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汉江这篇古诗表达主题的诗句(《渡汉江》表达的情感)
1.《渡汉江》表达的情感
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宋之问的家乡一说在汾州(今山西汾阳附近),一说在弘农(今河南灵宝西南),离诗中的“汉江”都比较远。所谓“近乡”,只是从心理习惯而言,正象今天家居北京的人,一过了黄河就感到“近乡”一样(宋之问这次也并未逃归家乡,而是匿居洛阳)。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音书断”的时间越长,这种思念和担心也越向两极发展,形成既切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2.《渡汉江》表达的情感
思念家乡心切,却又怕人知的矛盾心情。
具体看一下他写这首诗的背景就明白了。
宋之问曾经被朝廷流放到广东罗定县一带,后来偷偷地从那里逃回家乡,这首诗就是逃跑途中,经过汉江时写的,感情比较真挚。
前两句回忆流放到广东时,不仅生活困苦,而且还得不到家人的任何消息。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的时间。“断”和“复”字用得很好,表现出诗人在广东度日如年,与世隔绝的痛苦。
后两句写了一个逃亡之人接近故乡时的矛盾之情:一方面诗人日夜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由于自己的牵累而遭受不幸。而且这种矛盾之情越接近家乡时就越强烈,导致诗人特别害怕碰到熟人,害怕自己的担心会变成现实。
此诗写了古人在遭受流放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的发展。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到诗人的心情。这种抒写真切可感、富有感情,耐人寻味。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两句,后代曾广为流传。
3.《渡汉江》、《人日思归》、《渡桑乾》三首古诗以及诗意和背景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①断, 经②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译文 自被流放到五岭之外 同家人的音信就已中断, 已度过了一个冬天 如今,又经历了一春。
呵,越是走近家乡 越是感到心虚胆怯, 就是碰上一个从故乡出来的人 我也不敢向他们打听 家里的情况! 背景: 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人日思归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翻译:进入春来以来才七天,但是离开家已经两年了。
离人归时迟于雁归之后,自己在花开以前就产生了回乡的想法。 背景:这首诗是薛聘陈时在江南作。
薛道衡在隋初作过聘陈内史,此诗可能作于这时。传说鸿雁正月从南方返回北方。
渡桑乾 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 却望并州是故乡。
翻译:羁居在并州已经十年了,想回家的心情日夜四年着咸阳。没有来由再渡桑乾河,回头看并州才是故乡。
背景:作者长年羁居并州,思乡之心焦渴难息,不意十年过后,非但归计无成,反而还要北渡桑乾河,来到距故乡更为遥远的朔方,乡思乡愁愈加浓重,因而写下此诗,以抒发心中的苦涩。
4.宋之问渡汉江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挚爱之情和游子远归家乡时不安、畏怯的复杂心理。
《渡汉江》是唐代诗人宋之问(一说李频)创作的一首诗。全此诗有巧妙的抒情艺术。诗人用逐层递进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倾诉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这种高度简洁的抒情手法,使诗歌以最省略的语言,获取了极为深远的艺术效果。
原文如下: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译文如下:
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
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扩展资料:
此诗一说作于宋之问神龙二年(706年)途经汉水时。宋之问媚附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武氏去世后,唐中宗将其贬为泷州参军。泷州在岭南,唐时属于极为边远的地区,贬往那里的官员因不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活习俗,往往不能生还。
神龙元年(705年)十月宋之问过岭,次年春即冒险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下了此诗。另一说,此诗是李频由贬所泷州逃归洛阳,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汉水)时所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渡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