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文言文

1.文言文翻译有什么原则?

文言文翻译须做到“信”、“达”、“雅”。

“信”即准确,不可会错文义;“达”即通顺,不可生涩拗口;“雅”即用语规范,不可滥用俚语土话。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我们还必须掌握必要的翻译技巧,这样在翻译文言文时才能得心应手。

下面我们就结合实例谈谈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技巧。 一、组词释义 文言文多是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多是双音节词,并且很多本身就是由文言词增加一字得来的。

这就是我们可以用组词的方法来解释很多文言词的依据。 例1:政通人和……(范仲淹《岳阳楼记》) 翻译:政事通畅,人民和乐…… 二、照录或更换 古代的人名、地名、官名、年号等专用名词,翻译时照录即可;原文中引用的诗文在翻译句子时也以直录为佳;一些基本词古今意义一样,更无须翻译。

例2: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阳楼记》) 翻译:(宋仁宗)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巴陵做郡守。

例3: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 翻译:所以打鱼的人唱歌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而有的文言词语现在已经不用,或语意已经发生了变化;或现在虽然偶尔还在使用,可已经比较生涩了。 这就要求我们翻译时把它们更换成现代汉语里相应的词语。

例4: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林嗣环《口技》) 翻译:两腿发抖,几乎要抢先跑掉。

三、增补与删除 文言文里有很多省略句,而且省略的内容往往多而灵活。 我们在翻译时,应该根据上下文酌情增补。

例5: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左传·曹刿论战》) 翻译: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失了。

文言文用的一些虚词,只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翻译时多删除。 例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 翻译: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四、合译与分译 文言文中的互文句,翻译时多将上下句合为一句。

例7: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翻译:将军和壮士在十年中身经百战,有的战死了,有的得胜归来。

文言文中的“并提”,翻译时多应分别表达。 例8:风霜高洁……(欧阳修《醉翁亭记》) 翻译: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五、调换顺序 文言文中有一些倒装句,翻译时要注意调换顺序。

例9:子曰:“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翻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此外,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用作补语,而现在多用作状语,翻译时也需要酌情调换顺序。 例10:行者休于树。

(欧阳修《醉翁亭记》) 翻译: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六、直译与意译 直译力求逐字翻译,字字落实;意译则注重从整体上把握文意。

直译准确而简洁,意译灵活而流畅。翻译时应该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例11: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翻译:在这时薄冰开始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 画横线的词语用的就是意译。 有时整句也可以用意译。

例1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翻译:目光短浅的人怎么会知道抱负远大的人的志向呢。

2.文言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翻译文言文有三个基本原则:信、达、雅。所谓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不误解、不遗漏、不增译;所谓达,就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无语病,符合汉代汉语的语法和用语习惯,做到字通句畅;所谓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力求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下面结合例句简介文言文翻译常用的十种方法:

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比如: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将军和都尉都是官名,照录不翻译。

删: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比如《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这里的“夫”为发语词,翻译时应该删去。《狼》:“肉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里的“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没有实意,应该删去。

补: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比如《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翻译时在“如盘盂”前补出形容词性谓语“小”。

换: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如《观潮》:“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校阅水军。”这里的“岁”应换成“年”。

调:翻译时,有些句子(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可以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比较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经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如《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里的“顾”是一个多义词,有多种解释:回头看、看、探问、拜访、顾惜、顾念、考虑,在本句中用“拜访”最为恰当。

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如《核舟记》:“石青糁之。”这里的“糁”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翻译时必须译出。

意: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白,应用意译。如《鸿门宴》:“秋毫不敢有所近。”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意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缩: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以将其凝缩。

扩:一是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词或多音词,二是对一些言简意丰的句子,翻译时,要扩展其内容,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3.文言文指南针 说明内容及方法

一、高考测试的方式 文言译句的考查方式综合性非常强,字词句式等语文知识都要反映出来,这种题很能考核学生的文言整体素质。

二、文言翻译的注意点 1、要适应新题型 以往都是从文中挑出两句,让考生翻译,今年高考翻译的题量和分值均有提高,对此得较快适应才是。 2、翻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表面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但测试的重点可能还是在于某一实词、虚词或者文言句式,其中又以考查把握多义实词的能力为主,涉及面广,因此说,对文言译句的复习,当是以字、词、句基础知识的复习为基础。

不管什么样类型的考题,都应该把确定重点词语和翻译时联系上下文作为解题的两个关键环节,打通了这两个环节,任何类型的考题都会迎刃而解。译好后务必审查,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3、千万别漏了文段中或文段后的任何一个注解(有时题目的答案就隐含在注解中,如87年高考题) 三、文言翻译的原则 1、译文做到"信""达""雅" (1).信。

要忠实于原文意思。 (2).达。

要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同时要与上下文文气贯通一致。 (3).雅。

要尽量做到美一些,能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来。 在"信""达""雅"三者之中,又以"信"为最重要。

2、翻译时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要求字字落实,译文在原文中有根据,并且译文的句式特征和风格都和原文一致。

意译则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方式。作为考试,基本以直译为主,实在难以直译时才采用意译的手段。

四、文言翻译的方法 由于高考中采用直译的方式,因此,翻译句子应该着重以直译为主进行训练 (一)直译的方法1、扩张翻译 (扩)文言单音词对译为现代汉语双音词或多音节词。对译时大致有如下三种情况:⑴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辅助成分(亦称前缀、后缀)。

如:鼠(老鼠)度其无他技(1998年上海题)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信物 、亲近 ) ⑵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词(原来的词作为语 素之一)。如: 终不辱(玷辱)于愚(愚蠢)僧俗(庸俗)士之剥凿(开凿)也(1998年上海题) ⑶换为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词。

如: 盗惧(害怕)吾闻(知道)其过,是有耻恶之心(2001年上海春季题) 练习:、君恶闻其过,则忠化问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2003年全国卷) 对译:①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奸伪;国君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奸伪就会变为忠诚。

②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对译:到(李广)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2、换成今语 ( 换)由于语言发展变化,文言中不少词已用现代汉语中的同形词代替了。要准确地翻译出原意,就应该进行词语替换。

主要是一些古今同形异义词、通假字 如:①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竟然、辩驳) ②先生之说,诚可谓苦口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

人各有志,所规不同。对译:先生的话,真可以说是苦口良药,但还是没有完全了解我内心的志向。

人各有自己的志向,各人打算不同。3、照录不译 (留)人名、地名、国名、年号、朝代、官职、典章制度等古今意义相同的词,可保留。

关键是要学会根据文段意思推断这些词语。例:宰臣令狐峋恶之,乃罢仆射,仍加检校司空,守太子太师。

4、删掉不译 某些虚词,如句首发语词、陪衬语素、结构助词和个别只起语法作用的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可删去不译。如: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

(王烈派人寻找,就是那个原先偷牛的人。)5、补充省略 文言文中常常有成分(主、谓、定、介等)省略现象,其省略是无规律可循的。

判断其省略了什么,只有根据语境准确地把握前后句的关系,才能确认,不象现代汉语那样有规律可循。因此,翻译时,必须将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将跳跃的内容都补出,才通顺。

如:乃召郡中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数十人与议。6、调整语序 古今汉语在语法基础上有较大的差别。

这种差别不可忽视。在翻译时,必须把古汉语的语序调整为现代汉语的语序。

其变化主要体现在特殊句式和活用现象上。特殊句式主要有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使动句、意动句、被动句等;活用现象主要有名词活用作动词、动词活用作名词、名词活用作状语和动词活用作状语等。

如:①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邪? ②今不问王而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③以敬父而见罚,得毋亏大化乎?7、拆分双音节词。文言文中有时连用的两个单音词,在白话文中恰好是一个双音词,对这类词语,需拆成两个单音词来进行翻译,而不能用白话文中的双音词的词义去翻译。

如:穷饿无聊,追购又急(1994年上海题) "无聊"在该句中是两个单音词,需拆开翻译,"无"应翻译成"没有","聊"应翻 译成"依靠";而不能翻译成白话文中的双音词的词义"由于清闲而烦闷"或"(言谈、行动等)没有意义而使人讨厌"。——以上“留、对、换、删、拆”是针对词汇的翻译而言的,“补、调”。

4.学好文言文的方法要领是什么

前面仁兄的说法我一点也不赞同,我高中的时候一直是语文课代表,其实在这之前我的语文并没多好,后来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以后就能保证自己每次语文考试在120到130多左右。

在文言文这个版块,首先你最好去买一本古汉语词典,每次做作业的时候遇到不会的关键词一定要查,不要瞎猜。因为它本来的意思可能和你猜想的南辕北辙,这在很大一定程度上对你全文的把握有影响。

再者,平时查的多了就会知道哪些是常用的,可以准备一个小本记下来,没事的时候就翻翻,很有用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每天最好能做上一篇文言文阅读,有题和翻译的那种,书店有卖的,不贵。

坚持一个月以上你自己会有明显的进步,说不定还会喜欢上它。

5.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掌握基本知识结构 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

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其中,实词又可以分为五类:①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现代汉语以双音词居多。如“妻子”一词在现代文中是一个双音词,意指老婆,而在文言文中则是两个单音词,是指老婆和孩子。

②古今异义。包括同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改变和名称说法改变等。

③一词多义。如“引”字,本义为开弓,引申义有五种之多:延长、伸长;拖、拉;引导、带领;拿、引用;后退、退却。

④通假。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

其基本规律是“同音代替”。⑤词类活用。

包括:名词活用作状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能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句也可分为五大类: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

其中倒装句又可分为主谓倒装句、动宾倒装句、宾语后置句和状语后置句。 2.断句 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因此,如何断句直接影响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正确断句,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准确把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理解关键的词语,判断清楚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其次,要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

如人名、地名、官职名等的表达方法,委婉、避讳的行文习惯等。第三,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一些规律等。

如文中常以“曰”、“云”、“谓”等词语作为引用、转述内容前的标志。第四,根据常用于句首、句尾的词语来判断。

如常用于句首的词有盖、夫、是时、后、既而、然且、然则、公、窃、寡人等词。常用于句尾的有与、邪、乎、哉等语气助词和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复音虚词。

还有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嘻等等。第五,还可以根据句中常见的惯用词语来断句。

如表示序数和表示顺序的词语,表示疑问的词语。此外,还可以根据常用句式、固定句式或修辞手法来断句。

3.掌握正确的翻译方法 人们通常以“信、达、雅”作为衡量一篇译文好坏的标准,文言文的翻译也是如此。好的译文能够将一篇文章在另一种语言环境中真实、完美地再现出来。

如果将一篇寓意深刻、很有文采的文章翻译得干巴生硬,或艰涩难懂,就没有完全达到翻译的目的,同时也歪曲了原作。可见,翻译不仅是文言文综合水平的体现,也反映出译者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忠实原作、字字敲定、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是翻译文言文时应遵循的总原则。具体来说,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补充省略的部分。

原文中省略的部分,如谓语、主语、宾语等,要视情况补充完整。②调整语序。

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如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都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过来。③适当增减。

有些文言文的语句,非常精练,言简意丰,翻译时应做适当扩充,以充分表达原文的意思。相反,有的文章为增加气势,强化效果,故意用一串有同样意思而说法不同的句子,这时,翻译就要合并凝缩。

此外,还要注意句子的语气、句子间的关系、修辞手法等,翻译时要完整贴切地表达出来。 4.多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尤其是反复诵读。

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脱离语言环境,干巴巴地去记一些语法规则是很难达到效果的,最好是在阅读过程中,掌握词语的用法及重要的语法现象。多读可以巩固加深课堂所学的知识,培养语感,以达到能够熟练阅读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

放声的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之一,它可以使我们对文言文有丰富的感性知识。而且,古代的作品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反复阅读可以充分地领略古文的音乐美,增加学习的兴趣。

原则文言文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