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纪幽文言文翻译(韬光纪幽的翻译)

1.韬光纪幽的翻译

韬光庵在灵隐寺右面的半山上,由韬光禅师所建。韬光禅师是四川人,唐太宗时,向师父辞行,师父叮嘱他说:“遇到天就可留下,看到巢就不要走了。”禅师出游到灵隐山巢沟坞,当时是白乐天当地方官。禅师明白了师父所说的话,“师父让我就在这儿了。”于是建庵修行。白居易听说后,就和他成为了朋友,把他的堂提为法安堂。里面有金莲池,烹茗井等景观。墙上有赵阅道,苏轼的题辞。庵的右面是吕纯阳殿,万历十二年建造,参政郭之章写了记。骆宾王逃亡为僧,藏在这座寺庙。宋之问被贬谪返回江南,某天晚上宿于此庙,月亮非常明亮,宋在长廊上作诗,念道:“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后面两句想不出来,苦苦思索而不得。有个老和尚点长明灯,见他如此,于是问道:“年轻人晚上不睡觉,在这儿吟诵什么啊?”宋之问说:“想以这座寺为题写一首诗,上联有了,下联想不到了。”和尚请他说上联,宋之问说了,和尚说“为什么不对‘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愕然,惊讶于诗的遒丽,于是就成了这首诗。到了第二天,宋之问再去寻访,老和尚已经找不到了,知情者说:“这就是骆宾王啊。”

是这个吗 答案补充 韬光纪幽

环西湖之山凡三面,西山最佳;据西山之佳惟四寺,灵隐为最胜;领灵隐之胜有五亭,韬光为最幽。韬光在寺后之北高峰下,其始由西北隅上山,路险峻,曲折蛇行,两旁皆岩崖斗绝,数里中连属不断。嘉树美竹森其上,兔丝女萝之属蔓延而罗生,枝荫交加,苍翠蒙密,日光漏木叶下,莹净如琉璃可爱。禽鸟闻人声近,辄飞鸣翔舞,若报客状。峰回路转,客或先后行相失,望见树隙中微有人影,往往遥相呼应,遇会心处,则倚树而息,藉草而坐,悠然遐想者久之,起而行,行而止,犹徘徊不忍去。

闻梵音泠泠,如金石出林杪,因徐步听之,久方及门。堂宇因山为高下,明净整洁,一尘不生;周围峰峦环抱,势极奥曲,窈然深秀,乳泉交流,屋上下随处充满,昼夜常如风雨声。老僧八、九人,皆拥衲跌坐,闭目静观,客至不起。惟庵主者出肃客坐小轩中,焚香供茗果甚虔。复引客出屋后,见大竹数万,竹尽,西一小丘,高可数丈,攀援而登其上,望见西湖湛然在城下,南北两山绕湖如双龙抱一白银盘,滉漾不定,使人心目萧爽,神思飘逸,疑乘云御风,浮游于灏气上也。吁!快矣哉!复循归路下山。

(选自《历代山水小品》)

韬光纪幽文言文翻译以及注释,韬光纪幽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和赏析,韬光纪幽节选文言文翻译

2.韬光纪幽的原文及翻译

环西湖之山凡三面,西山最佳;据西山之佳惟四寺,灵隐为最胜;领灵隐之胜有五亭,韬光为最幽。韬光在寺后之北高峰下,其始由西北隅上山,路险峻,曲折蛇行,两旁皆岩崖斗绝,数里中连属不断。嘉树美竹森其上,兔丝女萝之属蔓延而罗生,枝荫交加,苍翠蒙密,日光漏木叶下,莹净如琉璃可爱。禽鸟闻人声近,辄飞鸣翔舞,若报客状。峰回路转,客或先后行相失,望见树隙中微有人影,往往遥相呼应,遇会心处,则倚树而息,藉草而坐,悠然遐想者久之,起而行,行而止,犹徘徊不忍去。

翻译:

总共有三面围绕西湖的山,其中西山最好;占据西山的佳处只有四个寺,灵隐寺是其中最好的;统率灵隐寺的优美景色有五个亭子,韬光亭是最幽静的。韬光亭在韬光寺后面的北高峰下,我们开始从西北角上山,路很险峻,曲折得像蛇在爬行,两边都是山峰悬崖,陡峭隔绝,几里路上连续不断。美好的树和美丽的竹子在这里长得很茂盛,兔丝女萝之类的植物不断向周围扩展延伸,并且分散地生长,树阴交叠,绿色密密地遮掩着,太阳光从树叶下面泄露下来,莹洁干净像琉璃一样召人喜爱。禽鸟听见人的声音近了,就边飞边叫,边飞边舞,好像报告客人到了的样子。山峰回环,路跟着转弯,有的游客有先有后走散了,看见树的缝隙中隐约有人影,常常远远地相互呼叫和应答,遇到称心的地方,就靠着树休息,垫着草坐下,悠悠地遐想很久很久,再起身行走,走了一段又停止,还是犹豫着舍不得离开。

文言文,翻译,韬光

3.萧士玮《韬光庵小记》的全文翻译

初二那天,雨中上韬光庵,树丛雾气缭绕,如同轻纱,雨水从树梢滴落,好像江海倾覆。

疲倦时可以蹲坐在石头上或靠着竹子休息。大致山的姿态因为有了树而美丽;山的结构因为有了石头而苍劲;山的精气因为有了水而生动;这些景象只有在上韬光庵的路上才能全都见到。

刚到灵隐时,寻求所说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最终没有见到。到韬光庵才真正明明白白地见到这种景观。

在韬光庵可以读白居易的碑丈,可以听雨中的泉水声,只遗憾没有和尚可以交谈。到了晚上,睡在枕上仍能听到不息的水声,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更加确信声音本来不含有哀乐的感情。

韬光纪幽文言文翻译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