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张学颜传(吕蒙传文言文翻译)
1.吕蒙传 文言文翻译
吕蒙字子明,祖籍汝南富陂。年少时去南方,依附姐夫邓当。邓当是孙策手下的将领,多次参加讨伐少数民族政权山越的战斗。吕蒙十五六岁时,偷偷跟随邓当参加战斗,邓当发现以后大吃一惊,大声指责吕蒙,让他回去,吕蒙不答应。回去后,邓当向吕蒙的母亲告状,吕蒙的母亲很生气,要惩罚吕蒙,吕蒙说:"不到老虎洞中去,怎会捉到小老虎呢?"母亲悲伤无奈地认同了吕蒙。
鲁肃临时代理周瑜的事务时,入驻吕蒙的屯兵之处。当时鲁肃还是轻视吕蒙的,有人对鲁肃说:"吕蒙将军的功名一天天显扬,不可以用原来的态度对待他,您应该去看望他。"鲁肃随即去拜访吕蒙。酒到酣处,吕蒙问鲁肃:"您担负重任以抵御关羽方面军,打算用什么方法应付突然发生的袭击?"鲁肃轻慢地说:"临时想办法就行。"吕蒙说:"现在东吴和西蜀是暂时联盟,关羽毕竟对我们有威胁,怎能不提早做好应对的打算呢?"于是就这个问题,为鲁肃想了五种应对的方法。鲁肃又佩服又感激,从饭桌上跨过去,坐在吕蒙旁边,手抚着吕蒙的背,亲切地说:"吕蒙,我不知道你的才能策略竟然到了如此的境地!"后拜访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拜为朋友后离开。
当时吕蒙屯军与成当、宋定、徐顾非常的靠近。这三位将军战死后,他们的儿子都还很小。孙权想把这三人的军兵,全都给吕蒙。可是吕蒙坚决的辞让,说这三位将军勤劳国事,为国家战死,国家还是不应该为了暂时的利益而忘记这些孤儿。接连上书三次,孙权才同意这一做法。吕蒙又找到了几位老师,让他们辅导这些孩子,他对国家、朋友的操心大概都是这个样子。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答案】【小题1】D【小题1】C【小题1】C【小题1】A【小题1】(1)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
”(“伯兄”,“然则”,各1分,句意1分)(2)先生为人平顺和蔼、淡泊儒雅,但他的内心又耿直刚烈。(“和平”,“其中介然”,各1分,句意1分)(3)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
(“以……走”, 1分,“以赂乞入死事之列”2分,句意1分)【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用假设法和代入法,可知“归”的对象是人,不是物品,这里作使动用法,“让……回家”的意思。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可采用联想推断法,更多为联系上下句推断其逻辑关系,即代入原文是否合理。
再者还可通过其在文中的语法位置来推断词义。也可根据对偶、并列等结构特点来推类词义。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要联系原文,一一分析推断。 其中A代词,他/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C介词,以(之)告户部,译为“把”/介词,把 D于是/竟然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点评:本题有一定的难度。 因虚词一词多义性,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语境意义不同。
所以答此类题,可采用如下方法:1推断语境,2关照全句,3观察句位,4分析搭配,5代入检查。最后达到语意畅通则说明正确。
【小题1】试题分析:①说明的是顽皮不听话②说的是会读书,不是为人⑤说的是正直刚烈,与和平大雅相反,属于“其中介然”。 “和平大雅”意思是平和、低调、儒雅的意思考点: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答此类题读题时关键,在明晰题意的基础上,一项一项的排除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选项中的“常跟兄长们讨论学问,引起父兄重视,被送入私塾读书”错,“引起父兄重视,被送入私塾读书”是由于先生的文章。 考点:本题考查对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
点评:本题比较难。此类题有的是对原文的理解,有的是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
答此类试题阅读是基础,排除是手段。抓住设置的“人物”不对号,侧重点有所偏移、张冠李戴等常见设误类型,一一与原文进行对照排除。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1)伯兄译为长兄。
伯在这里不能充为伯伯,而是伯仲叔季的伯,为排大小的词。 然则为两个词,然是既然,则是这样。
(2) 和平译为平顺和蔼。其中为内心,介然充为耿直刚烈。
(3)以译为因为,走译为跑,逃跑。以赂乞入死事之列,以译为通过,乞译为请求,入死事列,译为列入因公事而死的行列,即人物中。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式点评:本题比较难。 翻译时要注意三点:一要以直译为主,关键词一定要翻译准确,二是切记要把翻译的句子与原文结合在一起理解,莫断章取义。
第三,照应文言句式和语气。【参考译文】贞文先生叫万斯同,字季野,鄞县人,是户部郎万泰的第八个儿子(最小的儿子)。
年少时不恭顺,不肯温顺服帖地随从兄长,所经过的地方多遭毁坏,几位兄长也就不重视他。他的父亲想着把他寄托到寺庙里去,不久,因为他的顽劣,就把他关进一个空房间里。
贞文先生看到书架上有几十册明代的历史资料,非常高兴地读着,几天就把它读完了;又看见有关经学之类的书籍,都全部读完。 从关闭的房间出来后,于是就常常跟随几个哥哥后面,听他们谈论。
有一天,大哥要准备一年的学习考核的内容,先生也想参加,大哥笑着说“你懂什么呢?”先生回答说“看几位哥哥所要达到的程度,也是很容易的吧。”大哥突然听到这样的话,感到很惊讶,说“既然这样,那么我将要来考考你。
”于是就拿经义类的题目测试他,漫无边际,上千文字,一会儿就完成了。他的大哥非常惊讶,拿着文章流下眼泪,把这情况报告了父亲说:“差点儿失掉了一个弟弟。”
万泰也很惊愕地说“差点失去了一个儿子。”当天,才给先生穿上新衣新鞋,送到学校读书。
过了一年,又送到黄宗羲先生那学习,又被安排在老师讲学的讲席之旁。 贞文先生读书一目五行,读书的速度就如同挖掘了海堤的海水涌入那样。
但还是坚守古代儒者的告诫,认为没有益处的书不必读,没有益处的文章不必写,所以对书没有不读的,但记住的只是大的方面。康熙戊午年,皇帝下诏征召学问丰富渊博的人(即开设博学鸿词科),浙江巡道许鸿勋将先生推荐上去,但先生却坚持推辞才得以免除。
第二年,官府设立编写书籍的机构来修《明史》,昆山的学士徐元文请先生前往,当时,修史机构征召有学问的人是按照七品官来发给俸禄的,称之为翰林纂修官,徐学士想按照其他人的例子来授给先生,但先生请求凭平民的身份参与史书编修,不标示头衔,不接受俸禄,主管的人答应了。 所有的编修官把稿子送到先生那里,由先生来审核,先生看完,对身边的人说:拿某本书。
3.课外文言文阅读申甫传 汪琬
1。
D2。B3。
A4。C5。
(1)申甫到了嵩山,又碰到原先(或“以前”)年幼时遇见的道士,请求学习他的兵法,用对待老师的礼节侍奉他。(得分点:复、故、乞、师)(2)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意外事故。
(我)日夜盼望项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得分点:所以、关、盗、出入、非常)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察。
其中,D项的“卒”应解释为“终究,最终”。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紧扣题干中“全部属于申甫失败原因的一组”这一要求对题中六句话逐一仔细审视。可知①是没给申甫士兵,属于失败的客观原因;②属于兵源不佳,是客观原因;③写申甫传授的方法不适合,是主观原因;④写的是权贵之人不懂兵法,与申甫失败无关;⑤ 是写催促申甫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出战,属于客观原因;⑥是与刘公有关的事情,不属于原因。
由以上分析得出正确答案。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3。
试题分析: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题中,“刘翁”和“故颍州大侠也”构成判断句,其主语和谓语间应断句。
“门下食客”和“数百人”构成主谓关系,它们之后都应断句。动词“好”的宾语“言兵”后应断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
题中,C项错误在于:根据文本,“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在前,授予官职在后。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5。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 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中,第(1)句中的“复”应译为“又”;“故”应译为“以前、原先”;“乞”是请求之意;“师”作“事”的状语,可译为“像对待来时一样”。第(2)句中的“所以”可译为“……的原因”;“关”即函谷关;“盗”即盗贼;“出入”是偏义复词,重在“入”;“非常”即意外事件。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申甫,云南人,好行侠仗义,口才很好。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曾在路上用绳子系着一只老鼠嬉戏。
有一个道人路过此地,就教申甫戏耍老鼠。他叫申甫从路边捡来几块石头,四散摆放在地上,把老鼠放到四散的石块之中,老鼠多次奔逃,都逃不出去。
不久,引诱了一只狸猫过来,狸猫想抓老鼠,也始终无法进入石阵,狸猫和老鼠相持了很长一段时间。道人于是在申甫的耳旁悄悄地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八阵图,小孩子你想学吗?”申甫此时还小,不懂道人的话,当即回答说:“不想学。”
道人就走了。明代天启初年,申甫刚刚做了和尚,在河南、山东一带来往,没有什么收获。
他来到嵩山,又碰到原先年幼时遇见的道士,请求学习他的兵法,用对待老师的礼节侍奉他。道人临走时,丢给他一卷书,就告别而去,不知到哪里去了。
申甫打开这卷书,看到书里讲的都是古代的兵法,而且对车战的介绍非常具体。申甫就留在嵩山,学习了一年多,不再钻研佛学了。
不久,申甫把兵书埋在嵩山下,前往颍州,在颍州人刘廷传处,做了他的门客。刘廷传,原先是颍州的大侠,门下有几百名食客,都喜欢谈论兵法,然而没有一人能比得上申甫。
刘廷传资助申甫,让他前往京城。申甫多次凭借他的兵法拜见许多朝廷公卿,经常不被听从、相信。
明愍帝即位,清兵从大安口入侵,很快逼近了京城,京城的九道城门白天都关闭了。在这种情况下,庶吉士刘之纶、金声知道形势紧迫,就向朝廷推荐申甫。
明愍帝在便殿召见申甫,用温和恳切的言语慰劳他,申甫感激涕零,在便殿的台阶下磕头,大声呼喊:“我没有什么才能,愿意以死效忠陛下。 ”愍帝就当即授刘之纶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声以御史的身份任参军,而申甫任京营副总兵,然而实际上没有给申甫一兵一卒,只是让他自己去招募士兵。
过了三天,只招募到少量的兵员,都是城里的穷人,不知道怎么使用兵器,而申甫学到的兵法,是擅长车战,终究不能操练。 申甫正要选个日子部署军队,还没来得及备战。
正当这个时候,朝廷里的权贵们都不熟悉兵法,与刘、金二人的很多意见不一致,又妒忌申甫本来是个百姓,却得到越级任用,就出主意让他先出头去抵挡敌人,他们不分白天黑夜地送来兵符,催促申甫出城迎战,而正逢武经略满桂在安定门外战败身亡。 满桂,原先是大同总兵官,是知名的老将,因为支援朝廷赶往京城,明愍帝正倚重于他。
满桂兵败以后,京城朝野震惊,恐慌的情绪弥满全城。在这种情况下,申甫不得已,痛哭,趁着夜里带着手下的士兵用绳子吊下城墙,出了城,还没到卢沟桥,士兵就逃得所剩无几了。
申甫亲自肉搏迎战,中了数十。
4.《张子野墓志铭》文言文全篇翻译
原文:
子野为人,外虽愉怡,中自刻苦;遇人浑浑,不见圭角,而志守端直,临事敢决。平居酒半,脱帽垂头,童然秃且白矣。予固已悲其早衰,而遂止于此,岂其中亦有不自得者耶?子野讳先,其上世博州高堂人,自曾祖已来,家京师而葬开封,今为开封人也。铭曰:嗟夫子野,质厚材良。孰屯其亨?孰短其长?岂其中有不自得,而外物有以戕?开封之原,新里之乡,三世于此,其归其藏。
欧阳修《张子野墓志铭》(欧阳修集 卷二十七 居士集卷二十七)
译文:
张子野这个人,外表虽然外表虽然快乐愉悦,但内心刻苦进取;待人浑厚纯朴,为人低调,才干不外露,而且坚守原则和志向,始终不渝。他遇到事情,不乱分寸,果断处理。平时宴饮间酒至数巡,他脱下帽子,垂下头发,我突然发现他青春已逝,头顶半秃,头发斑白了。我固然遗憾他未老先衰,但也仅此而已,难道他内心有痛苦不能自得其乐吗?子野的祖上,是博州高堂人,从他曾祖父以来,都在开封安家,死后都安葬在开封,现在算是开封人了。在他的墓志铭上写道:子野,向来浑厚纯朴。谁阻碍了他的通达吗?谁削减了他的优势吗?难道是他内心本来就不开心?还是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情绪?生于开封,故归开封,三代人都安葬于此,也算是一个归宿了。
5.❤❤振在文言文中的意义与用法
去查了一下:
①<;动>;举;举起。《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
②<;动>;抖动。《屈原列传》:“新浴者必振衣。”
③<;动>;奋起;振作。《教战守策》:“痿蹶而不复振。”
④<;动>;整顿。《史记·主父偃传》:“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
⑤<;动>;通“赈”,救济。《论积贮疏》:“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⑥<;动>;通“震”,震动。《张衡传》:“如有地动,尊则振龙。”
⑦<;形>;通“震”,惊恐。《荆轲刺秦王》:“秦武阳色变振恐。”
⑧<;动>;通“震”,威吓。《谏太宗十思疏》:“振之以威怒。”
《来自古汉语字典》
6.荀公达传文言文翻译
荀攸的字是“公达”,他的祖父名叫荀昙,曾经做过广陵太守的职位.荀攸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等到他的祖父去世时,以前曾经做过荀昙下属官吏的张权向地方请求为荀昙守墓.当时荀攸年仅十三,认为此事可疑,就对他的叔叔荀衢说:“这个官员的脸色不正常,该不会有什么阴谋吧?”荀衢醒悟过来,于是向张权追问原因,果然查出他是杀人后亡命天下.荀衢由此以荀攸为异.后来大将军何进当权,征集荀攸等国内有名气的人士二十多人.等到到达后,被任命为黄门侍郎.后来董卓作乱,虎牢关以东的诸侯起兵讨伐,董卓被迫迁都长安.于是荀攸与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人谋划说:董卓无道,比之于古时的商纣夏桀有过之而无不及,天下之人都怨恨他,虽然他有强兵保护,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匹夫罢了.如今应当杀了他来谢百姓,然后占据肴关、函谷关来辅佐皇上号令天下,这是齐桓公和晋文公一样的义举啊.”后来事情眼看就要成功时被发觉了,何颙、荀攸被捕入狱,何颙畏罪自杀,而荀攸谈笑自若举动和寻常一样,正赶上董卓死了被免罪.。
7.文言文翻译方雁里传
方雁里先生传
【原文】
公雁里,讳孟缙,字朝仪,豫宁塔溪人。素有风节,论天下事慷慨自许,不苟随人。治《春秋》,悉屏旁,实曲凿田,独得其要。为文醇朴不支,有弘治先辈风。年二十八,领嘉靖壬午乡荐。乙未,登进士,授刑部主事。时贵戚张延龄倚势骄恣,结阉竖中外为奸;渔民所有以万计,从仁寿宫袭取宝玉,阴蓄门客、术士,咒蛊煽,希谋不轨。事觉,先后问者,类通情私,不以实闻。上命覆鞠之。公与指挥王佐会议日:“张氏大逆,臣干不忍闻。董缓其罪,何以示天下?“竟奏置之法。公以新进士听重狱,蹇蹇不避权贵,直声震京师。(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传记卷·方雁里先生传》)
【注释】
1、豫宁:江西式宁县的古称。
2、悉屏旁:洞悉摈弃不同的解说。
3、实曲凿:贯通繁琐和附会解释。
4、不支:简明。
5、弘治:明孝宗年号,公元1488年至1505年。
6、嘉靖壬午:明世宗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
7、领……乡荐:指在乡试中成为第一名。
8、乙未:嘉靖十四年(1535年)
9、阉竖:指弄权的宦官。
10、渔:盘剥。
11、咒蛊煽:以巫蛊咒语陷害别人。
12、鞠:审讯。
13、蹇蹇:精忠的样子。
【译文】
先生方雁里,名叫孟缙,字朝仪,是豫宁塔溪县人。一向有风骨节操,议论天下实事情绪激昂自视甚高,不轻易随波逐流。研究《春秋》,洞悉摈弃不同的解说,贯通繁琐和附会解释,独得其要义。写文章朴实简明,有弘治年间先辈文人的风骨。二十八岁时,在嘉靖壬午年(1522)乡试中夺魁。乙未年(1535),考中进士,授任刑部主事。当时尊贵的皇亲国戚张延龄仗势骄纵,勾结弄权的宦官在朝廷内外为非作歹;盘剥百姓的收入以万为单位来计算,从仁寿宫偷取宝玉,暗中蓄养门客和术士,用巫蛊咒语陷害别人,图谋不轨。事情被揭发,先后审问此案的官员,都通达情意,没有察知实情上报朝廷。皇上命人复审此案。先生与指挥王佐一起商议说:“张氏大逆不道,精明强干的臣下不忍听闻。(查案官员)深藏隐情宽缓其罪,怎么能使天下百姓信服?”最终上奏将他法办。先生以新晋进士的身份处理重案大案,忠诚正直不回避权贵,正直的名声震动京城。
8.哪位好心人士帮帮忙(旧唐书 苗晋卿传 古文翻译)
译文: 苗晋卿是上党壶关人,世代以儒学著称. 苗晋卿年轻时好学,擅长写文章,并进士及第.开元二十四年,和吏部郎中孙逊一起担任中书舍人.开元二十七年, 苗晋卿以中书舍人的身份掌管吏部铨选官吏的事务. 苗晋卿性格谦逊柔和,参加铨选的官吏诉说索要好的官职的,即使有的上书多达几千字,甚至有的人口吻脸色都非常严厉的, 苗晋卿一定包容他,一点怒色都没有. 开元二十九年,担任吏部侍郎.前后主持官吏铨选达五年之久,他的政策很宽松,官吏多以此而做奸邪的事,贿赂大行.当时天下太平,每年参加铨选的官吏有一万多人.李林甫担任尚书,在朝廷上专权,选拔官吏的事务都委托苗晋卿和与他同级的吏部侍郎宋遥主持,参加选拔的官吏既多,每年还任命其他有见识的官员一起考察参加选拔的官吏的书判,务必要实事求是.天宝二年的春天,御史中丞张倚的儿子张奭参加选拔, 苗晋卿与宋遥因为张倚正被唐玄宗器重,打算取悦依附他, 参加选拔的官吏并写判的共六十四人,分甲乙丙科, 张奭被定为甲科.人们知道张奭不读书,所以议论纷纷.有个叫苏孝愠的人,曾经担任范阳蓟令,事奉安禄山,把此事完整地告诉给安禄山.安禄山当时备受玄宗恩宠,朝见玄宗都不按照固定的时间,因此向玄宗奏报了这件事.玄宗召集全部科举及第和参加官吏铨选的人,到花萼楼亲自测试,合格的人十个中没有一二个. 张奭手拿着试纸,一整天没有写一个字,当时人称他”曳白”.玄宗大怒, 苗晋卿被贬为安康太守,宋遥被贬为武当郡太守,张倚被贬为淮阳太守.玄宗下敕说:”在家中不能教育自己的儿子,选拔官吏的时候,却托人徇私.”当时的士子都把这件事当成笑谈. 到安禄山叛乱时, 苗晋卿潜逃隐遁在山谷中,奔到南方的金州,.正好唐肃宗到达凤翔,亲自写诏书追诏苗晋卿奔赴肃宗所在地,当天就拜为左相,军国大事全部向他咨询. 苗晋卿宽厚廉谨,处理政事从大处着手,不责问小的过错,所到之处都能使百姓受益.魏地的人思念他,为他立碑颂德.等到官至宰相,小心畏慎,未尝抵触别人的意旨.他天性聪明敏捷,对事务熟练通达,百官的公文,看一眼就能知晓,而且用修身守住官位,靠智慧保全自己,议论他的人都把他比作汉代的胡广.永泰元年四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