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歌《卖炭翁》诗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卖炭翁》的诗句?)

1.《卖炭翁》的诗句?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验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重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简析:

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一共五十首。这一组诗,绝大部分是唐宪宗元和四年(809)他担任左拾遗时作的。《卖炭翁》是这组诗当中的一首。它通过一个卖炭翁的不幸遭遇,揭露唐代“宫市”的罪恶,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所谓“宫市”,就是官吏强买人民的货物。

《卖炭翁》是通过卖炭翁这一人物形象来揭露社会现实的。它和《轻肥》、《买花》两诗以一批权责为描写题材的稍有不同。作者对这老翁的刻画,先写他的外貌,次写他的思想活动,再次就写他赶车的行动及其不幸的遭遇。不管是对外貌的描写,心理的刻画,或是环境的渲染,都颇见功夫。比如,“满面”二句,仅仅十四个字就把卖炭老翁的外貌特征勾画出来了,既体现了烧炭劳动的特点,又体现了人物的年龄、体质。“夜来”二句,写出了北方天寒地冻的景象,也体现了冰天雪地的赶车之苦。特别是对心理矛盾的刻画,更有其独到之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种不愿而又不能不愿的心理矛盾有力地反衬出卖炭翁生活的极端困苦。借助于这一矛盾来揭露封建社会生活本质,既深刻,又显得新鲜动人,不落旧套。至于诗的结尾,也有别于其他诗篇,作者没有在诗末发议论,而是在叙述事实中结束,让事实本身来说话,这就显得更含蓄,更发人深思。

2.崔子忠文言文节奏划分

崔子忠,字青蚓。其先山东平度州人。子忠为诸生①,甚贫。为文崛奥②,数试而困,慨然弃去。荜门③土壁,洒扫洁清;冬一褐,夏一葛,妻疏裳布衣,黾勉④操作,三女亦解颂读;虽无终日之计,晏如也。工图绘,为绝境,时经营以寄傲⑤;更善貌人,无不克肖⑥。当时贵人,多愿与之交,皆逃避不顾。不喜饮酒,二三故人以文字过从,谈竟日不能去。士自四方来,慕其人,多谢不见。人或尤⑦之,笑曰:“交游盛而朋党立,东汉之季⑧可鉴也。”后果有以复社植党⑨者,其识力过人如此!所作诗歌古文词,人鲜知者,徒知其画耳。董文敏公尝谓其人、文、画,皆非近世所

(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笔记卷•周亮工•书影》)

【注释】①诸生:明清时经省各级考试录取入府、州、县学者,称诸生。②崛奥:深奥奇崛。③荜(bì)门:即柴门。指用树编扎的简陋的门。④黾(mǐn)勉:勉励;尽力。⑤寄傲:寄托傲世之志。⑥克肖:酷似。⑦尤:诧异。⑧季:此指东汉末年。⑨复社:明末文社。植党:结合党羽。

9.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其/先山东平度州人

B.其先/山东平度州人

C.其先山东/平度州人

D.其先山东平度州/人

1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①谢( ) ②鲜( )

1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12.崔子忠的家庭状况如何?“晏如也”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2分)

13.选文交代“董文敏公尝谓其人、文、画,皆非近世所常见”,有什么作用?(2分)

答案:

9.B(2分) 10.①推辞 ②少 (2分)

11.翻译:几个老朋友在一起谈文论字,谈上一整天都不离开(2分)

12.家庭贫困,缺衣少食(1分)“晏如也”可以看出他生活乐观、安贫乐道的性格(1分)

13.从侧面烘托崔子忠为人独特、生性孤傲以及其文其画水平的高超(2分)

诗句,划分,诗歌,节奏

3.如何划分朗读节奏

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有很多个,下面具体介绍一下:

1、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 ;

2、按照“动宾/动宾”的形式划分;

3、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

4、凭借语感,根据句意进行划分。

还有些句子,以上三种方法都不可划分,那就只好采用凭借语感、根据句意的方法进行划分了。这是我提出的第四种划分方法。如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它的意思是“人常常犯错,但在这之后能够改正”,中间出现了语气的停顿,有了在说话时的歇气、换气,所以停顿也就自然明了,“人恒过/然后能改”。再如《陋室铭》中的这句“无丝竹之乱耳”,句子的意思是“没有音乐的噪音来扰乱我的清静”,“丝竹之乱耳”是“无”的内容,全都是“无”的成分,所以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无/丝竹之乱耳”。

拓展资料:

朗读(reading aloud),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起点的基本功;就语言学习而言,无论中文还是英文等任何语言学习,朗读是最重要的。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朱熹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正确朗读的习惯,还要求读书必须逐字逐句透彻理解,进而深入体会,反复揣摩。而且朗读中,可以让某个字突出出来,让人更加能理解读的文字的意思。

参考资料:朗读百度百科

关于诗歌《卖炭翁》诗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