂桥”,“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都说明他对佛寺楼台还是欣赏流连的。
当然,在欣赏的同时,偶而浮起那么一点历史感慨也是可能的。 桂枝香 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绪。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简析】 词人在金陵胜地,登高望远,便兴起了满怀愁绪:日月之迁流, 仕途之坎坷,家国之忧患,人生之苦辛,涌凝笔端,写成了名 篇佳作,历久长新,此等例真是举之不尽,而王安石的这一阕 《桂枝香》,实为个中翘楚。 全词开门见山,写作者南朝古都金陵胜地,于一个深秋的傍晚,临江揽胜,凭高吊古。
他虽以登高望远为主题,却是以故国晚秋为眼目。“正”、“初”、“肃”三个字逐步将其主旨点醒。
以下两句,借六朝谢家名句“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之意,点化如同已出。即一个“似练”,一个“如簇”,形胜已赫然而出。
然后专写江色,纵目一望,只见斜阳映照之下,数不清的帆风樯影,交错于闪闪江波之上。细看凝眸处,却又见西风紧处,那酒肆青旗高高挑起,因风飘拂。
帆樯为广景,酒旗为细景,而词人之意以风物为导引,而以人事为着落。一个“背”字,一个“矗”字,用得极妙,把个江边景致写得栩栩如生,似有生命其中。
写景至此,全是白描,下面有所变化。“彩舟”、“星河”两句一联,顿增明丽之色。
然而词拍已到上片歇处,故而笔亦就此敛住,以“画图难足”一句,抒赞美嗟赏之怀,颇有大家风范。“彩舟云淡”,写日落之江天:“星河鹭起”,状夕夜之洲渚。
下片另换一幅笔墨,感叹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继亡覆的史实。写的是悲恨荣辱,空贻后人凭吊之资;往事无痕,唯见秋草凄碧,触目惊心而已。
“门外楼头”,用杜牧《台城曲》句加以点染,亦简净有力。 词至结语,更为奇妙,词人写道:时至今日,六朝已远,但其遗曲,往往犹似可闻。
此处用典。“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唐贤小杜于“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时所吟之名句,词人复加运用,便觉尺幅千里,饶有有余不尽之情致,而嗟。
5.用来怼人的诗句
你有没有因为实力不够而被别人嘲笑过?或者是别人看不起你的家庭条件?总是有人会带着有色眼镜去看你,这样的感觉是不是很难受?
下次再有人这样嘲笑你,你就可以用唐代杜荀鹤的这首《小松》来回他,保证让他哑口无言,要是他听不懂这首诗什么意思的话,哎呦哎呦,那你就可以反过来嘲笑他没文化了,哈哈哈。原诗奉上:
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首诗的意思实际上十分浅显,大意是说松树很小的时候长在一片很深很深的草丛中,完全看不出来这是一棵树,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高出了不少。那些人当时不认识这课可以高耸入云的树,等到它直戳天际才说:“啊,这棵树可真高啊~”。
所以下次如果再有人看不起你,你就可以用这首诗去怼他了,保证让他哑口无言。
你有没有被人拒绝过?尤其是你觉得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的时候?或者老板用了一个很敷衍的理由把你炒了?又或者在求职的时候被拒绝后那尴尬的离场?不管以何种理由被拒绝,你都可以用大名鼎鼎的李白的这首《南陵别儿童入京》来缓解尴尬。原诗奉上:
南陵别儿童入京(节选)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篷篙人。
这里事实上有一个典故,“会稽愚妇轻买臣”里的“买臣”是指《汉书》中记载的晚年得志的朱买臣,而“会稽愚妇”是指朱买臣的妻子。因为朱买臣早年家庭贫困,他的妻子嫌弃他贫贱,就离开了他。而后来朱买臣却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做了太守。最后一句是很有名的,充分表现了李白的狂放和自信,大笑着走出门去,我怎么会是长期身处草野之人呢?
是啊,被拒绝了有什么关系,被嘲笑了有什么关系,被别人看不起有什么关系,“我辈岂是篷篙人”,我才不和你们一般见识。
第三首是宋代郑思肖的《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这首诗可谓是很有气节的,似乎可以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加在一起来怼人,全诗充分表达了这样的一种思想:我和你们不一样,我不会和你们同流合污的,死也不会。
所以要是有人拉你一起去做坏事的话,你就可以用这首诗来拒绝他了,瞬间气势就上来了。是不是很有一种“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的感觉?
其实古诗词里有趣的地方还有很多,像是在吵架的时候,就很容易词穷,这时候你突然来一句古诗词,是不是显得你吵架都很有素养,有文化呢?再加上吵架的惯常规则是你一句,我一句的固定模式,你说一句古诗词,是不是也会逼得他也必须要回你一句古诗词呢?这样你来我往,说不定你们不吵了,反而在古诗词里建立了革命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