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句子(帮忙翻译以下高中文言文句子1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
1.帮忙翻译以下高中文言文句子1、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
1、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有谁敢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我一定唾他一脸!” 2、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在那阴谷和阳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时齐国所筑的长城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谁替大王献出这个计策的?4、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是赵国的优秀将领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谓老师,就是传授道理,授与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6、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7、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8、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我们所以离开家人前来投靠您,就是因为爱慕您的崇高品德啊。9、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蟹钳,(可是)没有蛇和鳝鱼洞(就)没有(地方)可以寄托(身体),(这是)用心浮躁(不专一的缘故)。 10、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为什么这样呢?为的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11、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二者:两种心情。)
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的表现不同,为什么呢?12、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此数者:这几点。)
这几项都是用兵的禁忌13、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是“可使报秦者”,中心词是“人”。
想找个可以出使去回复秦国的人,也没有找到。 14、石之铿然有声者。
铿然有声的石头15、近者奉辞伐罪。 近来我奉皇帝命令讨伐有罪的人16、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这没有其他原因,古时将天下看成是主,将君主看作是客17、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远的不过几代,近的就在自身1、我见相如,必辱之。
我碰见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
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3、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送他到湖口,因此能够看到这座叫做“石钟”的山。
4、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5、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傍晚渔舟中传出的歌声,响彻彭蠡湖滨6、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关山难以逾越,有谁同情迷失路径的人?萍水相逢,人人都是异乡的来客7、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向东割取肥沃的地盘,向北占领要害的郡邑。
8、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哪里用得着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那样远呢9、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还有削发为僧、闭门不出、假装疯狂。
不晓得逃到哪里去的10、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后一个之“之”。)
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 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1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比较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秦国承担理屈(的责任)。12、之二虫又何知? 这两只飞虫又懂得什么呢13、何陋之有? 有什么简陋呢14、宋何罪之有? 宋国有什么罪呢15、句读之不知。
一种情况是不知句读16、何功之有哉? 那会有什么成效呢17、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后一个“之”。 ) “《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
’18、君将哀而生之乎? 您想哀怜我,让我能够活下去吗19、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不知道将军胸怀宽宏到这样的地步啊20、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因此我知公子心里怪我,定会回来的21、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我不过是市井中一个宰杀牲畜的人,公子却屡次亲自慰问我22、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现在(您)却只身前来代替我,怎么回事呢?23、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如果国君把我们杀死,死了也不会忘记24、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后一个“之”。) 他停止耕作走到田边高地(休息),怅然叹息了好长时间以后25、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时间长了,能根据外面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26、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天高地远,令人觉得宇宙无穷无尽;兴尽悲来,明了盈亏皆有天数27、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28、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 可是夫差不担心他的士兵不懂得什么叫羞耻,只担心军队人数的不足29、石之铿然有声者。
铿然有声的石头30、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一个人,谁又能用清净洁白的身体,去受脏物的污染呢。
2.高中文言文助读15
15.孙权喻吕蒙读书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
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16.陆游筑书巢 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 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伤, 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
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相见, 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不知道。 偶尔想要站起来, 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象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 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说的鸟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
客人开始不能够进入,已进屋的,也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 “确实这象鸟窝。” 17.董遇谈“三余”勤读 有个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百遍。
”意思是:“读书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 苦于没时间。”
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 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 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余。”
18.智永与“退笔冢” 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以后有十瓮写坏的毛笔头,每瓮 都有几担那么重。 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人多得象闹市,居住的地方 的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于是就用铁皮包裹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
后把笔头埋了,称之为“退笔冢”。 19.匡衡凿壁借光 匡衡很勤学但没有蜡烛,邻居有蜡烛却照不到他的房间。
匡衡于是就在一墙上打了一个洞用来引进烛光,用书映着光来读书。 当地 有一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里十分富有,书又很多,匡衡就给他家作雇工 辛苦劳动而不要求报酬,主人感到奇怪问匡衡,匡衡回答说:“希望可以 读遍主人的书。”
主人感叹,把书借给他,匡衡终于成了大学问家。 20.张溥与“七录斋” 张溥小时侯喜欢学习,所读的书必定亲手抄,抄完了,朗诵一遍就把所抄的烧掉,再抄,象这样六七次才停止。
右手握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有了茧。冬天皮肤因受冻而开裂,每天用热水浸好几次。
后来命名读书的书房叫“七录”……张溥作诗和写文章非常快。各方来索取的,张溥不用起草,在客人面前挥笔,马上就完成,因为这样所以张溥的名声在当时最响。
21.晋平公炳烛而学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七十岁了,想学习音乐,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却戏弄他的君王呢?”师旷说:“盲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大王呢?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好象初升太阳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象日中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象点燃蜡烛的光亮。
有蜡烛的光亮,与摸黑走路比,哪一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 22.高凤专心致志 高凤,字文通,家里把种田作为职业。 妻子曾到田地工作,在庭院里晒麦,让高凤看守着鸡。
正值天下着暴雨,高凤拿着竹竿诵读经书,没有发觉雨后地上的积水使麦流走了。妻子回来感到惊讶询问,高凤才醒悟过来。
23.叶廷圭与《海录》 我年轻时非常喜欢学习,四十多年,不曾放开书卷,拿着它吃东西嘴里觉得香甜,疲倦时用它当枕头。 士大夫家有与众不同的书,借来的没有不读的,读的没有读完全篇不会终止。
常常怨恨没有钱财,不能全部抄写。在那么多书里,分出几十大册,选择其中有用的亲手抄下来,取名为《海录》。
24.为人大须学问 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非常需要学习与求问。我过去因为许多凶敌没有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参与军事,没有空暇读书。
近来,到处安静没有纷乱,人在殿堂,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做国君,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书里。
古人说:‘不学习,一无所知,处理事情只有烦恼。’不只是说说,回想年轻时的处事行为,很是觉得不对。”
25.任末好学勤记 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 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小草屋,削荆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
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
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更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不是圣人的话不看。
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象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 ” 26。
3.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重点句子和翻译,有哪些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释义:主意还没有拿定,(赵王想要)寻找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但是)没有找到。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王授璧。 释义:蔺相如知道秦昭襄王不是真心拿城来换璧。
可是璧已落到别人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急中生智,上前对秦昭襄王说:“这块璧虽说挺名贵,可是也有点小毛病,不容易瞧出来,让我来指给大王看。”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释义:我实在很担心被你秦王欺骗,因而辜负了赵国,所以派人带着和氏璧回去了,(他)从小路已经回到赵国了。 秦王怒,不许。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máo)尽落。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
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