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兼词盍的例句(古文中的‘盍’是什么意思)
1.古文中的‘盍’是什么意思
盍『盍』
拼音:he
部首:皿
笔画:10
读法:hé, 笔顺1215425221 五笔编码fclf 以上是盍字的读音、笔画等简单信息,下面是盍的意思在字典中的详细解释。
◎ 详细解释
盍
盇
hé
【动】
(会意。本作“盇”,从血,从大。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皿中有血而上覆之,覆必大于下,故从大。”本义:覆盖)合〖gather〗
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杜甫《杜位宅守岁》
又如:盍簪(友人聚会;朋友);盍朋簪(朋友聚会);盍彻(施行仁政)
盍
hé
【副】
何不(盍是“何不”的合音)〖whynot〗
盍,何不也。——《玉篇》
盍请济师于王?——《左传·桓公十一年》
子盍从众?——《左传·成公六年》
子盍诘盗?——《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盍杀我?——《国语·晋语一》
盍反其本。——《孟子·梁惠王上》
祭酒计甚善,王盍用之?——《新唐书》
盍驰往油画院。——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为何;什么;怎么〖why〗
盍不为行?——《庄子·盗跖》
又如:盍如(何如)
2.文言文中的兼词
常见的兼词有“诸”“焉”“盍”“曷”“叵”“旃”。
下面把常用兼词的具体用法介绍一下。 1.“诸”的位置不同,意思也有所不同。
在句中时相当于“之于”(“之”是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在句末时相当于“之乎”(“乎”是疑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 例: ①投诸勃海之尾、隐土之北。
(《列子 ?汤问》) ②乃赏成,献诸抚军。《促织》 ③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 ④子闻诸?(《左传 ? 昭公八年》)(闻诸:闻之乎,听说过这件事吗?) 2.“焉”根据语气的不同,可理解为“于何”(在哪里)或“于此”(在这里,在那里)。
例: ①且焉置土石?(《列子? 汤问》) ②驰椒丘且焉止息。(《离骚》)(且焉止息:暂且在此停息)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 ④青麻头伏焉。(《促织》) 3.“盍”相当于“何不”。
例: ①伍奢有二子,不杀者,为楚国患,盍以免其父召之?(《史记? 楚世家》)(免其父:免了他父亲的罪) 4.“曷”通“盍”。 例: ①中心好之,曷饮食之?(《诗经 ?唐风 ?有杖之杜》)(中心:心里) ②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之!(《尚书 ?汤誓》) 5.“叵”是“不可”的合音。
例: ①吾门人多矣,尹子叵测也。(《新唐书 ?尹惮传》 有成语“居心叵测”。
6.旃读“zhān\',这个兼词比较少用,是“之焉”的合音,“之”是代词,“焉”是语气词。 例: ①愿勉旃,毋多谈。
(杨恽《报会宗书》) ②舍旃舍旃,苟亦无然。(《诗经 ?采苓》) 兼词的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还有所体现,如下面这个句子: 他们表示要诉诸于法律,通过法律讨回公道。
我们如果知道“诸”是兼词,就很容易判断出这是赘余的问题,应去掉“于”。
3.什么是语文古文中的兼词
古代汉语中,有的词代表了两个词义的结合。
这种词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因此便称为兼词。 古代汉语兼词为数并不多,常见的兼词有"诸","焉","叵","曷","盍","旃"等.这种字的读音有的是它代表的两个词的声音的拼合,如:"旃"是代词"之"和介词"焉"的合音,"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于"古音"wū")的合音,"叵"是否定副词"不"和动词"可"的合音.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兼词都是合音词.另外,需要特别指明的是,兼词并不是独立的一类词.。